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6060402100.ppt--点击预览
- 2016060402101.ppt--点击预览
- 2016060402102.ppt--点击预览
- 201606040224.doc--点击预览
- 201606040225.doc--点击预览
- 201606040298.ppt--点击预览
- 201606040299.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走向高考 · 历 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岳麓 版 · 高考总复习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必修一第四单元第 8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 第 1课时 太平天国运动 第四单元课 标 要 求1基 础 攻 关2考 点 突 破3仿 真 模 拟4课 标 要 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基 础 攻 关一、背景1.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2.清朝的吏治极端腐败和财政危机使阶级矛盾加剧。3.自然灾害严重。4.洪秀全创立 “____________”,做好起义准备。二、 经过1.爆发: ________年 1月,洪秀全率众在广西 ________起义,建号____________。2.定都: ________年攻克 ________,改名 ________,定都于此。拜上帝会1851 金田太平天国1853 南京 天京3.发展:为拱卫天京,太平军进行 ______和 ________,至 ________年,军事上达到全盛。4.转折: 1856年,太平天国发生 ________,由盛转衰。5.失败: 1864年, ______陷落。太平天国在 ________的联合缫杀下失败。北伐 西征1856天京事变天京 中外势力三、政 权 建 设1. 1853年、 1859年两次颁布了纲领性文件 —— 《 ____________》 。2.太平天国运动后期,起用年轻将领 ______、 ________指挥军事,任用 ________主持朝政。3.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 《 ____________》 。天朝田亩制度陈玉成 李秀成洪仁玕资政新篇四、影响1.坚持斗争 1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2.扫荡了 ________,冲击了 ____________,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3.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 《 ________》 ,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 ________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王朝秩序 旧纲常名教资政新篇 西方[易混辨析 ]1. 太平天国运 动 的根本原因太平天国运 动 爆 发 的根本原因是 阶级 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 锐 。2. 天京 变 乱的原因天京 变 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 义 上来 讲 是 历 史的必然。 农 民 阶级 是小生 产 者的代表,不代表先 进 的生 产 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 们 没有先 进 的革命 纲领 和科学理 论 的指 导 。因而,天京 变 乱的悲 剧 ,偶然性中包含着 历 史的必然。3. 《 天朝田 亩 制度 》 与 《 资 政新篇 》两者在追求社会发展道路的问题上,并不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二者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本质的区别。[图 解 识记 ]太平天国运 动考 点 突 破[史料探究 ]史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 论 男 妇 ,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 则 分多,人寡 则 分寡, 杂 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 处 不足, 则 迁彼 处 ,彼 处 不足, 则 迁此 处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 《 天朝田 亩 制度 》史料二 兴车马 之利 …… 兴银 行 …… 兴 器皿技 艺 …… 兴邮 亭 ……—— 洪仁 玕 《 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的革命 纲领问题 : 上述史料反映了太平天国革命纲领的哪些特点?提示: (1)史料一体现了 《 天朝田亩制度 》 主张废除私有制;平均分配土地,这实质上反映了农民阶级渴望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要求,体现了革命性与空想性的特点。(2)史料二表明太平天国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体现了革命性、进步性的特点。[拓展深化 ]《 天朝田 亩 制度 》 与 《 资 政新篇 》 的基本主 张与关系(1)差异① 《 天朝田亩制度 》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主张消灭私有制,实质上反映了几千年来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② 《 资政新篇 》 主张仿效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私有制,实质上反映了一部分先进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2)关系:二者并不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二者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和经济主张有着本质的区别。【 答案 】 D【 解析 】 《 天朝田 亩 制度 》 是太平天国运 动 的革命 纲领,从 经济 方面看,其最大作用是其土地的分配原 则 是按照人口和年 龄 平均分配土地, 实现 “耕者有其田 ”的理想,故 选择 D项 。 A、 C两 项 是 《 资 政新篇 》 的作用,与 题 目的要求不符;B项错误 ,其仍然主 张 的是土地私有制。