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2005年10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全国8个大中城市、7个小城镇及8个农村地区进行了入户调查,本次调查城市执行区域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南通,每个城市成功样本量不低于250个;小城镇执行区域包括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辽宁锦州北宁、河北石家庄辛集、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每个城镇成功样本量不低于150个;农村执行区域包括在上面提到的7个小城镇及湖北武汉黄陂中分别选取一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的成功样本量不低于100个。城镇地区调查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针对3258名1860岁的居民进行访问,农村地区调查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针
2、对870名1660岁的居民进行访问,最终共获得4128个成功样本。本次调查中的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加权处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0.94%。调查样本基本构成情况:男性占45.4%,女性占54.6%;1625岁的占18.3%,2635岁的占23.9%,3645岁的占25.9%,4655岁的占22.3%,5660岁的占9.6%。小学及以下的占11.2%,初中的占32.4%,高中/中专/技校的占33.4%,大专的占13.9%,本科及以上的占8.2%。本报告以此次调查数据为主要依据。一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较2004年有所下降,连续5年,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水平高于城市
3、居民,但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如果用5级量表的赋值方法求取结果,即5分表示“非常满意”,依次递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排除回答“说不清”及“拒答”者之后求取均值,则2005年中国居民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满意度是3.40分,较2004年的3.50分有所下降。如果使用粗略估算法,将对于目前生活状况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者归为高满意度群体,将“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者归为低满意度群体(报告其他部分使用的粗略估算法均采用类似的归并方法),则当前中国居民中高满意度和低满意度群体比例分别为56.1%和17.2%。在2003、2004和2005年三年期间,高、低满意度者比例均呈
4、逐年下降趋势(高满意度者比例:68.2%66.9%56.1%;低满意度者比例:25.2%20.5%17.2%),越来越多的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为“一般”。比较历年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发现,在20002002年间,城乡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稳步上升,2003年有所回落,2004年有较大提升,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在2004年均达到了这5年来的最高水平。但2005年又有所下降,目前总体水平与2003年基本持平。在20012005年的连续5年间,虽然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但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均高于城市居民。二居民乐观预期未来生活,“在工
5、作中求变化和发展”是未来一年城乡居民共同的心声2005年,73.7%的城乡居民对未来生活持乐观预期的态度,认为未来生活会“变得很好”或“变得比较好”,仅有3.5%的居民对未来生活持悲观预期,该比例较2004年(7%)有所下降。使用5级量表衡量,以5分表示会“变得很好”,以1分表示会“变得很差”,排除回答“说不清”及拒答者之后求取均值,2005年中国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度分值为3.88分,达到四年来的最高值(2002年3.80分,2003年3.82分,2004年3.80分)。乐观预期未来,未来一年内打算“在工作中求变求发展”是城乡居民的共同心声:46.1%的城镇居民计划在2006年更换工作或者是
6、在工作中有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中,26.8%的人计划在2006年自己或家人外出打工,23.1%的人表示2006年要更加勤奋努力地工作。从被访者关于2006年的生活计划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经济水平上的差异:城镇居民中计划在2006年要外出旅游(25.1%)、买保险(8.1%)、买车(10.1%)和盖房/买房(18.1%)的比例均高于农村居民(其比例分别为5.3%、5.0%、3.2%、11.8%)。三七成居民感觉生活幸福,家庭和睦、身体健康是幸福生活的主要基础,而贫穷是不幸福的首要原因,特别是对于农村居民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主观感受,了解人们不幸福的根源,才能有效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达到建设和谐社
