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606230310.doc--点击预览
- 201606230311.doc--点击预览
- 201606230312.doc--点击预览
- 201606230313.doc--点击预览
- 2016062303133.ppt--点击预览
- 2016062303134.ppt--点击预览
- 2016062303135.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师说】2015-2016 高中历史 第 1 单元 东西方先哲 第 1 课 先师孔子课时作业 岳麓版选修 4一、选择题1.周润发版《孔子》曾引发热议:“周润发没有读过《论语》 、江湖气太重……”但当剧照曝光后,这些争议之声随之渐淡,因为周润发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大众认可的形象。这个形象应该是( )A.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B. “专制君主的参谋”C. “劳苦大众的代表”D.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解析】 注意抓住各派的思想特点:“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道家;“专制君主的参谋”——法家;“劳苦大众的代表”——墨家;“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儒家。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故选 D 项。【答案】 D2. 《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圉” ,为最下等级之人。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C.孔子“仁”的主张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内容,可以看出孔子主张“爱人” ,要体贴他人,即“仁者爱人” 。【答案】 C3.钱穆在《孔子传》中说:“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能作为钱穆这段话的依据的是孔子( )A.整理编撰“六经”B.创立儒家学说C.提倡“仁”的思想D.开创私学【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孔子总结整理其以前两千五百年的中国历史文化,故 A 符合题意。B、C、D 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 A4. 《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孔子多次提到“仁” ,如“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那么, “仁”的思想 ( )A.是孔子思想的核心B.就是“和而不同”C.因材施教,言传身教D.认为“过犹不及”【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因此,A 正确。中庸思想认为“过犹不及” ,就是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恰到好处才是中庸,达到的方法就是“和而不同” 。因此,B、D 与中庸思想有关,与“仁”的思想无直接关系。C 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可以排除。2【答案】 A5.平生不得志的孔子不会想到他的思想在汉武帝时居于正统地位,更不会想到儒家思想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更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究其原因很难穷尽,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 )A. “仁” “礼”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B.礼法并用符合统治需要C. “忠恕”思想、爱有差别适应中国社会的要求D. “内圣外王”思想被广泛采用【解析】 孔子的“仁”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礼”有助于维护旧的等级制度,也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答案】 A6.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 A 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故排除 A、C、D;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是儒家思想。【答案】 B7.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畏缩),勇而无礼乱,直而无礼绞(绞:尖刻伤人)。 ”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礼能使言行符合社会规范B.礼是人们立身立国的基础C.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D.要克己复礼,匡扶社会秩序【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体现了礼的重要性,即礼能使言行符合社会规范,礼是人们立身立国的基础,人们克己复礼,才能匡扶社会秩序,A、B、D 都正确。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C 理解不正确。【答案】 C8.作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孔子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向平民化发展所作出的最大贡献是( )A. “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B. “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C.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D.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解析】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体现在孔子打破春秋时期官府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这一做法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的思想和做法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答案】 C9.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3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从材料中的君、臣、父、子各有各的样子,说明孔子提倡贵贱有序,恢复周礼。故 B 符合题意。【答案】 B10. “孔子象征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曲阜市世界遗产监测办公室副主任说:“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 ”这说明( )①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②儒家思想融化浸透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之中 ③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④儒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解析】 材料型解析题,主要考查孔子思想的影响,③④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①②正确。