【 答案 】 B【 解析 】 本 题 旨在考 查 太平天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 识, 《 天朝田 亩 制度 》 要建立无 处 不均匀、无人不 饱 暖的理想社会,是中国古代 农 民 绝对 平均主 义 思想的体 现 , B项 正确;《 天朝田 亩 制度 》 的目 标 与当 时 中国小 农经济 的国情是不相符的,故 A项错误 ; 《 天朝田 亩 制度 》 下,每 户劳动 所得 仅留足口粮,其余 产 品 归 国 库 , C项错误 ; 《 天朝田 亩 制度 》的 颁 布是 农 民 阶级 反封建的斗争 结 果,不是因 为战 争 环 境才颁 布, D项错误 。故 选 B项 。[史料探究 ]史料一 “…… 铺 店照常 买卖 ,但本利皆 归 天王,不 许 百姓使用。 ”—— 杨 秀清 《 待百姓条例 》史料二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大 兴 土木 )城周 围 十余里, 墙 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 龙 城,殿曰金 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 辉 煌 ……—— 《 贼 情 汇 纂 》农 民 阶级 的局限性问题 : 上述史料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哪些特点?提示: (1)史料一中允许商业发展,但利润归天王,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自私性。(2)史料二反映出定都天京后,洪、杨等人革命意志逐渐衰退,生活上日益腐化。洪秀全大兴土木,这实质上揭示了太平天国将领缺乏科学的革命思想,封建帝王思想浓厚。[拓展深化 ]1. 近代前期 农 民 阶级 局限性的表 现(1)从经济上看:是分散的小生产者,目光短浅。(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口号。(3)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4)从组织上看:作为小生产者,因其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2. 太平天国运 动 的 “新 ”特点(1)起义时代新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治国方案新 ——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 资政新篇 》 。(3)担负任务新 —— 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4)失败原因新 ——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5)所属范畴新 —— 旧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 】 D【 解析 】 太平天国运 动 失 败 的根源是由于小 农经济 出身农 民 阶级 局限性所致,因 为农 民 阶级 不是新的先 进阶级 ,不能 领导 中国革命 胜 利,故 D项 正确。走向高考 · 历 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岳麓 版 · 高考总复习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必修一第四单元第 8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 第 2课时 辛亥革命 第四单元课 标 要 求1基 础 攻 关2考 点 突 破3仿 真 模 拟4课 标 要 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基 础 攻 关一、背景1.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矛盾更加尖锐。2.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 ________来挽救其统治危机。新政 二、准 备 活 动1.组织准备: 1905年孙中山在 ______成立 ___________,以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为宗旨,以 《 ________》 为机关刊物。2.思想准备:同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3.军事准备:举行武装起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黄兴等发动的 _______________。东京 中国同盟会民报广州黄花岗起义三、 过 程1.武昌首义(1)________年 10月 10日,起义爆发。(2)起义胜利后,成立 ___________,定国号为 “__________”,政体为“__________”。2.发展: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响应武昌起义。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1911湖北军政府中华民国 五族共和3.高潮(1)________年元旦,孙中山在 ________就任临时大总统,________________成立,以 ________为国旗。(2)3月颁布 《 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________________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4.结果: 1912年 2月,清宣统皇帝下诏退位,清王朝在中国 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 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五色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资产阶级共和国四、性 质 : 是一次 “比较完全意义 ”上的 ________________。五、功 绩 :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 _______________,创建了亚洲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从此, ________观念深入人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君主专制制度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主共和[易混辨析 ]1.辛亥革命的政治意 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 统 治, 结 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 专 制制度,但没有 结 束封建制度,也未 结 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历 史。