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051036 上传时间:2018-08-3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三 12 月考试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是人类所有行为中最富有尊严和道德的行为,是人类追寻世界本源、反思生存意义、澄明不确定性、征服恐惧和无知的不二法门。原始人类从动物最终演进成智人,进而成为人,就在于他们能够阅读。那时,他们阅读的对象就是大自然:寂静的山峦,缓缓的溪流,蔚蓝的天空,狂奔的野兽,欢跳的小鹿。总之,他们把目之所及、身之所触、体之所感的一切都当作阅读的对象。孔子曾有遇水而观的习惯:“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 ”孔子这里所描述的正是他阅读自然的心得。许慎在说文

2、解字序中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可见,阅读自然,就是道法自然,是人类在进化进程中的起点。阅读对人类最大的启示在于,让我们知道了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对自己无知的认识。孔子早就告诫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是轴心时代最伟大的思想之一,与伦理的黄金定律价值同等。人生总伴随着知识的增长,但知识增长并不代表见识的增长,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觉悟的临界处,凭借此,我们才可以走得更远。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阅读史,人类是通过阅读来认识世界和自己的。阅读是对人类历史真实的旅行。每当我凝视着从殷墟中发掘

3、出来的甲骨上那些刻凿的文字,突然觉得当年在这些兽骨上刻字或提供内容资料的人们,正穿着我并不熟悉,也可能永远无法再现的衣着,端坐在我的面前。他们或许在进行简单的思索,或许正在进行一番今人完全不能理解的深邃复杂的思考,这顿时让我对他们生出无限的敬意。有敬意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因为敬意来自对功利的摈弃,来自对动物性的远离,来自对内心的纯静观照。没有阅读,不可能有这样的体验。阅读,如果仅仅是一些社会精英的生活状态,这个社会就仍然处于蒙昧阶段。道德对社会的统摄只能通过有最大公约的准则来实现,这是全民阅读之所以无比重要的原因所在。只有大多数国民将阅读作为一种生活常态,建立起对阅读的信仰,我们才能有共同的

4、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阅读带给人以愉悦,无论从什么角度讲,这都是我对阅读感到无限欣喜的原由之一。愉悦是人生最美丽的境遇和欢乐。叔本华讲过:“愉快且喜悦的人是幸福的,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只因其个性本身就是愉快而喜悦的。这类美好的个性可以弥补由于其他一切幸福的丧失所带来的缺憾。例如,若一人因年轻、英俊、富有而受到人们的尊敬,你想知道他是不是幸福只需看他是不是欢愉,如果他是欢愉的,则背直、背弯、年轻、年老、有钱、无钱,这些与他的幸福又有何关系?总之,他是幸福的。 ”中国古代一个公认的成才路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四个环节全部是由阅读连贯起来的,缺了阅读,要走好这样的人生之路几无可能。钱

5、穆先生说得好:“培养情趣,提高境界 ,只此八个字,便可一生受用不尽。只要我们肯读书,能遵循此八个字来读,便可获得一种新情趣,进入一个新境界。”阅读可以使我们习惯于独处,静思,换言之,阅读使我们能够在心智上成熟和独立,不再依赖别人的提携或点拨而快乐地活着。读一本好书,就是与有德有识的人亲切而又私密地交谈。阅读也是学习沉默之道。在喧嚣的社会生活中,人类的确需要更多的静默,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对自己的内心和灵魂进行观照。西汉刘向说,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药愚” ,可谓至理。阅读就是为了培养人对自己内心和灵魂的反省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感悟能力,而所谓矜持、高贵,书卷气、儒雅感,都不过是副产品而已,而

