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8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篇基础知识巩固一化学与社会__牢记22个名词20171230314.doc--点击预览
- 2018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篇基础知识巩固七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归纳2017123038.doc--点击预览
- 2018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篇基础知识巩固三“NA”应用再思考2017123039.doc--点击预览
- 2018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篇基础知识巩固九20个重要无机化学方程式归纳2017123036.doc--点击预览
- 2018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篇基础知识巩固二基本概念正误判断“20例”2017123035.doc--点击预览
- 2018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篇基础知识巩固五离子共存问题归纳20171230313.doc--点击预览
- 2018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篇基础知识巩固八高考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归纳2017123034.doc--点击预览
- 2018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篇基础知识巩固六氧化还原反应2017123037.doc--点击预览
- 2018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篇基础知识巩固十一背会不失分的化学实验问题规范解答50条20171230311.doc--点击预览
- 2018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篇基础知识巩固十中学化学中常考的有机化学方程式20171230310.doc--点击预览
- 2018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一篇基础知识巩固四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15例20171230312.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一、化学与社会——牢记 22 个名词1.空气质量日报: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 、 “首要污染物” 、 “空气质量级别” 、 “空气质量状况”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2.PM2.5:2012 年 3 月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新纳入的强制监测指标是 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 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3.酸雨:指 pH 小于 5.6 的雨雾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它是由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的,绝大部分是硫酸型和硝酸型酸雨。4.温室效应:指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到大气中的 CO2、CH 4等气体的大量增加,致使地表温度上升的现象。5.臭氧空洞:家用电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以及汽车排放的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在臭氧转化成氧气中起到催化作用,从而使大气中的臭氧层形成空洞。6.光化学烟雾:指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有毒烟雾污染现象。7.重金属污染:一般把密度在 4.5 g·cm-3 (或 5 g·cm-3 )以上的金属称为重金属,如钡、铜、银、铬、镉、镍、铅、铊、锡、汞等。重金属的化合物(以及少数重金属单质)对环境的污染称为重金属污染。8.水体富营养化: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 N、P 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气量下降,水体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9.赤潮:海水中的红藻、褐藻由于吸收较多的营养物质(N、P 等)而过度繁殖,引起海潮呈赤色的现象。它会造成海水的严重缺氧。10.水华:人为向淡水中投入(或排入)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N、P 等)后,导致水面上的藻类疯长、繁殖,并使水质恶化而产生腥臭味,造成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11.厄尔尼诺:指由于全球温室效应逐渐增强,海洋温度不断上升,使得冰川、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从而形成强烈的热带风暴以及引起大陆气候变化无常的现象。12.绿色化学:指从根本上消灭污染,能彻底防止污染产生的科学,它包括“原料绿色化” 、“化学反应绿色化” 、 “产物的绿色化”等内容。13.原子经济利用率:指目标产物占反应物总量的百分比。即原子利用率=(预期产物的相对2分子质量/全部生成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100%。按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原子经济”就是反应物中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即原子利用率为 100%。14.绿色食品:指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且有营养价值的卫生食品。15.白色污染:指各种塑料垃圾对土壤所造成的污染。它们很难降解,会破坏土壤结构。16.一次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质性质(物理、化学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也称“原发性污染物” 。由它引起的污染称为一次污染或原发性污染。17.