2. 清王朝与中 华 民国政 权 的本 质 区 别清王朝是封建君主 专 制政 权 ,中 华 民国是 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中 华 民国的建立体 现 了从 专 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 转变 ,推 动 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进 程。3. 近代前期三次运 动 性 质太平天国运 动 是 农 民 阶级 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 动 ; 义和 团 运 动 是 农 民 阶级 的反帝 爱 国运 动 ;辛亥革命是一次 伟 大的 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图 解 识记 ]辛亥革命考 点 突 破[史料探究 ]史料一 “中 华 民国由中 华 人民 组织 之 ”; “中 华 民国之主权 ,属于国民全体 ”“中 华 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 阶级、宗教之区 别 ”; “人民有 请 愿、 诉讼 、考 试 、 选举 及被 选举等 权 利 ”。—— 节选 自 《 临时约 法 》辛亥革命的影响史料二 民国初年,全国 报纸总 数高达 500余家,不少 报纸 以 “民主 ”“民 权 ”“民国 ”“国民 ”命名,全国 报纸发 行 总 数达4200万份, “读报 者 虽 限于少数人,但 报纸发 表之意 见 ,有公众的或私人 议论 ,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 传 ”。问题 : 据以上史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提示: (1)史料一体现了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从法律上否定了君主专制。(2)史料二从思想方面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民主、民权、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拓展深化 ]1.多角度 认识 《 中 华 民国 临时约 法 》(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 (直接目的 ),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根本目的 )。(2)思想: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孟德斯鸠 );人民主权 (卢梭 );天赋人权 (伏尔泰 )等。(3)内容: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4)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2. 运用多种史 观评 价辛亥革命的影响革命史观 辛亥革命是一次 “比较完全意义上 ”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近 (现 )代化史观政治上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和自由经济上 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思想上 促进了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史观 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文明史观 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答案 】 C【 解析 】 《 资 政新篇 》 是太平天国运 动时 期 颁 布的 纲领性文件,没有推 动 法制化,故 A项错误 ; 《 钦 定 宪 法大 纲 》是清末新政 时 期 颁 布的法律,有名无 实 ,故 B项错误 ; 《 中华 民国 临时约 法 》 是民国建立 时 期制定的具有 资产阶级 性 质的法律文件,故 C项 正确; 《 中 华 民国 约 法 》 是袁世 凯统 治的北洋 军阀 政府 时 期, 为维护 袁世 凯 独裁 统 治而 颁 布的法律,故 D项错误 。【 答案 】 A【 解析 】 辛亥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一次社会革命, “改用阳 历 ”便是其形式上西化的表 现 之一。 B项 中 “已深入人心 ”、 D项 中的 “得以 实现 ”以及整个 C项 的表述不符合史 实 ,故本题选 A。仿 真 模 拟【 答案 】 D【 解析 】 材料中 “皖直交斗 ”的关 键 信息 说 明了当 时 皖系军阀 和直系 军阀 正在混 战 , 结 合所学知 识 可知, 这应该 是北洋 军阀统 治 时 期。所以本 题 正确答案 为 D项 。【 解析 】 本 题 主要考 查 辛亥革命,旨在考 查 再 认 再 现 相关史 实 的能力。解 题 的关 键 是正确 调动 所学知 识 解 释 材料信息,从而得出符合 逻辑 的 选项 。 为 限制袁世 凯专权 , 《 中 华民国 临时约 法 》 改 总统 制 为责 任内 阁 制,故本 题应选 A项 ;B项 的表述与 《 中 华 民国 临时约 法 》 中 “三 权 分立 ”的 规 定不符,故排除;中 华 民国成立伊始,即主 张实 行民主共和制,故C、 D两 项 的表述 错误 。走向高考 · 历 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岳麓 版 · 高考总复习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必修一第四单元第 8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 第 3课时 五四爱国运动 第四单元课 标 要 求1基 础 攻 关2考 点 突 破3仿 真 模 拟4课 时 作 业5课 标 要 求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基 础 攻 关一、原因1.主要原因:日本加快侵华步伐, 1915年提出 “_________”,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2.直接原因 (导火索 ): ________中国外交的失败。二、 过 程1.时间: ________5月 4日。地点: ________。成员: ________。二十一条巴黎和会1919年北京学生2.口号: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 “打倒卖国贼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等。3.发展: ____________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中心也由________转到 ________。