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畅优新课堂】2017年冬九年级下语文版语文导学案:第7课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06592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畅优新课堂】2017年冬九年级下语文版语文导学案:第7课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畅优新课堂】2017年冬九年级下语文版语文导学案:第7课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畅优新课堂】2017年冬九年级下语文版语文导学案:第7课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畅优新课堂】2017年冬九年级下语文版语文导学案:第7课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导学案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结合历史资料诵读诗歌,领悟诗人在特殊年代所具有的特殊情怀。2.揣摩诗歌的语言,理解诗人超越常规的表达技巧。(二)学习重难点揣摩诗歌的语言,理解诗人超越常规的表达技巧。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文化大革命”,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空前的政治运动,它从 1966 年开始到 1976 年结束,历时整整十年,其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造成了极其深远的破坏性影响,文学当然在此之例,知识分子在这场运动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因为“文化大革命”从一开始就以文学艺术作为其主要批判领域,虽然在它的背后有着更为险恶的政治

2、权力斗争作为枢纽。今天我们来学习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从中同学们也许能够了解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一些遭遇。四、教材精华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浪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段析】第一节诗人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强调了四点零八分这个特定的时间。【品味】反复吟咏“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可见这一刻已深深地留在了诗人记忆的最深处。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剧烈的抖动”“吃惊地”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品味】“剧烈的抖动”,产生这种感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外界的火车开动给作者造成的错觉,实际并不是北京站的建筑剧烈地抖动,而是火

3、车启动时的抖动;另一种是作者内心的抖动,此刻的火车启动,提醒他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马上就开始漂泊无着的生活了,这对于一个 20 岁的知青内心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撞击和震撼。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段析】写火车开动诗人离开北京时的感受。第一部分:描写离别场面,以及离别时的痛苦和迷惘。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句诗化用了哪位诗人的名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品味】让诗人感到“疼痛”的是眼前的离别。马上就要离开北京了,强烈的依母恋乡之情使诗人不愿离开这里,但又不得不离开,所以心中充满难以言表的痛苦。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

4、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段析】写诗人失落和迷惘的心绪,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段析】承接第三节,写诗人不由自主地探出车窗,与亲人告别。【品味】“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照应上文“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作者从送行者表情中明白了此刻的意义。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段析】写诗人的强烈感受:无比的失落。第二部分:具体描写离别时撕心裂肺的场面。【品味】原本是火车离开车站,但在诗人看来却是“告别的声浪”“卷走车站”,这种物我颠倒的错觉传达出诗人

5、的心声:脚下的大地已经被抽空,自己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故乡)抛弃了,此后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合在一起写,有何深意?)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最后”有什么含义?)1968 年 12 月 20 日第三部分:直接抒发对北京的依恋之情。【品味】在诗人眼中,北京已和母亲叠合在一起,想让她永远记着自己。茫然之中,诗人绝望地伸手乱抓,仿佛落水者去抓一根稻草,本想抓住命运,但是抓住的却是同样迷惘的青年人的手。答案速查表达了诗人以

6、及当时的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 唐代诗人孟郊。 表达了告别母亲时的眷恋和痛楚。 这样写的目的是既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也表达了对家乡北京的难以割舍的感情,同时更深刻传达出内心对党、对国家、对政府的殷切期望,希望党和国家关注知青的命运,不要忘记知青,不要抛弃知青,在这里“妈妈”和“北京”已不是表层意义了,而是代指党和政府了。 这里的“最后”是最后一面的意思,这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依离别甚至是诀别的心理感受。 因为那个动荡的年代谁也无法知道自己将来会怎样,谁也无法预知将来能否回来,这也是内心迷惘与失落的一种外在表达。五、课堂检测相信未来 食 指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

7、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

8、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鉴赏要点这首诗构思巧妙。前三节写“我”怎样“相信未来”,后三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最后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诗歌用语质朴,思想深刻,性格鲜明,令人折服?问题探究1诗人一开始就用“蜘蛛网”“炉台”“余烟”几个意象,给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怎样的时代?2诗的前三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信念? 3“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四个细节,是对人们的什么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你认为诗题“相信未来”有几层含义?请结合诗歌作简要说明。六、学后反思参考答案:1诗的一开头就用“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几个意象,给人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 2那种残忍的、固执的、痛苦的、伤痕累累的相信,是一个在痛苦中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 3是对人们的神情的描写,呈现出人们对过去历史种种评价的表情,形象传神,用笔精当。 4三层含义:一是对现实的不满;二是面对困难和挑战,已经没有退路;三是相信历史和未来会有公正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