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荆州中学 2018 届高三年级第三次双周考地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城归”类似于“海归” ,是指从城里返回乡下的创业人员。四川的小王返乡后开设了网店,专门销售家乡的应季农产品。回答下列各题。1. 网店销售应季农产品( )A. 减弱地域限制,利于扩大市场 B. 资金投入大,周转缓慢C. 利用水路-铁路联运,可送货上门 D. 对交通、劳动力的依赖减弱2. “城归”的出现有利于( )A. 促使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城市 B. 缩小城乡间经济差距C. 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交通拥堵等问题 D. 提
2、高城市环境承载力【答案】1. A 2. B【解析】1. 本题主要考查商业活动的影响。利用网络销售,减弱地域限制,利于扩大市场,A 对;开设网店,资金投入小,周转速度快,B 错;水路运输速度太慢,蔬菜不能用水路运输,C 错;网络销售,对交通依赖性较高,D 错。故答案选 A。.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2016 年 3 月 9 日-3 月 12 日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在上海开幕,展示包括传统家电、视听、数码、通讯、智能家居等消费电子和智能应用产品。回答下列各题。3. 博览会的举办有助于参展企业( )A. 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B. 提高产品生产技术C. 扩大国内、外市场 D. 获得更多优惠政
3、策4. 上海会展业的发展( )A. 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工业发展 B. 得益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便利C. 受制于人口稠密、接待设施不够完备 D. 加剧就业紧张、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答案】3. C 4. B【解析】试题分析:3. 博览会的举办有助产品的宣传,让更多的消费者和商家了解产品的性能和发展,形成采购平台,进而扩大国内、外市场 ,C 对。4. 上海会展业的发展得益于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发达便利,便于会展的人员的参加,B 错;会展是商业的产品的宣传和订购的平台,对产业结构和城市病的作用不大,AD 错;上海市经济发达,实力雄厚,完全可以举办和接待参会人员,C 错。考点:商业的发展条
4、件。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各题。5. 图示地区( )A. 位于热带地区,南北距离约 4400 千米B. 地形以盆地为主,河流水系呈向心状C. 洋流向北流动,流经海域易形成渔场D. 地处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6. 与甲地相比较,乙地( )A. 年降水量更小 B. 春分日这天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幅度更大C. 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更小 D. 雨季持续时间更长【答案】5. C 6. A【解析】6. 甲地位于山脉的东侧,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降水量大,所以与甲地相比较,乙地年降水量更小,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更大;春分日这天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幅度更小。故答案选 A。下图为北京市居民甲、乙、丙三类商品
5、的购物出行距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 图中对应普通服装、家用电器、蔬菜食品购物活动的依次是( )A. 甲、乙、丙 B. 乙、丙、甲 C. 甲、丙、乙 D. 丙、乙、甲8. 图中( )A. 甲类商品的购物地之间距离最远B. 乙类商品的购物频率最高C. 丙类商品的平均购物出行距离最大D. 三类购物地宜集中布局在交通干道沿线【答案】7. B 8. C【解析】7. 读北京市居民甲、乙、丙三类商品的购物出行距离示意图,可知甲类商品购物出行距离主要在 1km 附近,乙类商品购物出行距离主要在 3km 附近,丙类商品购物出现距离比较分散,在 0、3、5、9、10km 都有。所以图中对应普通服装、家
6、用电器、蔬菜食品购物活动的依次是乙、丙、甲。8. 根据上题结论,可知甲类蔬菜食品商品的购物地之间距离最近,甲类商品的购物频率最高;丙类家用电器商品的平均购物出行距离最大;三类购物地宜集中布局城市住宅区附近,不宜集中布局在交通干道沿线。下图为我国部分地点春耕春播时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9. 我国东部季风区春耕春播时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地形 太阳辐射 降水 土壤 农作物种类A. B. C. D. 10. 地膜覆盖是一种简易高效的农业栽培技术,具有提高土壤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土壤侵蚀的作用。下列四地在春耕春播过程中采用地膜覆盖综合效果最好的是( )A. 甲 B. 乙 C.