【答案】 A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其思想浸润中国历史 2 000 多年。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孔子式的实践。在人民公社时期,在改革之前的国营企业里,我们不去着力研究如何把“蛋糕”做大,而是专心研究如何平分“蛋糕” ,于是“大锅饭”就形成了。 “大锅饭”越吃越稀,甚而至于逐渐变为“大锅粥” “大锅汤”了。(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据材料二,说明老农为何不欢迎孔子式的实践。(2)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一孔子观点的局限性。【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第(1)题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不患寡而患不均”等,可以看出他主张平均。第(2)题材料一中的孔子更多的是谈伦理道德,极少涉及经济领域,还犯了绝对平均主义的错误。【答案】 (1)平均、平等。孔子式的实践使农夫们的生活水平下降。(2)孔子对公平的追求,只注重社会领域(伦理道德)中人的生存和发展,忽视了在经济领域中效率的提高,经济的增长。平均、平等演变为绝对的平均主义。12.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主张在中外历史上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4——《论语》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对中国的传统权威孔子推崇至极,他把孔子的画像挂在家里的礼拜堂里朝夕膜拜。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这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材料三 第十二届“中华传统文化研修班”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研修主题是“《论语》中的‘和’与‘中庸’ ”。来自大陆及港、澳、台的近百名师生参加了此次研修活动。(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的哪些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分析,伏尔泰认为“奉行儒学的中国”为法国人提供的“榜样”指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伏尔泰推崇儒学的目的是什么。(3)当今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的师生共同研修《论语》有何现实意义?【解析】 由题干可知本题围绕孔子的思想组织材料,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第(1)问联系孔子思想对应材料中的主张,并分析春秋时的社会环境。第(2)问利用材料体现的有效信息“开明君主专制”和“信仰自由”解答。第(3)问从个人行为规范和两岸统一的角度入手。【答案】 (1)主张:仁和礼。原因:宗法分封制被破坏;阶级矛盾尖锐。(2)榜样:开明君主专制、宗教信仰自由。目的:反对君主专制和天主教神学思想。(3)意义: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个人修养;有利于加强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的联系,促进祖国的统一。1【师说】2015-2016 高中历史 第 1 单元 东西方先哲 第 2 课 思想家柏拉图课时作业 岳麓版选修 4一、选择题1.柏拉图的中年和晚年分别设计了一个“理想国” ,下列各项符合《理想国》中的主张的是( )①统治者、军人和平民各自恪尽职守 ②国家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民主和自由 ③由真正懂哲学的人做国王 ④法律成为包括统治者在内的所有人的行为准则A.①③④ B.①③C.①②③ D.②④【解析】 注意区分柏拉图两部著作的内容,①③是《理想国》的内容;柏拉图认为国家的目的应是和谐与效率,排除②;④是柏拉图《法律篇》的内容,答案为 B 项。 【答案】 B2.古希腊著名的阿卡德米学园是当时著名的思想“集散地” 。假如你是一位渴望进入学园学习的年轻人,你的入学申请书应包括( )①渴望学习治国安邦本领的愿望 ②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③出身于贵族家庭 ④年龄达到一定年限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③④【解析】 阿卡德米学园重视科学研究,传授进行政治活动的本领,但学园规定“不懂几何学者不许入内” ,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史实,故选 A 项。【答】 A3.公元前 399 年,雅典法庭以渎神罪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这一历史事件( )A.使柏拉图开始关注雅典民主政治B.充分暴露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C.加剧了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体的失望D.导致雅典民主政治走向全面衰落【解析】 解答的关键是明确苏格拉底之死对柏拉图的影响。苏格拉底之死反映了雅典民主政体实质上是奴隶主专政的一种手段,进一步加剧了柏拉图对民主政体的失望,故C 符合题意;A 是青年柏拉图的活动;B 与伯罗奔尼撒战争有关;D 与苏格拉底之死没有直接关系。【答案】 C4.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奴隶主的理想;资产阶级把永葆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他们的理想;无产阶级则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奋斗目标。这说明( )A.在阶级社会,理想具有阶级性B.他们的理想都是幻想C.每一时代的人们都有美好的愿望D.理想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解析】 B、D 显然不对,应排除。C 不能说明最本质的共性。而 A 更能体现这三者共性的实质。【答案】 A5.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曾在阿卡德米建立学园,英语“科学院”或研究院(academy)一词就来自古希腊语阿卡德米,这突出地说明( )2A.英语中的许多词语来自希腊语B.阿卡德米学园对后世影响深远C. “科学院”和“研究院”的本意相同D.古希腊语的许多词语在逐渐消失【解析】 在阿卡德米建立学园是柏拉图生命中的转折点,也是欧洲科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后世西方各国的学术研究院一直沿袭它的名称,这充分说明阿卡德米学园对后世影响的深远。A 是说希腊语对英语的影响,C 忽视了题干材料中“在阿卡德米建立学园”等信息,D 与题干材料没有直接关系。【答案】 B6.尽管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人们还在热烈地讨论柏拉图这个人物,并且存在很大的意见分歧。这种讨论( )A.在现代社会已经毫无实际意义B.说明人们仍对柏拉图有浓厚的兴趣C.将历史人物引入各学科的研究之中D.证明柏拉图在历史上的影响巨大【解析】 无论人们对柏拉图是肯定还是否定,都说明了柏拉图在历史上的影响巨大。