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中班数学找朋友教案 幼儿园中班数学找朋友教案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每一个数字都有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整数的相邻数。 2、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在游戏互动中学习数学。使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1-10的数字卡片。 2、动物房子图片,小动物图片(小狗、小猫、兔子、猴子、狐狸) 3、空纸箱。 【活动过程】 1、教师谈话导入: (1)在风景优美的树林里,一条小河缓缓地流着,小树林旁边有一栋漂亮的楼房,里面住着许多小动物,我们来看一看里面都住着谁,好不好? 教师出示有小动物楼房的图片,分别是:小狗(一楼)、小猫(二楼)、兔子(三楼)、猴
2、子(四楼)、狐狸(五楼),谁能说出这些小动物的邻居是谁? (2)小朋友都知道了小动物的邻居是谁了,那请你们看看你们的左右邻居是谁?幼儿互动,教师观察。 (3)师:我们小朋友都有邻居,数字宝宝它也想找邻居,你们想不想去帮帮他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的邻居吧! (4)教师出示1-10数字卡片,让幼儿知道任意数都有相邻的关系(多1和少1) (5)老师拿出10以内任意三个相邻的数字卡片,请幼儿为三个数字排队,引导幼儿按顺序排。 2、游戏开始 游戏一:找朋友 幼儿身上带好1-10的数字卡片按顺序排好队后,老师带着幼儿说儿歌: 宝宝宝宝转一圈,宝宝宝宝瞧一瞧, 左瞧瞧,右瞧瞧,瞧见的朋友真不少, 你的朋友是
3、几和几?请你快来告诉我。 幼儿大声告诉对方,自己的朋友是几和几?幼儿可以交换数字卡片,反复玩几次,进一步理解相邻数之间的排列关系。 游戏二:摸彩票 幼儿在一个装有1-9的数字卡片的箱子里摸,摸出一个数字,并说出它的相邻数,正确的即可获奖。(奖励一个笑脸娃娃)大家一起玩。 游戏三:找朋友 发给每位幼儿1到10的数字卡片,摆在桌子上,老师拿出任意一个数字,请小朋友把它的相邻数找出来,看一看哪个小朋友反应最快。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投放1到10的数字卡片及不同颜色的小球,让幼儿进一步探索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幼儿园中班数学找朋友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探索10以内相邻数。 2.探索发现一个数
4、与前后两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自备红圆点2个,蓝圆点3个,绿圆点4个,1-10的竖长条点卡,数卡1-10。 三、活动过程: 1.认识3的相邻数。 a教师将三种颜色的圆点散放在黑板上,提问:黑板上有什么?他们有什么不同? b教师:谁来把一样的圆点放在一起,并且按数目的多少排队? c教师:每种圆点的数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请个别幼儿在每种圆点下面用数字表示他们的数目。 d教师:圆点是怎样排队的?3个圆点的前面是几个什么?3个圆点的后面是几个什么? e教师:为什么2个圆点排在3个圆点的前面?4个圆点排在3个圆点的后面? f教师:3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3比2怎么样?3比4又怎么样?