4.高潮:上海的 “________”斗争。三、 结 果1.北京政府罢免 ______、章宗祥、 ______的职务。2.中国代表拒绝在 《 ___________》 上签字。这是中国第一次拒绝由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定的和约。外争国权 内惩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曹汝霖 章宗祥 陆宗舆工人阶级北京 上海三罢曹汝霖 陆宗舆凡尔赛和约四、五四精神1.一次伟大的 ________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它是_______________发展到 ______________的转折点。2.一场广泛传播 ____________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3.一场伟大的 __________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4.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构成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反帝爱国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民主和科学思想解放[易混辨析 ]五四运 动 的意 义五四运 动 并未 彻 底改 变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 质,因此,五四运 动 只能 说 取得了初步 胜 利,不能 说 取得 彻 底胜 利。[图 解 识记 ]五四运 动考 点 突 破[史料探究 ]史料一 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 纪 念, …… 请 父告其子,姊教其妹, 师训 其徒,毋忘此国耻 纪 念日。—— 上海中 华 工 业协 会通告史料二 罢 市救国 /不 办卖 国 贼 不开行 /为 良心救国 牺 牲私利。—— 上海商人 罢 市 标语 和口号史料三 “共争青 岛归还 ,同看国 贼罢 黜; 欢 呼学生复 课, 庆贺 商店开 门 。 ”—— 五四运 动 中的 对联五四运 动 的特点和影响史料四 务 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 设 法开国民大会,外争国 权 ,内 惩 国 贼 ,中国存亡,就在此一 举 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 杀 戮而不可以低 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问题 : 上述史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哪些特点?提示: (1)前三则史料表明:参加群体广泛,有学生、商人、工人等;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性与革命性;斗争精神坚决,取得初步成功。(2)史料四表明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追求解放,浓浓的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有志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拓展深化 ]1. 对 五四运 动 的 规 律性 认识(1)一个核心:以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为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2)两个阶段:在北京发起;后由上海的 “三罢 ”斗争推向高潮。(3)三个结果;一是释放被捕的学生;二是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三是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4)三个转变:一是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二是斗争主体由学生发展为工商学各界联合;三是斗争主力由学生发展为工人。(5)四个特点: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学、工、商参加,群众基础广泛;取得三个初步成果,体现了革命的彻底性;工人成为主力,意味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 如何理解五四运 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 义 革命的开端(1)从领导阶级看,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2)从革命指导思想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3)从革命前途看,工人阶级不仅是为了砸碎一个旧世界,而且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社会。(4)从时代特点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可见五四运动成为民主革命的一个分水岭,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答案 】 D【 解析 】 梁漱溟的 观 点指出了五四运 动 中存在 过 激的行动 ,并非 赞扬 ,故 A项错误 ;从 “在罪名未成立 时 ,他仍有他的自由。我 们纵 然是 爱 国急公的行 为 ,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 ”,可 见 梁漱溟 对这 种行 动 并不 认 可,故 B项错误 ;梁漱溟是 对 五四运 动 的 过 激行 为进 行理性分析,没有涉及运 动的性 质 ,故 C项错误 ;从 “不能 说 我 们 所做的都 对 ,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 们 民众的 举动 ,就犯法也可以使得 ”,可以看出梁漱溟主 张 理性 爱 国,遵守法 纪 ,故 D项 正确。【 答案 】 A【 解析 】 材料中 “对 于不肯迎合群众心里的言 论 ,往往有许 多威 压 的表示 ”体 现 出来一种 专 制思想,与自由相 对 ,故 A项 正确;材料中没有体 现 出平等的思想,故 B项错误 ;民主精神不符合材料中作者 观 点,故 C项错误 ;科学精神与材料中主旨不符,故 D项错误 。仿 真 模 拟【 答案 】 B【 解析 】 本 题 考 查 中国民主革命。考 查对 材料信息的理解与判断能力。五四运 动 后中国的知 识 青年接受 马 克思主 义,无 产阶级 登上了 历 史舞台,开始把宣 传马 克思主 义 与工 农运 动 相 结 合。由此开始 进 入由无 产阶级领导 的新民主主 义 革命 时 期。 A、 C、 D三 项 表述与 题 干要求不符。因此正确答案选 B。