7、丙 D. 丁11. 由图示春耕春播时间的差异可以推断出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 )A. 甲地的单位耕地面积年产量高于丙地 B. 乙地水稻的生长周期短于丁地C. 丙地与丁地的耕地类型不同 D. 丁地一年中农作物收获的次数最多【答案】9. C 10. A 11. D【解析】9. 我国东部季风区春耕春播时间呈现出从南到北逐步推迟现象,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区春耕春播时间也较迟,所以可知我国东部季风区春耕春播时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太阳辐射和农作物种类。10. 根据题干提示“地膜覆盖具有提高土壤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土壤侵蚀的作用。”说明地膜覆盖在气温较低、热量不足和降水量少的地区,所以位于
8、新疆的甲地区最符合条件。11. 由图示春耕春播时间的差异,可以推断出甲地的单位耕地面积年产量低于丙地;乙地水稻的生长周期长于纬度低的丁地;丙地与丁地的耕地类型相同,都是以水稻种植业为主,丁地纬度低,热量充足,可以一年三熟,所以丁地一年中农作物收获的次数最多。下图为两个不同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 ,图中阴影表示比湿最大的区域 (比湿是指在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用来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2. 20 日 18 时至 21 日 18 时期间( )A. 长春地区风向由西北转为东北 B. 北京经历降温天气,风力增强C. 重庆气压值始终高于 1010
9、 百帕 D. 高压中心的势力均在逐渐减弱13. 21 日 18 时比 20 日 18 时( )A. 甲地区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B. 福建省比湿最大区域范围扩大C. 台风带来的降水使所经地区比湿增大D. 南下冷空气使所经地区蒸发减弱,比湿增大【答案】12. B 13.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从图中的信息进行判断,读懂图中的内容,结合习题进行分析。12.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长春地区风向由东北转为西北,A 错;冷锋经过北京, 北京经历降温天气,风力增强,B 对;重庆气压值终低于 1010 百帕 ,C 错;亚洲内部 高压中心的势力在增强,D 错。13. 人比湿最大地区变化可知甲地区空气中水汽
10、含量减少,A 对; 福建省比湿最大区域范围减小,B 错;图中显示台风带来的降水使所经地区比湿并没有增大,C 错; 南下冷空气使所经地区比湿没有增大,D 错。河流年输沙量是指一年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泥沙数量。下图为长江某水文站(11737E,3046N)1970-2014 年间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4. 1986-2014 年期间,形成该水文站年输沙量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其上游( )A. 年降水量减小 B. 流域面积扩大C. 植被覆盖率降低 D. 水库总容量增加15. 通常,该水文站一年中输沙能力最强的时段为( )A. 2 月 B. 5 月 C. 8 月 D. 11
11、月16. 图示输沙量的变化会导致( )A. 长江口渔业资源增长 B. 下游河段通航能力改善C. 长江口海浪侵蚀减弱 D. 下游湖泊面积加速萎缩【答案】14. D 15. C 16.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和流域环境的整体性。学生要能够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去分析各种因素的变化规律。14. 从图中可以看出 1986-2014 年期间,年降水量没有减小,A 错; 流域面积没有扩大,B错;年输沙量减少,说明植被覆盖率增加,C 错;水库总容量增加,拦截泥沙,减少输沙量,D 对。15. 8 月长江南北支流都进入汛期,河流流量大,流速快,所以,通常该水文站一年中输沙能力最强的时段为 8 月。选择 C
12、。16. 输沙量减少,长江带来饵料减少,长江口渔业资源减少,A 错;泥沙淤积减少,下游河段通航能力改善,B 对;泥沙来源少了, 长江口海浪侵蚀增加,C 错;泥沙来源少,下游湖泊面积淤积少,D 错。下图中虚线表示北极地区 7 月份 10等温线。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7. 图中 10等温线( )A. 以北地区的盛行风为西北风B. 自西向东经过亚洲、欧洲、北美洲C. 在甲地外凸主要受洋流影响D. 在乙地附近经过板块消亡边界18. 北极冰盖面积的变化会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若冰盖持续萎缩,北极地区( )A. 太阳辐射强度将变大 B. 出现极昼的范围将变小C. 陆地面积将扩大 D. 通航能力将提高【答案】
13、17. C 18. D【解析】试题分析:17. 读图,根据纬度分析,图中 O等温线以北地区属于极地东风带,北极的极地东风带盛行风为东北风,A 错。自东向西经过亚洲、欧洲、北美洲,B 错。在甲地外凸主要受洋流千岛寒流影响,C 对。在乙地附近经过板块生长边界,D 错。18. 北极冰盖面积的变化会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若冰盖持续萎缩,北极地区通航能力将提高,D 对。太阳高度角不变,太阳辐射强度不变,A 错。出现极昼的范围将不变,B 错。冰川融化,海面上升,陆地而积将缩小,C 错。考点:风带的风向,大洲分布,板块构造,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图为我国六次人口普查中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基本情况(不包括港澳台)图,回