5、 2.体验相邻3个数之间的关系。 a教师出示1-10的竖长条点卡引导幼儿观察,并匹配数字。 b教师指着4的竖长条点卡,提问:图上有几个点?请找出比它少1的竖长条点卡和比它多1的竖长条点卡。 c教师:1个数字有几个朋友?是两个什么样的朋友? d教师:数字8有朋友么?他的朋友是谁?你是从哪里知道它们是8的朋友的? f教师引导幼儿总结:一个数总比它前一个数大1,比它后一个数小1. 3.游戏:找相邻数朋友。 a教师:老师报一个数,就请你在自己的卡片中找,把这两个数的好朋友举起来(多1与少1)。 b教师报1-10的任意一个数,幼儿举相邻数数卡。 c该游戏重复多次后,可请幼儿两个人一组,一人报数,一人举数
6、卡,然后交换玩。 幼儿园中班数学找朋友教案3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13,学习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的实物匹配。 2、能按要求参加小组活动,学习自己整理操作材料。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难点: 认识数字13,学习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的实物匹配。 活动准备: 1、动物卡片(分别为1只大象,2只猴子,3只小兔子),数字卡13。 2、幼儿人手1份动物卡(分别为1只鸭子,2只大鹅,3只小狗),数字13,小筐,幼儿用书,笔。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数量。 师:黑板上有什么?出示动物卡,引导幼儿观察。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
7、数,每种动物有几只?带领幼儿感知卡片上动物的数量并点数。 2、幼儿按序排卡片。 师:请小朋友按数量多少的顺序给小动物们排排队,想一想谁排在最前面?引导幼儿给实物卡排序。 师:他是怎么排的?请一位幼儿操作,其他幼儿观察排的过程。 师:他排得对吗?(1只大象,2只猴子,3只小兔子)师生共同检查并带领幼儿从前往后地读一读小动物排队的顺序。 3、认识数字。 师:今天动物卡片想找数字卡片做朋友,1只大象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这就是数字1,1是什么样的?(教师依次小结:1像棍子、2像鸭子、3像耳朵)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幼儿认识数字1、2、3,及其代表量。 师:1除了可以表示1只大象,还可以表示1个什么?(
8、1还可以表示1只鸭子、1个苹果教师再依次引导幼儿感知、了解数字2、3的实际意义)。 4、幼儿个别操作。 师:请小朋友拿出你的动物卡,数数每种动物有几只,给它们排排队,然后分别把它们的数字朋友放在它们的下面。 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个别指导幼儿。 师:做好后,请你把动物卡按刚刚排队的顺序收齐放在小筐里,数字卡也按同样的顺序收齐放在小筐里面。 5.完成幼儿用书。 幼儿用书完成后,教师展示个别幼儿圈数字的操作卡,请其他幼儿共同看看他圈出的数字是对是错。 师生共同检查各种操作材料是否已收放整齐(用过的材料摆成了原来的样子),表扬会自己整理操作材料的幼儿。 教学反思: 今天我对我园中班的小朋友上了一节数
9、学数字卡片找朋友的活动,重点是:认识110的数字。体验操作游戏带来的乐趣。在活动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给每位幼儿准备了操作卡片,教具也做了精心的准备。活动中也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直观教学法、演示法就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效果来看,我本人认为这节活动还有待修改、完善的地方。 幼儿园中班数学找朋友教案 【以下为精品推荐,可删改!】 【推荐一:幼儿园数学教案找不同】 幼儿园数学教案找不同1 活动目标: 1.能分辨相似图案之间的细微差异,正确判断图案的异同。 2.通过有趣的游戏情景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从而发展幼儿细微的观察能力,提高幼儿对图形的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手偶小猴子,魔术帽,黄边大卡片12
10、张(4组,每组3张),魔术袋2个 活动过程: 一、课前律动,儿歌五只小猴荡秋千。 二、引入活动:故事情节导入。 1.老师扮演成魔术师“咪咕”出场,激发幼儿的兴趣。 a.魔术师“咪咕”出场。 师:我是魔术师“咪咕”,今天我要给企鹅班的小朋友变魔术,我喜欢变小朋友身边的一些东西。 b.魔术师咪咕变出铅笔。 师:叽里咕噜,叽里咕噜,叽里咕噜变。 c.老师出示铅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这是什么? 幼儿反馈。 2.出示小猴子手偶。 a.师:我一个人变魔术一点也不好玩。 b.小猴子出场。 师以小猴子的口气说:我小猴子,来也。 师以小猴子的口气说:我小猴子也会变魔术,我要和“咪咕”比赛看谁变得更好。师说