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转化而成的,排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在多种因素(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也称继发性污染。18.可燃冰:是水与天然气相互作用形成的晶体物质,主要存在于冻土层和海底大陆坡中,其主要成分是一水合甲烷晶体(CH 4·H2O),它是人类的后续新能源,具有高效、使用方便、清洁无污染等优点。19.一次能源:指自然界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20.二次能源:指需要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如氢气、电力等。21.荒漠化:指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的现象。由于大风吹蚀、流水浸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都称为荒漠化。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大多数是沙漠化。22.雾霾: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的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燃煤和汽车尾气是雾霾天气产生的重要原因。PM2.5 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吸附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1七、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归纳(一)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常考点归纳1.核外电子总数为 10 的微粒有分子(5 种):Ne、HF、H 2O、NH 3、CH 4阳离子(5 种):Na + 、Mg 2+ 、Al 3+ 、NH 、H 3O++ 4阴离子(5 种):F - 、O 2- 、N 3- 、OH - 、NH - 22.核外电子数为 18 的微粒有分子:Ar、HCl、H 2S、PH 3、SiH 4、H 2O2、N 2H4、C 2H6阳离子:K + 、Ca 2+阴离子:Cl - 、S 2- 、HS - 、O 2-23.半径比较:先看层数后看质子数再看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如: r(S2- )r(Cl- )r(K+ )r(Ca2+ )。4.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共有 7 个周期,要记住前六周期每个周期元素的种数分别为2、8、8、18、18、32)。5.Fe 是 26 号元素,位于第四周期第Ⅷ族(第 8 列,第 8、9、10 三列称为第Ⅷ族)。6.超铀元素:指 92 号元素铀(U)以后的元素。7.过渡金属包括ⅢB 族到ⅡB 族 10 个纵行中的所有元素,全部都是金属元素,且最外层都是1~2 个电子。8.镧系元素在第六周期、锕系元素在第七周期,它们都在第 3 列(即第ⅢB 族)。9.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元素所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0.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也越强。1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双原子分子的共价键一定是非极性键(×)(2)非金属元素原子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3)三氯化硼分子中,B 原子最外层满足了 8 电子结构(×)(4)ⅠA 族元素的金属性一定比同周期的ⅡA 的强(√)(5)非金属性强弱顺序是 FON,所以在一定条件下,氟气能置换水中的氧,氧气也能置换出氨中的氮(√)(6)第三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从左至右逐渐减小(×)(7)同周期非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2(8)按照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律,非金属元素最多有 23 种(√)(二)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常考点归纳1.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和应用化学平衡常数可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 K 越大,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当 K105时,可以认为该反应已经进行完全。虽然转化率也能表示反应进行的限度,但转化率不仅与温度有关,而且与起始条件有关。 K 的大小只与温度有关,而与反应物或生成物起始浓度的大小无关。(1)不要把反应体系中纯固体、纯液体以及稀水溶液中水的浓度写进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如:CaCO3(s)CaO(s)+CO 2(g) K= c(CO2)Cr2O (aq)+H 2O(l)2CrO (aq)+2H + (aq)2-7 2-4K=c2CrO2-4·c2H+ cCr2O2-7但在非水溶液中的反应,若有水参加或生成,则此时水的浓度不可视为常数,应写进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如:C2H5OH(l)+CH 3COOH(l) CH3COOC2H5(l)+H 2O(l) K=浓 硫 酸 △ cCH3COOC2H5·cH2OcC2H5OH·cCH3COOH(2)同一化学反应,方程式写法不同,其平衡常数表达式及数值亦不同。如:N2O4(g)2NO2(g) K=c2NO2cN2O4N2O4(g)NO2(g) K′= 124() K= K′ 2122NO2(g)N2O4(g) K″= =cN2O4c2NO2 1K(3)可逆反应进行到某时刻(包括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称为浓度商( Q)。则当 Q= K 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当 QK 时说明反应在向逆反应方向进行。