7、会,让所有社会成员幸福最大化的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自2004年首次将幸福感纳入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研究,2005年,在测量中国居民幸福感的同时,增加了了解居民幸福和不幸福原因的内容。使用粗略估算法,72.7%的城乡居民感觉生活是幸福的,该比例较上年的77%有所下降;感觉生活不幸福者比例为10.9%,较上年的8.8%略有上升。使用5级量表的赋值方法,2005年城乡居民的幸福感为3.72分,较上年(3.79分)略有下降。城市、小城镇和农村三地居民相比较而言,小城镇居民幸福感(3.77分)最高,农村居民次之(3.72分),城市居民为3.68分。本次调查发现,即便是在城镇地区家庭月均收入不
8、足800元、农村地区家庭年收入不足3000元的贫困家庭中,也分别有56.4%和67%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而城镇地区家庭月均收入5000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农村地区家庭年收入500010000元的中等收入家庭中,却分别有6.4%和13%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是不幸福的。可见,财富并非幸福感的决定性因素。调查显示,城乡居民感觉生活幸福或者不幸福的原因既有共同点,更有差异性。从总体上来看,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经济无忧是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三大源泉。在感觉生活幸福的城镇居民中,分别有52.9%和44.8%的人认为家庭和睦、家人身体健康是自己幸福的源泉;而在感觉生活幸福的农村居民中,分别有60.3%和
9、58.2%的人因家庭和睦或家人身体健康而感到幸福。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地区,认为经济无忧是生活幸福的原因的人均不足三成(城镇地区28.0%,农村地区28.5%),远低于对家庭和睦和家人身体健康的提及率。另外,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相比较而言,更多的城镇居民会因为有朋友、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而感到幸福,而更多的农村居民会因为儿女孝顺、儿女有出息而感到幸福。在谈及不幸福的原因时,分别有54.6%感觉生活不幸福的城镇居民和66.4%感觉生活不幸福的农村居民提到了贫穷。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相比较而言,城镇居民多因为住房条件差(39.5%)、自己或家里有人失业(38.0%)、工作状况不如意(27
10、.2%)而感到不幸福;农村居民则多因为健康状况差(26.9%)、儿女问题(15.5%)、缺乏知识和技能(10.7%)感到不幸福。四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个人职业状况满意度、个人社会保障满意度和养老忧虑是影响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通过相关分析得出的各分项指标与总体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代表人们在各分项指标方面的满意度对其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与前两年相同,2005年仍呈现出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更多地受微观环境指标影响,而受宏观环境指标影响相对较少的趋势。2005年,“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对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产生的影响力最大,“个人社会保障满意度”和“个人职业满意度”的影响力位居第二和第三
11、,二者影响力较为接近,“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指标已经连续四年成为影响居民生活满意度的首要指标。2005年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首次将“养老忧虑”这一指标归入“零点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并进行测量,养老忧虑指标由老年生活照料和养老金来源两个刺激指标构成。结果表明:养老忧虑对于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作用仅次于“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个人社会保障满意度”和“个人职业满意度”,位居影响力的第四位。使用5级量表的赋值方法计算,即5分表示“非常忧虑”,依次递减,1分表示“完全不忧虑”,排除回答“说不清”及拒答者之后求取均值,2005年城乡居民的养老忧虑感为2.51分,处于“不太忧虑”和“忧虑程度一般”之间
12、偏于一般的位置。按照粗略估算法,22.4%的居民对于自己的老年生活照料表示忧虑,农村居民(24%)高于城镇居民(19.6%);25%的居民对于自己的养老金来源表示忧虑,在这一问题上,同样是农村居民(25.7%)甚于城镇居民(23.7)。看来,虽然养老忧虑感处于较低水平,但是,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对于养老问题还是心存隐忧,且这种隐忧对于总体生活满意度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比较而言,影响城镇和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指标以及各指标的影响力有较大差异,职业状况满意度、物价波动承受力、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和对改革的获益预期等指标对于城镇居民的影响力均显著大于农村居民;而老年生活照料、交通便利性和国