6、且是不经意、无法事前规划的副产品。(节选自 2017 年第 13 期新华文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类追寻世界本源、反思生存意义、澄明不确定性、征服恐惧和无知都要仰仗于最富有尊严和道德行为的阅读。B. 原始人把目之所及、身之所触、体之所感的一切都当作阅读的对象,最终原始人类从动物演进成智人,进而成为人。C. 阅读是人类在进化进程中的起点,孔子“遇水而观” 、许慎“道法自然”也遵循了这一规律。D. 人类通过阅读来认识自己的世界,对功利的摈弃,对动物性的远离,对内心的观照,只有通过阅读才会有深刻的体验。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孔子的“知之为知

7、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对自己无知的最有价值的认识,知识增长代表见识的增长,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可以走得更远。B. “他们或许在进行简单的思索,或许正在进行一番深邃复杂的思考” ,意在说明有敬意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C. 只要大多数国民将阅读作为一种生活常态,建立起对阅读的信仰,我们就能有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D. 钱穆先生说“培养情趣,提高境界 ,能遵循此八个字来读,便可获得一种新情趣,进入一个新境界” ,意在说明阅读可以带给人愉悦。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愉悦是人生最美丽的境遇和欢乐,我对阅读感到无限欣喜是因为阅读可以带给人愉悦,缺了阅读,人生之路几乎不可

8、能走好。B. 阅读带给人以愉悦,一个人愉快且喜悦就是幸福的,与他背直、背弯、年轻、年老、有钱、无钱没有关系。C. 阅读使人能够在心智上成熟,读一本好书,就是与有德有识的人亲切地交谈,从而培育宽容的德性。D. 阅读就是培养人对内心和灵魂的反省能力和对社会和自然的感悟能力,而矜持、高贵、书卷气、儒雅感,也是阅读带给我们的不经意的次要的“产品” 。【答案】1. C 2. D 3. C【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C 项, “阅读是人类在进化进程中的起点,孔子遇水而观 、许慎道法自然也遵循了这一规律”说法不正确,孔子“遇水而

9、观”许慎“道法自然” ,体现了阅读自然是人类进化进程中的起点。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阅读自然,就是道法自然,是人类在进化进程中的起点。 ”故选 C。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 项, “知识增长代表见识的增长”不符合原文意思,知识增长并不代表见识的增长。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为“人生总伴随着知识的增长,但知识增长并不代表见识的增长” ;B项, “他们或许在进行简单的思索,或许正在进行一番深邃复杂的思考意在说明有敬意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说法不正确,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五段, “他们或许在进行简单的思索,或许正在进行一番深邃复

10、杂的思考”意在说明阅读是对人类历史真实的旅行;C 项,说法不正确,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六段,选项改变了原文的关联词,原文是“只有才能” 。故选 D。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属于无中生有, “从而培育宽容的德性”于文无根据。故选 C。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时注意分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首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类题主要从细微处考核,答题时要先阅读题干及选项,在文中找到

11、选项对用的内容,然后仔细分析、比照,判断正误。比如本题,错误为无中生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独到寒山顶杜芳清今年春节期间,我独自登上近些年新开发的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的顶巅。山上被冰雪覆盖,空中仍飘着小雪。风不大,却像刀子一样刮人肌肤。山上仍有隐隐约约的路迹,是管理山林的清洁工扫出来的,还是寒风有意无意之中吹出来的,我不得而知。我也不愿多想它。人生有限,岁月宝贵,不必物物寻根,事事探底,只需走好自己愿走的路,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在雪天高低错落的茫茫山野中游走,我自然得拣道而行,因为我早已从人生的坎坷道和荆棘林中走出,摆脱了莽撞,抛却了固执,摈弃了狂想,甩掉了浅薄。况且

12、这山的地形坡谷我早已熟知。尽管如此,我还是捡了一根长长的干树枝作探路之物。我不怕冷,尽管是零下二十一度,我并没有感到那种奇寒。但我还是在两个毛衣之外又加了件藏蓝色大衣,大衣领内又围了条黑白间点的围巾。我慢慢地随意而轻松地向前放步,上坡,越谷,转弯,踏阶,雪花为我轻扬飘舞,树木为我冰清玉洁。这些坡坡岭岭道旁渠畔的白杨、垂柳、青草、野花,夏季是何等地放情开颜潇洒妩媚!可时光一转,秋风一吹,它们就叶子变黄,枝干变秃, “一朝春尽红颜老”了。自古女子怕红颜褪去,男子怕体弱无能,但这是自然沧桑,谁都逃脱不了啊。只是我想,处在同一个时间段和年龄段的人,其精神和状态竟有天地之差,有的女子潇洒依然,风韵独存;

