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信息系统第五章 MIS 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第五章 MIS 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课程导入1、有的同学认为,只要能编写好程序,就能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对不对? 2、为什么许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失败了,原因是什么? 3、同学们知道哪些开发方法?主要内容: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概念制定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第一节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概念一、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论1973 年,诺兰(Nolan)首次提出了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被称为诺兰阶段模型,1980 年,诺兰又进一步完善了该模型。初装(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 1)初装阶段标志着组织购买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
2、 特点: 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3)预算投入增长比较缓慢;蔓延(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 2)处于蔓延阶段的组织中,计算机的应用初见成效,管理应用程序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特点: 数据处理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出现许多新问题(如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 计算机使用效率不高。 控制(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 3 )主要指对组织中计算机的数量进行控制。特点: 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采用了数据库(DB)技术; 这一阶段是计算机管理变为数据管理的关键。一般而言这一阶段发展较慢。集成(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 4)集成阶段就是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
3、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特点: 建立集中式的 DB 及相应的 IS; 增加大量硬件,预算费用迅速增长。 数据管理(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 5 ):数据管理应该是实现企业全方位的数据存储、检索、处理和维护等;成 熟(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 6):成熟应该是形成了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为各个管理层次提供信息。三、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作用和内容MIS 的战略规划应是组织的战略规划的一部。MIS 的战略规划可以作为将来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14.作用(1)合理利用信息资源,节省 MIS 投资;(2)明确 MIS 的任务;(3)指导 MIS 开发,用规划作
4、为将来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三、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作用和内容2.内容(1)MIS 的目标、约束及总体结构;(2)组织的现状;(3)业务流程现状、存在的问题、流程重组;(4)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5)近期计划四、MIS 战略规划的组织 其要点包含成立领导小组、人员培训、规定规划的进度等三个方面。制定战略规划一般包括以下九个步骤: 确定规划的性质 ; 提出总体结构 ; 收集相关信息 ; 选择开发方案 ; 战略分析 ; 确定实施进度 ; 定义约束条件 ; 形成文档,并讨论、批准、生效。 明确战略目标 ;第二节 制定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企业系统规划法(简称 BSP)企业系统规划法(简称
5、 BSP)(一)企业系统规划法及其作用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简称 BSP 法)是一种能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 MIS 战略规划的结构化方法。作用 1. 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2. 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BSP 法的优点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即使将来企业的组织机构或管理体制发生变化,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系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二) BSP 法的步骤准备工作 ;调研 ;定义业务过程 ; 业务过程重组 ;p95 定义数据类 ; 定义 MIS
6、 的总体结构 ;确定子系统开发的先后顺序 ;形成文档、建议书以及开发计划。(三)U/C 矩阵法实现子系统划分的方法很多, “U/C 矩阵法”是其中较为常用和有效的方法。其步骤: 填入“数据类” ; 填入“功能” ; 标以“U”或“C” ; 按逻辑关系及发生的顺序,重排各功能; 重排数据类,使所有“C”尽可能靠近对角线; 分组(如下图所示) ,结果不唯一。第三节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方法一、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 一般认为,开发 MIS 的策略有以下两种: “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 基本思想:从业务系统开始,先实现每个基本功能(即数据处理功能) ,然后逐步向高级建设(即,增加管理/控制功能)
7、。 (2) “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 基本思想: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两种策略优缺点的对比一般发生在“初装”和“蔓延”阶段。 备注难度大、复杂、繁琐。 整体性和逻辑性强。自上而下缺乏整体优化;开发过程存在大量的重复工作。能保证最终的系统可以运行(虽然系统性能不一定良好) 。自下而上缺点优点策略二、MIS 开发方法开发方法的基本目标使管理信息系统正确反应管理的需要,满足用户的需求,使所开发的系统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有效地管理系统开发过程,加快软件开发过程,提高软件开发效率,降低费用;增强 MIS 软件产品的功能,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
