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提纲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70614232.doc--点击预览
-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70614231.doc--点击预览
-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热力环流导学提纲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70614230.doc--点击预览
-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热力环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70614229.doc--点击预览
-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3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导学提纲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70614228.doc--点击预览
-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3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70614227.doc--点击预览
-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4课时导学提纲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70614226.doc--点击预览
-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4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70614225.doc--点击预览
-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2气压带和风带第12课时限时练新人教版必修120170614224.doc--点击预览
-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导学提纲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70614223.doc--点击预览
-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70614222.doc--点击预览
-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2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导学提纲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70614221.doc--点击预览
-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2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70614220.doc--点击预览
-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2气压带和风带第3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导学提纲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70614219.doc--点击预览
-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2气压带和风带第3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70614218.doc--点击预览
-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2气压带和风带第3课时限时练新人教版必修120170614217.doc--点击预览
-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2气压带和风带第4课时气候类型的判读导学提纲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70614216.doc--点击预览
-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2气压带和风带第4课时气候类型的判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70614215.doc--点击预览
-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2气压带和风带第4课时限时练新人教版必修120170614214.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 1 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大气的受热过程。【重点难点】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流程】一、基础感知【基础感知】结合课本 28 页图文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1)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A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 。图中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C 叫做 。2.两大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2)大气的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 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3.两大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表现形式: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②削弱强度:因大气成分而异。2(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特别提醒:大气逆辐射并非只在晚上存在,白天也存在,并且白天辐射比晚上更强。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左右。【深入学习】大气保温作用与削弱作用的实际应用(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 →温 室 气 体 排 放 增 多大 气 吸 收地 面 辐 射增 多 大 气 逆 辐 射 增 强 , 保 温 作 用 增 强气 温 升高 , 全 球变 暖(2)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 的多寡。如:3①高海拔地区: → → →地 势 高空 气稀 薄 大 气 的 削弱 作 用 弱 太 阳 能丰 富②内陆地区: → → → 气 候 较为 干 旱 晴 天 多 、 阴雨 天 气 少 大 气 的 削弱 作 用 弱 太 阳 能丰 富【迁移运用】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当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 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二、探究未知请写出你的疑惑。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题名称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师姓名 学生年级 高一 课时 1课程标准描述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考试大纲描述 大气受热过程。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主要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有对生活上中天气现象四季变化的感受上,同时还要有相关的物理知识所以有一定的学习障碍,老师要通过设计、讨论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学习目标 大气的受热过程。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难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备注)导导入新课本节本章我们学习地球上的大气,主要包括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随课件和教师导引,进入本课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思巡视学生,观察学生速度停留问 题留心在评讲环节做好铺垫。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本,按导学提纲的要求思考知识点。通过独立阅读、思考,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自学能力。议指导学生按导学提纲要求展开小组讨论围绕小组学习 任务,合作探究,研讨学习内容。小组互助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展组织学生分组或个人展示探究成果、个人观点。起立,利用黑板等工具,分组或个人展示全班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2探究成果。 并相互质疑。培养表达和思辨能力。评重点讲评:两大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表现形式: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②削弱强度:因大气成分而异。(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大气保温作用与削弱作用的实际应用(1)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2) 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大气逆辐射并非只在晚上存在,白天也存在,并且白天辐射比根据老师讲评,整理完善导学提纲。厘清知识线索,升华重点,突破难点。3晚上更强。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左右。检高考题再次考察学生掌握情况并揭示重点所在积极思考强化所学检验、巩固、完善所学内容。教学反思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1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 2 课时 热力环流【学习目标】热力环流的形成。【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导学流程】一、基础感知【基础感知】结合课本 P29~P30 图文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形成原因: 。2.形成过程(在下方空白处根据提示参考课本图 2.3 绘出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Step 1:地面间冷热不均 Step 2:空气上升或下沉2Step 3: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 Step 4:大气水平运动3.