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文化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课件.doc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136557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文化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课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云南文化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课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云南文化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课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云南文化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课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云南文化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课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云南文化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1996 年,云南省委六届四次全会通过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 ,加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 ,首次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 ;1999 年,云南省委六届九次全会进一步确定,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为云南参与西部大开发、实现跨世纪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通过 2000 年度的全国高考试题,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在全国已广为人知。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坚持特色,发挥优势;培育市场,发展产业;重点突破,全面进步。已公布实施的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明确提出:“有效开发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努力提供文化内涵丰富、深受广大人民

2、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 ,“发展文化产业,形成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布局” 。这样,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一个重要支撑。从 1999 年 1 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研讨会”开始,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云南学界、政界共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九五”期间,以“中国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性、全国性文化、旅游、体育等类大型活动在云南举办,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2000 年 8 月, “云南文化产业展览洽谈会”在昆明召开,同时云南文化产业界联合会宣告成立,在全国较早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正式提上政府工作

3、议程,并广泛展开与省外、国外的文化生产项目合作,以此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表现了突出的西部特征:一方面,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领域国营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说还相对滞后;另一方面,旅游业凭借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迅速壮大,并拉动城乡民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显出了独特优势。因此,云南很适宜作为一个大区域性的西部个案来加以分析。本文分析主要侧重于文化产品生产的基础条件、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情况,尤其是文化产业收益的基本数据。文中所用数据主要分别由云南省文化厅、广播电视局、新闻出版局、体育局、旅游局和石林、剑川、建水、腾冲、广南、景洪各县市提供,部分数据则根据各种原始数据经

4、推算校订、分析整理而来。 一、国营文化产业尚待壮大 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云南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领域的国营文化产业主要集中于都市;与不少发达地区不一样,云南上述文化产业又基本上集中于省会昆明。昆明独占全省经济总量的 13,在上述文化产业方面更是一枝独秀。再则,云南国营文化产业体系发育还不够完备,大多数经营主体尚未从文化事业单位的原有体制里脱胎出来,不妨把文化事业建设的一些重要数据作为下一步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来看待。 1、文化艺术业概况。 至 2000 年底,全省的政府文化部门管辖范围内共有各类文化机构 2 233 个,分为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所、公共图书馆、群艺(文化)馆、

5、乡镇文化站、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所、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艺术教育机构共 9 大门类,从业人员有 13 229 人。 表一 云南文化部门管辖单位 2000 年经营情况 门 类 数量 从业人员 财政补助 营业收入 经费自给率 (个) (人) (万元) (万元) ( %) 艺术表演团体 129 4 670 7 270 682 14.1 艺术表演场所 40 471 187 278 87 公共图书馆 148 1 571 5 134 (未详) 11 群艺(文化) 馆 147 1 865 3 218 101 12 乡镇文化站 1 557 2 267 2 680 193 23 博物馆 30 480 1 110

6、54 34 文物保护管理所 96 579 1 325 (未详) 50 电影发行放映 * 3 260 6 900 (无) 2 739 100 艺术教育机构 7 387 465 (未详) 26 总 计 5 414 19 190 21 389 4 047 *表中“电影发行放映” 包括了各地各类放映点,因而机构数量及其从 业人员人数有大量增加。 另外,同期全省共有社会办各类娱乐场所 8 548 个,其中有歌舞厅 1 444 个、舞厅 1 017 个、卡拉 OK 厅 1 735 个、电子游艺厅 1 920 个、台球厅 821 个、旱冰场 31 个、综合娱乐场所 247 个。从业人员共 39 855 人,

7、其中固定职工有 13 905 人。整个文化娱乐业2000 年总收入 28 693 万元,实现利润共 8 151 万元,上缴税费 4 158 万元、文化市场管理费 1 438 万元。 2、广播电视业概况。 目前,云南有获准重新登记的广播电台 13 座、电视台 19 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 49 座、调频广播转播台 28 座、县级广播电视台 11 座、地县级教育电视台 9 座,1 568 个乡镇都建立了广播电视站。全省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收转站 29 391 座,位居全国第一,通电的村委会基本实现“村村通” 。广播人口覆盖率由“八五”期末的78.2%提高到 86%,电视覆盖率则由 72%提高到 88

