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版语文鲁人版必修二课件:第四单元 人生百相8套中人 .ppt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892397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PTX 页数:42 大小:1,00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版语文鲁人版必修二课件:第四单元 人生百相8套中人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8-2019版语文鲁人版必修二课件:第四单元 人生百相8套中人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8-2019版语文鲁人版必修二课件:第四单元 人生百相8套中人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18-2019版语文鲁人版必修二课件:第四单元 人生百相8套中人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18-2019版语文鲁人版必修二课件:第四单元 人生百相8套中人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人生百相,8 套中人,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90年代是他创作的盛期。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万卡套中人,剧本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 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

2、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制度的呼声日益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小说就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诞生的。它写于1898年,原来是借一个中学教师布尔金同兽医伊万伊万内奇的谈话,叙述别里科夫的故事,课文只节选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 小说是文学的一种样

3、式,一般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它是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写对字形,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掌握词语 (1)六神不安:形容心慌意乱,不知所措。“六神”,道教的说法,人的心、肝、肾、脾、肺、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 (2)唉声叹气: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3)正人君子: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 (4)心慌意乱:形容内心惊慌,思绪纷乱。 (5)安然无恙:原

4、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 (6)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7)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析词义 (1)辖制 挟制 辨析:二者都有“管制”之意,区别在于:“辖制”强调的是管束;而“挟制”却是依仗势力或抓住别人的弱点,强使服从,带有强迫性。 例句: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极其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教育,然而这个老穿着套鞋、拿着雨伞的人,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 自秦末汉初以来,活跃在河湟流域广大地区的羌人,在匈奴的怂恿和挟制下,不时侵扰汉朝边地,西北边疆烽火不断。,资源助读,知识整合,(2)

5、垂头丧气 灰心丧气 辨析:二者都含有“失望”的意思。“垂头丧气”指消沉、沮丧情绪的外露,着重指一时的神态。“灰心丧气”指心灰意冷,非常失望,着重指比较长期的心绪。 例句:他跟在保安身后,垂头丧气地离开了法庭。 那年她高考失利,灰心丧气,家中也死气沉沉。,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一、理理文章思路,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二、说说文章主旨 (1)社会的角度:揭露了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众的专制。别里科夫能辖制小城的人们,其根源就在于有反动政府的统治作为他的后台。 (2)个人的角度: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人物,既可恨又可悲,他思想上保守顽固,恐惧社会

6、进步,甚至到了荒谬的地步,他在政治上成了反动政府的卫道士;他在现实生活中,也因为和众人格格不入而孤僻一生,最终孤独地死去。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因此,别里科夫的形象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一】 把握作品的叙事脉络 1.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提示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 第二部分: 介绍别里科夫的婚事。 开端:准备结婚。 发展:漫画事件、骑车事件。 高潮:交锋。 结局:婚事告吹。 第三部分: 介绍别里科夫的死。,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2.文章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的婚事之前,

7、花了很多笔墨去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提示初看起来,好像这样入题慢,前后联系又不紧密。然而,作者在写婚事之前,先对别里科夫加以描绘和议论,突出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甚至是怪异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先声夺人,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这样安排既有利于直接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腐朽本质,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这种人,竟然还“差点结了婚”,一箭双雕,安排巧妙周到。,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二】 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 1.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呢? 提示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不安是因为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

8、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都怕他,向他妥协(课文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在最近这十年到十五年间,我们全球的人变得什么都怕”,应该仔细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争,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2.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示别里科夫是一个为自己制造套子隔绝人世的可怜而又可笑的人物形象。他反对和害怕现实的一切变革,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沙皇反动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他结婚的悲喜剧表明了他又是可悲可怜的,

9、是沙皇专治的受害者。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典型性就在于他代表了生活在19世纪末充当沙皇鹰犬的可恶、可憎、可悲、可怜的知识分子形象。作者通过别里科夫的习性、言行及其遭遇,有力地说明了一切维护旧制度、旧秩序,阻碍历史发展、社会前进的反动人物,是注定要灭亡的。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就是在今天,也依然有其生命力。,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3.柯瓦连科姐弟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柯瓦连科姐弟在小说中可以说是象征光明、预示希望的人物。他们敢说、敢想、敢做,是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人物,是新生活的主人,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气。他们的勃勃生机和别里科夫的死气沉沉形成了鲜

