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 必修三 第二单元 (90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一个外来物种种群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该种群由于不适应新环境而遭淘汰 B.该种群数量增长不受新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制约 C.该种群威胁到新环境内物种的多样性 D.该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呈“J”型增长,【解析】选B。一个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环境后,可能会因不适应环境而遭淘汰,也可能因环境条件适宜,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最终威胁到新环境内物种的多样性,由于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该外来物种不可能不受新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制约。,2.某生态系统中,植物生长迅速,分解者分解速度快
2、,腐殖质积累少,植物层次分明。该生态系统最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草原 D北方针叶林 【解析】选A。热带雨林水分充沛,温度高,植物层次分明,分解者分解速度快,腐殖质积累少。,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人口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8年某市人口出生率为12.10 C.人口分布不均匀 D.A市男女性比严重失调 【解析】选C。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比、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种群密度。人口的分布,属于人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数量特征
3、。,4.国外一些生态学家提倡一种称为“免耕”的农业耕作方式,即不耕地,不除草,只收割人类需要的食用部分。提倡这种耕作方式的目的不包括( ) A.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B.减轻水土流失 C.缓解温室效应 D.降低生产成本 【解析】选A。不除草,所以有一部分物质被草利用,草也会与作物争夺阳光、水分等,但草不属于人类需要的生产者。,5.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循环进行的 B.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C.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D.图中代表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 【解析】选B。A项和B项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4、动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C项中,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D项中,代表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6.蛞蝓以土壤中的植物残叶为食,下列生物与蛞蝓生态系统成分相同的是( ) A发生H2OHO2的细菌 B大肠杆菌内的T2噬菌体 C制造酸奶用的乳酸菌 D根瘤菌 【解析】选C。A项中,H2OHO2是光合作用的第一阶段,参与这个反应的细菌是生产者。B项中,T2噬菌体寄生在细菌细胞内,是消费者。C项中,乳酸菌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属于分解者。D项中,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是消费者。,7.(2011安庆模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这是通过( ) 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
5、而实现的 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 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实现的 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实现的 【解析】选C。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生态系统具有负反馈调节。,8.下列有关生态学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D.湿地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解析】选B。A项中,适当增加食物链使果园营养结构复杂化,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项中,低碳生活方式降低了CO2的排放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
6、的平衡;C项中,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特点是双向的,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双向传递,故C项是错误的;D项中,湿地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9.下列动物的信息传递,其作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 B雄鸟向雌鸟展示美丽的羽毛,引诱雌鸟 C鸟类的各种鸣叫声 D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解析】选D。A、B、C三项中的信息传递,是调节生物种内关系,D项中的乌贼释放墨汁,是调节种间关系。,10.(2011延安模拟)研究人员在对甲、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调查后发现
7、,两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总能量相同,甲生态系统只有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乙生态系统则有初级、次级、三级和四级消费者。如果其他的因素都一样,则下列选项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 B.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小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但乙生态系统则相反,C.甲、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 D.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大于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 【解析】选A。由于消费者的总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的一部分,因此B、C项的说法都不正确。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能量逐级递减,因此食物链越长的生态系统中,储存在生物体内的能量就越
8、少。乙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量多于甲生态系统,因此乙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小于甲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11.一位鸟类学家正在研究某一种鸟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一位果树专家正在研究某种果树的丰产技术。他们研究的对象分别是( ) A.种群、群落 B.种群、生态系统 C.物种、种群 D.群落、生态系统 【解析】选B。迁徙行为中的某一种鸟属于同一物种,包括所有迁徙个体,为一个种群。但果树的丰产就需要考虑果园中的环境及其他所有生物对果树的影响,所以应把果园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1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结构的是( ) A树虫鸟 B在某一群落食物网中,鹰占据两个营养级 C狼属于消费者 D有些