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1)在恒温条件下,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2)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3)加入催化剂加快了反应速率,改变了反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4)同一反应,在相同时间间隔内,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其数值和意义都不一定相同(×)(5)5 mol·L-1 ·s-1 的反应速率一定比 1 mol·L -1 ·s-1 的反应速率大(×)3(6)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7)在恒容条件下,有两个平衡体系:A(g) 2B(g)、2A(g) B(g),都增加 A 的量,A、B转化率都变小(×)(8)在一定条件下,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速率变大(×)(9)在 FeCl3+3KSCN Fe(SCN)3+3KCl 平衡体系中,加入 KCl 固体,颜色变浅(×)(10)由温度或压强改变引起的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三)电解质溶液1.判断电解质的强弱的方法(1)在相同浓度、相同温度下,对强弱电解质做导电对比实验。(2)在相同浓度、相同温度下,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如将 Zn 粒投入到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中,结果前者比后者反应快。(3)浓度与 pH 的关系。如 0.1 mol·L-1 的醋酸溶液,其 pH1,即可证明 CH3COOH 是弱电解质。(4)测定对应盐的酸碱性。如 CH3COONa 溶液呈碱性,则证明 CH3COOH 是弱酸。(5)稀释前后的 pH 与稀释倍数的变化关系。例如,将 pH=2 的酸溶液稀释 100 倍,若pHC6H5OH。2.关于盐溶液的蒸干、灼烧问题盐溶液蒸干后并灼烧,有的能得到原溶质,有的不能得到原溶质而转化成其他物质,有的得不到任何物质,其规律如下:(1)易水解的金属阳离子的挥发性强酸盐(氯化物或硝酸盐)得到氧化物,如 FeCl3、AlCl 3等。(2)阴、阳离子均易水解,其水解产物易挥发的盐蒸干后得不到任何物质,如(NH 4)2S 等。(3)不稳定的化合物水溶液,加热时在溶液中就能分解,也得不到原溶质,如 Ca(HCO3)2溶液蒸干后得到 CaCO3;Mg(HCO 3)2溶液蒸干后得到 Mg(OH)2。(4)易被氧化的物质,蒸干后得不到原溶质,如 FeSO4、Na 2SO3溶液等,蒸干后得到其氧化产物。(5)其他盐溶液蒸干后并灼烧成分一般不变。3.正误判断,正确的划“√” ,错误的划“×” 。(1)任何温度下,水溶液中 c(H+ )和 c(OH- )的相对大小都可判断溶液的酸、碱性(√)(2)某醋酸溶液的 pH= a,将此溶液稀释 1 倍后,溶液的 pH= b,则 ab(×)4(3)pH=4 的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所有离子浓度都降低(×)(4)无论在酸溶液中还是碱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 c(H+ )= c(OH- )(√)(5)某盐溶液呈酸性,一定是由水解引起的(×)(6)水解方程式都必须写“ ”(×)(7)沉淀转化只能是 Ksp大的沉淀转化为 Ksp小的沉淀(×)(8)中和等体积、等 pH 的盐酸和醋酸消耗的 NaOH 的量相同(×)(9)用湿润的 pH 试纸测得某溶液的 pH=3.4(×)(10)在 NaHCO3溶液中加入 NaOH,不会影响离子的种类(√)(11)在 NaHSO4溶液中, c(H+ )= c(OH- )+ c(SO )(√)2-4(12)0.1 mol·L-1 氨水中加入 CH3COONH4固体, 比值变大(×)cOH- cNH3·H2O(13)用标准 NaOH 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 CH3COOH 到终点时, c(Na+ )= c(CH3COO- )(×)(14)室温时,向等体积 pH= a 的盐酸和 pH= b 的 CH3COOH 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氢氧化钠后,两溶液均呈中性,则 ab(×)(15)常温下,等体积的盐酸和 CH3COOH 的 pH 相同,由水电离出的 c(H+ )相同(√)(16)溶液均为 0.1 mol·L-1 的①CH 3COOH ②NH 4Cl③H 2SO4三种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 c(H+ ):②①③(√)(四)电化学原理常考点归纳1.原电池、电解池的区别(1)由化学方程式设计原电池、电解池要从能量的角度分析原电池: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我们把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电解池: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只要是氧化还原反应(不论吸热还是放热)理论上均可设计成电解池。(2)从装置图的角度分析原电池:若无外接电源,可能是原电池,然后依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分析判定。电解池:若有外接电源,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则可能是电解池或电镀池。当阳极金属与电解池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相同时则为电镀池,其余情况为电解池。2.电极的判断原电池和电解池电极的判断是解题的关键,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采取口诀的方法记忆:原电池,正负极;电解池,阴阳极;失去电子负(原电池)阳(电解池)极,发生氧化定无疑。还可以用谐音帮助记忆:阴得(阴德)阳失;阳氧(痒痒)阴还。3.原电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54.电解原理的应用(1)电镀:待镀件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镀层金属阳离子溶液作电镀液。(2)电解精炼铜:纯铜作阴极、粗铜作阳极、硫酸铜溶液作电解质溶液。5.金属(以铁为例)电化学腐蚀与防护(1)吸氧腐蚀电极反应:负极:Fe-2e - ===Fe2+ ;正极:O 2+4e - +2H 2O===4OH- 。(2)防护方法:①原电池原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与较活泼的金属相连,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被腐蚀,被保护的金属作正极;②电解池原理——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被保护的金属与原电池负极相连,形成电解池,作阴极。6.