14、答下列各题。19. 图中( )A. 人口总量每增长 1 亿人所用的时间均在 10 年以内B.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持续上升导致人口总量增加C. 与 1964 年相比,1982 年的 0 14 岁人口比重低、数量少D. 与 19902000 年相比较,20002010 年人口净增长量下降20. 我国历次人口普查( )A. 第一次前后人口自发地大规模迁往边疆B. 第三次后人口增长变缓受政策因素影响C. 第四次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出现了老龄化D. 第六次预测我国劳动力数量将大幅增加【答案】19. D 20. B【解析】试题分析:19.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总量每增长 l 亿人所用的时间大多在 10 年以内,
15、人口自然增长率先上升后下降,与 1964 年相比,1982 年的 014 岁人口比重低,但是数量多,与19902000 年相比较,20002010 年人口净增长量下降,所以 D 正确。20. 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第一次前后人口有计划地大规模迁往边疆,第三次后人口增长变缓受政策因素影响,第六次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出现了老龄化,第六次预测我国劳动力数量将下降,所以 B 正确。【知识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下图为某电子装配企业 1988 年-2013 年选址城市与路径示意图(年度为竣工或投产时期)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1. 该电子装配企业( )A. 属于原料导向型企业 B.
16、产业转移的方向由南向北C. 选址主要考虑劳动力成本 D. 产品市场由中国转向印尼22. 该电子装配企业选址的空间转移,可能导致( )A. 产品价格提高 B. 污染排放减少C. 大规模国际人口迁移 D.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答案】21. C 22. D【解析】试题分析:21. 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的相关知识。电子装配产业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属于典型的劳动力导向型企业,A 选项错误;图示该企业产业转移方向先是由南向北,然后由北向南,B选项错误;图示企业产业转移的基本方向为先是台湾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然后由沿海地区转移到内陆地区,最终转移到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其主要成因是劳动力成本因素,图示地区劳
17、动力成本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沿海地区、内陆、西南贫困山区、东南亚,故 C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只能分析得出产品的生产基地由中国转向印度尼西亚,并不能总结出该产品的销售市场变化,D 选项不符合题意,综上分析,本题选择 C 选项。22. 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的影响。材料中的电子装配企业选址的空间转移将导致企业生产成本降低,未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会调低产品的市场价格,选项说法错误;电子装配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较少,生产基地的变化不会导致污染排放减少,选项错误;该企业在印尼的工厂会大量招收当地的廉价劳动力,故图示电子生产基地由中国转移到印尼不会导致大规模的国际人口迁移,选项说法错误;产业转移会促进区域
18、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对我国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迁出势必导致当地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对印尼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迁入将促使该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选项说法符合题意,综上分析,本题选择 D 选项。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23. 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m)最可能是A. 18001900 B. 19002000C. 20002100 D. 2100220024. 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喜光 抗风 喜湿 耐寒 喜阴 耐贫瘠A. B. C. D. 25. 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