13、家国际地位感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力显著高于城镇居民。五几项主要微观环境指标满意度比较:个人经济状况和职业满意度连续三年小幅下跌,社保和消费信心度略有提升但仍处低位,居住环境不断改善连续两年,“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是对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影响力最大但满意度水平最低的指标,是下拉中国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水平的重要指标。对比发现,城镇居民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在20022005年四年中呈现递增趋势(2.93分3.05分3.10分3.10分),而农村居民的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在20032005年三年间呈下降趋势(3.03分3.16分3.06分2.96分)。“个人社会保障满意度”是影响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第二重要指标
14、,2005年,中国居民个人社会保障满意度分值为3.12分,虽然较2002年的2.87分有较大提升,但从20032005年,一直呈低位平稳状态。另外,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亚洲部的指导下,连续三年针对商业医疗健康保险和社会统筹类医疗健康保险在城市、城镇和农村地区的覆盖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医疗健康保险的总覆盖率逐年提升明显,但是,2005年,仍有近六成(57.5%)居民没有任何医疗健康保险。农村居民的医疗健康保险条件则更加恶劣,2005年,农村居民中没有任何医疗健康保险者比例为68.4%,虽然较2003年的88.3%下降了20个百分点,但是,在农村经济依然不发达,农民收
15、入依然偏低,农村公共卫生条件依然较差、医疗费用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一比例不能不引起重视,这部分群体的生老病死不能不令人担忧。2005年的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中,考察了城乡居民的“有病难就医”现象。结果表明,在2005年,分别有20.8%的城市居民、19.7%的小城镇居民和26.1%的农村居民(包括其家人)曾经因为费用问题,在需要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却没有去。分别有9.1%城市居民、7.5%小城镇居民和12.8%农村居民曾经因为费用问题,在需要住院治疗的时候却没有去住院治疗。“个人职业满意度”位居影响力的第三位,2005年“个人职业满意度”指标分值为3.24分,较2002年的3.17分有所提升,但在
16、20032005年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就业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压力依然严峻。本次调查发现,在城镇地区,有24.2%的家庭中存在失业人口,其中26.4%家庭中存在多人同时失业现象;失业人群开始表现出年轻化的特点,本次调查所涉及的失业人口中,35.0%的人年龄在35岁以下,3645岁的人占33.9%,4655岁的人占31.7%。同时,高学历者失业现象也开始出现,本次调查所涉及的失业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占5.7%,具有高中/中专/技校学历者占45.4%,另有37.9%者具有初中学历,11%者具有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六几项主要宏观环境指标满意度比较: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继续上升;社会变革预期和国家
17、国际地位感高位平稳;农村居民物价波动承受能力上升而治安安全感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02年以来中国居民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稳步提升(3.5分3.56分3.69分3.71分),特别是农村居民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给予了更高肯定(3.54分3.61分3.74分3.75分),而城镇居民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也呈递增趋势(3.44分3.49分3.59分3.66分)。居民对于未来国家经济将会进一步发展也抱以肯定态度,今年有85.1%的居民对国家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有信心,预期乐观度连续多年处于高位平稳状态(4.08分4.09分4.13分4.09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
18、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和外交等领域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有目共睹。中国居民对此也深有感触,虽然国家的国际地位感在2003年有所降低,但四年来人们对国家的国际地位一直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3.82分3.63分3.77分3.77分),尤其是农村居民,其历年给予的评价(3.9分3.66分3.81分3.78分)都要高于城镇居民(3.7分3.58分3.72分3.75分)。同时居民对未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也持乐观态度,81.1%的人预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将会进一步提升,乐观度分值达4.11分。中国居民的物价承受能力在经历20032004年连续两年的下降之后,2005年有较大幅度的反弹(
19、3.46分3.42分3.18分3.4分),比较而言,农村居民历年的物价承受能力(3.43分3.40分3.08分3.39分)均低于城镇居民(3.52分3.45分3.34分3.43分),但在2005年有较大幅度提升,与城镇居民的差距达到四年来的最小值。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是一项反映社会稳定的重要主观感受指标,但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从20042005年已经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3.51分3.66分3.62分3.53分)。比较来说,历年城镇居民的安全感(3.44分3.56分3.48分3.52分)均低于农村居民(3.55分3.71分3.71分3.54分),而今年城镇居民的安全感有小幅上升而农村居民的治安安