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Cu+2H + ===Cu2+ +H 2↑既可在原电池中完成,也可在电解池中完成(×)(2)蓄电池充电时,标志着“-”的电极应与电源的负极相连(√)(3)电解质溶液导电时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4)在铜锌原电池(Zn|H 2SO4|Cu)中,硫酸根离子向正极移动;在电解(隋性电极)硫酸溶液时,硫酸根离子向阳极移动(×)(5)用隋性电极电解 MgCl2溶液时,阴极可能得到固体镁(×)(6)用惰性电极电解 KOH 溶液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O 2+2H 2O+4e - ===4OH- (×)(7)以 Pt 电极电解电解质溶液时,若两极只有 H2和 O2析出,则溶液的浓度一定改变(×)(8)铜与稀硫酸接触发生电化学腐蚀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O 2+4e - +4H + ===2H2O(√)1三、 “NA”应用再思考1.常温常压下,1 mol 氦气所含原子数为 NA(对)2.标准状况下,2.24 L Cl 2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为 0.2NA(错,0.1 NA)3.标准状况下,1 L 辛烷完全燃烧生成 CO2 8 L(错,标准状况下辛烷是液体)4.7.8 g Na2O2与 CO2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为 0.2NA(错,0.1 NA)5.3.4 g H2O2完全分解转移电子 0.2NA(错,0.1 NA)6.2.4 g Mg 无论与 O2还是与 N2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都是 0.2NA(对)7.5.6 g Fe 与 Cl2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为 0.2NA(错,0.3 NA)8.电解精炼铜时,若阴极得到电子数为 2NA个,则阳极质量减少 64 g(错,阳极溶解的不都是铜)9.1 L 1 mol·L-1 饱和 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完全水解生成 Fe(OH)3胶粒数为 NA个(错, NA)10.10 g 46%的乙醇水溶液中所含 H 原子数为 0.6NA(错,还要考虑水,应为 1.2NA)11.1 mol —OH 中所含电子数为 9NA(对)12.1 mol CH 所含的电子数为 8NA(对)+ 313.2 g NO2和 44 g N2O4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为 3NA(对)14.T ℃ 1 L pH=6 的纯水中含 10-6 NA个 OH- (对)15.过量的 Fe 粉加入稀硝酸中,当溶解 5.6 g 时转移的电子数为 0.3NA(错,0.2 NA)1九、20 个重要无机化学方程式归纳1.MnO2+4HCl(浓) MnCl2+Cl 2↑+2H 2O= = = = =△ 2.Cl2+2NaOH= ==NaCl+NaClO+H 2O3.C+2H 2SO4(浓) CO2↑+2SO 2↑+2H 2O= = = = =△ 4.Cu+4HNO 3(浓)= ==Cu(NO3)2+2NO 2↑+2H 2O5.3Cu+8HNO 3(稀)= ==3Cu(NO3)2+2NO↑+4H 2O6.3Fe+4H 2O(g) Fe3O4+4H 2= = = = =高 温 7.8Al+3Fe 3O4 9Fe+4Al 2O3= = = = =高 温 8.2Al+2NaOH+2H 2O===2NaAlO2+3H 2↑9.2Mg+CO 2 2MgO+C= = = = =高 温 10.2C+SiO 2 Si+2CO↑= = = = =高 温 11.2H2O2 2H2O+O 2↑ = = = = =MnO2 12.2NaCl+2H 2O 2NaOH+H 2↑+Cl 2↑= = = = =电 解 13.2FeCl3+Cu= ==2FeCl2+CuCl 214.2Cu+O 2+CO 2+H 2O===Cu2(OH)2CO315.FeCl3+3H 2O Fe(OH)3(胶体)+3HCl= = = = =△ 16.4NH3+5O 2 4NO+6H 2O= = = = =催 化 剂 △217.2Na2O2+2CO 2===2Na2CO3+O 218.4Fe(OH)2+O 2+2H 2O===4Fe(OH)319.2NaHCO3 Na2CO3+CO 2↑+H 2O= = = = =△ 20.3HCO +Al 3+ ===Al(OH)3↓+3CO 2↑-31二、基本概念正误判断“20 例”1.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2.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一定是两性氧化物或两性氢氧化物(×)3.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4.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5.电解、电离、电化学腐蚀均需在通电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均为化学变化(×)6.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变,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应是物理变化(×)7.塑料的老化,橡胶的硫化,石油的裂化,铁、铝的钝化,油脂的硬化,苯的硝化,碳酸钠晶体的风化,油脂的皂化,酸和醇的酯化均属化学变化(√)8.颜色反应、显色反应、焰色反应均为化学变化(×)9.潮解、分解、电解、水解、裂解都是化学变化(×)10.凡有能量变化的过程都是化学变化(×)11.晶体的熔化、水的汽化和液化、KMnO 4溶液的酸化以及煤的气化和液化均属物理变化(×)12.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而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13.核的聚变和裂变既不是化学变化,也不是物理变化(√)14.明矾净水、甲醛浸制生物标本、Na 2FeO4消毒净水均发生化学变化(√)15.化学反应必定会引起化学键的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会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16.电解质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在通电时电解质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17.液态 HCl 不导电,因为只有 HCl 分子;液态 NaCl 能导电,因为有自由移动的离子(√)18.氢氧化钡晶体和 NH4Cl 的反应,碳和水蒸气的反应,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弱电解质的电离、水解反应,熔化、汽化,NH 4NO3溶于水,HI 分解均属于吸热反应(×)219.任何化学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不会相等(√)20.