【答案】 D7.关于阿卡德米学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研究政治B.重视社会科学、轻视自然科学C.很多学生成为科学家D.存在 800 多年,影响深远【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学园既重视社会科学政治活动的研究,也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答案】 B8.关于柏拉图晚年作品《法律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强调法治B.法律依靠强制,而不是依靠说服C.统治者也要遵守法律D.忽视了法律好与坏的不同性质【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柏拉图提出法律一方面依靠说服,另一方面依靠强制。【答案】 B9.柏拉图把社会中的人划分为三个等级,最上面的是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 。由此可以看出柏拉图留给西欧思想界的精神遗产是( )A.捍卫思想自由的原则B.强调理性主义的思考C.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憧憬D.崇尚怀疑主义的精神【解析】 依据材料中“最上面” “理性”等信息可知,柏拉图推崇理性,认为这是人的品质中最高级的,故选 B。A、C、D 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答案】 B10.东方的孔子和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共同点有( )3①都是哲学家 ②都做过教师 ③都曾经创办学校④都提倡中庸之道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提倡中庸之道,但柏拉图不提倡,故排除④。【答案】 B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灵魂是不朽的,并多次降生,见到这个世界及下界的一切事物,所以具有万物的一切知识。毫不奇怪,它当然能回忆起以前所知道的关于德性及其他事物的一切。万物的本性是相近的,灵魂又已经知道了一切,也就没有理由认为我们不能通过回忆某一件事情——这个活动一般叫学习——发现其他的一切,只要我们有勇气,并不倦地研究。由此可见,所有的学习不过只是回忆而已。材料二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材料一中阐述了柏拉图哪些观点?(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观点有何不同?又有何一致性?【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对比、分析能力。 “知识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在材料一、二间存在差异,但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答案】 (1)灵魂是不朽的,并多次降生。人能生而知之。学习要有勇气,并不倦地研究。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2)不同点: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之前就拥有了一切知识,是与生俱来的;韩愈认为人非生而知之,即人出生时是无知的。一致性:都认为人必须学习才能获得知识或使知识回忆“起来”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材料二 柏拉图认为,个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的,它们分别代表着智慧、勇敢和节制三种品德,其中理性统治着其他部分。城邦统治者,城邦护卫者和农工商牧分别具备这三种品德。三种天性的和谐一致,就产生了第四种品德,即正义。在这里代表智慧的、兼具极强思维能力和优秀美德的城邦统治者是哲学王,也叫监国者。(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的时代背景。(2)在材料二中,柏拉图认为城邦统治者应该具备什么品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提出此观点的时代背景。(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如何看待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炼观点以及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克己复礼为仁”回答孔子看待“仁”和“礼”的关系,根据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回答时代背景。第(2)题“在这里代表智慧的、兼具极强思维能力和优秀美德的城邦统治者是哲学王”回答城邦统治者应该具备的品质,时代背景根据希腊社会状况回答。第(3)题根据历史人物离不开时代,同时对时代产生一定的影响回答。【答案】 (1)克己复礼是实现“仁”的重要途径。(或者“礼”是“仁”的基础等)时代背景: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孔子认为社会动荡的根4源是礼乐制度的破坏;孔子出生于鲁国,周礼保存较为完整;学术思想环境较为宽松自由。(2)智慧加美德的“哲学王” 。背景: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弊端日益暴露;思想开放,文化繁荣。(3)任何历史人物不能脱离时代而存在,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得无不烙上时代的烙印;历史人物的行为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影响。1【师说】2015-2016 高中历史 第 1 单元 东西方先哲 第 3 课 百科全书式的亚里士多德课时作业 岳麓版选修 4一、选择题1.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庄重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 ”下列句子有类似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爱人有差等B.因材施教;有教无类C.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解析】 题干体现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中道”理论,而 A 项是孔子的政治思想,B项体现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C 项体现的是孔子“正名分”的思想,三者都未体现出“中道”思想;D 项从“质”与“文”的关系方面分析,体现了“中道”思想。【答案】 D2.亚里士多德曾经向他的学生讲了一个很有趣的理论: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根据这个理论的内容猜想当时亚里士多德正在与学生讨论哪个方面的问题( )A.逻辑学中的“三段论”B.政治学中的法治问题C.研究时的材料收集方法D.生活实践中的理性准则【解析】 材料中的有趣的理论应为亚里士多德的著名的“三段论” ,故答案为 A 项。【答案】 A3.关于御医之家的出身对亚里士多德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使其有机会出入王宫,接触广泛的文化知识 B.为其一生中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 C.使其具有良好的古代生物学、生理学素养 D.为其将来的从政打下良好的基础【解析】 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知识的再现能力。少年时的亚里士多德经常随从做御医的父亲出入马其顿王宫,接触到了广泛的文化知识。