【 答案 】 C【 解析 】 “扰 乱了他那 为 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 的梦想, 对这 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 显 然是一条岔路 ”,梦想 应 从文化方面来看, 显 然是 选 C项 ,因 为 它使新文化运 动从 传 播 资产阶级 的文化 转 向 传 播无 产阶级 的文化; A项 是政治上的,不符合 题 意; “岔路 ”说 的不是 继 承,故 D项 不正确;“岔路 ”说 的不是 对 社会性 质 的 认识 ,故 B项 不正确。【 答案 】 D【 解析 】 抓住 题 干要求 “新 ”的主要表 现 以及 “现 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 ”。移 风 易俗、民族意 识 和 爱 国 热 情不能体 现 “新 ”, A、 B两 项 不正确。弘 扬 科学和民主属于 资产阶级 文化,没能挽救中国,而 马 克思主 义 指 导 下的新民主主 义 革命挽救了中国,故 C项 不正确, D项 正确。1第 7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习题 岳麓版必修 1一、选择题1.(2015·滨州一模)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 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 )导 学 号 26060255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南京条约》 。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关税,中国须同外国商定,中国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中国重新挽回这项主权。本题选 A项。2.(2015·益阳)马克思在 1853年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解体一样。 ”马克思意在表明( )导 学 号 26060256A.工业文明必然取代农业文明B.君主立宪制必然取代封建君主制C.主观暴力破坏与客观推动进步同时并存D.主观暴力破坏具有延续的特点【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讲述中国的封闭被英国暴力打破,没有涉及工业文明必然取代农业文明,故 A项错误;取代封建君主制的未必是君主立宪制,故 B项错误;材料中马克思的主要意思是在说明英国在暴力侵略中国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进步,故 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主观破坏与客观推动是同时的,材料没有体现主观暴力破坏的延续性特点,故 D项错误。3.(2015·成都三诊)1839 年林则俆在广州敦促洋人谨守合法贸易,主动上缴鸦片。在遭到外国商人拒绝后,他宣布全面断绝对外通商,封锁烟馆,直至外国人答应交出鸦片。林则徐采取这种“先礼后兵”的策略主要是为了 ( )导 学 号 26060257A.树立平等交往的形象 B.扩大对外贸易的需要C.达到禁绝鸦片的目的 D.应对敌强我弱的态势【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鸦片战争。解题时要注意结合材料所给的时间背景来解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当时英国鸦片贸易猖獗,严重危及到了清政府的统治,所以,材料中提到林则徐采取了这种“先礼后兵”的政策,主要是为了妥善、有效解决同外国的关系,以达到禁绝鸦片的目的,C 项符合题意;A 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 项不符合材料禁止鸦片的主2旨,B 项错误;D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选 C项。4.(2015·北京东城)中英《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清朝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后来的中法《黄埔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 “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导 学 号 26060258A. “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B.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鸦片战争。 “照会” 、 “申陈”等都是近代的外交用语, “平行照会”“平行之礼”使清王朝被迫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故 A项正确;中国近代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B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妥协退让,但不是崇拜列强,故 C项错误;题干中的内容是清政府迫于西方列强的威势下,被迫接受的,不是受到西方文化广泛影响而采取的措施,故 D项错误。5.(2015·福州)1845 年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 。其条款称:“本道兹依据条约,顾全地方民情,斟酌地方情形,决定将洋径浜以北,李家场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以为建造房舍及居留之用。 ”这一材料主要反映了( )导 学 号 26060259A.清政府外交趋向近代化 B.上海英租界的建立C.清廷沦为“洋人的朝廷” D.地方官员擅权误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列强的入侵,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强调的条款强调由于中英的差异,因而决定在上海专门找地方租给英国商人,可其建造房屋和居住,故反映了上海英租界的建立,所以选择B项。清政府外交近代化的标志是 1861年设立单独处理外交事务的总理衙门,A 项错误;C项的标志是 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D 项与材料信息“本道兹依据条约”矛盾。6.(2015·孝感)1858 年《天津条约》签订后不久,马克思就断言:“从政治观点看来,这个条约不仅不能巩固和平,反而使战争必然重起。 ”这种判断是基于 ( )导 学 号 26060260A.英法等国惯于出尔反尔B.清政府的尊严受到严重损害C.清政府对列强存有较大疑惧D.