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0 年宁波大学博/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目 录学 校 概 况 22010 年宁波大学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 生 说 明 .5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8博士研究生招生参考书目 10博士学位点介绍 112010 年宁波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 生 说 明 .14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17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参考书目 27学术型硕士学位点介绍 41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80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参考书目 83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点介绍 852学 校 概 况宁波大学是一所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由浙江省和宁波市共建共管。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
2、捐资创立, 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校名。建校之初由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原杭州大学五校对口援建,高起点地开始办学历程。1996 年,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和浙江水 产学院宁波分院三校合并,组建新的宁波大学。学校于 1992 年被列为全国高校招生第一批录取院校, 1995 年首批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 评价, 2000 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建设大学, 2003 年接受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 评估并获得优秀等级,2005 年硕士点突破 50 个,科研 经费突破 1 亿元,2006-2007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 奖 2
3、 项,国家精品 课程 2 门,2007 年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工程力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和水 产养殖等 3 个学科专业被列 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008 年以第二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宁波大学位于宁波高教园区北区,占地 2700 余亩,校舍 总 建筑面积近 79 万平方米。学校各类设施齐备,办学条件优良,建有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图书馆为浙江省高校高等教育数字资源中心宁波分中心,现有藏书 317 万册, 拥有 6 家设备齐全、水平较高市级附属医院。学校地势开阔,甬江蜿蜒,树木葱茏,楼宇隽永,是求学治学的极佳场所。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包玉刚 、邵逸夫、包玉书、曹光彪、李达三
4、、赵安中、汤于翰、 顾国华、包陪庆、朱英龙等海内外“宁波帮 ”人士和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等 给予了大量捐助和广泛支持。二十年来,60 多位宁波帮人士捐资近 4 亿元人民币,帮助学校建设了一批教学和科研大楼、造就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校高起点 办学、跨越式 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和支持。如今,“宁波帮”人士对学校的关心和帮助已从一个家族到一个群体,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第三代,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已成为他们表达和弘扬爱国爱乡、造福桑梓 伟大激情的一个重要 载体。众多 “宁波帮”的捐资助学也已成为学校的一大办学优势,同 时,他 们重教兴学、造福桑梓的精神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校园文化的独特内涵。1993 年,
5、宁波大学还首开海峡两岸学生组团 交流的先河,大学生互访至今已达 12 次。学校现有学科涵盖经、法、教、文、史、理、工、 农、医、管等十大门类。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24200 余名,研究生 2000 余名,外国留学生近 200 名,成人教育学生 19000 余名。设有 19 个学院,拥有 3 个博士授权点,2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4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 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资格,71 个本科专业。拥有 16 个省重点学科,其中省“重中之重”学科 4 个,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 个;4 个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省重点(建设)专业,16
6、 个 市重点(建设)专业,已基本形成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建设体系和优势特色学科群。建有 1 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 个全国科技兴海技术转移宁波中心,1 个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 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 个省部共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1 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13 个省、市重点实验室, 2 个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 个省、市(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为学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学校现有教职工 2330 余名,其中专任教师 1370 余名,有正高职称人员 279 名,副高职称人员 699 名,有博士学位人员 342
7、名。现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共享院士 4 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 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 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4 人,入选国家和省级突出贡献专家 3 人,浙江省特级专家 1人,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 4 人,市“甬江学者”特聘教授 5 人,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 20 人,入选省“151 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41 人。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1 个。形成了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的教学与科研队伍。学校积极倡导浙东学派“实事求是、 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全面实施了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