故 A、B、C 的叙述都符合史实。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著名哲学家,D 的叙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答案】 D4.亚里士多德 17 岁就来到雅典的柏拉图学园进行学习,他主要是为了( )A.学习政治理论 B.学习自然科学C.寻求智慧 D.成为博学家【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亚里士多德到阿卡德米学园学习主要是为了寻求智慧。【答案】 C5.历史上称亚里士多德及其弟子为逍遥学派,主要原因是( )A.教学方法别具一格B.由于他和马其顿王室关系密切C.他们勤于思考,努力读书D.讨论具体的问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亚里士多德喜欢在林荫道上边散步边讲学,自2由洒脱,别具一格,被称为“逍遥学派” 。B 与此无关,C 是学习态度,D 是内容。【答案】 A6.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从教生涯表述不正确的是( )A.曾教授马其顿帝国的建立者亚历山大B.在马其顿创立了“吕克昂”学园C.教学方法别具一格,被称为“逍遥学派”的思想家D.教授学生自然科学和伦理学【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亚里士多德创建的“吕克昂”学园位于雅典。故 B 错误。【答案】 B7.亚里士多德被称为“所有真正思想家中的永恒巨人” ,主要是源于他下列哪个方面的卓越表现( )A.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精神B.创办吕克昂学园C.博大精深的学识和思想D.创立了逻辑学【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真正思想家”分析,应指亚里士多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和思想。【答案】 C8.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这种观点( )A.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B.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C.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性质D.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解析】 从“物质受形式的支配”等内容分析,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观点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答案】 B9.亚里士多德认为男人的牙齿要比女人多,他一生都未发现这个错误,因为他从未去数过。这从哲学上讲是因为( )A.他没有用实践去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B.他忽视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C.他没有认识到矛盾具有特殊性D.他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解析】 材料中亚里士多德终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哲学的角度看是因为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故选 A。B、C、D 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 A10.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作过高度的评价,说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著名的“三段论”命题,如:“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希腊人是人——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 ”“三段论”主要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哪一方面的成就( )A.生物学 B.逻辑学C.伦理学 D.生理学【解析】 亚里士多德认为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他研究了思维的形式和规律,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 ,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3【答案】 B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国与希腊是东西方文明的源头,同为世界文明古国,特别是涌现出了许多思想的先哲,如中国的孔子、老子等,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真是群星璀璨,为后人所景仰。材料二 我们知道,孔子的仁学思想与古代希腊哲学思想中都有一定的人本主义思想,但是二者也有很大的不同。(1)现在,假设中国和希腊互办文化年,来弘扬各自优秀的文化遗产,需要以下资料,请你在表格空白部分填上适当内容。国籍 人物 主要成就中国 孔子希腊 理念论和“理想国”希腊 亚里士多德(2)现在假设中国和希腊的学者就两国先哲表现出来的人本精神进行探讨,请你拟定一个发言稿,来分析一下他们:①人本思想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解析】 第(1)问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回答时要注意语言的简练性和概括性;第(2)问有一定难度,要求在熟练掌握二者基本思想的前提下进行提炼升华,不要泛泛而谈二者的基本思想。【答案】 (1)国籍 人物 主要成就政治上“仁”和“礼” ,教育上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柏拉图最大贡献是创立了逻辑学,且在众多科学领域有杰出贡献,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2)①孔子的仁学侧重于社会,古希腊哲学侧重于人本身。②二者所处的国情不同。孔子处于中国春秋末期,当时社会动乱、社会制度遭到破坏,社会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古希腊哲学家处于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以工商业为主。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道(治理)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材料二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主张没有被当时统治者采纳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建立有序社会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提出4这些主张的政治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怎样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解析】 本题考查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第(1)题考查孔子的治国主张,把握“仁” “德治” ,结合当时诸侯争霸的局势可知其不适合时代的需要。第(2)题把握材料二中的“正义” “法律”等即可,背景则可结合雅典民主制的弊端和城邦制的衰败概括。