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麦-夏玉米、花生稳粮增油高效种植模式方案一、总体思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传统的种植方式由于田间小气候恶化,病虫害严重,土、肥、光不能充分利用,产量难以进一步提高,推广增产减灾关键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优化结构、依靠科技、提高品质、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推进区域化、集约化生产,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摸索小麦-玉米、花生高效立体种植模式,使小麦产量、夏玉米产量稳定在千斤以上,亩增收花 400-600 斤。二、目标任务以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把发展
2、粮食生产作为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首要任务,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坚守生态“绿线”不含糊、坚守粮食底线不懈怠,在全市夏粮面积稳定在 x 万亩以上,总产 x 亿斤以上,玉米面积稳定在 x 万亩以上,总产 x 亿斤以上的基础上,稳步推广夏玉米花生套种稳粮增油高效栽培技术。三、试验方案1.土壤选择:选择耕层深厚,排水性好,有机质丰富,富含钙质,疏松易碎的土壤类型。2.种植模式:小麦纯作,玉米田施行每一间作套种带宽 2.4 米,种植 3 行玉米,4 行花生。玉米小行距 30 厘米,大行距 170 厘米,株距 20 厘米,亩种植 4000 株;大行种植花生 1-2 垄 4 行,大畦沟宽 1m(内种
3、玉米 3 行) ,净畦面1.2-1.4m,垄高 15-20cm,行距 30 厘米,株距 14-17 厘米,每亩 0.9-1.1 万穴。 (如图 1、2)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3、茬口安排:10 月下旬播种小麦。翌年 5 月底至 6 月初小麦收获后,及时铁茬或灭茬整地播种夏玉米,起垅点播夏花生,9 月下旬-10 月上旬收获玉米、花生。四、栽培要点(一)小麦。选早熟、矮秆、耐肥、抗倒伏的许科316、汝麦 0319、平安 8 号、郑麦 9023、郑麦 7698、豫农202、众麦 2 号等高产品种。前茬作物收获后,每亩施有机肥 XX 公斤、纯氮 13-15 公斤,五氧化二磷 6-7
4、公斤,氧化钾5-6 公斤,硫酸锌 1-1.5 公斤,硼肥(硼砂)0.5-1 公斤。施肥方法上为底施和追施相结合,即有机肥、氮肥总量的 70%和全部磷、钾、微肥做底肥。耕翻整地后播种小麦。翌年小麦返青后追施剩余 30%的氮肥作拔节孕穗肥,灌浆期可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和微肥。适时防治病虫草害。具体措施为:一是适时收秋腾茬整地:玉米最迟在 9 月底收完腾完;花生在 10 月 5 日前收完腾完。按照“秸秆还田必须深耕,旋耕播种必须耙实”的要求,精细整地。二是土壤药剂处理:重点防治野燕麦、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防治野燕麦,可用 40%野麦畏每亩 300 毫升对水40-50 公斤,小麦全蚀病发生重的地块
5、亩用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每亩 3 公斤,用 30 公斤细土拌匀,地下害虫、吸浆虫危害严重的地块,每亩用 3%辛硫磷颗粒剂 2.5-3 公斤兑细土2530 公斤,或用辛硫磷乳油 200250 毫升制成毒土2530 公斤,翻耕后均匀撒于垡头,然后随耙地将药剂与土壤混匀;三是适期适量匀播:因地制宜,推广二晚技术。在 10 月底前高质量完成播种任务,亩播 910 公斤,误期晚播麦田,要选用弱春性品种,每晚播 2 天,亩增加播量 0.5公斤。麦播期间,严把防疫关,防止危险性病虫传播,推广种子包衣、药剂拌种技术。四是科学应变管理。一是冬前和冬季管理。麦田冬前和冬季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壮苗,保证苗全、苗