8、培养模式改革,并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学校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和英 语、体育等专业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抽检多次名列浙江省高校前茅。学校成立了学生帮困助学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学习指导中心、创业指导中心、学生事务申诉中心等 6 个中心,制订并实施了学生非学业因素评价办法,创立了“做人、做事、做学问”名家系列讲座、研究生创新论坛、研究生走廊系列名家讲座、“讲述宁大人自己的故事 ”、“经济社会发展论坛 ”等学生科研和思想品德教育品牌,学生的服务与指导工作在创新中不断加强,校园文明和校园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并逐 渐形成学校特色。
9、作为一所由城市名称直接命名的大学,学校牢固确立了为 地方服务的理念,以地方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重点,以科学研究和技 术创新为途径,大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以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为指导, 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 设;以科技创新平台 为载体,着力开辟 产学研工作新渠道;以政策措施为保障,以与各县市区的科技合作 项目为载体, 调动 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服务地方,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的总体实力,于地方求 发展,从 综合找优势,以特色创一流。学校自建校以来一直倡导开放式的办学理念,重 视教育国 际交流与合作,至今已与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瑞典、澳大利亚、日本、 韩国等国家的 40 多所院校建立了校际
10、交流合作关系;拥有国家教育部指定的中国政府奖学金公派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资格;每年向国外知名高校派遣优秀留学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开设了中加合作商务管理、中澳 MBA、来华留学等多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影响。同时,学校与港澳台地区的联络与沟通非常频繁,目前已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 9 所院校签订了学术交流合作协议。未来几年,学校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 发展观统领学校 发展全局, 积极构建和谐 校园, 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内涵建设为主,努力提高知识创新能力。秉承“兼容并包、
11、自强不息、务实创新、与时偕行”的宁大精神,4加快发展,锐意创新,提高质量,培育特色,融入地方,争创一流,力争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地方综合性大学。2010 年宁波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 生 说 明一、招生专业及人数 52010 年我校共有 61 个专业(其中 全日制专业硕士 8 个) 招收 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本招生简章专业目录中所列“招生人数”为预计招生计划,实际招生计划(含非定向、定向、委托培养、自筹经费计划)以当年国家下达的文件为准,且各 专业的招生数将根据考生 报考及上线情况而有所变动。 二、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国家组织的学术型研究生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
12、列条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品德良好,遵纪守法。3.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 经 2 年或 2 年以上(从高 职高专毕业到 2010 年 9 月1 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5)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 报考硕士生,但只能报考
13、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4.年龄一般不超过 40 周岁(1970 年 8 月 31 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5.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报考条件按下列规定执行。1.报名参加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的全国联考,简称“法律硕士(非法学)联考”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1)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2)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为非法学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
14、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 0301毕业 生不得报考)。2.报名参加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的全国联考,简称“法律硕士(法学)联考”的人员, 须符合下列条件:(1)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2)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为法学专业的(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 0301毕业 生方可报考)。3.报名参加我校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 硕士、教育 硕士中的教育管理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6(1)符合(一)中第 1、2、4、5 各项的要求。(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 3 年或 3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 5 年或 5 年以上,达
15、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 员;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 2 年或2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4.报名参加我校除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律 硕士(法学)、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外的其他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一)中的各项要求。(三)被我效接收的推免生须在国家规定的报名时间内到报考点办理报名确认手续,亦不得再参加统考。2010 年我校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 硕士、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外,其它学术型专业和各专业学位均可接收推免生。三、报名及考试办法1.2010 年硕士研究生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具体报名日期、报名办法和初试相关事项详见 2