13、而有的女子却褶皱网面。有的男子成熟威武,年富力强;而有的男子却面如土灰,老态龙钟。何止同龄,不同龄者亦是如此,有的年过八旬,仍是鹤发童颜,声如洪钟;而有的不足三十,却是疲态不振,目光呆痴。我曾于十五年前说过:真正的青春在精神,而不在年龄。眼前的山野已不是秋天,而是银装替换了绿装的严冬季节。可我却聊发少年狂气,稳踏阶台,迅速登上了山顶的凉亭中。在山巅,我忽然感到一股冰凉的清气穿过我的全身,脑腔中的杂质和腐物也被全盘清除,浑身觉得好轻松好清醒。六十多年的人生风雨击破了我的童真,酸甜苦辣的悲欢阅历练就了我的才智,善恶正邪的人世百态顿悟了我的思维。此时此地,我敢于面对苍天厚土,面对人世尘寰,庄严而郑重

14、地说:天地之间,人界之中,我好清醒好轻松啊!我挺胸东望,大西北名城乌鲁木齐的千楼万厦笼罩在雪花飞舞之中。冬季是冷,可没有寒冷,哪来的雪花飞舞?哪来的玉树琼枝?哪来的栩栩如生的冰雕雪人?哪来的茫茫千里壮观气派的冰雪世界?我喜冷,还不在于它的外观外貌,而在于它的哲学内涵。许多人都喜欢热,因为热能生春,没有春天,哪会有山明水秀万紫千红的胜景?因为热能生情,没有热情,就会出现心难通、事难成的冷落而尴尬的局面。但热盛出浮躁,热极出膨胀。人间诸事之败大都败在一个“热”字上。少年意气导致的打杀成祸,受委屈不忍,一怒而结冤仇,都市邀友聚会上的酒桌醉态这些有失社会文明又污染人文环境的劣态,极为影响人们的心灵健康

15、。这就需要一个“冷”字。有冷才有静,先冷而后静。静生平和,静出智慧。任何棘手之事、麻烦之事,必须先作冷处理,然后再图良策。这样才能据情顺理,得以比较合情合理的解决。所谓“三思而后行” ,不冷静何来三思?不三思何来良策?无良策事怎能做顺做成?无论是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国事、民事,都不能偏离这个思路和程序,其先决条件就是:先冷静下来!雪花陪伴我下了山。路迹不清,我竟然没有滑倒。(有删改)4. 下列对这篇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对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的地形坡谷熟悉,又懂得拣道而行,加以树枝探路,随意轻松而行,无惧天气恶劣,最终登上了山巅。B. 作者已经六十多岁了,

16、人生的风雨让他思想成熟起来,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才智不凡,人世百态领他思维顿悟,他活得清醒而轻松。C. 文章开头写“山上仍有隐隐约约的路迹” ,结尾写“路迹不清” , “路”一语双关,既指上山的路,也指人生之路;首尾呼应,卒章显志。D. 文章边叙边议,借登上顶而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思索,抒真情,启人智,散发着智慧、哲理的光芒。5. 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6. 作者说“人间诸事之败大都败在一个热字上” ,倡导遇事“先冷静下来” ,你是否赞同这说法?结合本文和现实认识,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C 5.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草树木在夏季尽情绽放,到