同温、同压下,H 2(g)+Cl 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 Δ H 不同(×)1五、离子共存问题归纳1.审准附加条件(1)指定离子限制(2)酸、碱性限制Error!(3)无色溶液则没有 MnO 、Fe 3+ 、Fe 2+ 、Cu 2+ 等有色离子;澄清溶液即没有沉淀,与无色- 4溶液不同。(4)遇淀粉KI 试纸变蓝色的溶液具有较强的氧化性;遇 pH 试纸变蓝色的溶液显碱性。2.再判是否共存判断下列离子能否一定大量共存,能大量共存的打“√” ,不能大量共存的打“×” 。(1)1.0 mol·L-1 的 KNO3溶液:H + 、Fe 2+ 、Cl - 、SO (×)2-4(2)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NH 、Ba 2+ 、AlO 、Cl - (×)+ 4 - 2(3)pH=12 的溶液:K + 、Na + 、CH 3COO- 、Br - (√)(4)与铝反应产生大量氢气的溶液:Na + 、K + 、CO 、NO (×)2-3 - 3(5)由水电离出 c(H+ )=1×10 -14 mol·L-1 的溶液中:Ca 2+ 、K + 、Cl - 、HCO (×)- 3(6) =10 12的溶液中:NH 、Al 3+ 、NO 、Cl - (√)cH+ cOH- + 4 - 3(7)无色溶液:Ca 2+ 、H + 、Cl - 、HSO (×)- 33.考前思考归纳(1)所有的弱酸根离子:CH 3COO- 、F - 、ClO - 、SiO 、CN - 等与 H+ 都不能大量共存。2-3(2)酸式弱酸根离子如 HCO 、HS - 、HSO 既不能与 OH- 大量共存,也不能与 H+ 大量共存。- 3 - 3(3)有沉淀生成包括有微溶物生成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 Ba2+ 、Ca 2+ 、Ag + 等不能与 SO、CO 等大量共存,Mg 2+ 不能与 OH- 、CO 大量共存。2-4 2-3 2-3(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2AlO 、S 2- 、CO 、C 6H5O- 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 Fe2+ 、Al 3+ 、Cu 2+- 2 2-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Fe 3+ 必须在酸性较强的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常温下,pH=7 时不能存在)。(5)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 S2- 、HS - 、SO 、I - 和 Fe3+ 不能大量共2-3存;MnO (H+ )、NO (H+ )、ClO - 与 S2- 、HS - 、SO 、HSO 、I - 、Fe 2+ 等不能大量共存;- 4 - 3 2-3 - 3SO 和 S2- 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大量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32S2- +SO +6H + ===2-33S↓+3H 2O 反应不能大量共存;H + 与 S2O 不能大量共存。2-3(6)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 Fe3+ 与 SCN- 不能大量共存。(7)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1八、高考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归纳1.红色(1)红色物质Fe2O3(红棕色)、Fe(OH) 3(红褐色)、Fe(SCN) 3(红色)、Cu(紫红色)、Cu 2O(砖红色)、品红(红色)、液溴(深红棕色)、NO 2(红棕色)、红磷(红棕色)。(2)变化过程中的红色酚酞遇碱变红、石蕊遇酸变红、二氧化硫品红溶液加热变红、Fe 3+ 和 KSCN 反应产生红色物质、苯酚被空气氧化呈粉红色。2.黄色(1)黄色物质硫、Na 2O2、AgBr(淡黄色)、AgI、Fe 3+ (aq)(棕黄色)。(2)变化过程中的黄色含苯环的蛋白质遇浓硝酸变黄色。3.蓝色(1)蓝色物质Cu2+ (aq)、Cu(OH) 2、CuSO 4·5H2O。(2)变化过程中的蓝色石蕊遇碱变蓝、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遇氨气变蓝、淀粉遇碘变蓝。4.绿色(1)绿色物质Cu2(OH)2CO3、Fe 2+ (aq)、FeSO 4·7H2O、CuCl 2(aq)、氯气(黄绿色)。(2)变化过程中的绿色2Fe(OH)2在空气中变质的现象是由白色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5.紫色(1)紫色物质KMnO4溶液、紫色石蕊溶液、碘的 CCl4溶液。(2)变化过程中的紫色苯酚遇 FeCl3溶液显紫色。6.黑色Fe3O4、MnO 2、CuO、C、CuS、PbS、固体碘(紫黑色)。7.常见火焰的颜色(1)苍白色火焰——氢气在氯气中燃烧。(2)蓝色火焰——CO 在空气中燃烧。(3)淡蓝色火焰——CH 4、H 2在空气中燃烧。(4)黄色火焰——含钠元素的物质在灯焰上灼烧。(5)紫色火焰(透过蓝色的钴玻璃)——含钾元素的物质在灯焰上灼烧。1六、氧化还原反应1.双线桥理解基本概念2.多种方法判断强弱(1)金属活动性顺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由 左 到 右 , 金 属 性 逐 渐 减 弱 , 失 电 子 能 力 逐 渐 减 弱 , 还 原 性 逐 渐 减 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 Ca2+ Na+ Mg2+ Al3+ Zn2+ Fe2+ Sn2+ Pb2+ H+ Cu2+ Hg2+ Ag+ Pt+ Au+ 由 左 到 右 , 得 电 子 能 力 逐 渐 增 强 , 氧 化 性 逐 渐 增 强(2)非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般来说,单质非金属性越强,越易得到电子,氧化性越强;其对应阴离子越难失电子,还原性越弱。(3)依据元素周期律及周期表中元素性质变化规律来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同周期,从左至右,核电荷数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同主族,从上至下,核电荷数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氧化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4)根据原电池的正负极来判断:在原电池中,在负极反应的物质还原性一般比作正极物质的还原性强。3.典型物质判断(1)典型粒子氧化(或还原)性强弱:氧化性:Br 2Fe3+ I2S还原性:S 2- I- Fe2+ Br-氧化性:Fe 3+ Ag+ Cu2+ Fe2+ Zn2+ Al3+(2)有单质参加的反应或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O 2→O 3)。