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王安石变法谈政府创新2007 年第 12 期(第 9 卷第 12 期)辽宁行政学院JournalofLiaoningAdministrationCollegeNO.12,2007(Vo1.9.NO.12)公共:管理从王安石变法谈政府创新林东民(福州市行政学院,福建神州 350014)摘要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历史教训告诫我们:政府创新贵在坚定不移;旨在百姓得利;难在精诚团结;重在用人得当;成在领导修养.关键词 政府创新 ;王安石变法中图分类号D5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8-4053(2007)Ol2 一 OOO7 一O2政府创新,是政府观念,体制,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创造性变革
2、.简言之,就是变法革新.千百年来.我国经历了无数次的变法革新.其中,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是中国历代变法中最有争议的一次变法.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神宗熙宁二年(1069)以参知政事,开始推行新法.王安石的变法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最终被全盘否定.笔者认为,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历史教训,对于当今政府改革创新具有定的现实意义.政府创新贵在坚定不移.政府创新的过程于是一个对社会不同群体利益和权力进行不断调整的过程.它必然会遭到反对派的强烈攻击,因此,核心领导集团坚定不移地支持和推动改革是政府创新不可缺乏的根本保证.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根本
3、原因应当是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以及新任统治者高太后的反对.变法初期,宋神宗谋求变革,态度坚决.“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帝为出诲“;1 御史刘述,刘琦,钱凯共同上书攻击王安石.皆遭贬;司马光,苏氏兄弟等朝中众多重臣极力反对变法.神宗毫不理睬,这对新法的推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在变法最困难时期,宋神宗动摇了.熙宁七年,北方大旱,民不聊生.一个叫郑侠的官员向神宗上了一幅流民图.展示饥民凄惨状,并说“旱由安石所致 ,去安石,天必雨“. 慈圣 ,宣仁二太后也声泪俱下地说“安石乱天下“.“ 帝亦疑之“,2于是,就罢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暂停了新法推行.元丰八年,宋神宗死,宋哲宗赵煦年幼即位
4、,宣仁太后垂帘听政.她马上召回司马光,废除了王安石所有的新法,从而宣告“熙宁变法“ 彻底失败.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风风雨雨走了近三十年的历程,时时都有来自“左“ 的和右的干扰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政治风波的阻挠;经济秩序的混乱;高层领导人的变更;苏联东欧政局的剧变,等等,这些足以使改革夭折的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因素,却丝毫没有改变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其根本原因,归根到底是在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r 收稿日期z0070709作者简介 林东民 (1956 一), 男,福州市行政学院副教授.首的党中央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的决心“不摇摆“. 邓小平曾多次说过:“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
5、会动摇的.一直要千下去.,.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了 ,任何为巩固政权,谋求国富民强的政府创新,只有坚定不移,毫不动摇的决心,才能取得改革的最后胜利.政府创新旨在百姓得利.历史上变法革新无非两种结果:一种是百姓得利,由此催生出真正的国泰民安;另一种是百姓生活更加艰难困苦,最后以失败告终.王安石的新法可以说无一不从富国利民的良好愿望出发,但其结果却是贪官得利,百姓遭殃.比如:青苗法,“贷谷与民,出息以偿“,本意上是让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得到政府的低息贷款,然而在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下,最后农民返还的实际利息,有的竞高达原定“息二分“ 的三十五倍!E43 免役法,“据家财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 “,5 原
6、本以解除百姓充军之苦.结果百姓因欠款而遭牢狱之灾;市易法,初衷是由 “市易司“ 调节市场,平抑物价. 后来实际上这些官商却抢购紧俏物资,从中渔利;均输法,原定“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oC6以减少国家财政支出 ,但却使“ 发运使衙门“ 成了 “非良不售 ,非贿不收 “的国营垄断企业.“新法 “把政府变成既是衙门,又是公司或银行,其结果为腐败大开方便之门,这是王安石始料未及之事.7加之,王安石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 “过程中给各州县下指标 .地方官就只好硬性摊派了,当然,还照例层层加码,其结果可想而知.可见,一种改革究竟是好是坏,也不能只看动机,得看效果.邓小平历来认为对改革最重要的
7、“判断的标准“. 就是看它“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今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世人有目共睹.但“看病,住房,上学“, 这三项重大改革均已历时十年之久,迄今仍然是民生的三大问题.百姓心中有“一杆称 “.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人们对当今改革的一种价值判断.政府创新难在精诚团结.政府创新是一项极其复杂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支持者,更需要领导班子的精诚团结.72007 年 12 月第 9 卷第 12 期林东民:从王安石变法谈政府创新 Dec.2007Vo1.9.No.12王安石与司马光,苏轼是同朝重臣.他们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同样的盛誉.并且一度