第(3)题结合两位思想家的主张和当今社会主义建设回答即可。【答案】 (1)取信于民;爱护百姓;节俭财物;勿夺农时;实行德治。不适用于当时的诸侯争霸形势。(2)制定法律;实施法治;追求正义(公平)。城邦制衰落;民主政治的弊端。(3)法治与德治并举。1【师说】2015-2016 高中历史 第 1单元 东西方先哲单元检测 岳麓版选修 4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3分,共 36分)1.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段论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儒家 B.道家C.法家 D.兵家【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有效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能力。依据材料中“政” “刑”“免而无耻” “德” “礼” “有耻且格”等信息,可知材料主张“德” “礼” 。故选 A。【答案】 A2.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从积极的意义来看,主要是( )A.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B.有利于规范社会等级秩序C.有利于劳动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D.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仁者,爱人” ,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答案】 A3.在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不论是贤君还是昏王,几乎无不尊崇孔子,利用孔子的思想统治国家,最主要的原因是( )A.孔子倡导的“仁”的思想受到人民的普遍拥护B.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维护统一C.孔子的思想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D.孔子的思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孔子的思想核心“仁” ,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维护统一,故选 B。A 中受到人民的普遍拥护错误,排除。C 与题干无关,排除。D 与史实不符,排除。【答案】 B4.孔子在修订《春秋》时,同记战争,有“伐、征、侵”等区别;同记杀人,有“杀、弑、歼”等不同表达方式。这被称为“春秋笔法” 。这表明( )A.文字史实总带有主观因素B.写史者总对战争杀人津津乐道C.历史是个人心态的反映D.非实迹史料不能反映历史真实【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孔子曾整理出《诗》 《春秋》等典籍,其思想主要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由历史人物编著的文字史实因个人所处时代及阶级的不同,而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如材料中的描述,故选 A。【答案】 A5.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封孔子的目的,从根本上是( )A.维护封建统治 B.宣扬儒家思想2C.排斥其他学派 D.倡导孔子的仁政【解析】 注意从根本方面分析目的,即要从统治者自身统治的巩固方面作答。【答案】 A6.下列各项中,符合柏拉图主张的是( )A.雅典的民主政体是世界上最完善的政体B.理性世界和感觉世界是和谐统一的C.柏拉图认为国家的目的是富强D.柏拉图学园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解析】 柏拉图对民主政体感到失望而离开雅典去游历;在其理念论里,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和感觉世界是对立而非和谐统一的;柏拉图认为国家的目的是和谐与效率;而在阿卡德米学园的门上写着“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 。【答案】 D7.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柏拉图主张的是( )A.国家的统治者应由“哲学王”来担任B.斯巴达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比雅典的更为优越C.柏拉图的理念论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法律篇》中D.人的灵魂依次可分为智慧、热情和情欲【解析】 柏拉图的理念论比较集中地体现在《理想国》中。【答案】 C8.柏拉图经常称亚里士多德是小马驹(小马驹吃足了奶就会踢它的母亲),其意思是指亚里士多德( )A.敢于挑战权威 B.不赞成柏拉图的主张C.忘恩负义 D.求知欲强【解析】 易错选 B。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思想既继承又突破,B 项不准确,题意反映的是亚里士多德追求真理、敢于挑战的个性。【答案】 A9. “在正式确定继承人之前,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进行一次考核,看他是不是接受了自己的哲学思想的真传。结果,柏拉图在考核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论’掌握得如何时,亚里士多德反而对这种理论提出大胆的批判。 ”如果给这个历史故事取一个标题,最合适的是( )A.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B.认识你自己C.美德即知识D.人是万物的尺度【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题干可判断 A最合适;B 在题干中没有体现;C 是苏格拉底的观点;D 是智者学派的观点。【答案】 A10. 《雅典学院》为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之一拉斐尔的名作,作者以大哲学家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中心,将希腊不同时期的大哲学家、思想家和大科学家安排在同一座宽阔的大厅。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能居于中心位置,是因为( )A.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B.他提出的中庸思想符合时代潮流C.他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D.他与东方巨人孔子并驾齐驱3【解析】 A 时间不对;B 只阐述了亚里士多德诸多成就中的一点,不能体现其地位;C概括性地说明了亚里士多德所有成就,故 C符合题意。D 不符合题意。【答案】 C11.柏拉图建议的理想公民人数是 5040人,他特别指出:“共同体的领土应当足以维持定数量的最有节制的人的生活,但不要再大了,共同体的人口应当能够足以保护自己,反对侵略。 ”亚里士多德也强调城邦人口不宜太多或太少。他们这种构思的主要依据是( )A.雅典生产力水平低下B.雅典土地与资源匮乏C.殖民扩张会带来灾难D.政治运作的客观需要【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问题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材料体现的中心议题——共同体的人口应当能够足以保护自己,反对侵略。从而判断 D是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D12.