16、010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也可届时关注我校研究生院(筹)的网站:http:/graduate . /2. 复试由我校 组织安排,实行差额复试,全面考察考生素质,择优录取。初试和复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复试办法将适 时另行通知。 四、我校硕士生的有关待遇1.同等条件下,第一志愿考生 优先录取、 优先使用公费指标 。2.为吸引更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我校,凡第一志愿录取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新生(定向生和委培生除外)将获得相当额度的新生奖学金:(1)“985 工程”或“211 工程”所属院校国家计划内统招本科毕业考生;(2)其他院校国家计划内统招且入学考试成绩优异的考生。
17、 (注:具体奖励办法届时请关注我校研究生院(筹)网站。 )3.符合条件的硕士生,还可享受我校 设立的普通奖学金、 优 秀奖学金、单项奖学金、捐赠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待遇。4.学校为研究生设立曹光彪学生科研奖,奖金额度最高达 10000 元人民币。5.在校研究生可申请学校学生科研创新计划(SRIP)课题,得到不同程度的资助。6.委托培养硕士生、自筹经费硕 士生的培养费收费标准为 7000 元/ 人 年;非定向培养硕士生、定向培养硕士生免交培养费。全日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 费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确定。7.通过 CET6(470 分及以上)的考生可在入学后申请英语公共课免修,CET6 合格分数的时效
18、为 2 年。8.我校为研究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 9.家庭经济困难且在本科期间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自筹经费研究生可申请助学贷款。 10. 住宿费按照我校有关宿舍(含公寓)收费标准缴纳。五、其他注意事项71.在审查考生网上报名信息后, 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发 放准考证。我校将在复 试时对考生学历证书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再次审查,对不符合教育部 规定者,不予复 试。 2.考生在网上报名时提交的所有材料应清晰、 详细、真 实; 对于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即取消其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3.我校研究生院(筹)受理招生政策的咨询,不 办理购买参考 书业务,有关 历年业务课试卷的获得办法可
19、点击查看宁波大学研究生院(筹)网站的相关信息 http:/。4. 本简章中如有内容与教育部最新政策相冲突,我校将按照教育部最新政策执行。5.有关招生信息请随时留意我校研究生院(筹)的网页,如有变动,以我校网 页公布的报名办法、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及相关信息 为准。 6. 2010 年我校与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在“通信与信息系统”、“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凝聚态物理”4 个学科专业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详见宁波大学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招生简章。有关报考专业的具体问题及购买参考书目等事宜,可直接与相关招生学院 联系(详细联系方式见“硕士学位点介 绍” )。 联系
20、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 818 号 宁波大学研究生院(筹)学校代码:11646邮政编码:315211电话:0574-87600226 传真:0574-87609125 网址:http:/ /8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所列招生人数 仅供参考,以教育部最 终下达我校的招生计划数为准) (代 码 )专 业 名 称及 研 究 方 向招 生人 数初 试 科 目 复 试 专 业 课 科 目同 等 学 力加 试 科 目学 制考 纲建工学院(011)070502 人文地理学01 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02 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03 空间地理信息集成30101 思想政治理论201 英语一614 高等数学
21、或619 城市规划原理822 人文地理学第三门业务课中, 01、03 方向限选高等数学,02 方向可任选一门1、现 代自然地理学2、城市规 划设计3、地理信息系统从 1-3 中选择与报考方向相对应的一门1、中国地理2、经济 地理 学学制:3 年提供考纲:111112113081402 结构工程01 钢结构与组合结构02 混凝土结构与地下结构03 土木工程材料与节能技术35101 思想政治理论201 英语一301 数学一823 结构力学 829 材料力学结构综合课(含钢结构设计原理及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1、理论力学2、材料力学学制:3 年提供考纲 1149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参考书目070502
22、 人文地理学初试:822人文地理学,王恩涌等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14高等数学(第四版上下册 ),同 济大学编,高教出版社;上册,2003,下册,2004;619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同 济大学,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1;复试:现代自然地理学参考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城市规划设计无参考书;地理信息系统参考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黄杏元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环境科学原理参考环境学导论,何强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加试:中国地理参考中国地理赵济、陈传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经济地理参考经济地理学李小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8
23、1402 结构工程初试: 823 朱慈勉主编. 结构力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龙驭球主编. 结构力学教程(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29:孙训方等编 . 材料力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复试:沈祖炎等编著. 钢结构基本原理(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藤智明,朱金铨编著. 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上册)(第二版),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 2003。加试:孙训方等编. 材料力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范钦珊主编. 理论力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注:以上述提供的参考书目的版本为准,其他版本不通用)10学术型