10、明的对比,特别是作者把别里科夫的一滚一死同这两姐弟的一推一笑联系起来,预示了新的生活的力量,使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有吸引力。,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三】鉴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小说是怎样用夸张与讽刺的手法表现人物的? 提示一方面是夸张人物的性格,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是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社会的真实本质。别里科夫是众多“套中人”的典型代表,而他对人们的压制,也是专制意识形态对民众的种种压迫的缩影。

11、讽刺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这不是绝妙的讽刺吗?,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大多数老师是“有思想的正派人”,受过民主思想的陶冶的人,别里科夫只是穿着套鞋、带着雨伞的小人物,两种人的对立总是以后者的胜利告终,有什么深刻的内在原因吗? 提示,一,二,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套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了。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

12、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瓦连卡回来了,还带着两位太太。她们站在楼下,呆呆地瞧着,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什么事情都可怕。看样子,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听说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人家又会画一张漫画,到头来就会弄得他奉命辞职吧,一,二,“等到他站起来,瓦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套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自己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扬声大笑,响得整个房子都可以听见: “哈哈哈! “老实说,埋葬别里

13、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来的时候,露出忧郁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充分自由的时候,都经历过。”,一,二,1.下列对“像那样的感情都经历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大快人心”的原因是辖制了全城十五年的沙皇卫道士别里科夫死了。 B.“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谦虚的脸相”,句中“谦虚”是“不自满”的意思。 C.说明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长期性、残酷性。 D.沙皇统治剥夺了孩子们享受“完全自由”的权利。 E.一个人必须善于应付

14、不同的场合才能生存。 解析:B项,“谦虚”可以理解为“谦恭温雅”或“恭肃”;D项,文中无据;E项,不符合作品主题。 答案:AC,一,二,2.别里科夫在华连卡和其他两位太太面前滚下楼梯,这对他意味着什么? 参考答案:作者用讽刺的手法写出了别里科夫的狼狈相。道貌岸然的别里科夫的“一滚”,对他来说是丢尽了颜面,这对他是致命的打击。,一,二,3.选文第一段中柯瓦连科的“一推”和瓦连卡的“一笑”这两次描写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柯瓦连科的“一推”和瓦连卡的“一笑”,把别里科夫送进了坟墓。它表现了套中人的实质是虚弱、腐朽的,预示新生事物必将战胜腐朽势力。(意对即可),一,二,二、语言运用 4.下面是为别里

15、科夫拟写的三副对联,但顺序乱了,请将其组合好。(只填序号即可) 为套子生活所套 乱子千万莫出现 恐恐惧惧上西天 因终身大事而终 战战兢兢过日子 单车更是别骑出 对联一: 对联二: 对联三: 解析:对联相对应位置上的结构要保持一致,很明显是一副对联,且在前,在后,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对联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要相同,因此和也各是一副对联。 参考答案:对联一: 对联二: 对联三:,一,二,5.把下面几个较短的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契诃夫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 这些作品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小人物”的平凡生活。 契诃夫在这些作品中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

16、残暴。 契诃夫通过这些作品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 解析:首先要选取四个句子中的一个作为长句的主干,然后把其他三个句子的要点作为主干中某一成分的修饰语添加进去。,一,二,答案:示例(1)契诃夫一生创作了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小人物”平凡生活的、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残暴的、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的七八百篇短篇小说。 (2)契诃夫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技法指导 适度夸张,文采飞扬 夸张是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并往往借助想象,抓住描写对象的本质特点加以夸大、强调,以突出反映事

17、物的本质特征。夸张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写作文时在叙述、描写和抒情中进行适度的夸张,不但能突出特征,还能表达出个人强烈的情感,使作文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1.以夸张手法凸显人物形象 我们在作文时,为了突出人物形象的某个特征,可以有意夸大它,具体途径不外乎夸大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和心理等。写作中,对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地方要运用想象,合理夸张,着力渲染。,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以夸张手法设置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记叙的要素之一,运用夸张手法设置情节,有利于表现主题与塑造人物形象。同学们要学会从生活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情节进行艺术加工,运用想象,可以“张冠李戴”“嫁枝接叶”,甚至可以“无中

18、生有”。当然,夸张要合理,夸张的情节要有现实生活的基础、艺术的真实。 3.以夸张手法渲染环境氛围 我们写作文时为了表达主题以及表现人物的需要,还可以通过想象合理夸张环境。因为,环境描写有助于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等。,技法借鉴,主题阅读,4.以夸张手法锤炼文章语言 这里的语言不仅指前面提及的人物语言,还包括叙述、描写、抒情性语言。合理夸张语言,可以增加语言表达的力度,生动地表现作者对人或事物鲜明的感情态度。 夸张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想象,故意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写作中既可以局部运用夸张,也可以整体运用夸张。运用夸张一定要以生活和事实作为基础和根据,对人