8、%,分别增长 7.8个和 16 个百分点。128 个县市(区)均建立了城镇有线电视传输网,入网用户 250 万户,网络传输线路共 11 607 千米;60%的农村乡镇也建立了小片有线广播电视网。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广播电视干线网络已建成光缆干线 4 010 千米,含国家级干线 380 千米,连通 16个地州市,另连通 80 个县市区,同时建成省电视电话会议中心。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现开办综合、音乐、经济、交通、民族语、对外广播 6 套节目,共计 109 个栏目,平均每天播出 77 个小时。云南电视台开办了云南卫视、经济、旅游文体、生活、影视 5 个频道,共计 48 个栏目,平均每天播出 82 个小

9、时。各地州市电台、电视台在转播好中央台和省台第一套节目的同时,都开了自办节目,并分别开设傣、彝、藏、壮、苗、瑶、哈尼、景颇、拉祜、佤、傈僳等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云南广播电视报最高年发行量达 150 万份,产值达 2 000 万元。 “九五”期间,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共拍摄电影12 部,云南音像出版社制作发行音像制品 CD、VCD 光盘 329 万盘、录音带 41 万盒。到 2000 年,全省广播电视系统在编职工共有 9 713人,其中采、编、播专业人员 3 663 人,行政人员 1 047 人。经济创收能力逐年增长,1995 年省广电厅直属单位广告收入 4 600 万元,2000 年省广电局直

10、属单位广告收入达 1.7 亿元,年均递增率为37%。 3、新闻出版业概况。 云南现有公开出版的报纸 70 种, “九五”期间年均印数 3.02 亿份;期刊 125 种,年均印数 1 869.4 万份。出版社 10 家(图书出版社 8 家,音像出版社 2 家) ,其中省新闻出版局直属出版社 5 家,另有 1 家电子出版单位设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内。2000 年共出版图书 2 228 种,其中新书 1 002 种,重版书 642 种,总印数 1.34 亿册。注册登记的各类印刷企业 2 655 家,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 101 家,排版、制版、装订专项企业 10 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 217 家,其他印刷

11、品企业 420 家,另外还有复印、影印、打印企业 1 907 家。图书发行网点约 3 000 个,其中国有新华书店网点 407 个。 新闻出版全行业现有从业人员 4.1 万人,其中局系统正式职工 6 689 名,初步形成书报刊、音像、电子等出版物门类比较齐全,编辑、印刷、发行、物资供应和教育、科研、外贸等各个环节相互配套的产业。 “九五”以来版权贸易已达 240 多项,其中输出 20 多项。2000 年版权贸易达 85 项:引进版权 77 项,输出版权 8 项,贸易项目比 1999 年增长 7%。从经济效益看,2000 年全行业总销售额 45.2亿元,实现利润共 3.6 亿元。1994 年局系

12、统还有 5 家单位亏损,到1997 年全部扭亏为盈,实现了全系统盈利。2000 年总收入 18.82 亿元,在全国同行业排序为第 14 名,为 1994 年的 3.1 倍,平均年递增 20.24%;实现利润 8 525 万元,在全国同行业排序为第 18 名,为1994 年的 5.42 倍,平均年递增 32.5%;上交税利 8 546 万元,为1994 年的 5.17 倍,平均年递增 31.48%;2000 年末固定资产原值4.98 亿元,为 1994 年末的 2.77 倍,平均年递增 18.5%。有 4 家直属单位进入云南地方企业税利 50 强,分列第 11、第 24、第 28、第 34位;有

13、 3 家出版社进入“九五”期间全国图书出版社百强,分列第13、第 72、第 91 位。 4、体育健身业概况。 表二 云南体育设施、队伍、 场所现状 国有基础设施 竞技运动队 职业化俱乐部 社会办经营场所 体育场 22 田径 1 体育馆 17 体操 1 红塔 足球俱乐部 已有 高尔夫球场 2 游泳池 63 摔跤 1 游泳馆 2 柔道 1 红河 摩托车队 在建 高尔夫球场 6 灯光球场 211 排球 1 射击运动场 4 射击 1 红河 女排俱乐部 保龄球馆 51 水上运动场 1 拳击 1 赛马场 1 举重 1 藏秘 围棋队 网球场 100 余 自行车运动场 1 网球 1 摩托车运动场 1 武术 1