太平天国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答案】C3【解析】英法等国惯于出尔反尔有可能导致战火再起,但不是必然原因,故 A项错误;B项有可能使矛盾再次激化,但也不是必然原因,故 B项错误;《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没有完全屈服,仍然对列强存有较大疑惧,列强目的未达到,战争重起不可避免,故 C项正确;太平天国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与战争双方矛盾激化无直接关系,故 D项错误。7.(2015·广东七校联考)下图是漫画《“文明人”的行径》 ,此漫画揭露的罪行是( )导 学 号 26060261A.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 B.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C.日俄争夺中国东北 D.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城【答案】B【解析】从漫画内容可以看出,英法抢劫圆明园,而这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故 A项错误,B 项正确;日俄争夺中国东北应是日俄战争,不涉及圆明园问题,故 C项错误;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城不仅仅是“两个文明人” ,故 D项错误。8.(2015·天津滨海新区)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导 学 号 26060262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答案】B【解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是日本明治维新后野心急剧膨胀,想通过侵略扩张实现亚洲强国地位,故 A项错误;材料中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明显是为日本侵略做掩盖,不符合历史事实,故 B项正确;材料中“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说明对中国文化的蔑视,故 C项错误;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项错误。9.(2015·长沙)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4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最可能是 ( )导 学 号 26060263A.海军的出场与角逐B.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C.清廷的宣战与媾和D.维新思想与海军角逐【答案】A【解析】从题干信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可知甲午战争中清朝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海军以及近代意义上的海军装备,故 A项正确;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并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故 B项错误;清廷的宣战与媾和不能体现近代化色彩,只能体现清廷的对外政策,故 C项错误;材料强调是战争,而维新思想在战争中并未发挥作用,故 D项错误。10.(2015·淮安)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 ”该战之后 ( )导 学 号 26060264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B.中国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马关条约》的正确理解。材料中“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中威海卫信息说明所指战争是中日甲午战争,该战争之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帝国主义加深对华资本输出,故本题选择 C项。11.(2015·菏泽二模)下表是某一历史著作其中一章的目录,其中第四节右框处应为( )导 学 号 26060265第一节 民教冲突的产生第二节 天主教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冲突第三节 清朝官府对于民教冲突的态度第四节A.关于太平天国起义原因的商榷B.立宪派在海内外的活动C.革命党结缘帮会的原因D.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答案】D5【解析】太平天国借助“拜上帝教”进行宣传,民教冲突不明显,故 A项错误;立宪派即康梁维新派,他们在海内外的活动与民教冲突无直接联系,故 B项错误;革命党的兴起与活动背景,跟民教冲突无直接联系,故 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诞生的背景是当时教民冲突、天主教与传统文化冲突,及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利用,目录第四节,应该是水到渠成讲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故 D项正确。12.(2015·济宁)观察漫画《“惩罚”中国》 ,此时中国被“惩罚”主要是因为清政府( )导 学 号 26060266A.大量销毁外国鸦片 B.承认义和团且纵容其反帝C.帮助朝鲜镇压起义 D.拒绝列强的“修约”要求【答案】B【解析】题干所给漫画是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生动描述。依据所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线是义和团运动,故 B项正确。大量销毁外国鸦片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帮助朝鲜镇压起义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线;拒绝列强的“修约”要求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故 A、C、D 三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5·武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导 学 号 26060267材料一 清朝以武力迫使朝鲜称臣纳贡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清代朝贡体制主要涉及朝贡国对清廷的称臣纳贡和清廷对朝贡国的册封赏赐两方面内容。朝贡使团在华期间的活动和清朝遣使册封朝鲜、琉球、安南三国国王等都有一套固定的仪式和礼节。