17、了秋季萧条枯败的景象,运用对比手法,用花草树木夏季旺盛的生命力和秋季毫无生机形成对比。由物及人,引发了下文关于人不同的青春状态的议论。 6. 示例一:赞同。“热”会让人心情浮躁,内心膨胀,行事具有破坏性,不利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遇事先冷而后静,净生平和,静出智慧。唯有冷静下来才能理智看待问题,想出良策,从而顺利解决问题。示例二:不赞同。遇事是否要先冷静下来不能一概而论。冷静有时会拖延时间,让人错失良机;有时会想得太多,畏首畏尾,不敢行动。“热”是热情,是激情, “热”更容易拉近人的距离,更容易体现人的真性情, “热”会让人做事更有主动性,更勇敢无畏。【解析】4.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

18、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题目内容往往涉及文章内容主旨、艺术手法、情感抒发、结构思路等各个方面,答题时一定要通读文章,在文章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仔细分析比照,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这篇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不正确的一项” ,C 项, “卒章显志”错,文章最后一段并没有点明主旨。故选 C。5.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是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赏析句子,先指出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的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指出运用该表现手法,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本题,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这些坡坡岭岭道旁渠畔的白

19、杨、垂柳、青草、野花,夏季是何等地放情开颜潇洒妩媚!可时光一转,秋风一吹,它们就叶子变黄,枝干变秃,“一朝春尽红颜老”了”主要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把坡坡岭岭道旁渠畔的白杨、垂柳、青草、野花当成人来写,说它们在夏季是何等的放情开颜潇洒妩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花草树木夏季的茂盛,尽情生长绽放。对比手法,是把坡坡岭岭道旁渠畔的白杨、垂柳、青草、野花夏季里的旺盛和冬季的枯败毫无生机相对比,得出花草树木也和人一样“一朝春尽红颜老” ,由物及人,引出了下文关于人不同青春状态的议论。点睛:散文中赏析句子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

20、静、叙事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要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句子拟人进行解释,最后点明效果。本题主要是拟人和对比的手法。答题时要结合具体拟人进行分析。.(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

21、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中国教育报2017 年 03 月 07 日第 2 版)材料二: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 ,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普

22、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 ,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 后” “00 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

23、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 “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 ,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 11 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

24、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摘自光明日报2017 年 5 月 10 日)材料三: “我从 2014 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 ”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 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 。 “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

25、,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 “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 ”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 “现在出版的书太多,

26、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B. 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C. 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 11 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D.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很

27、重要。B. 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生命力。C. 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 ,就要亲近“下里巴人” ,也就是要亲近群众。D. 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表明现在很多人 愿意了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E. 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9.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答案】7. C 8. AD 9. (1)中高考要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化的讲授灌输方式。(2)传承传统文化,要赋其新的时代

28、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3)青少年要多读书,不能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的阅读。(4)社会要加强对民众的阅读引领。【解析】7. 试题分析:C“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错,原文结尾段只是说“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 ,选项曲解了文意。8. 试题分析:B“就能焕发生命力”太绝对;C“也就是要亲近群众”错,亲近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E“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错,原文是“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9.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传承传统文化”

29、 “几种方式” ,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如材料一中“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可以得出中高考要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化的讲授灌输方式;再如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可概括出传承传统文化,要赋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材料三主要以张一清的感受提及社会要加强对民众的阅读引领,不能不能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的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周纡,字文通,下邳徐人也。为人刻削少恩,好韩非之术。永平中,补南行唐长。到官,晓吏人曰:“朝廷不以纡不肖,使牧黎民,而性仇猾吏,志除豪贼,且勿相

30、试!”遂杀县中尤无状者数十人,吏人大震。纡廉洁无资,常筑墼 以自给。肃宗闻而怜之,复以为郎,再迁召陵侯相。廷掾惮纡严明,欲损其威,乃晨取死人断手足,立寺门。纡闻。便往至死人边,若与死人共语状。阴察视口眼有稻芒,乃密问守门人曰:“悉谁载藁 入城者?”门者对:“唯有廷掾耳。 ”又问铃下 :“有疑吾与死人语者不?”对曰:“廷掾疑君。 ”乃收廷掾考问,具服“不杀人,取道边死人” 。后人莫敢欺者。征拜洛阳令。下车,先问大姓名主,吏数闾里豪强以对。纡厉声怒曰:“本问贵戚若马、窦 等辈,岂能知此卖菜佣乎?”于是部吏望风旨,争以激切为事。贵戚跼蹐 ,京师肃清。帝知纡奉法疾奸,不事贵戚,然苛惨失中,数为有司所奏