下列关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是教育家 ②都提倡中庸之道 ③他们的思想都对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他们的思想都是唯心主义哲学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是教育家,孔子在古代中国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并在教育思想上有诸多成就。亚里士多德在古代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并创立了“逍遥学派” ,①是正确的。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重人事而远鬼神,并非唯心主义,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某种程度上说接近了唯物主义,故④排除。【答案】 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共 64分)13.(16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材料二 孔子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孔子是开始传播贵族学到民间来的第一个。孔子修诗、书,定礼、乐,赞易而作春秋,此所谓六经。其先皆官书也,经孔子之手而流布于民间。——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行仁的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政治影响。(6 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怎样把贵族学传播到民间。(5 分)(3)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为什么会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5 分)【答案】 (1)途径:行“忠恕”之道。影响: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2)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对文化的垄断;修诗、书,定礼、乐,赞易作春秋。(3)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思想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14.(16 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东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4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至上、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 从 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8 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8 分)【答案】 (1)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2)原因:以儒家思想的某些观点为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孔子注重用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别人;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15.(16 分)阅读下列亚里士多德有关治理国家的三段材料:材料一 政体(政府)以一人为统治者,凡能照顾全邦人民利益的,通常就称为“王制”(君主政体)。凡是政体以少数人,虽不止一人而又不是多数人为统治者,则称“贵族(贤能)政体” 。……以群众为统治者而能够照顾到全邦人民公益的,人们称它为“共和政体” 。……僭主政体以一人为治,凡所设施也以他个人的利益为依托;寡头(少数)政体以富户的利益为依托;平民政体则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托。三者都不考虑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材料二 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中产人士组成的,在这样的城邦,立宪政体得到良好的发挥。在这里,中产者比其他两种人数量要多、力量要大,或者至少比其中任何一种要强,如果这样,中产者的介入就会改变平衡,并防止两个极端的任何一个占上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材料三 亚里士多德对当时希腊城邦在政治生活领域中的“过犹不及”十分忧虑,比如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他认为“法律恰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请回答:(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类型分类的执行标准是什么。(4 分)(2)材料二中,亚里士多德推崇的政体类型和执政主体各是什么?其主张的目的是什么?(6分)(3)据材料三,指出亚里士多德在治国主张上有何进步。综合材料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特征是什么。(6 分)【答案】 (1)标准:执政者的人数,维护利益群体。(2)政体:共和政体(“立宪”政体);主体:中产阶级;目的:既防止专制,又要避免民主泛滥。(3)进步:主张以法治国;特征:中庸。16.(16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道(同“导” ,治理、引导)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以刑,民免(避免犯罪)而无耻(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5——《论语》材料二 城邦的公民显然彼此是兄弟,但他们的构成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城邦中的职责和地位也不同。神用金子创造了具有统治能力的统治者,用银子创造了武士,即统治者的辅助者,用铜和铁创造了农夫和匠人。——柏拉图《国家篇》材料三 假如公正是少数人的意愿,就会出现暴君。假如公正是以数目取胜的多数人的意愿,他们就会行施不公,没收少数富人的财产……人们应该选取中庸,既不过度,也不无及。——《亚里士多德全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三,概述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并概括指出三人思想差异的原因。(9 分)(2)他们传播思想的共同方式是什么,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如何评价他们的思想?(7分)【答案】 (1)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来规范人的行为。柏拉图主张国家按功能的不同进行分工,各司其职。亚里士多德主张在多数人和少数人的意愿之间实现中庸。差异的原因: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个人的学识和经历。(答任两点即得分)(2)共同方式:兴办学校,传播思想。孔子兴办私学;柏拉图建立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兴建吕克昂学园。评价:是一定的历史的产物,有其合理的成分,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