8、;充分利用软件技术,尽快跟上硬件发展速度,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挖掘硬件的能力。合理组织和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开发方法的结构体系:主流的系统开发方法,其侧重点各有所不同: 强调开发过程的组织、管理和控制,属于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范畴; 强调开发方法的驱动对象,属于方法论的范畴; 支持某种方法论的技术,属于技术范畴; 系统开发需要在一定的开发环境下运用开发工具来完成,属于系统开 发环境/工具研究的范畴。常用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1、基本思想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Structured System Development Mehtodology)是系统分析员、软件工程师、程序员以及最终
9、用户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自上向下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逐步实施的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一个过程,是组织、管理和控制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一种基本框架。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由管理策略和开发策略两个部分组成: 管理策略部分: 强调系统开发的规划、进程安排、评估、监控和反馈。 开发策略部分:任务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简称 WBS) WBS 优先级结构、开发经验、开发标准。)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法的基本框架管理策略部分开发策略部分系统开发规划进程安排评估监控反馈任务分解结构WBS 优先级开发经验开发标准Work Break down Structure传统的 WBS:可行行研
10、究;初步调研;系统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现代的 WBS: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 系统开发遵循的基本模式系统开发经验是宝贵的资源包括活动,文档,职责,质量控制等常用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2、开发过程 系统分析阶段:旧的系统如果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就可能提出开发新的系统的要求,并做出新的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的主要工作包括做初步的系统调查(可行性进行论证)和详细的系统调查,进行系统分析,建立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系统分析阶段应该写出系统分析报告。系统设计阶段:系统设计阶段是为了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 基础上设计出系统的物理模型。其主要内容包括:代码设计,信息系统
11、的流程图设计,数据库设计,处理流程图设计和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系统设计阶段的成果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系统实施阶段:包括程序设计及调试、系统转换及系统运行与评估等环节。除了最终实现 MIS 外,阶段成果还包括有关技术文档。常用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3、开发原理 用户的积极参与:用户积极参与信息系统的开发的全过程,是信息系统开发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的、绝对必要的因素。 严格按划分的阶段和活动进行系统开发:运用系统处理方法,将系统开发的全过程采取“分而治之(Divide and conquer)的策略,将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一系列“阶段(Phases) ”,然后再将阶段分为一系列的“活动
12、(Activities) ”,将活动划分为更小的、更易于管理和控制的“作业(Task) ”。设立检查点(Check point):在系统开发的每一个阶段均设立检查点,来评估所开发系统的可行性,避免由于系统开发的失败造成更大的损失。 文档的标准化:文档标准化是进行良好通信的基础,是提高软件可重用性的有效的手段。常用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4.优缺点:优点:阶段的顺序性和依赖性。前一个阶段的完成是下一个阶段工作的前提和依据。而后一阶段的完成又往往使前一个阶段的成果在实现过程中又具体了一个层次。从抽象到具体逐步求精。从时间进程来看整个系统的的开发过程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
13、体现了从上至下,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特点。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分离。即首先进行系统分析再进行系统设计,从而大大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质量保证措施完备。常用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缺点: 它是一种预先定义需求的方法,基本前提是必须能够在早期就冻结用户的需求,只适应于可以在早期阶段就完全确定用户需求的项目。然而在实际中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不现实的,用户很难准确地陈述其需求。 未能很好地解决系统分析到系统设计之间的过渡,即如何使物理模型如实反映出逻辑模型的要求。该方法文档的编写工作量极大,随着开发工作的进行,这些文档需要及时更新。5、适用范围 该方法适用于一些组织相对稳定、业务处理过程规
14、范、需求明确且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大型复杂系统的开发。常用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常用开发方法 -原型法1、原型法产生的原因 运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要求用户在项目开始初期就非常明确地陈述其需求,需求陈述出现错误,对信息系统开发的影响尤为严重,因此,这种方法不允许失败。事实上这种要求又难以做到。人们设想,有一种方法,能够迅速发现需求错误。自 80 年代中期以来,原型法逐步被接受,并成为一种流行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常用开发方法-原型法2、基本思想 原型法(Prototyping Method)是在系统开发初期,凭借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和系统主要功能的要求,在强