11、:叽里咕噜,叽里咕噜,叽里咕噜变。 3.教幼儿观察的方法,并找出不一样的卡片。(出示铅笔) a.老师出示铅笔卡片。 师以小猴子的口气说:可是,我小猴子的魔术没学精,我变的铅笔和其它两支不一样。 b.让幼儿从3张相似的图卡中找出与其它2张不一样的的图卡。 师:请小朋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观察颜色、图案有哪里不一样的铅笔就是小猴子变的。师:哪支铅笔是小猴变的呢?(1人) 师:某某某,你真棒!(师和全班幼儿鼓励,回答对问题的小朋友。) 4.幼儿操作。 (1)游戏:寻找小猴子1(找不同)。(出示帽子)(1人) a.出示帽子图卡。 师:叽里咕噜,叽里咕噜,叽里咕噜变。 师:我和小猴子变的东西,都藏在黑板
12、的后面,我把它给拉出来。黑黝黑黝黑哟我拉出来了。师将3张帽子图卡贴在黑板上。 b.引导幼儿观察图卡,并找出不一样的那张图卡。 师:我们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仔细找一找颜色,图案不一样的帽子,就是小猴变的。 师:哪个杯子是小猴变出来的? 师:小猴变的杯子哪里不一样? c.找到不一样的帽子后,全班幼儿学小猴的动作。 (2)游戏:寻找小猴子2(找不同)。(出示布娃娃和椅子)(8人) a.出示图卡布娃娃和椅子。 师拿出魔术袋,变魔术。 师让幼儿观察魔术袋没有装东西的一面。 b.变出布娃娃。 师:叽里咕噜,叽里咕噜,叽里咕噜变。出示布娃娃图卡。 是将图卡贴在黑板上。 c.变出椅子。 师:叽里咕噜,叽里咕噜,
13、叽里咕噜变。出示椅子图卡。 d.师请6个小朋友,来拿布娃娃和椅子图卡。 e.引导幼儿观察6张图卡,找出不一样的图卡。 师:图卡上有什么?(椅子,布娃娃) 师: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哪一个布娃娃和其它的布娃娃不一样? 师:为什么? 师鼓励回答正确的幼儿。 师: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哪一张椅子师小猴子变出来的。 师:为什么? 找到不一样的椅子后,全班幼儿学小猴的动作。 全班幼儿放鞭炮鼓励自己。 幼儿园数学教案找不同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能够找出两张图片的不同之处。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体验发现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出去玩,
14、看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动物园)“你在动物园里都看到了什么?咱们边走边看吧?” 二、观看课件,找出图片不同之处。 1、出示阿虎的图片,引导幼儿找出两幅图片的不同之处。 2、出示蚂蚁的图片,引导幼儿找出两幅图片的不同之处。 3、出示小狗的图片,引导幼儿找出两幅图片的不同之处。 4、出示小猫的图片,引导幼儿找出两幅图片的不同之处。 5、出示大牛的图片,引导幼儿找出两幅图片的不同之处。 6、出示小兔的图片,引导幼儿找出两幅图片的不同之处。 7、出示悟空的图片,引导幼儿找出图片的3处不同。 三、想一想,数一数 “小朋友,我们来想一想在动物园都看见了哪些小动物。” 四、结课。 “游完了动物园,时间也不早
15、了,我们一起开开心心地回家吧?”幼儿随音乐离开活动室。 五、延伸活动找不同。 幼儿向爸爸妈妈发出邀请,由幼儿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玩“找不同”的小游戏,让他们一起来分享发现的快乐。 幼儿园数学教案找不同3 活动目标: 1.能按照物体的某一外部特征找出不同的一个。 2.学会用“一样”“不一样”等词来回答。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找不同课件。 有趣的数学操作用书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师:胖胖猪带来了两张钓鱼时拍的照片,请小朋友看一看,这张照片上都有什么? (教师先出示另一半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师:快看,这只