20、全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一变化导致城镇和农村居民在治安安全感上的差异达到四年来的最低水平。治安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虽然它与社会治安现状及一定时期内实际发生的犯罪数量有密切关联,但是,犯罪率的下降并不能必然导致治安安全感的上升。社会治安安全感还受居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不良体验、犯罪类型、媒体的传播导向以及整个社会的或者个人的防护措施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次居民生活指数研究中,针对对于当前社会治安状况做消极评价的受访者,询问其感觉不安全的原因是什么,“本人或亲友受过不法侵害”以42.6%的提及率高居不安全因素的首位;而“恶性犯罪越来越多”和“突发性、目的性不强的犯罪事件越来越多”分别以31.2%和
21、27.7%的提及率位居第二和第三;另外,还有25.4%的人感觉不安全是因为听周围人谈论过他们所经历过的受侵害事件,24.8%的人因为看不见警察和治安人员而感到不安全,12.7%的人表示新闻媒体的报道使他们觉得整个社会越来越不安全。七“因学致贫”和“因病致贫”现象普遍存在,城镇居民将贫穷归于“缺关系和门路”、“不善钻营”的现象不容忽视在2005年的居民生活质量研究中,我们开始关注贫困问题,特别是贫困家庭之所以贫困的原因。使用粗略估算法,19.7%的受访者认为自家生活水平在当地属于贫困水平,19.1%的受访者认为自家生活水平在当地属于富裕水平。城市居民中,认为贫困者比例(21.4%)显著高于小城镇
22、居民(14.9%),略高于农村居民(19.4%);认为富裕者比例(17.4%)显著低于小城镇居民(26.7%),略低于农村居民(18.1%)。无论在城市、小城镇还是在农村,认为自家生活水平属于中等者比例均在60%左右(城市59.2%,小城镇57.3%,农村61.6%)。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家庭陷入贫困之中?在2005年的研究中,我们采用了自我归因的办法。研究结果表明:“家里要供孩子读书”是城乡贫困家庭提及率最高的贫困原因:分别有高达43.2%的城镇贫困家庭和46.3%的农村贫困家庭将“供孩子读书”视作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供孩子读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重要开支。本次调查发
23、现,2005年间,在有孩子就学的家庭中,平均每户家庭年均用于孩子的教育花费情况是:城市家庭年均5615.9元,小城镇家庭年均4035.7元,农村家庭年均2724.2元,这笔费用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6.0%、23.3%和26.5%。另外,分别有24.7%和19.2%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贫困家庭认为“家里有病人”是自家贫困的原因之一。调查发现,2005年,平均每户家庭年均医疗医药费用情况是:城市家庭2372.4元,小城镇家庭1896.4元,农村家庭1516.8元,这笔费用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1%、9.7%和16.8%。对于贫穷的自我归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反映出整个社会的心态和价值取向
24、。在城镇居民中,高达42.7%的贫困居民将贫穷归因于“缺关系和门路”,13.3%归因于“不善钻营”,这一归因现象所隐含的社会心态和价值取向值得引起注意。八就业仍是城镇居民关注的首要问题,农村居民关注的首要问题是农业政策,青少年教育和农民工权益问题也受到农村居民的较高关注比较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连续7年进行的城市居民社会关注焦点的调查结果发现,虽然2005年市民对下岗就业问题的关注度(40.7%)较2002年(53.5%)和2003年(52.9%)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仍位居市民关注的社会问题排行榜首位。虽然政府一直致力于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但解决下岗就业问题并非朝夕之事,2005年城镇居民的职业
25、满意度(3.34分)虽然较上年(3.26分)有所上升,就业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在就业机会减少、老龄化社会来临、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改革深化中因利益重新分配而带来的不确定性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越来越受到市民的关注。2005年,社会保障问题位列市民关注的社会问题榜的第二位,关注率达到历年最高值(20012005年的关注率依次为32.6%、34.5%、32.1%、30.2%、35.7%)。总的来说,就业、社会保障和住房改革等基本生活问题仍是2005年市民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市民对于国家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国家宏观环境发展问题也倾注了较多的注意力。“三农”问题是中国政府需要面对的最严峻问题之一。中国政府积极推行的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关系到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受到了农村居民的热烈关注:2005年,41.5%的农村居民关注中国的农业政策问题,位居农村居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的榜首(见表4)。农村的青少年教育问题和农民工的权益问题位居第二和第三位,关注率分别为27.2%和23.6%。6.17.202209:3609:36:0622.6.179时36分9时36分6秒6月. 17, 2217 六月 20229:36:06 上午09:36:062022年6月17日星期五09: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