14、 云天化 体操队 健身场所 430 余 高原训练基地 1 击剑 1 重点业余体校 43 自行车 1 雄风 汽车俱乐部 体育运动学校 7 游泳 1 体育科研所 1 企业足球队 若干 大重九 网球俱乐部 红塔体育中心 其中足球场 网球场 保龄球 11 个 11 片 66 道 表 2 所列体育基础设施、竞技体育运动队,均可成为竞技表演、企业与体育联办高水平运动队、运动队冠名赞助、体育广告等产业化开发项目和活动必不可少的载体。此外,体育系统长期培养积累了大批的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共有专职教练员 633 名,一级以上裁判员 1 837 名,体育科技人员 19 名,国家级、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50 余人,为

15、体育技术培训、全民健身指导、科技咨询服务、体育表演、经纪活动以及开办各种体育经营实体提供了人才资源保障,是今后发展体育产业潜在的重要力量。 云南自 1994 年开始发行体育彩票以来,至今已累计发行销售1.8 亿元,积累体育发展公益金达 5 000 余万元。2001 年 4 月开始发行体育电脑彩票,截止 8 月底累计发行已超过 3 亿元。全省体育用品年产值 3 000 万元左右,市场占有份额不大,仅有昆明电子设备研究所研制生产的体育电子产品、云南围棋“云子” 、云南制球厂与上海球厂联营生产的“火车头”篮球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其他体育用品的生产尚属空白。但消费市场需求较大,据调查,仅目前昆明 4

16、0 多家体育用品商店年销售额即超过 1 亿元。 1998 年,昆明注册的各种体育经营项目有 84 个,年经营额达 2.1亿元;至今,经营体育健身产业的有限责任公司达 144 家,年产值超过 5 亿元。已成立的职业俱乐部在国内赛事中都具有较高水平,促进了体育市场的繁荣。网球、羽毛球、台球、保龄球、游泳、垂钓等现已成为热门的大众消费活动,武术、跆拳道、足球、网球、游泳、健美操、体育舞蹈则是体育培训业的热点。2000 年底统计,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众近 1 000 万人,体育消费超过 5 亿元。另外,在五彩缤纷的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中,已挖掘整理出386 项,占全国少数民族体育活动项目近 50

17、%,能够市场化运作的民族体育项目已有 10 余项,过溜索、骑马、斗牛、斗羊、摔跤、划船、秋千、射弩等逐步进入商品化开发进程。同时,云南以雄、险、奇、秀的自然地貌和四季如春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大批体育旅游者,高原体育训练、登山、漂流、探险、越野挑战、国际公园定向,以及高尔夫球、网球运动已成为体育旅游的主要活动项目。 从以上情况来看,由于云南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加之文化体制改革进程滞后,经营型和公益经营型单位的企业化步伐缓慢,社会参与文化产业开发程度也不高,因而尽管产业开发意识萌动已久但实际推进过程不是很快,结果在以上各类文化产品的生产中,尤其是国营文化生产领域,真正实

18、现产业化的部分总量偏小,需要尽快发展壮大。 二、文化旅游业急剧扩张 越来越多的人们深切体察到,旅游业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产业。云南有独特神奇的民族文化环境、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文物、丰富深邃的民族文献古籍、绚丽夺目的民族文学艺术、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正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资源优势赋予云南旅游业神奇魅力,同时旅游业也为遍布城乡的民营文化产业搭建了发展平台。在这个意义上,不妨以“文化旅游业”的修饰来强调云南旅游业的浓重文化内涵。文化旅游业无疑是云南文化产业最明显的优势所在,这也是特地将其单列来考察的原因所在。 “九五”期间,云南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 434.88 万人次,年均增长 10.9%,高出全国平