16、小狗在干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狗睡觉的样子! 师:这还有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上的小狗在做什么?我们一起坐在小椅子上,学一学小狗是怎么跑的。 师:这两张照片里的小狗做的事情一样吗? 二、引导幼儿有顺序地观察挂图,并学会做题。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张挂图,看看里面都有什么。 (从上往下引导幼儿观察) 师:我们看完胖胖猪钓鱼的照片,再来看看它家里还有谁的照片? 这里有四张图片,哪一张是不一样的,把它圈出来。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注意引导不会画圈的小朋友画圈。 活动延伸: 1.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类的东西。 2.教师准备了一套“找不同”的卡片,放在区域活动中,小朋友可以在区域活动的时候继续“找
17、不同”。 幼儿园数学教案找不同 【推荐二:幼儿数学比粗细教案】 幼儿数学比粗细教案1 活动要求:认识、比较物体的粗细,懂得粗细的比较是相对的。 活动准备:教师演示用的4种不同粗细的物体(小棒、牙签、蜡笔和水彩笔)幼儿标作材料人手一份(能力强的为7种不同粗细的物体,能力中等的为5种不向粗细的物体,能力差的为3中不同粗细的物体)(牙签、小棒、蜡笔、记号笔、水彩笔)活动过程: 一、认识粗细1、请幼儿用自己盒内的东西穿木珠提问:你在玩木珠的过程中发现什么了?(牙签、小棒穿进,蜡笔等没穿进)2.寻找原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棒、牙签细,蜡笔粗)3.小结:原来东西有粗和细之分。 二、比较粗细出示小棒师:刚
18、才我们玩了穿木珠的游戏,有的东西穿进去了,而有的东西没有穿进,那么小棒刚刚穿进了,它是粗的还是细的? (1)若回答细的,则出示牙签,让幼儿比较(2)若回答粗的,则出示蜡笔,让幼儿比较那么这支笔到底是粗还是细。 2.得出结论:一样东西是无法比较粗细的,要两样东西才能比较出租和细。 三、利用粗细不同的物体排序师:你们盒子里的东西有粗有细,那么我们来帮他们排上队1.幼儿操作任意排2.提问(1)你是怎么排的?(从粗一细,从细一粗)(2)你是怎么排出来的? 3、师生共同小结(1)先找出最细的,然后找出最粗的,剩下的两个进行比较、依次排队。 (2)从盒中先找出最细的,放在第一,然后再在盒中找出最细的,放在
19、第二,反复运用这个方法依次排队4、请幼儿采用互换方法比较一种方法排列。 幼儿数学比粗细教案2 活动目标 1. 会运用感官比较两个以上物体的粗细、厚薄 2. 知道物体的粗细、厚薄是相对的。 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2. 难点:词与概念的匹配。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教具:厚薄不同的书、纸、布若干。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若干。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厚薄不同的纸、布。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每个幼儿的物品不必完全相同,以便交换使用。彩色的篮子若干只。数学角内放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和分类盒。(分类盒上用形象的图画表示物体的粗细、厚薄。) 活动流程 分类指认命名分类 活动过
20、程: 1.通过分类活动使幼儿积累有关粗细、厚薄的感性经验。 (1)在来园活动区域活动时让幼儿用数学角里的材料进行分类活动。教师可通过提问了解幼儿的分类水平,如:“为什么把这支笔放在这个盒子里?”等。 (2)该分类活动是个别进行的,教师应尽可能了解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 2.通过指认活动帮助幼儿在词和有关概念之间建立联系。 (1)幼儿每人一份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 (2)听指令取出相应的物品。如“找出一张厚的纸。”“把粗的毛线举起来。”指令可由教师发出,也可让幼儿发指令,以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并向命名过渡。 (3)要求幼儿说出完成指令的方法(即采用什么方法比较出物体的粗细、厚薄的)。 3.通过命名
21、活动使幼儿完成概念与词的匹配。 (1)让幼儿说出教师出示的物体的粗细、厚薄。 (2)让幼儿按指令介绍自己盒子里的物品的特征。如:“请说说你盒子两根小棒的不同”。 4.通过分类活动让幼儿体验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1)让幼儿根据语言标记分类。如:“请把粗的小棒放在红的篮子里。” (2)向幼儿展示分类结果,让幼儿思考分得对不对。 5.通过讨论使幼儿理解物体的粗细、厚薄是相比较而言的。 (1)检查分类结果。如:“红篮子里的小棒是否都是粗的?” (2)讨论:为什么大家都把自己盒子里粗的小棒放进去,现在却是有的粗有的细。 6.通过变化粗细、厚薄的操作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1) 让幼