31、,遂免官。后为御史中丞。和帝即位,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窦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纡自谓无全,乃柴门自守,以待其祸。然笃等以纡公正,而怨隙有素,遂不敢害。永元五年,复征为御史中丞。诸窦虽诛,而夏阳侯瑰犹尚在朝。纡疾之,乃上疏曰:“案夏阳侯瑰,本出轻薄,志在邪僻,学无经术,而妄构讲舍,外招儒徒,实会奸桀。轻忽天威,侮慢王室,又造作巡狩封禅上书,惑众不道,当伏诛戮。 ”会瑰归国,纡迁司隶校尉。六年夏,旱,车驾自幸洛阳录囚徒,二人被掠生虫,坐左转骑都尉。七年,迁将作大匠。九年,卒于官。(选自后汉书酷吏列传第六十七 ,有删改)【注】 墼(j):没有烧过的砖坯。藁(go)

32、:稻、麦的秸秆。铃下:指属下。 马、窦:指马氏、窦氏,均是皇亲国戚,也属于大姓名主。跼蹐:j j 亦作“跔脊” ,形容谨慎恐惧的样子。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窦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B. 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窦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C. 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窦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D. 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窦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

33、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下车:指官吏刚到任所上任,周武王时期,为了利于社会的稳定,被封的官员都是坐驿车去上任,于是“下车”或“下车伊始”指新官刚上任。B. 封禅:指我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所谓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典。 “封”是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是指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场祭地。C. 寺:古代官署的名称,也指佛教的庙宇及某些宗教供礼拜、讲经的处所,本文指庙宇。D. 归国:这里的“国”是“封地,封国(王侯所受封的地域) ”的意思,窦瑰被皇帝封为夏阳侯,拥有自己得封地,所以归国即回到自己得封地。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周纡为人苛刻,缺少恩惠,喜欢

34、韩非的法家学说,任南行唐长期间曾杀了县内几十个特别凶暴的人,官吏百姓大为震动。B. 周纡仕途曾因一件小事受波折,永元六年夏季闹旱灾,皇帝亲自去洛阳视察监狱,有两个囚犯被拷打受伤,身上生了蛆虫,周纡因此被降职。C. 周纡对窦氏贵戚不宽容,虽然窦氏很多人被杀,但夏阳侯窦瑰还在朝中,周纡弹劾他,表面上建造讲堂,招收儒生,实际上在聚集奸诈凶暴的人。D. 周纡刚上任就给了下属一个下马威,他问豪门望族的名字,官吏却用卖菜的那些低贱的人来糊弄他,周纡识破了他们的伎俩,京师一片肃然。13. 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到官,晓吏人曰:“朝廷不以纡不肖,使牧黎民,而性仇猾吏,志除豪贼,且勿相试!”(2

35、)帝知纡奉法疾奸,不事贵戚,然苛惨失中,数为有司所奏,遂免官。【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上任后,他晓谕官吏百姓说:“朝廷不认为我不贤能,派我管理百姓,而我天生仇恨狡诈的官吏,立志除掉豪强盗贼,希望大家不要以身试法!” 。(2)皇帝知道周纡执法严明忌恨奸邪,不巴结贵戚,但是苛刻残酷过度,多次被有关官员弹劾,于是免去了他的职务。【解析】试题分析:10. “过酷”应作前句的谓语, “后”表时间的状语一般用在句子的开头。【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

36、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过酷”应作前句的谓语, “后”表时间的状语一般用在句子的开头。11. 陟:升迁进用。【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陟:升迁进用。12. 应为:官吏用闾里的豪强回答他,周纡听后发怒,称那些豪