完成课本 P30 活动题【深入学习】1.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2)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2.等压面图的判读和应用(1)判读技巧结合下图说明判读等压面图的基本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 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即 PAPC,P BPD。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在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者气压高,下凹者气压低,即 PC>P D,P B>P A。3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 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2)等压线图的应用①判断气压高低:如上图中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气压值和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可得:PBPAPCPD。②判断下垫面的性质:a.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b.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c.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③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 A 地;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 B 地。特别提醒: (1)高压和低压是对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高低而言的。(2)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3)大气的垂直运动是地面冷热不均造成的,并非由气压差异引起。(4)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总是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迁移运用】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 P1和 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 西北风提示:高空等压面特征与近地面相反。水平运动的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4二、探究未知请写出你的疑惑。1热力环流课题名称热力环流课程标准描述 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考试大纲描述 热力环流的形成。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主要介绍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有对生活上中天气现象四季变化的感受上,同时还要有相关的物理知识所以有一定的学习障碍,老师要通过设计、讨论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学习目标 热力环流的形成。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备注)导导入新课本节本章我们学习地球上的大气,主要包括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随课件和教师导引,进入本课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思巡视学生,观察学生速度停留问题留心在评讲环节做好铺垫。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本,按导学提纲的要求思考知识点。通过独立阅读、思考,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自学能力。议指导学生按导学提纲要求展开小组讨论围绕小组学习任务,合作探究,研讨学习内容。小组互助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展组织学生分组或个人展示探究成果、个人观点。起立,利用黑板等工具,分组或个人展示全班学生共 同分享学习成果2探究成果。 并相互质疑。培养表达和思辨能力。评重点讲评:等压面图的判读和应用判读技巧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在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者气压高,下凹者气压低,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2)等压线图的应用①判断气压高低:如上图中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气压值和同一水平面上 不同点的气压值可得: ②判断下垫面的性质:a.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b.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c.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根据老师讲评,整理完善导学提纲。厘清知识线索,升华重点,突破难 点。3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③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检高考题再次考察学生掌握情况并揭示重点所在积极思考强化所学检验、巩固、完善所学内容。教学反思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1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 3 课时 大气的水平运动【学习目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等压线图的判读。【重点难点】重点: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等压线图的判读。难点: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等压线图的 判读。【导学流程】一、基础感知【基础感知】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力,即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________指向_______。2.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类型 受 力 风 向 图示(北半球)高空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 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请在下方空白处试着画出南半球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 2南半球高空中的风 南半球近地面的风【深入学习】1.基本气压场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气压梯度的大小,根据教材图 2.8 完成下列要求。(1)甲、乙两地,哪里的气压梯度大?简要说明判断理由。(2)在图中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气压系统 特征高压中心 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高周低低压中心 等压线闭合,数值中低周高2.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判断(1)根据等压线的高低及气压场所处的南、北半球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 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3(2)风力大小 判定:在同一幅图 中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在不同地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迁移运用 】1.图中甲地的风向为( )A.偏东风 B.偏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2.下图甲、乙、丙、丁四地中风速最大的是( )4A.甲 B.乙 C.丙 D.丁二、探究未知请写出你的疑惑。1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课程标准描述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考试大纲描述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主要介绍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有对生活上中天气现象四季变化的感受上,同时还要 有相关的物理知识所以有一定的学习障碍,老师要通过设计、讨论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学习目标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重点 大气运动的 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难点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备注)导导入新课本节本章我们学习地球上的大气,主要包括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本节课学习大气运动的根 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随课件和教师导引,进入本课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思巡视学生,观察学生速度停留问题留心在评讲环节做好铺垫。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本,按导学提纲的要求思考知识点。通过独 立阅读、思考,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自学能力。议指导学生按导学提纲要求展开小组讨论围绕小组学习任务,合作探究,研讨学习内容。小组互助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展 组织学生分组 或个人展示探究 起立,利用黑板等工 全班学生共同2成果、个人观点。 具,分组或个人展示探究成果。分享学习成果并相互质疑。培养表达和思辨能力。评重点讲评 :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判断根据等压线的高低及气压场所处的南、北半球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第一步 ,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风力大小 判定: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在不同地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根据老师讲评,整理完善导学提纲。