22、儿按指令作变化粗细、厚薄的操作,如:“请你让盒子里的毛线变细”。 (2)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如可以用分解的方法使毛线变细,也可找出比它粗的毛线作比较。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7.通过智力游戏发展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 (1)智力游戏“谁更粗?”毛笔、钢笔和铅笔比粗细。钢笔比铅笔粗,毛笔比钢笔粗,毛笔和铅笔哪个粗?为什么? (2)这个游戏是让能力强的幼儿跳一跳,即使他们答不出,也会使他们在头脑中留下疑问,这对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理解传递关系是有益的。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幼儿数学比粗细教案3 活动目标1. 会运用感官比较两个以上物体的粗细、厚薄2. 知道物体的粗细、厚薄是相对的。 重点
23、和难点1. 重点: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2. 难点:词与概念的匹配。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教具:厚薄不同的书、纸、布若干。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若干。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厚薄不同的纸、布。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每个幼儿的物品不必完全相同,以便交换使用。彩色的篮子若干只。数学角内放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和分类盒。(分类盒上用形象的图画表示物体的粗细、厚薄。)活动流程分类-指认-命名-分类活动过程: 1.通过分类活动使幼儿积累有关粗细、厚薄的感性经验。 (1)在来园活动区域活动时让幼儿用数学角里的材料进行分类活动。教师可通过提问了解幼儿的分类水平,如:为什么把这支笔放在这个盒子里?等。
24、(2)该分类活动是个别进行的,教师应尽可能了解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 2.通过指认活动帮助幼儿在词和有关概念之间建立联系。 (1)幼儿每人一份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 (2)听指令取出相应的物品。如找出一张厚的纸。把粗的毛线举起来。指令可由教师发出,也可让幼儿发指令,以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并向命名过渡。 (3)要求幼儿说出完成指令的方法(即采用什么方法比较出物体的粗细、厚薄的)。 3.通过命名活动使幼儿完成概念与词的匹配。 (1)让幼儿说出教师出示的物体的粗细、厚薄。 (2)让幼儿按指令介绍自己盒子里的物品的特征。如:请说说你盒子两根小棒的不同。 4.通过分类活动让幼儿体验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
25、1)让幼儿根据语言标记分类。如:请把粗的小棒放在红的篮子里。(2)向幼儿展示分类结果,让幼儿思考分得对不对。 5.通过讨论使幼儿理解物体的粗细、厚薄是相比较而言的。 (1)检查分类结果。如:红篮子里的小棒是否都是粗的?(2)讨论:为什么大家都把自己盒子里粗的小棒放进去,现在却是有的粗有的细。 6.通过变化粗细、厚薄的操作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1) 让幼儿按指令作变化粗细、厚薄的操作,如:请你让盒子里的毛线变细。 (2)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如可以用分解的方法使毛线变细,也可找出比它粗的毛线作比较。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7.通过智力游戏发展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 (1)智力
26、游戏谁更粗?毛笔、钢笔和铅笔比粗细。钢笔比铅笔粗,毛笔比钢笔粗,毛笔和铅笔哪个粗?为什么? (2)这个游戏是让能力强的幼儿跳一跳,即使他们答不出,也会使他们在头脑中留下疑问,这对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理解传递关系是有益的。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认识三角形目标使幼儿通过感知和观察,了解三角形的名称和特点,能找出生活中相应形状的实物来。 准备1. 圆形纸板;大三角尺、三角形纸板或这种形状的其他物品各4、5件(按幼儿分组的数准备)。两根约4米长的绳。 2. 彩纸或白纸剪成的可重叠比较的等边三角形和圆形每个幼儿各1个。 3. 配套幼儿用书数学上册。 过程1. 感知三角形的特征教师出示三角形的实
