1、1986 年清史研究概况(1)一九八六年的清史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七月,在大连召开了“清史国际讨论会” ,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以及香港地区的一百二十余名清史研究学者,围绕清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中心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据不完全统计,八六年发表的各类论文达三百余篇,并有近十种专著出版,研究的领域较以往更为广泛和深入。此外,还发现了如大连市图书馆藏清代内阁大库档案等许多颇有价值的档案史料。以下从几个主要方面作一扼要的评述。一、经济。周远廉、谢肇华的清代封建租佃制研究一书,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大量清代档案为主,结合清代实录、奏折、笔记、方志、文契等各
2、种文献,对清代土地占有状况和封建租佃制的发展,作了总括性的分析,对清代的实物分成租制、实物定额租制、货币租制、押租制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所引资料颇多新的挖掘。本年讨论清代经济史的论文数量很多。一些文章对清前期的经济发展情况作了探讨。黄启臣认为,清前期农业生产超过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这不仅表现在耕地面积的扩大,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发展上。他从粮食作物种植空前扩大、 “生态农业”雏型出现、集约化程度提高和商业性农业高度发展等几方面论证了自己的看法。吴量恺在清朝前期国内市场的发展中认为,市场发展的水平是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清前期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历史趋势,是和我国从区域性的地方市
3、场发展成为全国性市场的趋势相适应,并以此为基础的。方行把清前期农民商品生产的发展与宋代进行比较后指出,清朝的粮食作物区与经济作物区、手工业品产区之间的商品交流已大大发展,清前期农民的商品生产以至地区分工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已达到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高度。不过他也指出,专业化生产要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关键是要有一个坚实的粮食生产基础,清代还不具备这种条件,小农经济基本上还是半消费性的、出产商品很少的经济,只因人数众多,才能集涓滴之水而成江河,在社会产品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吴建雍探讨了清前期的商品粮政策和历史效果,认为清前期的粮食流通主要是服务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反映了城乡间商品交换关系正
4、逐渐排除偶然性,区域之间的经济分工在自然地形成并得到加强。在对清朝政府的经济政策研究方面。陈支平从清初的所谓轻徭薄赋政策中发现了不少疑点。他认为顺治前期清朝的中央政府并未能有效掌握各地的人丁田地实在数额,对于地丁钱粮只能采用包丁包课办法,荒熟混淆,朦胧征收。以往人们认为的自康熙末年起“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倒不如说从顺治朝起便已无从加赋更为准确。他认为清初关于赋税蠲免的记载特多,实际上是在万难催征的情况下的一种顺水推舟的做法,不能看成是轻徭薄赋的依据。清代的摊丁入地,历来为研究者所注目,史志宏在关于摊丁入地评价的几个问题中,强调了这一税制与以往税制的根本区别是由二元税制变成了单一的土地税制,使
5、封建国家对农民的控制前所未有地放松,人口在地域上的流动大大增加,这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及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解放以来,史学界一般都认为清代丁税制度的改革是乾隆以来人口大大增长的主因,方地则对这一说法提出质疑,认为此说无法解释某些重要史实。他根据康熙二十一年至道光十六年间人口增长的统计,提出摊丁入地实行期间,恰恰是人口递增速度最低的时期。他认为除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人口消长的重要因素赋役地租以外,康熙朝所奠定、经雍正朝至乾隆朝达一个半世纪连续执行的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经济、政治政策,如蠲免、奖励垦荒、兴修水利等,也是清代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很重要原因。而耐旱高产的玉米、
6、番薯等作物的引进和传播,使广大山地丘陵得以开发,扩宽了人口生存的边际范围,也支持了人目的进一步增长。郭松义的从宗谱资料看清代的人口迁徙 ,就所接触到的几十部宗谱,对清代人口的迁徙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最能体现清代人口迁移特点的,是康熙末年到乾、嘉年间社会局面相对平稳期所出现的频繁的人口流迁。而从人口较密集地区向人口较稀少地区、进而向另一些人口稀少区扩展的迁移动向,反映出乾隆以后因人口激增所产生的种种矛盾以及人们为减轻压力所作的某种自发的调节行动。论及清代人口问题的,还有徐铭的清代凉山地区民族人口的迁移 , 、孔立的清代台湾人口的几个问题 ,等等。清代的盐商在封建政权的支持下,曾获得很大发展,与山
7、西的票号商、广东的出口商一起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最大的商业资本,长期垄断盐的销售市场,干预和操纵盐业生产。左步青系统地论述了盐商在清代兴衰变化的过程,指出乾隆朝是盐商发展的极盛阶段,他们的巨额商业资本对全国的经济都有极大的影响。他们盛极而衰的原因,主要是封建朝廷和各级官府的额外勒索和盘剥,以及私盐贩运的不断增多所致。林永匡、王熹对清代长芦盐商与内务府的关系问题作了深入的剖析,论述了清代皇家高利贷对商人经营活动的严重破坏。王小荷则对清代盛行于两广的私盐贩卖情况以及这一贩私活动与社会经济状况的联系和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清前期内地与新疆的丝绸贸易不仅规模巨大,且花色品种繁多,杭州织造衙门每年织办和运送的各种花色绸缎更是这种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永匡、王熹根据中国第一历史馆的档案材料,具体分析了杭州织造衙门负责这一贸易的某些历史细节,从而论述了这种贸易在当时所起的历史作用和意义。此外,还有人研究了清代中俄的贸易、广东的毛皮市场以及中日的商船贸易等问题。(作者:3COME 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 service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