8、是相互倾慕的好朋友.却因这场变法.三人争吵不休+不仅葬送了友情而且成为政治上的死敌.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上的分歧,起因于“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Ig 朝廷诏令学士讨论 .王安石认为“所以不足者.已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说:“ 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 +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l】叩两人各持己见,争吵不息.从此司马光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坚定反对派.苏轼也反对变法.他说:“欲消馋惹而召和气,则莫若罢条例司.“(“三司条例司“ 是王安石为变法而专门设置的组织机构.)苏轼认为:“ 事有渐则民不惊.,Dz3 他劝宋神宗不要“ 患求治太急“;
9、】阳他对王安石变科举等改革措施更为不满,认为“贡举之法 ,行之百年 .治乱盛衰,初不由此.“_】两人政见不同,吵架也就不可避免了.以致苏轼对王安石君臣的“ 独断专行“ 略表异议时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 最后.苏轼只得离开朝廷到杭卅 l 做了通判.更没想到,司马光当宰相后,要废掉王安石的“免役法“,苏轼反对.“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 ,光忿然“.】铂原先同为变法反对派的二人,也因此争执不休.总之,面对“国用不足 “的宋王朝 ,王安石要变法,“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1 司马光则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治天下比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10、“;而苏轼却要 “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不可“求治太急“. 他们都出以公心.却各持己见 ,争来争去,你搞你的,我做我的,“窝里斗 “的结果 ,一同毁了他们自己所忠诚的王朝.“争论亡国“. 历史的教训是沉痛的.今天的改革亦复如此,在改革初期.姓“资“ 姓“社“的问题,也使许多人感到困惑,产生争论.邓小平旗帜鲜明地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问千.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千不成.“z.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全新的事业过程中.不仅需要政治家智慧和胆略,更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坚持改革.改革中出现的许多新闻题.有些是争不出是非曲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11、一标准“. 那些无谓的,无休止的争论 ,不仅耗费了时间,丧失了机遇.反而使人们的思想更加混乱.更严重的是,它破坏了团结.直接影响丁,改革的顺利进行.邓小平“不争论“ 的思想,再一次体现了我党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唯物主义基本原则.政府创新重在用人得当.再好的改革措施.总要有人来具体的实施.在王安石变法中.最令人遗憾的是.他对往日帮助,支持甚至提携过自己的恩师,好友“悉排斥不遗力“.zFj 几乎所有元老重臣都成了变法的反对派.结果只得启用了一批新人.更令人惋惜的是.这些新人如吕惠卿,曾布,蔡京,李定,等人,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全都堕入下流,最后为人所不齿.王安石最重用的吕惠卿竟然为了自己能够
12、独揽大权,诬陷安石参与谋反.事不成之后,“又发安石私书目:尤使上知“,告二 E 安石“ 欺.1:要君“,Ezz以逼迫王安石下台.翻开宋史.王安石变法中最重要的支持者,参与者,助手,后来几乎全部被列入奸臣的行列.九百多年之后,8我们重读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仍不能不对其设计之精妙钦佩不已.而且有些新法王安石在地方主政时.就已经试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是,当他在全国推行同样的新法时,却惨遭失败.究其原因.是因为“新法“ 的推行者不是反对派便是贪官污吏,最终难免“小人乱政 “,“好人坏法“.回顾今天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也不难看到改革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些贪官作祟:经济体制转轨初期,有人靠 “批条“ 搞“
13、官倒“;国企改制之时,有人趁机将国有资产流人个人腰包;教育体制改革.有人混水摸鱼“搭车“ 乱收费;城镇建设改造,有人官商勾结从中渔利;药品管理革新,有人权钱交易中饱私囊;等等.可谓贪官不怕改革,任何“变法“, 他们都能趁机捞一把!事实告诉我们,政府创新,推行新法,用人之道,应当慎之又慎.毛主席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改革需要“清官“,否则再好的治国方略,也必将毁于贪官政府创新成在领导修养.领导修养主要包括领导者个人的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所达到的水平程度和待人处事所养成的 jE 确态度.领导个人修养水平的高低同样事关其他所领导的政府创新大业的成败.王安石的个性特征非常突出,他
14、淡泊名利,清廉朴素,才华横溢,有口皆碑.但他又是一个性格偏执,不拘小节,刚愎自用的人.史书上说他生活上“衣垢不淫.面垢不洗“.L2 生活行为异乎常人倒也罢了,政治行为独断专行却让人难以容忍.宋史里说他:“性强愎.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凹熙宁四年,开封知府韩维报告说 ,境内民众为了规避保甲法,竟有“截指断腕者“.宋神宗就此事问及王安石 ,不想王安石竟回答:“此固朱可知,就令有之,亦不足怪.今士大夫睹新政,尚或纷然惊异,况于二十万户百姓“.2 叼在他看来,就连士大夫之言都可不予理睬,更何况是什么民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z 表明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同时也是其偏执性
15、格的写照.性格如此“拗扭“ 的“拗相公“. 岂能调动各方面力量来完成“熙宁变法“之大业 ?王安石的变法失败告诉后人:欲改变社会.必先改变自己.改革者要先“修身“ 方可 “治国,乎天下“,一个人格不完善的人.是不配也无法领导社会进步的.提高自身修养,这也是今日改革者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注释L125617212223242526二十四史.第四卷,宋史.王安石传.吉林摄影出版社,P101810229_1017二十四史. 第四卷.宋史.司马光传 .吉林摄影出版社,P1023_.103011121314151619二十四史.第四卷,宋史.苏轼传.吉林摄影出版社,P103110403820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人民出版社?P371,P372.P37447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变法帮了腐败的忙.文汇出版社.P53.P61责任编辑: 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