24、硕士学位点介绍070502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 2006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 近 5 年来本学位点承担科研项目近 300 项,经费 1500 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 7 项,省部 级项目 30 项 200 万元,国际合作 项目 2 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00 多篇,出版专著 5 部。学位点现有专职硕士导师 25 名,其中教授 8 名、副教授 17 名,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占 80%。学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中国 21 世纪议程与可持 续发展战略,以城 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将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以可持续发展
25、理论为核心,运用 3S(GIS、RS、GPS)技术为代表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从不同时空尺度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资 源- 环境的演变规律、互 动机制、发展趋势及空间配置等重大问题,特别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环境与内河水环境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城乡一体化空 间布局优化、地理信息技术集成等方面研究特色明显,学术成果丰硕。学位点负责人张殿发,研究员 ,研究方向 为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 50 篇,其中被 SCI 检索收录 10 篇;主持国家级项 目 3 项,省部 级课题 5 项,主持和参加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年均科
26、研 经费达到 100 万元以上。学位点现有 3 个研究方向:(1)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方向负责人为张殿发研究员,骨干教师包括徐继荣研究员、朱建林教授、李加林副教授、杨晓平副教授、李伟芳副教授、王侃副教授、高华生副教授、吕文洲副教授、李兵副教授等。(2)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方向负责人为王益澄教授,骨干教师包括周航副教授、叶持跃副教授、张美亮副教授、邱枫副教授、乔观民副教授、王聿丽高级工程师等。(3)空间地理信息集成,方向负责人邹逸江研究员,骨干教师包括叶明副教授、冯秀丽副教授等。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 联系人:宁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311 邮编:315211 E-ma
27、il:081402 结构工程结构工程是 2006 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为宁波市重点建设学科。学科所依托的结构实验室为宁波市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 拥 有先进的 MTS 多向加载试验系统、 长柱实验机、高频疲劳实验机、多功能火灾试验炉等先进的大型 实验仪器设备,设备总值达到 2200 万元、实验室占地面积约 1900 平米。学位点的研究重点为探索钢结构、 组合结构及新型结构设计计 算理论,并在 桥梁与地下结构方11面结合实际需要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涉及 结构工程学科的 许多前沿问题。近 5 年来学位点承担了数十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政府资助课题,在公开刊
28、物发表学术论文160 余篇,出版了钢结构设计 、城市高架桥的结构理论 与计算方法、计算结构力学与程序设计、轻钢结构、结构可靠性设计基础、土木工程材料等专著和教材 8 部。学位点教师梯队中有正高职 6 人,副高职 10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3 人,博士 11 人,硕士 12 人。本学位点已形成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能创新攻坚的梯 队。学位点负责人王新堂教授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并兼任空间结构杂志编委、 宁波大学学报编委、中国钢结构 协会稳定与疲劳分会常务理事、全国钢结构教学委员会委员、宁波市土木建筑学会钢结构学术委员会主任、宁波市建 设咨询专 家委员会委员、宁波市 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29、职。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 带头人、宁波市高校名师培养对象及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计划。主要从事 钢结构、 组合结构、结构抗火及空间结构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近 90 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 66 篇,出版 专著教材 3 部。学术带头人李玉顺教授目前主要从事钢结构与组合结构方面的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柳俊哲教授目前从事土木工程材料的研究工作,兼 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耐久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 墙体保温材料及 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与混凝土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郑荣跃教授从事结构可靠性、结构动力学、土 动力学和工程风
30、险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 SCI/EI 收录 15 篇,ISTP 收录 6 篇),出版专著与教材 6 部,入选浙江省 151 人才工程和宁波市 4321 人才工程培养计划;闫成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节能及建筑技术方向研究,宁波市“建设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浙江省“新能源推广应 用与产业发展工作专家组”成员,宁波市墙体材料协会名誉会长,已发表学术论文 20余篇。主要学术骨干丁勇副教授从事桥梁工程和计算结构力学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发表 EI/SCI 收录学术论文 10 余篇,入选浙江省高校 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浙江省新世 纪 151 人才工程培养计划;刘干斌副教授主要从事地下结构、路基路面 结构及岩土多物理耦合分析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其中 SCI/EI 检索 3 篇,EI/ISTP 检索 20 余篇;严蔚副教授目前主要从事结构健康监测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发表学 术论文 20 余篇,其中 SCI 检索 10 篇,另有 EI 检索论文 4 篇。学位点现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1)钢结构与组合结构;(2)混凝土结构与地下结构;(3)土木工程材料与节能技术。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联 系 人:宁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311 邮 编:315211 E - 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