19、或事物的特征进行合情合理的渲染,不能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更不能歪曲事实。,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 请运用夸张性的语言描写一个人物片段,突出其某一特征。不少于300字。 写作示例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道路上,吃力地迈动步伐。在抽象思维的高原,他向陡峭的巉岩升登,降下又升登!善意的误会飞入了他的眼帘,无知的嘲讽钻进了他的耳道,他不屑一顾,他未予理睬。他没有时间来分辩,他宁可含垢忍辱。餐霜饮雪走上去一步就是一步!他气喘不已,汗如雨下,时常感到他坚持不下去了。但他还是攀登。用四肢,用指爪。不知多少次发生了可怕的滑坠!几乎粉身碎骨。他无法统计他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他只知攀登,在千仞深渊之上;他只

20、管攀登,在无限风光之间。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像漫天大雪似的飞舞,铺满了大地。数字、符号、定理、公式、逻辑、推理,积在楼板上,有三尺深。忽然化为膝下群山,雪莲万千。他终于登上了攀登顶峰的必经之路,登上了(1+2)的台阶。(哥德巴赫猜想),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换个角度天地宽 名句诵读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2.一本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 3.随着立场,就发生我们对于各种具体事物所采取的具体态度。比如说,歌颂呢,还是暴露呢?这就是态度问题。(毛泽东) 4.要是火柴在你的口袋里燃烧起来,那你应该高兴,多亏

21、你的口袋不是火药桶。要是你的手指扎了根刺,那你应该高兴,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你眼睛里。要是你的妻子对你变了心,那你应该高兴,多亏她背叛的是你,而不是你的国家。(契诃夫),技法借鉴,主题阅读,5.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6.换个角度看问题,生命会展现出另一种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7.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葆青春。(英国谚语) 8.乐观者在灾难中看到希望,悲观者在希望中看到灾难。(英国谚语),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素材趣读 1.富贵不全还是富贵无边? 中国有一位著名的国画家俞仲林擅长画牡丹。有一次,某人慕名要了一幅他绘的牡丹,回去以后,高兴地挂在客厅里。此人的一

22、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为这朵牡丹没有画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角,岂不是“富贵不全”吗?此人一看也大为吃惊,认为牡丹缺了一边总是不妥,拿回去准备请俞仲林重画一幅。俞仲林听了他的理由,灵机一动,告诉买主,既然牡丹代表富贵,那么缺一边,不就是富贵无边吗?那人听了他的解释,觉得有理,又高高兴兴地捧着画回去了。,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发明家爱迪生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研究了多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后,有人问他:你已经失败了8 000多次,还继续研究有什么用?爱迪生说,我从来都没有失败过,我发现了8 000多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 3.整天担忧的老太太 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

23、嫁给一个开伞店的,二女儿成为洗衣店的主管。这样,老太太晴天怕大女儿家雨伞卖不出去,雨天又担心二女儿家衣服晒不干,整天忧心忡忡。后来,有人对老太太说:“老太太,您真有福气,晴天二女儿家顾客盈门,雨天大女儿家生意兴隆。”老太太这么一想,哎,还真是啊!,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品读,换个角度看问题 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把它们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出乎意料的是,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选择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后来老板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而后,这家儿童玩具

24、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同志坚持直线式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

25、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有些同志坚持习惯性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比如,一谈到防治害虫,人们便习惯地想到种类繁多、浓度不断加大的化学农药。实际上,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治虫是可以不用农药的。有些植物本身具有毒杀作用,而且为某些害虫所爱吃;有些植物的根、茎、叶、花含有发挥油、生物碱等化学物质,害虫对它们避而远之。如果我们在农作物区选择适当的农业生态体系,利用某些植物的毒杀、忌避作用,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技法借鉴,主题阅读,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在中

26、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作逆向思考。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语,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技法借鉴,主题阅读,亮点品读 用一个事例引出论题。 引用论证:观察事物的角度很重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得出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思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启示我们在求知的时候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试举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事例。 参考答案:1.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2.示例一:有家旅馆,住客乘电梯上下,抱怨速度太慢,老板愁于重新设计安装花销巨大,接受了心理学家的建议,在电梯室里装上几面镜子,住客走进电梯室之后,都要对镜整装、梳理一番,这样,不但不嫌速度慢,反而觉得电梯太快了。示例二:大人切苹果一直习惯于纵切,而孩子却通过横切发现苹果里藏着一颗漂亮的五角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