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技艺的活态传承和保护(提案建议)应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技艺的活态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通过各种活动大力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工作有序进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注重资料的保护,注重从资料中挖掘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或已经失传的
2、民间技艺,进行整理开发,却忽视了对民间技艺的活态传承和保护,忽视了民间技艺的“口传心授”,以致一些民间技艺随着一些老人的故去而濒临失传或消失殆尽,甚至出现民间技艺不断“创新”而失去“原汁原味”的现象。据调研,我市民间技艺活态传承保护状况不容乐观,正宗的民间技艺失传的状况较为严重。现在我市大多的民间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些散存留在农村或流传于民间,由于岁月的流逝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很多正宗的民间技艺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有些民间技艺的继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的民间技艺面临灭绝。许多民间技艺属独门绝技,口传心授,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目前,我市各地农村掌握一定技艺的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他们有
3、的年事已高,生活较为困难,他们希望对这些民间技艺以师徒的方式传授传承下去,并加以整理和挖掘。但他们生活较为困难,没有经济收入,年老多病。有的要子女赡养,有的常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他们的生存状况的确不容乐观,他们掌握的民间技艺随时都会消失。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如:民间的制糖工艺、正宗传统风味小吃的制作工艺等正在或逐步在消失,麻糖、棍棍糖等制作技艺已完全灭绝,其制作工艺已经失传。风味小吃已不再是正宗的原汁原味。我们还发现,现在农村会耍社火、舞狮、唱民歌等技艺的人已不多了,会这些技艺的老人年龄多在六十岁以上,年轻人根本不会独立表演。这说明了民间技艺的传承保护忽视了活态传承方式的
4、传承保护,由于忽视了民间技艺的活态传承保护,出现了技艺失传或技艺不精、缺乏原汁原味的现象。这些都说明了民间技艺由于没有经过活态传承保护,已经不再正宗,已经缺乏其独特的风味了。其中一些民间技艺还会随着传承人的年老去世而失传或灭绝。这是非常痛心的。综上所述,我市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还应注重民间技艺的活态传承保护,只有“口传心授”方式的活态传承,这些民间技艺才会原汁原味的传承保护,才不会面临灭绝或失传的危险。为此建议:一、市文化管理部门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注重民间技艺的活态传承保护,建立民间技艺活态传承保护的有关规章制度。要加强对民间技艺的活态传承保护,要对活态传承人传承情况进行登记,建立有关活态传承档案。同时,市政府要设立民间技艺活态传承保护开发专项资金,用于民间技艺活态传承保护工作。二、市文化部们要鼓励家族传承,可通过命名、颁发证书、提供专项资金扶助、制定优惠政策等方式,解决传承人生活困难的问题和后顾之忧,加强民间技艺的活态传承保护,使其代代相传,不走原样。同时,针对现在一些民间技艺传承人后继乏人的状况,要提供优惠政策,使民间技艺传承人有一定的工资待遇和补贴,把传承项目成效与奖励挂钩,激发他们参与民间技艺活态传承工作,切实保护这些民间技艺不再因缺乏活态传承而面临消失和灭绝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