19、均水平 3.2 个百分点;旅游外汇收入累计14.47 亿美元,年均增长 15.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3.9 个百分点;接待海外旅游者和旅游外汇收入连续 5 年分别列居全国第 68 位。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 14 707 万人次,年均增长 18.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15.4 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累计 625.1 亿元,年均增长31.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11.6 个百分点。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累计 744.78 亿元,年均增长 28.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11.5 个百分点。表三 云南“九五”期间旅游业发展概况 项 目 海外旅游者 (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 (亿美元) 国内旅游者 (万人

20、次) 国内旅游收入 (亿元人民币) 旅游业总收入 (亿元人民币) 1995 年基数 59.7 1.65 1 622 47.5 61.2 1996 年 74.25 2.21 2 027 54.96 73.38 1997 年 80.54 2.68 2 372 96.97 119 1998 年 76.09 2.69 2 793 115 137 1999 年 104 3.5 3 674 175 204 2000 年 100 3.39 3 841 183.17 211.4 “九五”累计 434.88 14.47 14 707 625.1 744.78 年均增长率 10.9% 15.5% 18.8% *

21、31.0% 28.1% * 原始数据小数可能经四舍五入处理,因而年均增 长 率数据与 2000 年数据并非精确吻合,但尚在合理范围内。 在 2000 年间,全省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 25 万人,间接从业人员 122.5 万人,合计占当年全省劳动力就业总人数的 6.5%;接待海外游客 100 万人次,列居全国第 6 位;旅游外汇收入 3.39 亿美元,列居全国第 7 位,占全省出口创汇收入的 28.8%;旅游业总收入达到 211.4 亿元,按国家旅游局统计口径相当于全省 GDP 的 10.8%,省统计局投入产出法计算则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 GDP 的 5.4%,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足以表明,

22、旅游业已经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之一。 特别是在几个长盛不衰的热点地区,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更是显示出强劲态势。近几年来,以“香格里拉”美名享誉全国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开始出现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但因为起步较晚,总量还小,特留待以后再进行考察。2000 年,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旅游接待总人次和总收入仅次于昆明市,而分别排列全省第 2、第 3、第 4 位。 “九五”期间大理、丽江、西双版纳旅游业统计数据见表 4。 表四 大理、丽江、西双版 纳“九五”期间旅游业发展概况 地区 项目 接待旅游者 年均流量 年均增长率 旅游总收入 年均增长率 年度 (万人次) (万人次)

23、(%) (亿元) (%) 1996 288.37 8.1 1997 327.54 11.5 1998 380.2 15.8 1999 540.25 20.7 大 理 州 2000 524.69 412.26 16.14 24.19 31.46 1996 110.59 2.69 1997 173.32 7.2 1998 201.27 10.05 1999 280.41 15.57 丽 江 地 区 2000 290.37 211.18 27.29 18.65 62.27 1996 191.62 12.9 1997 230.46 12.6 1998 225.95 17.36 1999 261.54

24、22.21 西 双 版 纳 州 2000 242.15 224.94 6.03 13.66 1.44 然而必须强调,在云南文化旅游业发展进程中,到目前为止,对于民族文化资源如何加以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尚缺乏整体思路,旅游开发规划与文化发展规划相互脱节,甚至彼此冲突。此外,民间文化知识产权难以得到现有法律的保障。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三、 “云南试点项目”思路 我国广阔的西部地区拥有长期历史和众多民族久远积累下来的丰富文化资源,从这个意义上看,西部大开发实际上是在西部丰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文化积淀基础上的再度开发。云南在整个西部地区具有突出的代表性,一方面拥有深厚的文化资源蕴藏,另一方面这些

25、资源的技术化、组织化水平极低,尤其是知识产权专属化、生产资料资本化程度近乎为零。文化资源是前人对一切可利用资源加以开发的结果,是历史上无数人智力资源的结晶,在知识经济时代更是一种强力资本。云南的文化多样性资源是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宝贵遗产,也是云南发展必须首先加以利用的优势条件。当前,有效保护和利用西部丰富的文化资源,对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性规划和资本化配置,培育并形成遍布广大乡镇的文化产业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领域,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2000 年 8 月,云南学者在“西部文化工作座谈会”上向文化部提出了“云南试点项目”建议;2001 年 6 月,经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批准, 西