9、金丝桃,因能分泌海棠素,使误食的动物变盲或致死,而多数动物则能避开这种植物 【思路点拨】题眼:生态系统的结构。注意区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选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A项是食物链;B项是食物网内容;C项是生态系统成分内容;D项是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13.(2011浏阳模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
10、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选C。B项中,该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关键;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C项中,能量传递效率是固定的,一般在1020之间。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项中,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增加了生物种类,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14.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呈“S”型增长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群落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 C环境变化剧烈,演替速度较快 D群落中垂直结构的形成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解析】选A。群落演替过程中,不适应
11、环境的个体会逐渐被淘汰,因此有的种群不是呈“S”型增长。B项中,群落中物种丰富度高,说明营养结构复杂,群落的稳定性高。C项中,环境变化剧烈,自然选择力度大,演替速度较快。D项中,群落中垂直结构的形成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光能,有利于动物取食等。,15.(2011济南模拟)为响应“世界湿地日2010”,渔农自然护理署香港湿地公园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举办了一系列以“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为主题的教育及推广活动。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湿地的破坏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 C正常的湿地含有较多生物种类,恢
12、复能力较强 D湿地生态系统如果遭受严重破坏,物种会大量减少,恢复能力降低,【解析】选B。湿地的破坏将影响该生态系统生物的多样性,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正常的湿地含有较多的生物种类,恢复能力较弱。当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时,其抵抗能力降低,恢复能力升高。,16.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期间( ) A增长率大于零 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 D种群密度最大 【思路点拨】隐含条件:开始增长停止增长,种群维持相对稳定。 【解析】选D。停止增长期间,种群数量达到K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零,种群密度
13、达到最大。,17.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我国现有的人口已经超过了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 B.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有效途径之一 C.因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增长过快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不影响生态环境 D.人口快速增长有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析】选B。环境容纳量表示的是环境所允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我国现有的人口并没有超过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人口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如人均生存空间的减少、土地资源压力
14、、水资源压力、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18.(2011临汾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生产者的物质合成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解析】选C。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生产者的物质合成作用;物质流是可以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
15、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人类可利用的能量根据不同的生态系统,来自于不同的生物类型,如森林生态系统中,人类可利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树木,而湖泊生态系统中,人类可利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鱼类。,19.某同学做了如下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可得到的结论是( )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 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后,可产生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 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唯一因素 A. B. C. D. 【思路点拨】隐含条件:乙和丙出现了富营
16、养化。甲和乙对照、甲和丙对照,得出富营养化的原因。 【解析】选A。化肥厂等排放的污水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也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故不正确。,20.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 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 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 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 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解析】选D。由图中信息可知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为丙丁甲乙,如果甲种群数量增加,则乙的食物增加,乙种群数量会增加;丁的天敌增加,所以丁种群数量下降。丁的种