19、显。主要原因是A. 土壤肥力增强 B. 封山育林 C. 降水增加 D. 气候变暖【答案】23. A 24. C 25. D【解析】试题分析:23. 读图,根据曲线形态,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根据森林分布百分比,此森林集中分布处的海拔最可能是 18001900 米,A 对。B、C、D 错。24. 该森林植被在阴坡、迎风坡占的百分比最高,迎风坡降水多,说明植被的生长习性是喜阴、喜湿,B 对。不喜光,喜湿,说明不耐旱,A、C 错。海拔不高,说明不耐寒,D 对。25. 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说明苔原带的气温在升高,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D 对。光照增强不是植被增长的原因,
20、A 错。水土流失加重、降水减少应植被减少,B、C 错。【考点定位】读图能力,森林分布的高度、生长习性、范围扩大的原因。 【名师点睛】利用图示信息,判断森林集中分布区,对应横轴的海拔高度。根据图例,判断集中度最高的是阴坡、迎风坡,说明森林喜阴、喜湿的习性。植被分布范围的变化,反映了自然环境中气候条件的变化。二、综合题:本大题共三题,共 50 分。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左图为丹江口水库集水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示意图。丹江口水库库区海拔分布范围在 121-212 米之间。右图为近年来丹江和汉江流域的水质状况图(水质由优到劣) 。(1)比较汉江与渭河水文特征的不同点。(2)说明丹
21、江口水库被选定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理由。(3)分析左图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答案】 (1)不同点:汉江水量远大于渭河;渭河含沙量多,汉江含沙量少;渭河有结冰期而汉江无 (2)I、II、I 类水占比重大,水质好;夏季风带来丰富降水;众多河流汇入,水量大;地势高,能自流,利于调水 (3)山区地形,坡度大;垦殖、开矿等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与地表结构;夏季暴雨多,易诱发滑坡、泥石流【解析】本题以我国的丹江口水库为区域背景,考查河流水文特征的特点以及成因、调水源地的成因、地质灾害的多发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1)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河流的水位、水量、含沙量、
22、结冰期、汛期等,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因素主要是流域内地形、气候、植被等。渭河流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所以有结冰期,渭河及其支流源于黄土高原,含沙量较大。汉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大,故流量大,一月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无结冰期,流域内植被覆盖较好,含沙量少。(2)本题主要考查水源地的选择,主要从提供水量、水质、以及输水线路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丹江口水库的水质主要为 I、II、I 类,水质好;该地未季风气候区,夏季风带来丰富降水,而且附近河流众多,有大量水体流入,水量大;而且地势高,能自流,利于调水。(3)本题主要考查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从地形、气候、
23、物质基础、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该区域的西侧主要为河流的发源地,山地地形,坡度大,再加上垦殖、开矿等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与地表结构,地表物质不稳定。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暴雨多,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点睛:河流水文特征分析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由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较稳定) 。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流域:河流集水区域,地表以山脉为分界线,即分水岭。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 。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 。汛期:有长短(由
24、雨季长短决定或气温的高低决定) 。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一般地形起伏越大,水流越急,水能越大。 )凌汛:有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结冰期和发生在较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 。径流量变化。流速(短促的河流流速快,长而平直的河流流速慢) 。2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马拉开波盆地位于委内瑞拉西北部,四周山地环绕,盆地中心是南美洲最为湿热的马拉开波湖湖区。该湖区除北部委内瑞拉湾沿岸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不足 500 毫米外,大部分地区高温多雨,年平均降水量在 1500 毫米以上。湖泊以东的奥里诺科河水能蕴藏量大,流域面积88 万平方千米,流域内人口约有 225 万,人烟稀少
