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

上传人:梦中客 文档编号:1711998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DOC 页数:90 大小: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沁园春雪毛泽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了解毛泽东,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时间:课时。教学步骤:第一

2、课时一、引入从背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引入本词的教学。二、新课、毛泽东生平:(学生介绍,老师概括。 ) (展示其书法作品。 )、本词写作背景:1936 年 3 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字词:多音字:分、数、汗、还、朝。难字:莽、娆、竞、骚。、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缺点予以更正。、分析:上阕: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

3、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详细分析上阕: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明确:总写北国雪景, “千里” “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2辽阔。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 “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 “长城” 、 “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 、 “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

4、“山” 、 “原”人格化。 “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 , “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提问:“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下阕。提问:下阕可分几层?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第二课时一、详细分析下阕:1、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过

5、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2、 “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 、 “稍”有什么作用?“略输” 、 “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 “略” 、 “稍” 、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略输” 、 “稍逊” 、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 “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3、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

6、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 “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 “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 “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评古”是为了“颂今” 。齐读这首词,力求当堂成诵。总

7、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3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 “议”得恰如其分, “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二、解决课后练习三、布置作业、仔细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结合本课内容及写法,赏析毛泽东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2、雨 说郑愁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简介作者郑愁予的主要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读准“圃” 、 “

8、喑” 、 “襁褓” 、 “锢” 、 “滞”等词的字音。掌握“寒浅” 、 “留滞” 、 “喑哑” 、 “襁褓” 、 “喧嚷” 、 “温声细语” 、 “知悉”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揣摩诗歌中运用的拟人、象征的艺术手法,提高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3、情感目标:品读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感情,以及文中的美妙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

9、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 ,去感受现代诗歌中的“雨”的魅力。二、整体感知4、走近作者:郑愁予,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 年生于山东济南。1949 年随父至台湾。1956 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其成名作错误1954 年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写作背景:这首诗发表于年月日的台北联合报上。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极为关注祖国大陆,这首诗既是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

10、”的祝福,也是对祖国未来的祝福。它在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的基础上,又展现出清新动人、欢快率性的一面,因此此诗一刊出,立刻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三、初读课文1、听诗歌配乐朗诵。2、教师范读课文,每读一段,学生就配合编好的对课文的评点。3、学生读课文,每读一段,教师也同样配读对课文的评点。4、初读小结:这首诗歌分为四层意思来展示,首先点明在大地最需要的时候雨来到了大地;其次点明雨的来意和雨的亲切邀请;再次点明雨的来意,要教会孩子们勇敢地笑;最后呼应开头,点明雨的祝福。四、文段分析1、第二节中“像雨丝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有什么作用?明确:“把天地织在一起”表明雨对大地的博爱,它想滋润万物,这首诗是

11、为祝福儿童所写的,因此,这其实也正是雨对所有儿童的博大的爱。、第二节中“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能否改成“我来了,在雷鸣电闪中,在狂风中我来了”?为什么?明确:“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表明雨是静静地来的,因为它关爱孩子们而生怕惊扰他们。改后则表明雨来时那惊扰人的气势,就表现不了雨对孩子们的关爱,此外也不符合春雨绵绵、轻柔细腻的特点。3、第三节中“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 ,这里的“我”和“你们”分别指代谁?明确:“我”指代春雨或雨, “你们”指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第五节中雨要带着孩子们“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这样做

12、的目的是什么?明确:雨想请孩子们和它一起去迎接春天的到来。在这之前,鱼儿是不动的,溪水是静止的,现在春天来了,鱼儿也开始活跃地跳动着,溪水也开始重新涨了起来,又活泼地流淌了起来,这些正是春天到来的象征,现在雨带着孩子们去向鱼儿“说声好” ,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其实正是去迎接春天。5、第九节中“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联系上下文考虑, “雨”为什么不再回去?明确:它希望儿童们都能自由地欢笑,有着甜蜜幸福的童年,它要为此而进行不懈的奋斗。5第二课时一、拓展延伸、教师提问:这首诗通篇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最后一节中写道:“当你们自由