17、群数量减少,即丙的天敌减少,故丙的种群数量会有所增加。,21.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结构越来越简单,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解析】选C。A项中,群落演替的结果一般是群落结构更趋复杂。B项中,人为干扰群落发生的变化也属于群落演替。C项中,群落演替的原因包含群落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D项中,云杉林随着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等会有所变化,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属于水平结构。,22.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一
18、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注:生产者呼吸释放量 分解者呼吸释放量 消费者呼吸释放量 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量 A.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表示 B.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C.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可用表示 D.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 【思路点拨】注意农田生态系统的隐含条件:一部分CO2以有机物形式储存在农作物体内,这部分CO2会以农产品的形式输出到农田生态系统之外。 【解析】选A。流经某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CO2的量表示;有机肥料越多,分解者产生的CO2应越多;消费者呼吸释放的CO2量可表示其异化作
19、用;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释放量应小于消耗量,剩余CO2以有机物形式储存在农作物体内。,2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没有标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B图中生物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C种群b数量的增长会导致种群a的增长,而种群a数量的增长又会抑制b数量的增长,这是负反馈调节机制 D若该系统中种群c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kJ,种群d含的能量为1.3108kJ,则种群a至少约含5.5106kJ 【思路点拨】A项和B项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物质循环只有生态系统才具有,只需搞清图示是否是生态系统。C项中,回到平衡
20、状态的才是负反馈调节,分析数量是否回到平衡状态。 【解析】选D。A项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B项中,生态系统各组分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联系在一起。C项中,负反馈调节使调节对象回到平衡点,是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D项中,求种群a至少含有的能量, 应该按照cba这条食物链计算,能量传递效率按照10计 算。计算如下:(68109-1.310810)1010 =5.5107kJ。,24.下列关于废弃塑料制品对生物的危害以及治理塑料污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废弃塑料袋在农田中不断积累,破坏土壤通透性,影响作物对水分
21、和矿质元素的吸收以及根细胞的呼吸作用,导致农作物减产 B.植食性动物牛、羊等家畜吞食塑料后,长时间滞留在胃中难以消化,可能是家畜的胃中缺乏消化塑料的酶或缺少分解塑料的微生物,C.自然界中能降解塑料的微生物极少,塑料在生物圈中越来越多,物质循环受阻 D.可应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原理,培育出能降解塑料的细菌 【解析】选D。细菌无染色体,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因此不能用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原理培育细菌。,25.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
22、2总量相等,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 D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思路点拨】A项中,注意“必须”二字。B项、C项和D项对照,B项和D项没有稳定状态这一前提条件,C项有稳定状态这一前提条件。 【解析】选C。A项中,X1过程包括化能合成作用和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是原核生物,一些原核生物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蓝藻,其没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项中,,只有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C项中,稳定的生态系统上下营养级之间
23、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X1到X3能量传递了两次,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最小能量值为1010=1,最大值为2020=4。D项中,如果分解者较弱,则有机质会积累,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大于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0分)如图是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1)该动物种群的增长方式符合_型曲线。,(2)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到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数量保持在图中_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3)决定bc段数量变化的因素是_。 (4)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
24、境因素有_。 (5)c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特点是_。 【解析】(1)曲线是典型的“S”型曲线; (2)剩余量为K/2,能使种群数量较快地恢复原状; (3)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这里只有出生率、死亡率; (4)达到K值时,食物等资源减少,天敌增加使生物数量不再增加; (5)c点时,种群数量正在增长,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幼年个体多。 答案:(1)“S” (2)b (3)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4)食物等资源减少,天敌增加 (5)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27.(8分)(2011东城模拟)图A为碳循环示意图,图B为食物网示意图,图C为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曲线图。请据
25、图回答:,(1)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_,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_(填序号)。 (2)图B中有_条食物链,写出该食物网中能量损失最多的一条食物链_,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 (3)若图A中的种群及相互关系如图B,其中鹰和蛇的关系为_和_。若兔体内有机物增加10克,至少需要消耗植物_克。 (4)图B所示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该有_(2种)。 (5)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图C所示的人口年龄结构属于_型。,(6)若调查此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 【解析】(1)经过光合作用(),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经过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化学燃料的燃烧(),生