37、强好比卖菜的低贱人,他们不是真正有分量的人。【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应为:官吏用闾里的豪强回答他,周纡听后发怒,称那些豪强好比卖菜的低贱人,他们不是真正有分量的人。13. 重点词语:“长” “不肖” “牧” “无全” “柴门” “素”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

38、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谨” “申”“不然”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参考译文】周纡,字文通,下邳徐县人。他为人苛刻,缺少恩惠,喜欢韩非的学说。 (明帝)永平中期,周纡补任南行唐长。上任后,他晓谕官吏百姓说:“朝廷不认为长官(我)不贤能,派我管理百姓,而我天生仇恨狡诈的官吏,立志除掉豪强盗贼,希望大家不要以身试法!”接着杀了县内几十个特别凶暴的人

39、,官吏百姓大为震动。周纡为官廉洁,没有钱财,他经常做砖坯来维持生计。肃宗听说以后很同情他,又让他担任郎官,又升迁为召陵侯相。廷掾害怕周纡威猛明察,想煞煞他的威风,就在清晨弄来一具尸体,将其手脚砍断,立在相府门前。周纡得知后就去察看,他站在死人身边,装着好像跟死人说话的样子。暗中观察到死人口中和眼中有稻芒,就秘密向把守城门的人问道:“都有谁运稻草进城?”看门的人说:“只有廷掾。 ”他又问身边侍从:“外面有谁对我跟死人说话持很怀疑的态度吗?”侍从说:“廷掾对您怀疑。 ”于是周纡将廷掾逮捕拷问,廷掾全部供认“没杀人,弄来的是路边的死人” 。自此谁也不敢欺骗周纡。天子召他担任洛阳令。周纡刚上任,先打听

40、望族的名单,官吏列举民间的豪强来回答。周纡动了怒,厉声说道:“我本是问像马氏、窦氏等贵戚人家,难道需要知道这些卖菜的奴仆吗?”于是手下官吏瞧着他的脸色旨意行事,比着做激烈严酷的事。那些显贵的皇亲国戚都小心翼翼,京师一派太平。皇帝知道周纡执法严明忌恨奸邪,不巴结贵戚,但是苛刻残酷过度,多次被有关官员弹劾,于是免去了他的职务。后来又任御史中丞。和帝即皇帝位以后,太傅邓彪上奏周纡任职期间过于严酷,不宜主管京师。周纡被免职回乡。后来窦氏显贵得势,窦笃兄弟把持政权,过去只要有一丁点儿私怨的,统统被杀。周纡认为自己不可能保全性命,于是守在家里,等着灾祸临头。然而窦笃等人因为周纡做事公正,而且(谁都知道周纡

41、与自己)一向有仇怨,于是没敢加害(他) 。永元五年,周纡再次被召用为御史中丞。窦氏许多人虽然被杀,而夏阳侯窦瑰还在朝中。周纡痛恨此事,就上疏说:“据查夏阳侯窦瑰,本来轻浮刻薄,心志乖戾不正,对经典毫无学问,但他妄自建造讲堂,对外招收儒生,实际聚集奸诈凶暴的人。他轻视皇上声威,轻慢皇室,又作巡狩封禅书,蛊惑百姓,应当处以死刑。 ”适逢夏阳侯窦瑰回到封国,周纡调任司隶校尉。六年夏天,发生旱灾,天子亲自到洛阳监狱察看囚犯情况及记录的罪状,见到两名犯人被拷打后伤口生虫,将周纡降职为骑都尉。七年,迁任将作大匠。九年,在任上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和答元明 黔南赠别黄庭坚 万