25、。(1)分析马拉开波湖湖区“湿” “热”的原因。(2)分析甲、乙两地气候特点差异原因。(3)你认为奥里诺科河是否应该大力发展水电,请说明理由。【答案】 (1)湿:多对流雨和地形雨,降水丰沛;气温高,河流众多,湖泊面积大,蒸发旺盛,水汽多;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热:纬度低,气温高;盆地地形,不易散热 (2)差异:甲地全年多雨,乙地一年分干湿两季。原因:甲地地处低纬,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对流旺盛,多对流雨,同时受沿岸暖流增湿影响。乙地地处低纬,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北信风交替控制,干季时沿海山地阻挡了水汽进入,降水少 (3)观点一:应该大力发展水电。奥里诺科河水能资源丰富,发展水电可以促进经济发
26、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修建大坝具有防洪、灌溉、养殖等综合效益。观点二:不应该大力发展水电。奥里诺科河流域人烟稀少,电力需求小;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落后,基础设施差,发展水电能力有限;建坝可能破坏河流生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提示“湖区大部分高温多雨,年平均降水量 1500 毫米以上。 ”多对流雨和地形雨,降水充沛;气温高,河流众多,湖泊面积大,蒸发旺盛,水汽多,而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所以湿;纬度低,太阳辐射量大,气温高,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扩散,所以热。(2)甲地处低纬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同时受暖流增温增湿影响,属
27、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乙地处低纬,全年高温,受赤道低压带和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干季时沿海山地阻挡了水汽进入全年高温,一年分为干湿两季。(3)此问为开发性试题,是否应该大力发展水电,可以得到两个不同的观点,根据各自的观点分析其相应的理由。奥里诺科河水能资源丰富;发展水电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修建大坝具有防洪、灌溉、养殖等综合效益,则应该大力发展水电;奥里诺科河流域人烟稀少,电力需求小;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落后,发展水电能力有限;建坝破坏河流生态,则不应该大力发展水电。【考点定位】世界地理、气候类型的综合应用。2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兰州是“新丝
28、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材料二兰州附近地处三大高原的交汇处,海拔差异大,独特的高原气候使这里生产的夏季蔬菜品质优良,品种繁多。 材料三兰州附近历史上以单一粮食生产为主,经济落后近些年来,国家实施科技扶贫工程,使该地区成为中国夏季蔬菜的生产基地。(1)说明兰州在区域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简述高原气候对蔬菜生产的有利影响。(3)分析发生这一转变的社会经济原因。【答案】 (1)位于几条铁路的交汇处,成为铁路枢纽,对外联系方便;东可联系渭河平原、华北平原;西北经过河西走廊进入新疆、中亚欧洲;南进四川盆地;北通内蒙古;西可进入青海、西藏 (2)海拔高,气温温凉;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
29、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病虫害少;气候垂直差异明显,蔬菜品种多样;同一品种蔬菜成熟时间不同;空气清新(污染小) (3)市场需求的扩大;交通、网络条件的改善;农业种植技术和冷藏保鲜技术的提高;政府支持力度加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农业区位以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1)描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一般从区际联系(宏观上有无联结不同区域的位置、微观上重要的交通线)、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分析重要战略物资、从国际政治,经济的格局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兰州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要结合图示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联系沟通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位于几条铁路的交汇处,成为铁路枢纽,对外联系方便;东可联系渭河平原、华北平原;西北经过河西走廊进入新疆、中亚欧洲;南进四川盆地;北通内蒙古;西可进入青海、西藏 。(2)本题主要考查农业气候区位因素,主要从气温、光照、温差、病虫害以及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温凉;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蔬菜品质的提升;天气干燥少雨,病虫害少;气候垂直差异明显,蔬菜品种多样;同一品种蔬菜成熟时间不同;空气清新,污染小。(3)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改变主要和市场需求、交通条件的改善,农业技术和冷藏保鲜技术的提高,以及该地区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