26、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 (3)鹰和蛇都捕食鼠,二者为竞争关系;鹰又捕食蛇,二者又有捕食关系。 (4)食物网中不具有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 (5)图C中,幼年个体数目多,老年个体数目少,为增长型。 (6)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答案:(1) (注:顺序可变) (2)3 植物鼠蛇鹰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竞争 捕食 50 (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5)增长 (6)标志重捕法,28.(12分)某生物科技小组在一农场进行实地调查。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当玉米地里的鸟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飞起,扇动翅膀“告诉”雌鸟。这属于生态系统
27、的_信息。 (2)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在探究该农田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过程中,生物科技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土壤样品中收集小动物。这一装置不够完善,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们完善该装置_。,(3)在该农场的一片农田里,玉米属于第一营养级,它的能量除了一部分未利用和一部分随枯枝落叶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以外,其他的流向是_。 (4)生物科技小组观察了生活在农场附近四个物种的活动规律,并记录它们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表示),请回答:,根据表中信息,试写出该生态系统中可能的食物链。 从食性角度看,物种C、D一天中进食时间较短而休息时间较长,其可能原因是_。 【思路点拨
28、】(2)中题眼: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4)中关键是营养级的确定。根据进食关系,确定营养级。同一营养级的生物可根据是否存在竞争关系,从表格中“与其他物种关系”可以确定。 【解析】(1)雄鸟急速飞起,扇动翅膀“告诉”雌鸟,这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提供信息,属于行为信息。 (2)根据题目给出的土壤动物习性,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驱赶土壤动物到收集瓶。 (3)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去向一般有4个,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分解者、未利用。 (4)因为物种A、物种B均吃种子,故均为初级消费者;物种A追逐物种B,说明两者为竞争关系;物种C吃物种A,物种C为次级消费者;物种D吃物种C,
29、物种D为三级消费者。从食性角度看,物种C、D是肉食性动物,因此可从食物的成分来回答。,答案:(1)行为 (2)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3)自身呼吸作用散失和流入下一营养级 (4)(见图)物种C、D均属于肉食性动物,食物中蛋白质、脂肪含量较多,含有的能量多,29.(8分)(探究创新题)某同学为了研究环境中重金属元素对生物的污染情况,分别测定了池塘和草原生态系统中某金属元素在各种生物体内的质量分数,结果如下表。请据表回答问题。,(1)请分别写出两个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池塘生态系统:_。 草原生态系统:_。 (2)重金属元素在这两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体内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
30、3)出现这种现象,你认为合理的假设应当是_。 (4)在上述池塘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在上述草原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的是_。,(5)人如果误服重金属盐会引起中毒,原因是_,采取解毒的相应措施是可服用大量的_(选填:A.水;B.食盐水;C.牛奶;D.蛋清;E.豆浆)(多选)。 【思路点拨】由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判定食物链。 【解析】有毒物质的生物富集作用是沿着食物链逐级增加的。营养级越高含有的有毒物质越多。人如果误服重金属盐会引起中毒的原因是重金属盐引起蛋白质变性失活;相应的解毒措施是服用蛋白质类物质。,答案:(1)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 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 (2)营养级越高,含有
31、的有毒物质越多。 (3)在生物体内有毒的物质不被分解,有生物富集的作用 (4)浮游植物 昆虫、食虫鸟、猫头鹰 (5)重金属盐能使人体内的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失去生理活性 C、D、E,30.(12分)回答下列问题: (1)动物(处于第n营养级)的生长效率是指第n营养级储存的能量与第n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比值。某动物生长效率较高,可以推测其活动量_,呼吸作用强度相对_。生长效率高的动物,从上一营养级到这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高吗?_。为什么?_ _。 (2)动物的同化效率是指同化的食物量与摄取的食物量的比值。某一营养级动物摄取的食物量是a,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c。,这一
32、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是_,粪便量是_ _,同化的效率是_。 这一营养级的粪便占本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例是_ _。粪便量比例越大,同化效率越_。 (3)鸡肉是我国的主要肉食,从经济效率考虑,养鸡应该选取同化效率_的品种。 (4)从提高鸡的生长效率出发,提出两项可行的措施。 _; _。,【思路点拨】(1)要推测生长效率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只需掌握同化的作用由哪两部分组成。 (2)要推测同化效率和粪便量的关系,只需掌握摄取量由哪两部分组成。 【解析】(1)同化的能量包含储存的能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生长效率高,说明呼吸作用强度低,活动量较小。生长效率的高低仅与这一营养级同化量、呼吸量和储存量有关,与上一
33、营养级传递效率无关。 (2)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这一营养级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所以这一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是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c乘以能量传递效率b。粪便量等于摄取量减去同化量。 一个营养级的粪便不属于这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一部分。摄取量包括同化量和粪便量,粪便量比例越大,同化量与摄取量的比值(即同化效率)越低。 (3)同化效率高,则消耗相同的食物量,鸡获取的能量多,所以选育鸡,应该选取同化效率高的。 (4)提高鸡的生长效率,主要从降低鸡的呼吸作用出发。,答案:(1)较小 较低 不一定 生长效率仅指本营养级储存的能量与同化的能量的比值,与上一营养级无关 (2)bc abc bc/a 0 低 (3)高 (4)限制鸡的活动,以降低鸡的能量消耗 给鸡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以降低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