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基础微生物学教学大纲(Foundational Microbiology)课程编号:081050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农学专业先修课程:基础生物物化学 后续课程:遗传学总 学 分:2.0 ,其中实验学分:0.5教学目的与要求:基础微生物学是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本专业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及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微生物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知识以及今后从事有关的微生物学研究工作打好基础。本课程教学形式包括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两部分,采取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的原则,强调实验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学内容与学时安
2、排序号 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 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 绪论 1 7 病毒 12 微生物细胞 2 8 微生物生态系 43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3 9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4 微生物生长与生活环境 3 10 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 25 原核微生物 2 11 微生物的农业应用 26 真核微生物 2绪 论(1 学时)一、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二、 微生物特点三、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四、 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五、 微生物学研究的意义本章重点:微生物的概念、特点第一章 微生物细胞(2 学时)第一节 细胞的化学性质一、细胞的化学成分2二、细胞中的有机单体和多聚体第二节 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一、基本结
3、构二、特殊结构第三节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一、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及组成二、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本章重点:多聚体的类型及功能;原核细胞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本章难点: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第二章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3 学时)第一节 微生物营养物质和营养类型一、微生物营养物质及其功能二、微生物营养类型第二节 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一、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吸收的因素二、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三、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第三节 培养基一、配制培养基的基本原则二、培养基的类型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一、微生物的产能代谢二、微生物的合成代谢本章重点:微生物营养物质类型、营养型;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培养基
4、配制原则;微生物的产能代谢方式及特点本章难点:微生物营养型的划分、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第三章 微生物生长与生活环境(3 学时)第一节 微生物纯培养一、微生物纯培养的概念二、微生物纯培养技术三、微生物纯培养的保存技术第二节 微生物培养群体生长规律一、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二、细菌分批培养群体生长规律三、连续培养四、同步培养第三节 微生物的生活环境3一、温度二、水分三、辐射四、化学药物本章重点:微生物纯培养概念、技术;细菌分批培养规律;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本章难点: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细菌纯培养群体生长规律第四章 原核微生物(2 学时)第一节 细菌的分类与鉴定一、细菌的分类原则二、细菌分类鉴定的依据
5、和方法三、生物的分类系统第二节 真细菌一、革蓝氏阴性菌二、革蓝氏阳性菌三、放线菌第三节 古细菌本章重点:细菌分类鉴定的依据和方法;蓝细菌与放线菌的菌体形态、结构特征本章难点:原核生物细胞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多样性第五章 真核微生物(2 学时)第一节 霉菌一、霉菌的形态、大小二、霉菌的繁殖方式三、霉菌的菌落特征四、霉菌的代表属第二节 酵母菌一、酵母菌的形态、大小二、酵母菌的繁殖方式三、酵母菌的菌落特征四、代表类型第三节 担子菌一、担子菌的各种菌体形态二、担子菌的代表第四节 藻类一、藻类的形态、大小二、藻类的细胞结构、组成三、藻类的繁殖方式4四、藻类的实际应用五、藻类的常见种类第五节 原生动物一、原
6、生动物的形态、大小二、原生动物细胞结构、组成三、原生动物独特的动物行为方式四、原生动物的代表种类本章重点:霉菌的菌体形态、繁殖方式及菌落特征;酵母菌的菌体形态及繁殖方式;担子菌菌丝体的类型及繁殖方式本章难点:真核微生物形态的多样性;真核微生物的繁殖过程;担子菌的锁状联合第六章 病毒(1 学时)第一节 病毒的特征一、病毒的发现及基本特征二、病毒的大小和形状三、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四、病毒的分类五、病毒的生活周期第二节 噬菌体一、噬菌体的形态二、噬菌体的类型三、溶源细胞的特点四、噬菌体生长的测定第三节 动物病毒与植物病毒一、艾滋病毒的特征及侵染特点二、昆虫病毒的侵染特点及农业利用优势三、植物病毒的
7、形态及侵染特点第四节 理化因子对病毒的影响一、温度二、pH 值本章重点:病毒粒子的形态、组成、结构及基本特征;噬菌体的类型及侵染特征;植物病毒的侵染特点本章难点:噬菌体的侵染特征;噬菌体生长的测定;溶源细胞的特点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系(4 学时)第一节 生态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生物圈和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流三、微生物生态系的特点5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一、大气中的微生物二、水圈中的微生物三、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第三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系一、土壤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三、根际微生物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五、土壤微生物群体间的相互作用第四节 自然环境中微生物
8、个体生态学和原位研究一、细菌个体生态学研究技术二、土壤微生物的原位研究本章重点:微生物生态系的特点;土壤微生物群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原位研究本章难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及原位研究第八章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 学时)第一节 碳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一、纤维素的分解二、半纤维素的分解三、果胶物质的分解四、木质素的分解五、几丁质的分解第二节 氮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一、氨化作用二、硝化作用三、反硝化作用四、生物固氮本章重点:微生物在自然界有机质降解及氮素形态转化中的作用本章难点:微生物对有机质降解的生化过程。生物固氮作用的机理及固氮效率的影响因素第九章 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2 学时)第
9、一节 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固氮体系一、根瘤菌和结瘤豆科植物二、根瘤及其功能第二节 菌根与菌根菌一、外生菌根二、VA 菌根6三、菌根菌的应用本章重点:根瘤菌侵染的过程;根瘤的结构;外生菌根及 VA 菌根的特征;根瘤菌菌根菌与植物之间的互作本章难点:根瘤菌及菌根菌与植物之间的互作第十章 微生物的农业应用(2 学时)第一节 微生物肥料第二节 微生物农药第三节 微生物能源第四节 微生物生态保护剂本章重点:微生物肥料、农药的类型;微生物肥料、农药的应用优势及不足教材:李阜棣 胡正嘉主编基础微生物学第五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年 3 月主要参考书目:1、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合编微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年2、施莱杰著德陆卫平等译普通微生物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0 年3、M. T. 马迪根等著,杨文博等译微生物生物学(第八版) 、 科学出版社、2001 年执笔:殷士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