厘清知识线索,升华重点,突破难点。检高考题再次考察学生掌握情况并揭示重点所在积极思考强化所学检验、巩固、完善所学内容。3教学反思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1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1 冷热不均 引起大气运动 第 4 课时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习目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等压线图的判读。【重点难点】重点: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等压线图的判读。难点: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等压线图的判读。【导学流程】一、基础感知【基础感知】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力,即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________指向_______。2.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类型 受 力 风 向 图示(北半球)高空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请在下方空白处试 着画出南半球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 2南半球高空中的风 南半球近地面的风【深入学习】1.基本气压场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气压梯度的大小,根据教材图 2.8 完成下列要求。(1)甲、乙两地,哪里的气压梯度大?简要说明判断理由。(2)在图中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气压系统 特征高压中心 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高周低低压中心 等压线闭合,数值中低周高2.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判断(1)根据等压线的高低及气压场所处的南、北半球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第一步,在等压线图 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 ,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 南半球)偏转,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3(2)风 力大小判定: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在不同地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 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 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越稀 疏,风力越小。【迁移运用】1.图中甲地的风向为( )A.偏东风 B.偏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2.下图甲、乙、丙、丁四地中风速最大的是( )4A.甲 B.乙 C.丙 D.丁二、探究未知请写出你的疑惑。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程标准描述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考试大纲描述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主要介绍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有对生活上中天气现象四季变化的感受上,同时还要有相关的物理知识所以有一定的学习障碍,老师要通过设计、讨论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学习目标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重点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难点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备注)导导入新课本节本章我们学习地球上的大气,主要包括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本节课学习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随课件和教师导引,进入本课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思巡视学生,观察学生速度停留问题留心在评讲环节做好铺垫。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本,按导学提纲的要求思考知识点。通过独立阅读、思考,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自学能力。议指导学生按导学提纲要求展开小组讨论围绕小组学习任务,合作探究,研讨学习内容。小组互助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展 组织学生分组或个人展示探究 起立,利用黑板等工 全班学生共同2成果、个人观点。 具,分组或个人展示探究成果。分享学习成果并相互质疑。培养表达和思辨能力。评重点讲评: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判断根据等压线的高低及气压场所处的南、北半球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风力大小判定: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在不同地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根据老师讲评,整理完善导学提纲。厘清知识线索,升华重点,突破难点。检高考题再次考察学生掌握情况并揭示重点所在积极思考强化所学检验、巩固、完善所学内容。3教学反思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1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 1 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练习时间:40 分钟,总分 100 分一、 单项选择题:(共 15 小题,每题 4 分,共 60 分)1 2 3 4 5 6 7 8 9 1011 12 13 14 151.读下面“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示意图” ,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点位于 30°N 附近 B.乙点位于 30°N 附近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北风2.下列有关风带的画法,正确的是( )(2012·济南高一质检)读下面的“三圈环流简图” ,完成 3~4 题。3.图中数码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2A.①是极地高气压带 B.②是副极地低气压带C.③是盛行西风带 D.④为信风带4.赤道地区一般降雨量非常大,其原因是( )A.多锋面气旋活动B.近地面盛行西风,降水量大C.沿岸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D.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5.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A.a B.b C.c D.d下面是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 6~8 题。6.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 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 ( )A.下沉 干燥 B.上升 湿 润C.由高纬流向低纬 干燥 D.由低纬流向高纬 湿润7.图示月份,下列河流中最有可能处于枯水期的是( )A.巴拉那河 B.刚果河C.湄公河 D.莱茵河8.受①②之间气压带或风带影响的地区不可能在( )A.东非高原 B.巴西高原C.撒哈拉沙漠 D.马达加斯加岛读下图,回答 9~10 题。39.若该图中心为北半球的气压中心,P 点气压为 1 005 百帕,M 点气压为 1 000 百帕,则 M 点的风向为( )A.西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东 南风10.若该气压中心位于印度西北部地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低压中心切断B.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高压中心切断C.此时气压带和风带相对南移D.北太平洋海域主要受低压控制读“世界海平面等压线分 布( 单位 hPa)”图,回答 11~12 题。11.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可判断此时北半球所处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12.根据图中等压线分布规律,对甲、乙两地存在的气压中心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地为低压中心——位于亚欧大陆中部 B.乙地为高压中心——位于大西洋中部C.甲地是亚洲低压中心,乙地是北太平洋高压中心4D.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现象13.(2012·潍坊高一期末)从盛行风向考虑,南极某考察基地(69.5°S,76.3°E)建筑物门窗应避开的风向是( )A.东北 B.东南 C.西南 D.西北14.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A.上海昼短夜长B.地球绕日公转速度较慢C.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达一年中最小值D.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15.关于季风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有( )A.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B.风向的季节变化是形成季风环流的主要原因C.东亚的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东南部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唯一原因二、综合题:(共 40 分)16.读下图,回答问题。5(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般地说,A 地比 B 地降水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 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________,为什么 C 气流与 D 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气流相对上升的 地区是________ 和_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_。