42、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 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元明:黄庭坚的长兄黄大临,字元明他与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手足情深 黄庭坚仕途坎坷,在绍圣二年(1095)因所谓“修史失实”之罪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 黔州在今四川彭水 重庆黔江一带 这时, 山谷的长兄亲自陪同他跋山涉水 ,送他到达贬所凉:暗用陶渊明“五 六月中 ,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 ,自谓是羲皇上人”的意思,形容归隐后的逍遥自得 脊令:鸟名。 诗经小雅常棣云:“脊令在原,兄弟急难”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诗的首联通过写景表达离别哀痛,

43、掀起感情的波澜,给人以强烈的感染B. 颔联写自己抱负落空,希望将来能与兄弟相伴,晤言于一室,长享天伦C. 颈联既有写景,又运用了比喻手法,进一步叙写了兄弟之情,生动形象D. 全诗用典繁复,却又浑成无际“脊令相并影”正面写出了兄弟离散的哀伤E. 山谷诗以瘦劲挺拔著称其人忠厚,感情诚挚;其诗情真意切,颇为感人15. 本诗尾联在表达技巧上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结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赏析本诗尾联的妙处【答案】14. AD 15. 都使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笔反写兄弟之思己,写兄长在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际,盼望兄弟早日归来;这样写比单独写自己的相思来的更深婉蕴藉,更富有情致。【解析】14. 试题分析

44、: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综合鉴赏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两项” ,A 项, “通过写景”不恰当,此处无写景;D 项“脊令相并影正面写出了兄弟离散的哀伤”赏析错误,应为“脊令相并影反衬了兄弟离散的哀伤” 。故选 AD。点睛: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首先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

45、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是写离别之情。比如本诗中,尾联写对兄长的思念之情。没有从自身写,而是从对面,用曲笔,设想兄长思念自己。(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_,_”演化而来(2)同样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化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_,_ ” ;而天净沙秋思中“_”则直接抒发了游子思念家乡愁苦之情。【答案】 (1). 寄蜉蝣于天地 (2). 渺沧海之一粟 (3). 乡书何处达 (4). 归雁洛阳边 (5). 断肠人在天涯【解析】试题分析:本题

46、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第一句中的“成语沧海一粟 ”,第二句中“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 “化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 , “直接抒发了游子思念家乡愁苦之情”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蜉蝣” “沧” “雁” “涯”等。第卷 表达题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生活节奏。生活可以以车代步,追求速度效率,也可以安步当车,诗意生活。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全市交警倾巢而出,全力维护道路交通安全和秩序,严查酒驾、醉驾等交通违法行

47、为。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了极大冲击,曾经富庶的某国如今经济状况已如履薄冰,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马金凤幼年从艺时嗓音毫无优势,经过 81 年的舞台生涯后却以清亮驰名,耄耋之年行腔依然高亢悦耳!新课程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法。A. B. C. D. 【答案】C【解析】试卷分析:安步当车: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倾巢而出: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 (褒贬误用)笔走龙蛇:指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

48、。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如履薄冰:形容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是指人的心态,不知客观状况。可用“每况愈下” 。 (搭配不当)耄耋之年:八九十岁,泛指老年。耳提面命:形容严格要求,殷切教诲,谆谆教导。 (不合语境)点睛:成语辨析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对语境意义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成语含义的正确掌握,两者必须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辨析成语使用情况时,可依次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这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语境义)该成语是什么意思?(成语义)成语义和语境义是否协调一致?(该成语是否适合于该语境)可以说,对语境义的准确把握和对成语义的正确掌握,是我们辨析成语使用

49、情况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们正确解答成语题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B. 本市国税局绘制“税源分布示意略图” ,解决了税源管理辖区划分细节不清、争议扯皮等问题的发生。C. 鱼鳞色素细胞分化出不同的颜色,但尽管金鱼颜色多变,仍不外是黑、橙及蓝三种色素细胞的组合。D. 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等方面难免会显得千篇一律。【答案】D【解析】试卷分析:A“切忌不要”双重否定表肯定。B“解决”和“的发生”杂糅。C 语序不当,第一句与第二句不构成转折关系, “但”应放在“仍不外”前面。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