15、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迅速构造出系统的初始原型,然后与用户一起不断对原型进行修改、完善,直到满足用户需求。3、开发过程 可行性研究。 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 建造系统初始原型。 用户和开发人员评审。 修改系统原型,反复地进行修改、评审,直到用户满意 正式运行,开发结束原型法示意图用户对系统提出需求(各种问题)开发人员对问题进行总结开发一个原型系统运行原型系统有修改意见否?增加新功能否?完成系统开发并交付使用修改YNN增加功能Y常用开发方法-原型法4、优缺点 优点: 对系统需求的认识取得突破,确保用户的要求得到较好的满足。 改进了用户和系统开发人员的交流方式。 开发的系统更加贴近实际,提高了用户的
16、满意程度。 降低了系统开发风险。缺点: 解决复杂系统和大型系统很困难。每次反复要花费人力、物力。 对用户的管理水平要求高。5、适用范围 原型法的适用范围是比较有限的,对于小型、简单、处理过程比较明确的系统。常用开发方法-面向对象方法 三、面向对象方法 1、面向对象方法(Object Oriented)产生的原因 以前的开发方法,只是单纯地反映管理功能的结构状况,或者只是侧重反映事物的信息特征和信息流程。面向对象的方法把数据和过程包装成为对象,以对象为基础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为认识事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办法,是一种综合性的开发方法。 常用开发方法-面向对象方法2、基本概念 客观世界由各种“
17、对象”(Object)组成,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对象,对象是在原事物基础上抽象的结果。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可以通过对象的某种组合结构构成。对象可由相对比较简单的对象以某种方式组成; 对象由属性和方法组成。属性(Attribute)反映了对象的信息特征,如特点、值、状态等等.而方法(Method)则是用来定义改变属性状态的各种操作; 对象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传递消息(Message)来实现的,而传递的方式是通过消息模式(Message pattern)和方法所定义的操作过程来完成的; 对象可按其属性进行归类(Class)。类有一定的结构,类上可以由有超类(Superclass),类下可以有子类(Subc
18、lass)。对象或类之间的层次结构是靠继承关系(Inheritance)维系的; 对象是一个被严格模块化了的实体,称之为封装(Encapsulation)。这种封装了的对象满足软件工程的一切要求,而且可以直接被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所接受。3.2 常用开发方法-面向对象方法4、开发过程 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对系统将要面临的具体管理问题以及用户对系统开发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即先弄清要干什么的问题。 分析问题的性质和求解问题:在繁杂的问题域中抽象地识别出对象以及其行为、结构、属性、方法等。一般称之为面向对象的分析,即 OOA。 整理问题:对分析的结果作进一步的抽象、归类、整理,并最终以范式的形式将
19、他们确定下来。一般称之为面向对象的设计,即 OOD。 程序实现: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将上一步整理的范式直接映射(即直接用程序设计语言来取代)为应用软件。一般称之为面向对象的程序,即OOP。3.2 常用开发方法-面向对象方法5、评价 OO 方法直接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模式。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有两个基本过程:一个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另一个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 从应用设计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更加抽象化而且具有极强的对应性。 在设计中容易与用户沟通。 把数据和操作封装到对象之中。 设计中产生各式各样的部件,然后由部件组成框架,以至于整个程序。 应用程序具有较好的重用性、易改进、易维护和
20、易扩充。 6、适用范围 流行的开发方法,适用面很广。课后作业“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 MIS 的开发策略各有什么优缺点?试述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和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试述一个信息系统开发成功的要素和基本条件。CASE 是 MIS 的一种开发方法吗,请解释是或者不是的原因。开发经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过程,因此,开发经验是非常宝贵的一种系统开发资源,如何充分地利用开发人员丰富的开发经验也应该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研究的内容之一。 *系统分析,旧的系统如果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就可能提出开发新的系统的要求,并做出新的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的主要工作包括做初步
21、的系统调查(可行性进行论证)和详细的系统调查,进行系统分析,建立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系统分析阶段应该写出系统分析报告。系统设计阶段是为了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 基础上设计出系统的物理模型。其主要内容包括:代码设计,信息系统的流程图设计,数据库设计,处理流程图设计和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系统设计阶段的成果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结构化方法更加强调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的紧密结合,而且在开发策略上强调的 是“从上到下”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适合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它的不足是开发过程重复繁琐,周期长,系统难于适应环境的变化。*原型法贯彻的是从上到下的开发策略,它更容易被用户接受。但是由于在开发过程中缺少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它不适合用于开发大型的管理信息系统、该方法的另一不足之处是每次反复都要花费人力、物力、如果用户合作不好,盲目纠错,就会拖延开发过程。*面向对象方法产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应用系统的日趋复杂、庞大、面向对象以其直观、方便的优点获得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