气流相对下沉的地区是________和_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_气压,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 1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2 气压带和风带 第 1 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学习目标】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规律。【重点难点】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规律。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规律。【导学流程】一、基础感知【基础感知】1.大气环流(1)概念:_________________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__________状态。(2)成因:___________的纬度差异,造成高低纬度间的___________,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如下图)(1)三圈环流2成因:高低纬度间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组成: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风带Error!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_______________而南北移动。(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________,冬季偏南。【深入学习】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现象,可以通过假设,分三步逐步探究:第一步:假设地球表面均一,地球不自转,在单一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形成单圈闭合环流第二步:假设地球表面均一,地球自转,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力和地表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3气压带的 成因分类:成 因 类 型 实 例冷高压 ________________带由于地面 冷热不均,近地面形成的高、低气压热力型气 压 热低压________________带动力高压 ________________带由于气流运动造成的高、低气压动力型气 压 动力低压 ________________带第三步:在上述基础上,受地球公转 运动的影响——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读上图分析,气压带、 风带的季节移动有什么规律?4当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时,北半球为 (夏/冬)半年;当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时,北半球为 (夏/冬)半年。【迁移运用】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下图四幅图中属于北半球中纬环流圈的是2.下面四幅图中表示南半球信风带的是气压带、风带的移动: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箭头表示大气运 动方向。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般地说 A 地比 B 地降水量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 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 C 气流与 D 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规律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_____带____带的季节移动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向_______(南/北)移动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风带向_______(南/北)移动5____________________。C 与 D 之间形成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__,该气压带是________原因形成的。4.7 月份主要分布在北半球,1 月份主要分布在南半球的气压带是( )A.副极地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C.赤道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二、探究未知请写出你的疑惑。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课程标准描述 运用图 表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形 成、分布规律。考试大纲描述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规律。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主要介绍了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规律。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有对生活上中天气现象四季变化的感受上,同时还要有相关的物理知识所以有一定的学习障碍,老师要通过设计、讨论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学习目标 气 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规律。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规律。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规律。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备注)导导入新课本节本章我们学习地球上的大气,主要包括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本节课学习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规律。随课件和教师导引,进入本 课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思巡视学生,观察学生速度停留问题留心在评讲环节做好铺垫。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本,按导学提纲的要求思考知识点。通过独立阅读、思考,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自学能力。议指导学生按导学提纲要求展开小组讨论围绕小组学习任务,合作探究,研讨学习内容。小组互助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展组织学生分组或个人展示探究成果、个人观点。起立,利用黑板等工具,分组或个人展示全班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2探究成果。 并相互质疑。培养表达和思辨能力。评重点讲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现象,可以通过假设,分三步逐步探究:第一步:假设地球表面均一,地球不自转,在单一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形成单圈闭合环流第二步:假设地球表面均一,地球自转,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力和地表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第三步:在上述基础上,受地球公转运动的影响——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根据老师讲评,整理完善导学提纲。厘清知识线索,升华重点,突破难点。检高考题再次考察学生掌握情况并揭示重点所在积极思考强化所学检验、巩固、完善所学内容。教学反思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31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2 气压带和风带 第 2 课时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学习目标】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重点难点】重点: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难点: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导学流程】一、基础感知【基础感知】阅读课本 P36~P38 图文,掌握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成因:____________差异。2.气压分布Error!(1)北 半 球(2)南半球:呈____状分布。3.影响中国的气压:冬季____________高压对我国影响显著;夏季西太平洋________高压对我国影响很大。4.东亚季风(1)成因:____________差异。 (2)风向:冬季盛行________风;夏季盛行 ________风。(3)性质:冬季风________;夏季风________。【深入学习】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北半球因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陆地和海洋的热力差异对气压分布的影响显著(而南半球因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在北半球:夏季陆地气温 海洋,热低压强盛,切断了 带,使其成块状保留在海洋上;冬季陆地气温 海洋,陆上形 成冷高压,切断了 带,也使其成块状保留在海洋上。图示如下: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与差异: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季风类型夏季 冬季 夏季 冬季3风向 风 风 风 风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 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源地 副热带太平洋 西伯利亚、蒙古 赤道附近的印度洋 西伯利亚、蒙古性质 温暖湿润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低温干燥分布 地区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局部地区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迁移运用】1.下图所示季节,上海和孟买的盛行风向分别为A.东南季风、西北季风 B.东南季风、西南季风C.东北季风、东南季风 D.西北季风、东北季风读“世界部分地区图” ,图中阴影为地面季风的地理分布区,完成 2~4 题。