13、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快乐的安息”让你联想起龚自珍的哪两句诗?最后一节写道:“要记着,他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显然, “雨”带来的是一份甜蜜的祝福,你品出这种“甜”了吗?请引用诗歌中的内容陈述你的理由。阅读副标题,然后说说:这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关系?你认为这首诗适合青少年阅读吗?谈谈你的感受。、学生活动:要求学生一一讨论上述问题,大胆发表自己合理的看法。、意象与意境: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在特定情况下,都可称为“意象” ,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14、”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世界的。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情由景寓,景中含情,品味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意境美,主要通过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即意象)实现。二、评说诗歌朗读要求学生对诗歌朗读品评,边读边评,看朗读是否流畅,节奏是否合理,停顿是否恰当,语气、语调是否符合文意。1、自由朗读诗歌。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放慢速度,一边读,一边体会每句话的完整意思。2、互相评读。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评,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讨论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3、对照诗歌朗读录音,谈谈自

15、己朗读课文的感受。4、朗读全诗。三、布置作业、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课后练习第三题。、选用课时作业。63、星星变奏曲江 河教学目标:1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3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点:1、通过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主题思想。2、理清诗歌结构特色,赏析诗中精妙的修辞。教学难点:1、用意象方法,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感受语言美,领悟修辞下蕴含的丰富内涵。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以“说”导入:以学生个性化的“说”引入新课。1、课前让学生针对星星变奏曲自主找一个话题,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合。2、学

16、生上讲台“说”: 简介朦胧诗(特点、产生背景)什么是变奏曲?谈谈星星的天文知识。 朗读一首与星星有关的诗歌。3、揭题:同学们,读好的文字是一种享受,读美的诗歌更是一种熏陶。诗歌与诗人之间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因为诗能传情。诗人江河作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在那特殊的年代文革时期。对现实进行了反思,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现在,让我们细细品味这首星星变奏曲 。 (板书课题)二、 读中悟学(一) 、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二) 、领悟角度:析主题,赏语言分析主题:老师设计两个层递式的问题,领悟诗中星星的象征意义。1、体会诗句中的意象老师对意象进行解释阐述(1)诗中出现的下列意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

17、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飘动的旗子、瘦小的星、火此题难度层面较小,主在让学生先在判断上对认识意象的特征。(2)指出下列星星的指代意义: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象星星落满天空: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学生联系具体语句发表见解,教师适当点拨)明确:“星星”这个意象在诗中出现次数最多,但每一次都不是单独依存的,目的是让7学生结合上下文意思了解其具体所指,能更深刻地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及作用。设计意图:领悟部分的设计是让学生明确解读意象之象征意义的方法:“星星”指代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

18、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象征光明。感悟部分让学生懂得通过诗歌意象作用来感知诗人情感,从而达到了解主题的地步。如:我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这句活象征着一个安宁平静的世界,表达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次环节主要以课堂合作的形式,通过“星星”这个意象特点来领悟象征意义,最后用意象方法,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语言:1、找出诗歌结构、形式的特点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主要然让学生比较上下两节诗的形式,绝大多数同学能找出来。如果 如果谁不愿意 谁愿意 温情、浪漫寒冷、残酷对比2、结合构思的特点,说说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修辞

19、特点:选出两则例题,进行分析阐述,让学生从中领悟修辞的分析手法。(1)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星星为什么会颤抖?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心灵的寒冷孤寂,表达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2)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鸟落满枝头” ,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而平静的夜间,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

20、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接着,让学生从中领悟解答修辞的分析层次。领悟 :比喻、反复、类比、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描绘了生动的意象,能营造优美的意境,美化文章的语言,也传递了作者的情感。三、课堂演练(1) “柔软得像一片湖”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体会加点字词的表达作用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 四、小结(板书)1、意象:“星星”象征光明。2、语言:变奏曲式的构思;精妙的修辞。84、*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学设想:

21、1二课时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

22、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1作者简介济慈(1795182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 ,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 ,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 希腊古瓮颂秋颂 忧郁颂 ,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 “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

23、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 20 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 25 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教师点拨:9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 “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 “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 “可喜的草丛” ,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

