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方案一、目标要求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是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一种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内容对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情感教育;是种以人性良知唤起学生觉悟的人性教育。开展感恩教育,是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也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通过开展“感恩教育” ,提高学生“感恩”素养水平,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完善人际关系,促进家庭和睦,提高师生的文明素养,促进平安校园建设。要求学生懂
2、得“知恩图报”和“施恩应当”的道理,做到既有报恩之心,更有感恩之行。在家庭尽孝心,在学校献关心,在社会献爱心。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在家里,孝敬父母,孝敬前辈,孝敬老人,知恩报恩;在学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文明礼貌;在社会,遵守公德,尊老敬贤,关爱他人。二、活动主题:“理解、感恩、博爱”三、活动时间本次活动将 10 月至 11 月为“感恩教育”重点月,以后要经常性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四、具体活动方案宣传发动阶段1、以国旗下讲话、黑板报、班级文化建设展示板等为阵地,全方位地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2、以班级为单位,以“让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为主题班会,班会总结上交政教处。3、音乐教师在音乐课
3、上教唱感恩的心歌曲。4、在间操、中午等业余时间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有关“感恩”教育的歌曲。5、结合农历“重阳”节敬老助老和 11 月西方的感恩节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全面实施阶段目的: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恩,感什么恩,对谁感恩,怎样感恩。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伙伴的帮助之恩;学会知恩,激发爱心。(一)感激父母养育之恩要对自己的父母感恩。因为他们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1、开展征文活动学生每人写一篇“亲情作文” ,校内评比。活动时间:10 月 1 日11 月 24 日。参考题目:我的父亲
4、母亲 、写给父母的话 、 父母的手 、 还给父母一个吻 、 我和父母在一起 、 父母的相册等,题目可自拟。作文上交给本年级组的语文老师进行初评,然后每班级上交优秀作文 3 篇到语文科组总评,对优秀的进行展览。2、布置爱心家庭作业 (活动贯穿始终)(1)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2)给父母过生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3)给父母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脚(4)我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3、举行主题班会:“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1)将自己的书杂费、生活费、车费、零花钱等支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2)计算学习投资的成本。(3)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
5、回报父母。4、开展“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主题一封家书活动。 1 2(二)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要对自己的老师感恩。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1、举行“感激师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时间定于 10 月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参考题目:世恩难忘,师情永存 给老师的一封信 、 母校-我成长的摇篮2、 我爱我师征文大赛和校园感恩歌曲大赛3、结合“学会感恩,乐于奉献”主题活动的要求,以“感恩”为内容,各班出好一期黑板报,在班级、校园内营造感恩的氛围。4、在全校开展“尊师重教”活动。要求所有学生讲文明用语,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点头问
6、好,标准语言是“老师早” 、 “老师好” 。遇见年长者(不管是校内工人、教师家属,还是校外来校办事人员)自觉点头问好,标准语言是“您早” 、 “您好” ,然后逐步推广到全校所有班级,所有同学。上课认真听讲,认真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向老师献真情。5、征集感谢老师的格言。1)各班利用班会课进行评比,做到每位同学都发表意见。2)各班上报最精彩的格言五条(三)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要对自己的同学感恩。因为他们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1、开展以“同学如手足”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2、 “我为同学做一事” 。3、开展一次献爱心捐款活动。教育学生为人要宽厚、博爱,引导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奉献。五、活动总结及成果上报“感恩教育”重点月活动结束后,各班将活动中取得的经验、收集的资料、总结整理好于 11 月上旬上交到政教处。学校根据活动情况每班级将评选出 3 名“知恩图报”学生,并在全校进行表彰奖励,使“感恩教育”活动能够激励学生长期化、主动化。六、感恩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组 长:xx副组长:xx组 员:各班主任、语文教师、学生会干部、团委会干部(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