6、匀,实现安全越冬。小麦出苗后要注意及时查苗补种、剔稠补稀,确保苗足、苗匀、苗全。小麦分蘖后至越冬前,根据苗情和墒情变化,有针对性的采取中耕、镇压、追肥、化控等措施,促弱控旺,争取壮苗越冬,同时搞好冬前化除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冬季要根据苗情变化,合理调控群体结构,适时搞好冬灌、追肥和中耕。二是春季管理。春季以中耕锄划和肥水运筹为重点,实行分类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拔节前对所有小麦中耕一遍。对旺长和群体较大的麦田要深锄断根,控制旺长;对弱苗麦田应浅耕、细耕,尽量避免伤根,促其快速生长发育;在肥水管理上对群体不够,个体较小的麦田,在返青至起身期结合浇水亩施尿素 8-10 公斤,以促弱转壮,增加春季分
7、蘖,巩固冬前分蘖,增加亩有效穗数;对地力水平中等、冬前群体较足的二类麦田,可在起身至拔节初期进行肥水促进;对地力基础较好、群体大的一类田,返青起身期控水控肥,控制春生分蘖发生,基部节间生长过长,加速分蘖两极分化,防止后期倒伏。到拔节中后期再进行肥水促进,促使大分蘖生长,提高分蘖成穗率,实现穗大粒多,提高产量。应用化控调优技术,小麦起身后拔节前,对有倒伏危险的麦田要及时选用吨田宝、壮丰胺等进行化控防倒。三是中后期管理。后期管理的重点是养根护叶,适时浇好扬花、灌浆水,及时拔除杂草和散黑穗植株,结合病虫害防治,搞好叶面喷肥。小麦拔节至灌浆期,可多次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每次 100 克,间隔 7
8、天左右,根据苗情酌量加入尿素,既能延长叶片功能期预防早衰、减轻干热风的危害,又能加速植株茎、叶营养物质向籽粒运转、提高灌浆强度,增粒增重,改善品质。五是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搞好预测预报,制定落实防治预案及统防统治措施。以防治小麦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和蛴螬、蝼蛄、金针虫、吸浆虫、蚜虫、粘虫、猪秧秧、燕麦等为重点。麦播时重点防控纹枯病、根腐病、黑穗病、全蚀病、黄花叶病、地下害虫。小麦返青至孕穗期,重点搞好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吸浆虫、麦蚜、麦蜘蛛的防治工作。抽穗至灌浆期多种病虫害往往交替发生,搞好“一喷综防”,特别是要在齐穗至杨花期防控赤霉病,灌浆期防控蚜
9、虫。推广高效、低残留、无公害化学除草剂,科学防除杂草。六防灾抗灾减灾。小麦生育期间,旱涝、冻害、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要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制定完善防灾减灾预案。加强干旱、洪涝、冻害、病虫害等灾害监测预警。加强分类指导,推广“四水一早”技术,提高抗灾应变能力。七测产与收获。按 10 点随机取样测产,测产方法:用事先做好的 6 平方尺测产框(长 3 尺,宽 2 尺) ,随机套取小麦穗子,计算亩穗数。在取样点从根部握取 20 株以上小麦查总穗粒数,计算出每穗平均粒数。亩穗数=6 平方尺测产框内穗数1000。产量计算:理论产量(公斤/亩)=亩穗数平均穗粒数千粒重(被测品种前三年平均数)85%最
10、适宜的收获阶段是蜡熟末期到完熟期。蜡熟末期,全株变黄,茎秆仍有弹性,籽粒黄色稍硬,含水量2025,茎秆含水量 3050。完熟期叶片枯黄,籽粒变硬,呈品种本色,含水量在 20以下,茎秆含水量2030。人工收获宜在蜡熟中期到末期进行;使用联合收割机宜在蜡熟末期至完熟期进行,以减少损失,便于脱粒和保证质量,同时也为下茬玉米、水稻争取农时。留种用的麦田应在完熟期收获。(二)玉米、花生套种1.玉米铁茬播种后整地种玉米:选择早熟、矮秆、株型紧凑、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先玉 335、晋单 51 号等。6 月上旬收麦后抢墒(或抗旱)铁茬直播,要确保一播全苗。玉米出苗后灭茬松土,适时间苗定苗。根据玉米长势
11、追施苗肥,促进平衡生长,每亩施碳铵 60 公斤、过磷酸钙 50 公斤、硫酸钾20 公斤。穗肥于播后 40 天施,每亩施碳铵 80 公斤或尿素20 公斤,墒情差时适当灌溉。及时防治叶斑病、玉米螟。花生:选择高产、早中熟、抗逆性强的直立型品种鲁花 9 号、白沙、罗汉果、宛花 2 号和驻花 2 号等品种。小麦收获后,先在茬地内亩施复合肥 50 公斤、有机肥 1500公斤、过磷酸钙 20 公斤,结合耕翻熟化耕层,及时耕地保墒起垄。垄高 15-20 厘米,垄面宽 20-100 厘米。单垄面上种 2-4 行花生,点播,每穴 2 粒。在播种前种用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预防苗期立枯病、炭疽病等。播后整