(3)金属阳离子被还原,不一定得到金属单质。如向 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 Zn,得到 Fe2+ 。(4)向 FeBr2、FeI 2的混合物中加入新制氯水,最先被氧化的是 I- 。(5)盐酸有酸性、氧化性、还原性;亚硫酸有酸性、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6)Ca(ClO)2溶液中通 SO2、FeS+HNO 3、Na 2SO3+HNO 3、Fe(OH) 2+HNO 3、Fe(OH) 3+HI 发生氧2化还原反应。1十一、背会不失分的化学实验问题(规范解答 50 条)(一)有关实验操作的问题1.检验离子是否已经沉淀完全的方法规范解答 将反应混合液静置,在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沉淀剂××,若不再产生沉淀,则××离子已经沉淀完全,若产生沉淀,则××离子未完全沉淀。2.过滤时洗涤沉淀的方法规范解答 向过滤器中加蒸馏水至没过沉淀,待水自然流下后,重复操作 2~3 次。3.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规范解答 以 FeCl3溶液与 NaOH 溶液制得 Fe(OH)3沉淀后过滤为例: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少许置于试管中,加入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沉淀未洗涤干净,若无白色沉淀,则沉淀已经洗涤干净。注意:要选择一种溶液中浓度较大的比较容易检验的离子检验,不能检验沉淀本身具有的离子。4.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定容的操作方法规范解答 向容量瓶中加水至离刻度线 1~2 cm 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眼睛平视刻度线,滴加水至凹液面的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5.读取量气装置中的气体体积的方法规范解答 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先上下移动量筒(或量气管有刻度的一侧)使量筒内外(或量气管的两侧)液面相平,然后使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平读取数据。6.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的 pH 的方法规范解答 取一小片 pH 试纸放在洁净干燥的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试纸的中部,待 pH 试纸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色。7.酸碱中和滴定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规范解答 当滴入最后一滴××溶液时,锥形瓶中的溶液由××色变为××色,且半分钟内不再恢复原色,说明已经达到滴定终点。8.分液的操作方法规范解答 将萃取后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静置,待液体分层后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或将玻璃塞上的凹槽与分液漏斗上的小孔重合),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小心地旋转分液漏斗的活塞,使下层液体沿烧杯内壁流入烧杯中,待下层液体流出后及时关闭活塞,将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9.实验室用烧瓶漏斗式气体发生装置制备气体时,向圆底烧瓶中滴加液体的操作方法规范解答 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或将玻璃塞上的凹槽与分液漏斗上的小孔重合),旋2转分液漏斗的活塞缓慢滴加液体。10.引发铝热反应的操作方法规范解答 在铝粉与氧化铁的混合物上加少量的氯酸钾,并插入一根镁条,用燃着的木条引燃镁条。11.结晶的操作方法(1)用 FeCl3溶液制取 FeCl3·6H2O 晶体的操作方法规范解答 向 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浓盐酸置于蒸发皿中,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2)蒸发结晶的操作方法规范解答 以蒸发 NaCl 溶液得到氯化钠晶体为例:将氯化钠溶液置于蒸发皿中,溶液体积不能超过蒸发皿体积的 2/3,用酒精灯加热,边加热边用玻璃棒搅拌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大量晶体时停止加热。注意:若是纯净的氯化钠溶液可以利用余热蒸干得到氯化钠晶体;若是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硝酸钾等杂质,则要趁热过滤得到氯化钠晶体。12. 检验如图的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法(1)空气热胀冷缩法规范解答 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导管口 a 处用橡皮管连接一段导管放入烧杯中的水中,双手握住圆底烧瓶(或用酒精灯微热),若有气泡从导管口逸出,放开手后(或移开酒精灯后),有少量水进入导管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2)液面差法规范解答 将导管口 a 处连接一段橡皮管并用止水夹夹紧,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从分液漏斗口注水至漏斗中的水与容器中的水形成液面差,静置观察,一段时间后若液面差保持不变,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注意:若要检验整个一套连续的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时,只能用空气热胀冷缩法,而且必须用3酒精灯加热圆底烧瓶。13.配制 FeCl3溶液时溶解的操作方法规范解答 将称量好的氯化铁晶体置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的浓盐酸,用玻璃棒搅拌,再加入适量蒸馏水加以稀释。14.加热灼烧固体使固体失去结晶水或分解完全的操作方法规范解答 将固体放在坩埚中充分灼烧,然后放在干燥器中冷却、称量,再加热、冷却、称量直至两次称量的质量差不超过 0.1 g。注意:实验中最少称量 4 次。(二)有关物质检验的问题15.