26、部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云南试点项目方案正式呈报文化部备案。该项目自一提出便受到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文化部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建立)相继与云南达成了合作意向。项目初选石林、剑川、建水、腾冲、广南、景洪 6 县市作为先期示范点,充分考虑了地区、民族的分布,以及文化产业发育程度的不同,甚至还有交通状况的优劣等情况,以期在较大范围内体现出不同类型的代表性: (1) 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世界闻名的喀斯特地貌奇观所在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阿诗玛故乡及其品牌原产地整个“九五”期间,石林景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

27、 727.64 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 40.73 万人次,旅游门票直接收入 2.76 亿元,旅游经济总收入达 9.72 亿元。仅在2000 年,景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 139.87 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 8 417.68 万元,全县旅游综合收入 2.8 亿元,上缴财政 3 500 万元,占2000 年县财政总收入的比例达到 40%。 (2)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地带,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傣泰文化三大圣地之一,地球北回归线上最后的绿洲到 2000 年,全市直接和间接从事文化旅游业人员 2 万余人,文化旅游产业上缴税费占市财政总收入的 30%左右(具体情况详见表 5)

28、 。 表五 景洪市“九五”期间旅游业发展概况 项 目 1995 年 2000 年 总增长 年均增长 海外旅游者数量 2.1 万人次 4.2 4 万人次 109.36% 15.09% 国内旅游者数量 127 万人次 207 万人次 62.99% 10.27% 文化旅游总收入 50 800 万元 106 357 万元 101.95% 15.93% 整个第三产业总产值 58 017 万元 130 393 万元 91.52% 13.88% 文化旅游总收入 占全市 GDP 比例 33.05% 42.89% 提高近 10 个百分点 整个第三产业总产值 占全市 GDP 比例 37.74% 52.58% 提高

29、近 15 个百分点 (3) 保山市腾冲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县,著名侨乡,艾思奇故乡,有现代以来全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农村图书馆,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列国家级贫困县在 2000 年,接待中外游客 100 万人次,旅游产业总收入 2.8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 17%;其他方面文化产品产值 1 474.5 万元,利税 148.3 万元。其中,拥有“在全国乡村堪称第一”民间图书馆的和顺乡成立了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00 年文化旅游产值 150万元,占全乡社会总产值的 5%;上缴税费 13.5 万元,占全乡财政收入的 8.6%。 (4)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国家级历

30、史文化名城,史称“文献名邦”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除了山东曲阜以外全国规模最大的孔庙“九五”期间,全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 170.9万人次,完成旅游收入 60 375 万元,同时拉动整个第三产业创造的GDP 增长,由 1995 年的 27 283 万元到 2000 年的 47 660 万元,年均递增 13.3%。2000 年内,全县接待海内外游客 40 余万人次,文化旅游产业总收入约 1.8 亿元,占全县 GDP 的 11.8%;上缴税费 500余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 3.3%。 (5) 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木雕艺术之乡” ,云南省文化先进县, “白曲”故乡,境内石钟山

31、南诏时期石窟系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列国家级贫困县2000 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 20.5 万人次,其中国外旅游者 1 621 人,旅游社会总收入 821 万元。同年,木雕木器产品生产从业人员共 3 110 人,社会产值 3 100 万元,上缴税金 50 万元。其中,著名的狮河木雕工艺专业村从事木雕生产和营销的农户占 66%,年收入 600 万元,占全村经济收入的 53.6%。2000 年全县文化、旅游产业产值 4 100 万元,税金 80 万元,分别占同期全县GDP 的 10.87%和财政总收入的 2.37%。 (6)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32、柯仲平故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老区,发现现代穴居村落和“世外桃源”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列国家级贫困县2000 年,全县文化旅游业除间接产值和效益外,仅仅实现直接产值 1 070 万元,利税收入 60 多万元,所占当地财政总收入的比例还十分微弱,实属于有待开发的一块处女地。 “云南试点项目”把文化环境作为乡村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文化资源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条件,把文化产业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将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民间文化产业开发与乡镇社区文化建设、基层文化单位改制、民族地区扶贫攻坚、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开展以下工作:文化资源的保护性调查和注册,重点是传统知识人才(智力) 、技艺(工艺