12、平垄面,喷施除草剂。在花生初花期适时喷施多效唑化控防旺长,后期叶面喷肥防早衰,注意防治叶斑病。及时防治花生青枯病、锈病、蚜虫、蛴螬等病虫害。2.统一整地后播种玉米花生一是品种利用和种子处理。品种利用同前。播前 7-8天将玉米、带壳花生晒种 3 天以上,然后用手工剥壳,大小粒分开。播前用 50%辛硫磷 100ml 加 50%多菌灵粉剂100g,对水 3-4kg 喷拌 50kg 花生种,防治倒秧病和地下害虫。二是施足基肥,整地作垄。腾茬后立即进行耕翻,并结合施入有机肥 XXkg 或商品有机肥 50-100 公斤、48%复合肥 50 公斤、尿素 20kg、磷肥 50kg、氯化钾 15kg。精细耕整耙
13、平后放线作垄,要达到垄土细松,垄面平整。作垄时可每亩施呋喃丹 1.5kg,防治地下害虫。1 米宽大垄沟中间按 30 厘米行距播种玉米 3 行,垄面种花生 4 行。三是化学除草。除草分两次进行,一次在播种后每亩用乙草胺 150ml 对水 40kg 分均匀喷洒进行封闭除草地;二次在生育期内,针对杂草各类不同,分别在玉米和花生田喷施专用除草剂。四是及时化调:玉米在 9-10 片可见叶时,花生盛花后期,下针初期或株高达 30cm 时,每亩用玉米控旺剂、壮饱安粉剂 20g 对水 30kg 喷雾。旺长田块,第一次用药 15 天后再化控一次,确保株高控制在 45cm 以下。五是适时追肥。在施足基肥基础上,花
14、生结荚期要施好饱果肥,每亩用尿素 10kg 在垄上打洞追施。玉米喇叭口期亩施尿素 15kg 作穗肥。根外喷肥很重要,玉米吐丝-灌浆期、花生中后期每亩用壮丰安或海藻酸精 30g 对水 15kg喷雾,也可用尿素 0.5kg 加磷酸二氢钾 100g 对水 50kg 喷雾。六是调灌关键水。苗期保持田间持水量 60%左右,灌溉关键要做到两点:一是播种时足墒,出全苗;底墒不足时播后要浇蒙头水。二是玉米大喇叭口期到抽雄后 25 天这一时期内,若田间持水量不足 80%时,要浇好三水(即大喇叭口水、抽穗水、灌浆水;花生田盛花期、扎针期、保果期) ,确保穗(果)数和穗粒(单株果荚)数、提高灌浆强度。七是防病治虫。
15、玉米在拔节期可用农用链霉素+多菌灵或三唑酮防治青枯病、锈病人、纹枯病和大小斑病;可用50%消菌灵 50g 加水 30kg 喷雾,防治细菌性叶枯病;在喇叭口期用吡虫啉、辛硫磷、甲维盐等防治好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等;对花生田发生黄化苗田块,用硫酸亚铁+高钙防治。初花期可用 50%消菌灵 40g 加水 40kg 喷雾,防治青枯病、灰霉病;可用 20%粉锈灵 30g 对水 50kg 喷雾防治锈病;为防好后期地下害虫,亩用辛硫磷 0.5kg 对水400kg 灌根效果较好。八玉米去雄。在玉米授粉后 15 天进行削头处理,只保留穗上部 12 张叶片,即防养分消耗,又能增强光的通透性,提高玉米、花生田光合
16、、灌浆速率。九适时收获。玉米按 10 点随机取样测产,每点测量玉米 11 行距离求 10 行平均行距,在 10 行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一行 51 株,计算株距,计穗数,求得结穗率和每亩穗数。在每个样点(段)内连续取 20 果穗,测定穗粒数(每穗有代表性的一行行粒数穗行数) 。产量计算:理论产量(公斤/亩)=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被测品种前三年平均数)85%水稻按 10 点随机取样测产,每点测量水稻 21 行距离求 20 行平均行距,在 21 行中选取有代表性的 1 行 21 穴,测定穴距,计算每亩穴数;在每个代表性样段内连续挖 10穴,逐穴数荚果数,计算平均穴荚果数。百果重按照品种常年平均百果重计算。理论产量(公斤/亩)每亩穴数每穴荚果数百果重85%玉米适期收获是提高玉米产量、品质的重要措施。籽粒成熟的标准是:植株茎叶变黄,果穗苞叶枯白,籽粒变硬发亮、乳线消失,黑色层出现。通常中早熟品种在授粉后 45 天收获,中晚熟品种在授粉后 45-52 天收获较为适宜;花生植株顶端停止生长,上部叶片变黄,基部和中部叶片脱落即可收获,也可根据市场需要,采收鲜果(棒)上市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