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 SO 的操作方法2-4规范解答 取待测液少许置于试管中,先加过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若有沉淀则静置后取上层清液继续实验);再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溶液里含有 SO ,反之则2-4证明溶液里不含 SO 。2-416.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 Cl- 的操作方法规范解答 取待测液少许置于试管中,先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不溶解,则证明溶液里含有 Cl- ,反之则证明溶液里不含 Cl- 。17.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 NH 的操作方法+ 4规范解答 取待测液少许置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若试纸变蓝,则证明溶液里含有 NH ,反之则溶液里不含 NH 。+ 4 + 418.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 Fe3+ 的操作方法规范解答 取待测液少许置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硫氰酸钾溶液,若溶液变红,则证明溶液里含有 Fe3+ ,反之则证明溶液里不含 Fe3+ (若溶液里只含有 Fe3+ 也可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沉淀的颜色)。19.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 Fe2+ 的操作方法规范解答 取待测液少许置于试管中,先滴加几滴硫氰酸钾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新制的氯水(或通入氯气),若溶液变红则证明溶液里含有 Fe2+ ,反之则证明溶液里不含 Fe2+ 。20.检验含有 Fe3+ 的溶液中含有 Fe2+ 的操作方法规范解答 取少许待测液置于试管中,滴加少许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说明含有Fe2+ 。21.检验某含有大量 SO 的溶液中是否含有 Cl- 的操作方法2-4规范解答 取待测液少许置于试管中,先加过量的硝酸钡溶液,充分振荡后静置,在上层清液中滴加少许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溶液里含有 Cl- ,反之则证明溶液里不含 Cl- 。22.检验二氧化硫气体的操作方法4规范解答 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若品红溶液褪色,加热褪色后的溶液红色复现,说明气体是二氧化硫。23.检验溶液中含有 SO 的实验方法2-3规范解答 取待测液少许置于试管中,先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充分过滤,取沉淀少许置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品红溶液褪色,加热褪色后的溶液红色复现,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 SO 。2-3注意:要排除 HSO 的干扰。- 324.检验 NH4Cl 固体中是否含有 Na2SO4的操作方法规范解答 取少许固体试样置于试管中,充分加热,若试管中无固体物质残留,说明氯化铵固体中不含硫酸钠,反之则含有硫酸钠。25.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钾离子的操作方法规范解答 用一根洁净的铂丝蘸取少许溶液,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若火焰呈紫色,则证明溶液中含有钾离子,反之则不含钾离子。26.检验某纳米碳酸钙是否为纳米级颗粒的操作方法规范解答 取少量碳酸钙试样置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搅拌后,用一束可见光照射,在入射光侧面观察,若有丁达尔效应,说明碳酸钙颗粒为纳米级颗粒,反之则不是纳米级颗粒。27.检验碳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的方法规范解答 气流通过试剂的先后顺序以及作用分别是:无水硫酸铜→品红溶液→酸性 KMnO4溶液或溴水→检验 H2O 检验 SO2 除去 SO2品红溶液 → 澄清石灰水检验 SO2已经除尽 检验 CO228.检验淀粉水解(催化剂是稀硫酸)的产物是葡萄糖的方法规范解答 取少许水解液置于试管中,加 NaOH 溶液使溶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或银氨溶液),加热(或水浴加热),若产生砖红色沉淀(或产生光亮的银镜),则证明水解产物中有葡萄糖。29.检验溴乙烷中含有溴元素的方法规范解答 取少许试样置于试管中,加 NaOH 溶液加热,冷却后加入稀硝酸至溶液酸化,再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若产生浅黄色沉淀,则证明溴乙烷中含有溴元素。30.证明碳酸钠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的实验方法规范解答 取少许碳酸钠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使溶液呈红色,再向红色溶液中滴加 BaCl2溶液至过量,产生白色沉淀,溶液的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碳酸钠溶液的碱性为碳酸根水解所致,即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31.证明亚硫酸钠已经被氧化的实验方法5规范解答 取少许亚硫酸钠试样置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再向其中滴加几滴 B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亚硫酸钠已经被氧化。注意:不能用稀硝酸或硝酸钡溶液,防止将亚硫酸根离子氧化。32.实验室证明一氧化碳能还原氧化铜并检验产物二氧化碳的实验设计规范解答 CO 气体依次通过的实验装置以及各装置的作用如下:硬质玻璃管(盛 CuO、加热)→澄清石灰水→NaOH 溶液主反应装置 检验 CO2 除去 CO2→燃着的酒精灯消除 CO 的污染注意:(1)点燃酒精灯之前一定要检验 CO 的纯度。(2)先通一氧化碳驱除装置中的空气后再点燃主反应装置的酒精灯。(3)停止加热硬质玻璃管后要继续通入 CO 直至玻璃管冷却。(4)NaOH 溶液的作用是除去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便于尾气燃烧。(5)实验现象: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粉末变为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3.