33、) 、产品(品牌)等可资本化运营的资源,注重民间文化产品的市场化定位评估,着力于乡村文化产业生长点的论证和培育;扶持和引导民间文化传人成为“科技示范户”那样的新型生产带头人,促使并帮助文化名村名镇作为文化产品生产的“专业村”走向市场,组织特殊技艺(技术) 、特色产品(品牌)申请专属权,形成品牌获得有形或无形资产增值及其相应收益;培训和推动乡村文化人向文化策划人、产业经纪人发展,尝试并推行基层文化馆、站向兼有文化产业职能改制或部分转型的体制创新,促进并完善文化发展与旅游开发规划的良好整合;在具备规模化开发前景的项目上引入社会资金建立文化产业股份公司,在西部各中心城市和内地、沿海大城市设立相应营销

34、公司实现与国内外大市场对接。 四、 “十五”发展前景预测 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十五”规划确定的目标是:“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优秀人才,积极创作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发掘民族文化珍贵资源并逐步实现产业开发,建设若干标志性建筑,完成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规划建设数个民族文化特色区域和一批民族文化生态村,在报业、广播电视、图书出版等行业组建若干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运作的文化产业集团。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高于全省 GDP 的平均增长水平。 ”其中,还特别把实施 西部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云南试点项目列为重点专项工作。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即围绕以上目标来展望“十五”前景。 1、文化艺术业预测。 “十五”期间,

35、云南文化系统的产业发展设想是:优先发展主体产业。这些产业是文化部门的优势,适宜作为发展的重点。积极扩展延伸产业。这一路子可发挥自身优势,减少资金投入,缩短开发周期,多快好省发展文化产业。主动寻找合作产业。当前重点引进资金,组建娱乐、民族工艺品、文物复制等企业,并与旅游业相结合。重点发展民营文化娱乐产业。文化单位可利用自身人才、房产、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创办娱乐项目参与发展。创办骨干企业。支持现有文化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促进企业间的资产联合,在近几年内组建几个责任公司或集团公司。争取用 5 年左右的时间,把文化艺术产业培育发展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具体任务主要有:每个经营型单位办好一个或多个文化产业

36、骨干项目或实体,实现经济收入稳步增长,促进此类文化事业单位向企业改制。力争用 35 年时间,基本改变文化系统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初步形成以骨干经营单位为依托、大小并举、优势互补的文化产业格局,全省拥有 40 家以上年自创收入超过 100 万元的骨干企业。至 2010 年形成包括文化娱乐业、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博业、情报信息业、艺术培训业等一系列文化产品生产及文化娱乐服务的文化产业完整体系。 “十五”期间产业发展的经济指标为:创收总收入和纯收入保持每年以 1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 2005 年创收总值突破 12 亿元,年创纯收入超过 5 000 万元,达到相当于财政拨款的 30%。省直文化

37、事业单位的发展速度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力争达到 25%。到2005 年,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及经营年收入达到 1 700 万元,经费自给率达到 60%;艺术表演场所经营年收入达到 3 700 万元,经费自给率达到 95%;电影发行放映单位发行年收入达到 1 600 万元,放映年收入达到 5 000 万元;整个文化系统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全省 GDP 的 0.5%。 2、广播电视业预测。 “十五”期末,全省广播覆盖率由现在的 86%提高到 90%,电视覆盖率由现在的 88%提高到 92%。有线电视入网户由现在的 250万户发展到 350 万户以上,有线电视在城镇的入户率达到 90%左右。按照精办

38、频率、频道、栏目和节目的要求,实现频率、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提高节目收听、收视率。省广播电视局综合经营创收以年均 1518%的速度递增,2005 年收入达到 3.5 亿元。云南广播电视干线网围绕广播、电视传输作文章,不断拓展网上业务,在“十五”末期将网络发展成为一个年产值上亿元的产业。在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方面,加大整理现有的民族文化资料的力度,分阶段推出民族文化类广播、电视系列节目,并打入省外、国外广播、电视市场,把广播影视业办成一个年收入上亿元的产业。具体措施包括:以云南电视台为龙头,以各系列频道和各地州市电视台为依托,同海外有实力的电视台合作,制作高品味的影视作品参加国