2.1 月,图中 A 地盛行 (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3.关于 B 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 是 ( )4A.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B.冬季风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4.当 C 地盛行西北季风时 ( )A.A 地高温多雨 B.B 地寒冷干燥C.C 地形成高压中心 D.正值 1 月份左右二、探究未知请写出你的疑惑。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课题名称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课程标准描述 运用图表说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考试大纲描述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主要介绍了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有对生活上中天气现象四季变化的感受上,同时还要有相关的物理知识所以有一定的学习障碍,老师要通过设计、讨论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学习目标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重点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难点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备注)导导入新课本节本章我们学习地球上的大气,主要包括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本节课学习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随课件和教师导引,进入本课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思巡视学生,观察学生速度停留问题留心在评讲环节做好铺垫。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本 ,按导学提纲的要求思考知识点。通过独立阅读、思考,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自学能力。议指导学生按导学提纲要求展开小组讨论围绕小组学习任务,合作探究,研讨学习内容。小组互助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展 组织学生分组或个人展示探究 起立,利用黑板等工 全班学生共同2成果、个人观点。 具,分组或个人展示探究成果。分享学习成果并相互质疑。培养表达和思辨能力。评重 点讲评:在亚洲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和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它任何地区都要显著。所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风,在东亚最为典型,范围大致包括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前缘的偏北 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此偏北风强烈时即为寒潮;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偏南气流和偏北气流相 遇,往往会形成大范围的降雨带。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但不是惟一的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等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半岛一带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根据老师讲评,整理完善导学提纲。厘清知识线索,升华重点,突破难点。3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成的。检高考题再次考察学生掌握情况并揭示重点所在积极思考强化所学检验、巩固、完善所学内容。教学反思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1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2 气压带和风带 第 3 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习目标】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重点难点】重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难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导学流程】一、基础感知【基础感知】阅读课本 P38~P39 图文,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作用(1)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________和________得到交换。(2)是各地________和________形成的重要因素。2.影响气候的形成(1)不同________和________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________类型。(2)部分气候类型下的环流形式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___________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________控制;地中海气候:受____________带和________带交替控制。【深入学习】根据气压带、风带季 节移动规律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2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该种气候具有终年气温和降水特点相对单一、季节变化小的特点。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 大陆 岸全年受 控制终年 (700~1000 mm)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 之间 全年受 控制终年 (2000 mm 以上)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 大陆 岸夏季受 控制,冬季受 控制夏季 ,冬季 【迁移运用】读伊比利亚半岛示意图,比较 A、B 两地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及成因。3A 地 B 地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气候成因二、探究未知请写出你的疑惑。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 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 的影响课程标准描述 运用图表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考试大纲描述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主要介绍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有对生活上中天气现象四季变化的感受上,同时还要有相关的物理知识所以有一定的学习障碍,老师要通过设计、讨论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学习目标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备注)导导入新课本节本章我们学习地球上的大气,主要包括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本节课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随课件和教师导引,进入本 课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思巡视学生,观察学生速度停留问题留心在评讲环节做好铺垫。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本,按导学提纲的要求思考知识点。通过独立阅读、思考,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自学能力。议指导学生按导学提纲要求展开小组讨论围绕小组学习任务,合作探究,研讨学习内容。小组互助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展 组织学生分组或个人展示探究 起立,利用黑板等工 全班学生共同2成果、个人观点。 具,分组或个人展示探究成 果。分享学习成果并相互质疑。培养表达和思辨能力。评重点讲评:热带雨林气候又称赤道多雨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 10°之间(赤道附近) 。终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温在 25-28℃之间,年降水量可达 2000毫米以上。季节分配均匀,无干旱期。主要出现在南美洲亚马逊平原,非洲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的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显著特征: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Mediterranean climate),又称作副热带夏干气候,由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是亚热带、温带的一种气候类型。其分布于南北纬 30°-40°大陆西岸,包括地中海沿岸、黑海沿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澳大利亚西南部伯斯和南部阿德莱德一带,南非西南部,以及智利中部等地区,因地中海沿岸地区最典型而得名。在地中海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中海水温相比陆地低从而形成高压,加大了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势力,冬季地中海的水温又相对较高,形成根据老师讲评,整理完善导学提纲。厘清知识线索,升华重点,突破难点。3低压,吸引西风,又使西风的势力大大加强。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全年温和潮湿的气候。它的特征十分明显:冬暖夏凉,降水平均。分布在纬度 40~65°之间的大陆西岸。这类气候全年在盛行西风影响下,气旋频繁过境,年降雨量500-700mm,在地形有利地区(如北美洲西北部)多达2500mm 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0℃以上,最暖月又低于22℃,年较差远小于同纬度的内陆与东岸地区。属于这一气候的有西北欧、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等小部分。检高考题再次考察学生掌握情况并揭示重点所在积极思考强化所学检验、巩固、完善所学内容。教学反思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