24、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4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25、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5合作探究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 ,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26、。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6学生配乐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第二课时一、指导自读夜1资料助读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 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 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 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

27、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 。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2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10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

28、色之中。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4拓展延伸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静夜月光淡淡, 天河何处?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白云团团, 怕会

29、有鲛人在岸。漏出了几点疏星。 对月流珠?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5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二、作业:P16 练习三板书设计蝈蝈与蛐蛐 夜济慈 叶赛宁夏)蝈蝈的乐音 主题: 河水 松林 夜莺 秧鸡(冬)蛐蛐的歌儿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静谧、美丽 溪水 月色(反复吟咏)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安适、宁静的心境) 大河 小溪 青草11第一单元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材说明:雨的诉说是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本单

30、元以抒写大自然的诗为主题,让学生从欣赏诗词作品中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感受人生情趣。雨是一种最普遍的自然现象。春雨细,柳丝长,夏日暴雨晒高阳,秋雨缠绵冬雨凉。可以说,雨带给人的不仅是清凉,它滋润着万物,给自然万物带来生机,但是,雨也给人类带来灾难。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去倾听大自然的雨声,感受雨的韵律,品味雨的诗意,并在此基础上,以雨为对象,写一篇抒情文章。活动前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运用电脑制作课件,使课堂活动情感化、艺术化。时间安排:2 课时。活动准备:学生:这篇综合性学习的文字叙述很美,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活动前,让学生认真研读,感受雨的诗情

31、。独自倾听、体味雨的韵律,可以带着录音机或摄像机,录下雨的音符,记下自己的感受;搜集有关雨的诗文佳作或俗语,了解雨的奇特现象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教师:设计听雨的要求、内容;搜集整理有关雨的音像文字资料,制作课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编辑,装订成册。活动过程:一、倾听雨的足音(一)听雨去独自一个,带着录音机,观察雨幕,倾听雨韵,感受雨情。要求做好记录,比如,听雨地点、季节、雨的特点,对雨声雨象的形象描绘,以及自己观雨时的心情,等等。(二)听雨归来以小组为单位,把大家听雨所得集中到一起,经过编辑整理,制作课件或者串联起来;课堂展示活动时,由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听雨所得,略加

32、描绘,并展示听雨成果。说说我听到的雨声讲述听雨感受听听我收集的雨韵播放雨的录音二、感受雨的诗意(一)展示学生编辑的雨的诗集,并作简评。 (可以将他们最成功的页面扫描成图片,再做成 flash 动画,插入音乐,播放。 )(二)感受雨的情丝12意境:幽深的小巷,一把油纸伞字幕:杏花春雨江南雨的情丝音乐:伴着悠扬的笛音,朗诵,并鉴赏语言美,意境美。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白居易的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

33、,花落知多少。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苏武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橡雨亦奇。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一段文字: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惶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雨,留给人们的不仅仅只是美好的回忆,也有苦涩和无奈,甚至是挥之不去的愁怨。请听作者的愁绪与感慨。音乐:曲调转为低沉、略带哀怨的萧声曲。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

34、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拗。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老杜之“沉郁”于此可见一斑。晚唐诗人杜牧虽说才情横溢,可到了江南,面对满眼春色却感叹起历史的烟雨:“南朝13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老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情景交融,渲染出迁客

35、骚人那种去国怀乡、感极而悲的心境。雨给人们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也正如此,雨才成为人们歌咏的对象。当人们在观雨时,把自己的感情赋予雨,这时的雨就已经是凝结着作者思绪和情感的东西,成为一种意象。因而,雨又多了一些比喻、象征意义。“屋漏偏逢连夜雨” ,在这种时候,雨在人们心中投下的就只能是生活的阴影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告诉人们,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三、说说雨的功过诗人眼中的雨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然而,大自然的雨却是变化无穷的,它可以冲毁桥梁,淹没、破坏庄稼,给人类带来灾难。下面,请站在科学的角度讲述雨的别样情形。1讲述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2罗列与雨有关的奇特现象:梅雨、钱雨、泥雨、酸雨等