39、际电视节拍卖。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加大对外合作力度,发挥民族文化资源潜在优势,推出一批高质量、大制作的影片打入国际电影市场。扩大通俗作品生产,云南音像出版社生产大批影碟、音像制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生产广播剧、云南音乐作品等,加入全国广播系统竞争并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新闻出版业预测。 云南新闻出版产业的“十五”发展预期目标是:产业增加值在全省 GDP 中的比重上升到前 10 位,并争取在全国新闻出版产业中的位次上升到前 15 位。到 2005 年,全行业产业发展前景的具体数据预测见表 6。当前,全系统正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推动局直属出版社联合,实行规模化、一体化联合发展。局直属

40、出版社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都在全面推进和逐步深化,以转变经营机制为突破口,基本建立了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了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表六 云南新闻出版业 2005 年产业发展预测 项 目 收入(亿元) 年均增长(%) 利润(亿元) 年均增长(%) 出版业 4.8 0.76 印刷业 25.8 2.6 发行业 19.8 0.23 报刊业 5 0.9 合 计 55.4 4 4.49 2.5 云南新华印刷实业总公司正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造,总公司改制为国有独资集团公司,下属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并将云南印刷技术研究所和解放军 7217 厂整体纳入总公司。公司利用技术实力,依托云

41、南区位优势,与缅甸国家教育部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新建缅甸新华教育印刷厂,印制缅甸联邦教育部指定出版的中小学教材。此举可增加云南印刷技术和印刷物资的出口,为进一步开拓东南亚国际市场打好基础。 云南省新华书店已正式改制为云南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成立了职工持股会,在国有文化企业改革进程中实现了产权关系突破。原省店的图书、音像批销中心分别改制为图书有限公司和电子音像有限公司。共有 10 个地州市店重组改造为集团公司的子公司,县级店为各子公司的分公司,全部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以资本为纽带建立母子公司体制,集团公司为投资决策中心,子公司为成本利润中心,分公司为营销中心

42、。集团公司正扩展外向型经营,加大向东南亚国家出口华文图书、音像出版物,巩固和扩展在越南开办的书店业务,同时创造条件在缅甸、老挝、泰国等建立跨国图书音像发行网点及连锁店。 云南日报已建成一个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和经济实力的报业集团,近期正式挂牌成立。到现在为止,集团拥有 8 报 1 刊,即云南日报 、 春城晚报 、 滇池晨报 、 文摘周刊 、 大众消费报 、 大观周刊和云南经济日报 、 云南科技报 、 云南民族报 ,并办起了电子版,已有 5 报 1 刊上网。 4、体育健身业预测。 云南体育健身产业的总体发展构想是:用 510 年时间,逐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多业并

43、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模发展的体育产业市场体系。具体步骤和指标:2005 年,基本形成以主体产业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产业发展新格局。2010 年,建成一批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开展体育经营和综合经营,产权明晰、效益显著、规模较大的股份制企业或企业集团。增加体育产业收入,力争体育产业每年按 10%以上的速度增长,至 2005 年产值达到 10 亿元;2005 年后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至 2010 年产值达到或超过 20 亿元。 “十五”产业发展的重点包括:强化高原体育训练服务业。提高昆明高原训练基地的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把高原训练培育成为云南最具特色和影响力、效益最好的体育支柱产业。开发体育

44、旅游。拓展集赛事、训练、探险、娱乐、健身、观赏、旅游为一体的体育市场,使云南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成规模的体育旅游活动聚散地。发展民族民间体育展演。组织力量挖掘和整理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把观赏性、民族性强,群众易于参与,具有健身娱乐功能的项目推向市场。举办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促进承办赛事由政府拨款向社会共同参办转化,逐步形成体育系统、企业和中介机构承办或联办的多元化举办赛事格局。培育健身娱乐市场。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健身娱乐业,引进国外趣味性强的体育娱乐项目,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对健身娱乐的需求。拓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引导和规范体育竞技表演的经营活动,完善赛事申办制和招标制,明确规定赛事活动