实验室进行乙二酸分解产物(H 2O、CO 2、CO)的检验的实验设计已知信息:(1)乙二酸的熔沸点较低,在酒精灯加热的条件下容易气化;(2)草酸钙是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规范解答 各实验装置以及各装置的作用如下:硬质玻璃管(给草酸晶体加热)→无水硫酸铜→主反应装置 检验 H2O冰水冷凝装置→澄清石灰水→NaOH 溶液除去草酸蒸气 检验 CO2 除去 CO2 →浓硫酸 → 灼热氧化铜 → 澄清石灰水 →除去水蒸气 检验 CO 检验新生成的 CO2NaOH 溶液 → 燃着的酒精灯除去 CO2 消除 CO 的污染注意:(1)草酸蒸气对二氧化碳的检验产生干扰,要事先除去草酸蒸气。(2)大量二氧化碳的存在不利于一氧化碳的燃烧,要事先除去二氧化碳。(3)也可以用碱石灰一次性除去二氧化碳和水蒸气。(4)要有尾气处理装置,常用燃着的酒精灯消除 CO 对空气的污染。34.探究向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水后红色褪去的原因的实验设计褪色原因:(1)氯水中的成分与 NaOH 反应消耗了 NaOH,使溶液的碱性减弱所致。(2)氯水中的次氯酸发挥了漂白作用所致。规范解答 向褪色后的的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溶液变红色则(1)正确,若溶液不变6红则(2)正确。注意:实验的关键是检验酚酞是否还存在。(三)有关现象或原理的解释、试剂或操作的作用等问题35.明矾净水的原理规范解答 明矾溶于水电离出的 Al3+ 发生水解反应:Al 3+ +3H 2OAl(OH)3(胶体)+3H + ,氢氧化铝胶体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使水澄清。36.高铁酸钠既能用作净水剂又能对水进行消毒、杀菌的原理规范解答 Na 2FeO4中的铁元素呈+6 价,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对水进行杀菌、消毒,其还原产物 Fe3+ 发生水解反应:Fe 3+ +3H 2OFe(OH)3(胶体 )+3H + ,氢氧化铁胶体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使水澄清。37.碳酸铵溶液显碱性的原因规范解答 碳酸铵溶于水能发生水解,NH +H 2ONH3·H2O+H + ,CO +H 2OHCO +OH - ,CO 的水解程度大于 NH 的水+ 4 2-3 - 3 2-3 + 4解程度,故溶液显碱性。38.碳酸氢钠溶液显碱性的原因规范解答 碳酸氢钠溶于水后,HCO H+ +CO ,HCO +H 2OH2CO3+OH - ,HCO 的- 3 2-3 - 3 - 3水解程度大于其电离程度,故溶液显碱性。39.蒸干灼烧 FeCl3溶液得到 Fe2O3的原理规范解答 在 FeCl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FeCl 3+3H 2OFe(OH)3+3HCl,在蒸发过程中,由于氯化氢大量挥发导致水解平衡向右移动,蒸干溶液时得到 Fe(OH)3,灼烧时发生反应2Fe(OH)3 Fe2O3+3H 2O,最后得到 Fe2O3。= = = = =△ 40.用酸性过氧化氢溶液溶解铜片的实验中,铜片溶解的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加快后减慢的原因规范解答 温度升高能够加快反应 Cu+2H + +H 2O2===Cu2+ +2H 2O 的反应速率,故铜的溶解速率加快,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H 2O2的分解速率加快,此时 H2O2浓度的下降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超过了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铜的溶解速率减慢。41.适当升温氮气和氢气合成氨的速率加快,但是温度过高反应速率反而下降的原因规范解答 温度升高能够加快合成氨反应的反应速率,温度过高会使催化剂失去活性,反应速率反而降低。42.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阴极附近溶液呈碱性的原因规范解答 在阴极发生反应:2H + +2e - ===H2↑,由于氢离子不断放电,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导致溶液中的 c(OH- )c(H+ ),使溶液显碱性。43.在氯碱工业中,电解饱和食盐水时常用盐酸控制阳极区溶液的 pH 在 2~3 的原因规范解答 阳极产生的氯气与水发生反应:Cl 2+H 2OHCl+HClO,增大溶液中盐酸的浓度7能够使平衡逆向移动,减少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有利于氯气的逸出。注意: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相关问题的四个步骤:(1)列平衡;(2)写改变的条件;(3)说平衡移向;(4)说平衡移动的结果。44.在燃料电池中,常在电极表面镀上铂粉的原因规范解答 增大电极单位面积吸收气体的分子数,加快电极反应速率。45.在化工生产流程图题中常考的三个问题(1)将矿石粉碎的原因:增大矿石与其他物质(××溶液或××气体)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或提高浸出率)。(2)用热碳酸钠溶液洗涤废铁屑等原料的原因:用碳酸钠溶液水解显碱性的特点清除废铁屑表面的油污。(3)用过量盐酸溶解废铁屑的原因:盐酸除了与废铁屑反应外还有抑制 Fe2+ 水解,防止生成Fe(OH)2沉淀的作用。46.在尾气吸收装置中试剂的作用规范解答 吸收尾气中××气体,防止污染空气。47.在定量实验或者制备实验中装置最后连接的干燥管的作用规范解答 防止空气中的××气体进入××装置对实验造成干扰(有时还可能同时起到吸收尾气的作用,如在有关氨气的探究实验中,最后连接的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的作用就可以吸收多余的氨气,同时能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48.在导管末端连接倒置漏斗、干燥管或硬质玻璃管浸入水或溶液中的原因规范解答 防倒吸(同时具有扩大吸收面积,加快吸收速率的作用)。49.在气体的连续实验中,若有需要用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吸收 CO2或 H2O(g)等气体来进行定量测定的部分,常常需要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通入氮气或稀有气体等与实验无关的气体的作用规范解答 (1)实验开始时的作用: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空气中的××对实验造成干扰。(2)实验结束时的作用:将产生的××气体全部排出被××试剂完全吸收,以减少实验误差。50.工业接触法制硫酸时,将二氧化硫催化氧化为三氧化硫时采用常压的原因规范解答 在常压下二氧化硫的转化率已经很高,再增大压强,二氧化硫的转化率提高不大,但是生产成本增加,得不偿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