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摘自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材料二 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到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从《南京条约》6签订开始,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初步的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朝贡制度的基本内容并加以评价。(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并阐述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答案】(1)内涵:清代朝贡制度主要涉及以中国为核心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包含了部分西方国家;朝贡制度的核心是通过礼仪体现中国“天朝上国”的地位;“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是维护朝贡制度的主要手段;朝贡贸易兼有官方和私人性质。评述: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自满心态;小农经济的自我封闭;强化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逐渐脱离世界潮流。(任意两个要点即可)(2)特点:把国际法作为执行和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具有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了欺凌弱小国家和维护侵略权益的两面性;反映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和契约精神。影响:推动了思想观念的变化;列强把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谈判成为晚清政府处理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化。【解析】(1)第一小问“基本内容”可从朝贡制度涉及的地区、手段、目的、性质等方面去分析内涵。第二小问“评价”需指出产生朝贡制度的根源,对中国发展的不利影响。(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 “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影响可从对中国外交、社会性质与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14.(2015·广州)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 学 号 26060268材料一 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桥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韩国国定教科书材料二 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7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1)据材料一说明韩国史学界普遍关注甲午战争的主因。(2)据材料指出韩、日教科书认为甲午战争对东亚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所学,谈谈甲午战争对大清王朝造成的强烈冲击。(3)扶桑版日本教科书中关于“日清战争”的阐述,哪些是中国史学界认可的事实?哪里又是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答案】(1)主因:甲午战争使朝鲜遭受严重的民族灾难。(2)东亚影响:甲午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的霸主。世界影响:甲午战争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冲击:清政府被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清朝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巨额赔款使国力进一步衰弱;中国人在精神和信心上开始抛弃清王朝,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3)认可事实:日本战胜东亚大国中国,让世界大吃一惊;以此为契机, “列强诸国”以租借地形式开始瓜分中国。不能接受事实:把列强瓜分中国写为“进入中国” ,同时丝毫看不到日本对侵占中国领土(辽东半岛和台湾)的批判和反省。【解析】(1)主要原因应该抓住甲午中日战争对朝鲜的影响来分析,可得出甲午战争使朝鲜遭受严重的民族灾难。(2)第一小问中对东亚的影响,抓住材料一中“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和材料二中“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的信息可归纳出,甲午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的霸主;对世界的影响,从材料二中“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等信息可得出甲午战争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第二小问对中国的冲击可从甲午战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发生的变化来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清政府被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清朝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中国人在精神和信心上开始抛弃清王朝,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3)第一小问认可的事实,结合所学知识,从甲午战争的结果、影响来分析,可得出日本战胜东亚大国中国,让世界大吃一惊;以此为契机, “列强诸国”以租借地形式开始瓜分中国;第二小问不能接受的事实,抓住材料二中“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的信息,可以看出其教科书把列强瓜分中国写为“进入中国” ,同时丝毫看不到日本对侵占中国领土的批判和反省。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