45、各方面专营的权属单位,逐步建立经纪人制度。发展电脑体育彩票。以后体育彩票重点是发展电脑彩票,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积极开发具有体育竞技特点的彩票,如足球彩票等。 5、文化旅游业预测。 根据“九五”期间发展速度和“十五”发展规划,以明显低于“九五”增长率的水平估算,至 2005 年,云南全省及大理、丽江、西双版纳 3 大旅游“热点”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预测数据见表 7。整个“十五”期间,云南全省 GDP 年均增长预计为 8%,而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预测则为 10%,这就意味着,到 “十五”末期,云南旅游业总收入占全省 GDP 的比例将在目前基础上继续提高。 表七 云南全省及其部分地区 2005 年

46、旅游业发展预测 项目 海外旅游者 国内旅游者 旅游外汇收入 国内旅游收入 旅游业总收入 地区 预测数 150 万人次 5 500 万人次 5.5 亿美元 280 亿元 330 亿元 云南 年增长 9.5% 8.3% 11.4% 9.2% 10.0% 预测数 638 万人次 30 亿元 大理 年增长 4.6% 7.4% 预测数 500 万人次 25 亿元 丽江 年增长 11.48% 15% 预测数 330 万人次 27 亿元 西双 版纳 年增长 6.4% 6.03% 云南文化旅游业开发的整体布局:滇中旅游区,包括昆明、玉溪、楚雄 3 州市,为全省旅游中心和游客集散地。围绕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以云南

47、民族村、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江川青铜博物馆、楚雄民族博物馆、楚雄“十月太阳历”公园等为依托,建成综合性民族文化荟萃之地。滇西北旅游区,包括大理、丽江、迪庆、怒江 4 地州,为目前旅游“热点”区域。围绕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依托大理、巍山等历史文化名城和众多民族文化博物馆、民族村寨,开发高原民族文化旅游风情区。滇西旅游区,包括德宏、保山、临沧 3 地州市,为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的重要区域。主要依托腾冲历史文化名城和瑞丽、畹町、沧源、孟定等边境旅游城镇,建成风味浓郁的边境民族文化旅游胜地。滇西南旅游区,包括西双版纳和思茅 2 地州,为目前又一旅游“热点”区域。主要依托景洪历史文化名城,突出

48、与热带雨林风光相融的民族文化旅游风格和特色。滇东南旅游区,包括红河、文山和曲靖 3 地州市,为极具潜力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区。主要依托建水、石屏、广南等历史文化名城及河口、天宝、金水河等国家级口岸,建成边寨风光与独具特色的岩溶地貌相结合的民族风情旅游区。滇东北旅游区,包括昭通市和曲靖市北部地区,为目前旅游开发较薄弱的区域。主要依托昭通古城、会泽、威信等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再现中原文化通过“西南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景点和民族风情。 6、 “云南试点”项目预测。 “云南试点”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在县市、乡镇基层的龙头项目,拟全方位推进资源保护、产业开发、事业改革各方面进程,其预期目标在于:借助民族文化资

49、源优势,尝试对民间文化资源加以适度技术化、组织化配置,直至实现知识产权专属化、生产资料资本化,推行文化发展与旅游开发两方面规划和谐整合,扩展文化旅游的产业平台张力,拉动民族艺术展演、民间工艺品产销、特色体育休闲探险等特色文化产业,促使基层文化事业单位向兼有产业职能转型,带动广大乡镇通过开发高文化含量的产品和产业积累实力,同时促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产业发展,探索一条文化资源资本化开发和信息化利用带动新型工业化的西部乡镇特色发展之路。 石林、剑川、建水、腾冲、广南、景洪 6 县市作为“云南试点”先期示范工程地区,也都确定了各自的文化旅游业预期发展指标。在 2005 年,石林县预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 200 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达到 1.3 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 4.5 亿元,旅游业创造的增加值在全县 GDP 中所占的比例达到 20%以上,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整个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达到 50%左右。景洪市预计接待国内游客达到 272 万人次,年均增长 6%;接待国外游客达到 9 万人次,年均增长 15%;旅游外汇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