36、等。说说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四、抒写雨的情怀在自己听雨和学习他人文学作品描绘雨的方法的基础上,以一个季节中的雨为意象,结合自己的心情,抓住雨给你的独特感受,写一篇抒情文章。5、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3.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14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教学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37、简介作者。1、精心导入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出示教学目标并板书课题)2、简介作者先由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 (多媒体出示)梁启超(1873-1929) ,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

38、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 148 卷,1000 余万字。二、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旁骛 亵渎 强聒不舍 佝偻 承蜩三、整体感知过渡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文章,听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组: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此后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全

39、班交流,学生互相评论补充,明确问题要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群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它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 、 “要敬业” “要乐业”三个问题。四、研读揣摩学生自读课文 1-7 段,思考下列问题(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1、试解释中心论点的含义。2、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3、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研讨。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相互补充,最后15统一答案要点:1、略。2、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

40、明有业的必要性。一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3、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 ,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至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 ;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 , “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41、 ”五、质疑问难1、学生发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可做适当引导。2、教师发问。在论证敬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两次运用了设问句,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讨论,踊跃做答,教师做适当点拨。六、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教师点拨:那些凡人做的琐事,很多都忠实圆满的完成,他们都可以称为“天地间第一等人”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算天地间第一等人呢?七、布置作业1、摘

42、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2、完成课后练习二。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听写词语,进一步巩固掌握基础知识。读积累的经典语句、格言。2、回顾本文论点及文章结构二、研读揣摩学生自读课文 8-9 段,并思考。(多媒体投影出示问题组)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 ,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由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最后明确答案要点:1、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

43、做” ,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16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 ,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个理由。2、作者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3、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三、质疑问难1、学生发问。学生自由提出问题,鼓励其他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教师可做适当引导。2、教师发问。在论证乐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为什么从反面的现象谈起,可不可去掉?鼓励学生讨论,踊跃做答,教师做适当点拨。四、体验反思(多媒体出示)课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

44、并没有高下。 ”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 ”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五、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并举出文中相应的例子。教师做适当补充,最后多媒体出示: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

45、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 “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 “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六、课文小结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 “敬业” “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七、布置作业176、纪念伏

46、尔泰逝世一百周年雨 果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雨果对伏尔泰的赞扬崇敬之情。2、体会雨果饱含激情的演讲风格和理解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3、学习作者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两个特征刻画他的“斗士”和“智者”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1、从雨果包含激情的语言中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2、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素质,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教学难点:1、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2、伏尔泰所处的时代及思想背景。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从今天

47、开始,我们通过学习一篇演说词,走近法兰西的两位杰出人物:伏尔泰和维克多?雨果。他们相差整整一个世纪,伏尔泰于 1778 年病逝,雨果生于 1802 年,他们二人并没有面对面的交往。但是,阅读过本文的人,无不被雨果对伏尔泰的敬爱与景仰之情感染。二、整体阅读: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陨落:yn 诅咒:z 不挠:no 恪尽职守:k2、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世纪性贡献 第二部分(2-8)思想启蒙;(9)现实关怀。第三部分(10-12)非凡人格 第四部分(13-14)时代意义三、新课讲授:1、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明确:、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

48、思想上的贡献;、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素质,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182、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明确:在伏尔泰生活的时代前期,统治阶级压迫人民,而人民却甘心受迫,不敢、也不懂起来反抗,社会愈加昏暗腐败。这时,许多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主义思想家用自己的笔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唤起了人们反抗的意识,投入到为民主自由而斗争的自由中去。所以,雨果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称为“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3、教师范读第一段,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在第一段中找出最能够体现雨果对伏尔泰评价的一个词和一句话。、为什么雨果认为伏尔泰是永生的?、世人怎么对待伏尔泰的逝世?雨果呢?明确:、 “巨星” 、 “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 ”、因为他有长寿的岁月,有等身的著作,还担负着培育良知、教化人类的责任。、世人有两种态度:诅咒和祝福。雨果认为,这是荣誉最美好的两种形式。4、伏尔泰是几个世纪前的伟人,在雨果口中他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学生独立思考,找出文中能够表现伏尔泰形象的句子。总结学生的发言,分析得出:文中的伏尔泰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