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寒暄与问候的礼仪宣暄者,应酬之语是也。问候,也就是人们相逢之际所打的招呼,所问的安好。在多数情况下,二者应用的情景都比较相似,都是作为交谈的“开场白”来被使用的。从这个意义讲,二者之间的界限常常难以确定。寒暄的主要的用途,是在人际交往中打破僵局,缩短人际距离,向交谈对象表示自己的敬意,或是借以向对方表示乐于与多结交之意。所以说,在与他人见面之时,若能选用适当的寒暄语,往往会为双方进一步的交谈,做好良好的铺垫。反之,在本该与对方寒暄几句的时刻,反而一言不发,则是极其无礼的。在当被介绍给他人之后,应当跟对方寒暄。若只向他点点头,或是只握一下手,通常会被理解为不想与之深谈,不愿与之结交。碰上熟人,也
2、应当跟他寒暄一两句。若视若不见,不置一辞,难免显得自己妄自尊大。在不同时候,适用的寒暄语各有特点。跟初次见面的人寒暄,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能认识您” 。 “见到您非常荣幸” 。比较文雅一些的话,可以说:“久仰” ,或者说:“幸会” 。要想随便一些,也可以说:“早听说过您的大名” 、“某某某人经常跟我谈起您” ,或是“我早就拜读过您的大作” 、 “我听过您作的报告” ,等等。跟熟人寒暄,用语则不妨显得亲切一些,具体一些,可以说“好久没见了” 、 “又见面了” ,也可以讲:“你气色不错” 、 “您的发型真棒” , “您的小孙女好可爱呀” 、 “今天的风真大” 、 “上班去吗?”寒暄语
3、不一定具有实质性内容,而且可长可短,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它却不能不具备简洁、友好与尊重的特征。寒暄语应当删繁就简,不要过于程式化,像写八股文。例如,两人初次见面,一个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另一个则道:“岂敢,岂敢!”搞得像演出古装戏一样,就大可不必了。寒暄语应带有友好之意,敬重之心。既不容许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用以戏弄对方。 “来了” , “瞧您那德性” , “喂,您又长膘了” ,等等,自然均应禁用。问候,多见于熟人之间打招呼。西方人爱说:“嗨!”中国人则爱问“去哪儿” 、 “忙什么” 、 “身体怎么样” 、“家人都好吧?”在商务活动中,也有人为了节省
4、时间,而将寒暄与问候合二为一,以一句“您好” ,来一了百了。问候语具有非常鲜明的民俗性、地域性的特征。比如,老北京爱问别人:“吃过饭了吗?”其实质就是“您好!”您要是答以“还没吃” ,意思就不大对劲了。若以之问候南方人或外国人,常会被理解为:“要请我吃饭” 、 “讽刺我不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 、 “多管闲事” 、 “没话找话” ,从而引起误会。在阿拉伯人中间,也有一句与“吃过饭没有”异曲同工的问候语:“牲口好吗?”你可别生气,人家这样问候您,绝不是拿您当牲口,而是关心您的经济状况如何。在以游牧为主的阿拉伯人中间,还有什么比牲口更重要的呢?问您“牲口好吗?”的确是关心您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为了避免误解,统一而规范,商界人士应以“您好” 、“忙吗”为问候语,最好不要乱说。牵涉到个人私生活、个人禁忌等方面的话语,最好别拿出来“献丑” 。例如,一见面就问候人家“跟朋友吹了没有” ,或是“现在还吃不吃中药” ,都会令对方反感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