27、物,让幼儿观察并轮流触摸边缘,说一说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征,数一数它们有几个角。 2. 找实物教师请幼儿在活动室内找三角形的物品,或让幼儿回忆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这种形状的物品,如小彩旗是三角形的,山的形状是三角形的等。 3. 认识图形名称和基本特征教师将三角形的物品按在黑板上,用粉笔沿边缘勾画出物体的外形轮廓,告诉幼儿三角形的名称,教幼儿正确的发音。然后教师请幼儿拿出纸制成的三角形和圆形,重叠起来进行观察比较,并说一说三角形的特征,如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边。 4. 做练习教师指导幼儿做幼儿用书第2页的练习。 幼儿数学比粗细教案 【推荐三:幼儿园数学教案小班】 幼儿园数学教案小班1 活动目标: 1
28、、学习将两种实物有规律地交替排序,对应匹配,感知序列。 2、正确感知5以内数量的多、少和一样多。 3、能正确使用单位量词“根”、“只”、“条”、“头”。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大象5只、香蕉5根、小狗4只,骨头4根,小猫3只,小鱼3条,青蛙5只,荷花5朵,标记图一张。 2、学具:幼儿用书33、34页。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依样接放,交替排序。 出示标记图和4只交替排序的大象和小狗,引导幼儿观察大象和小狗的排列规律,说说:图上有什么?它们是怎样排队的? 出示2只大象和2只小狗,引导幼儿帮它们排队,请个别幼儿来操作,边排
29、边说:一只大象排在小狗的后面,一只小狗排在大象的后面最后,从前往后说一说:它们是怎样排队的? (2)对应匹配食物。 出示香蕉和骨头图片,让幼儿看图说说:这里有什么?谁来把它们送给大象和小狗,边送边说:_,我送你一根什么,. 请个别幼儿在黑板上操作,学习正确运用量词。 2、操作活动。 (1)、第一、二、三组。 排序匹配活动。 观察标记图上的动物,学习依样接着摆放动物,再对应匹配食物,鼓励幼儿边操作边说。 (2)、第四、五、六组。 依样排序。 观察标记图上的图片,请你依样排列。 观察实物数量,画出相应数量的短线或小圈,记录实物数量。 3、活动评价。 4、展示幼儿活动材料,请幼儿说说他市怎样排卡片的
30、,体验有规律的序列。 幼儿园数学教案小班2 活动目标 1.感知饼干的不同形状,获得对图形的初步概念。 2.自制夹心饼干,体会与朋友互赠礼物并一同品尝的乐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事先告诉幼儿要制作饼干送给好朋友,请幼儿带两块一样的饼干来园。 2.果酱、炼乳、花生酱等容易按颜色辨认的酱料,一次性餐布、小勺、浅盘。 活动过程 1.观察饼干。 你们的饼干真多呀,它们一样吗? 你的饼干像什么?(像太阳、像屋顶、像本小书等) 请幼儿闻一闻饼干的气味。 教师出示两块一样的饼干。饼干也有它的好朋友,它们
31、脸贴着脸,中间夹上一层甜蜜蜜的酱料,最后轻轻地合拢,就成为“好朋友夹心饼干”了。 2.制作好朋友夹心饼干。 认识各种酱料,教师示范:用小勺舀出酱料均匀地涂在一块饼干上,然后与另一块饼干合拢。 配合念儿歌:“中间夹层甜甜酱,头碰头,脸贴脸,轻轻合拢真开心!好朋友饼干做成了!” 幼儿选择喜欢的酱料进行制作。 3.分享活动。 将自制的“好朋友夹心饼干”和好朋友互赠品尝。 好吃吗?哪个好朋友送给你的? 活动建议 1.饼干的外形是幼儿能直接感知的,他们在配对、比较的过程中获得了有关图形的初步认识。与朋友互赠饼干体现了社会性要求。 2.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供材料,甜面酱、花生酱、芝麻酱等较容易准备,有条
32、件的可提供色彩丰富的色拉酱、果酱等,以增加幼儿的制作兴趣。酱料不宜太稀,要宜于涂抹。 3.如果幼儿人数较多,建议酱料分多盒盛装,避免幼儿操作时拥挤。 幼儿园数学教案小班3 活动目标: 1、学习排序,体验事物的规律性。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动物玩具:大象、长颈鹿各不少于5只。 活动过程: 1、教师逐个出示大象与长颈鹿,让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 2、师生一起按照1头大象、1只长颈鹿、1头大象、1只长颈鹿的规律排序,并说出排序的规律。 3、按照1头大象、2只长颈鹿、1头大象、2只长颈鹿的规律排序,并说出排序的规律。 4、让幼儿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排序方式,请幼儿上来自己排序,边排边说出排序的规律。 幼儿园数学教案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