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抚松五中、长白县实验中学、长白山二中、长白山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5科6份).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吉林省抚松五中、长白县实验中学、长白山二中、长白山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5科6份.zip吉林省抚松五中、长白县实验中学、长白山二中、长白山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5科6份.zip
吉林省抚松五中长白县实验中学长白山二中长白山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2018080902103.doc
吉林省抚松五中长白县实验中学长白山二中长白山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2018080902104.doc
吉林省抚松五中长白县实验中学长白山二中长白山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2018080902108.doc
吉林省抚松五中长白县实验中学长白山二中长白山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数学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文2018080902106.doc
吉林省抚松五中长白县实验中学长白山二中长白山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数学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理2018080902105.doc
吉林省抚松五中长白县实验中学长白山二中长白山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2018080902107.doc
  • 全部
    • 吉林省抚松五中长白县实验中学长白山二中长白山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2018080902103.doc--点击预览
    • 吉林省抚松五中长白县实验中学长白山二中长白山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2018080902104.doc--点击预览
    • 吉林省抚松五中长白县实验中学长白山二中长白山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政治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2018080902108.doc--点击预览
    • 吉林省抚松五中长白县实验中学长白山二中长白山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数学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文2018080902106.doc--点击预览
    • 吉林省抚松五中长白县实验中学长白山二中长白山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数学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理2018080902105.doc--点击预览
    • 吉林省抚松五中长白县实验中学长白山二中长白山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2018080902107.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 1 -吉林省抚松五中、长白县实验中学、长白山二中、长白山实验中学2018 届高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有些古文或谚语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解释不正确( )选项 古文或谚语 化学解释A 日照香炉生紫烟 碘的升华B 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 置换反应C 煮豆燃豆萁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D 雷雨肥庄稼 自然固氮2.下列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分类组合 纯净物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A 碱石灰 烧碱 氧化铝 二氧化碳B NH3•H2O 小苏打 氧化镁 二氧化氮C 五水硫酸铜 纯碱 氧化钠 三氧化硫D H2O2 苏打 过氧化钠 二氧化硫3.用 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与氧气的混合气体 4.8g 中所含有的原子总数为 0.3NAB.标准状况下, 2.24L 单质气体中含有原子数为 0.2NAC.在常温常压下,3.4gNH 3含有的电子数是 2NAD.含 5.4 gAl3+的硫酸铝溶液中,含有的 SO42﹣ 的数目是 0.3NA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硅太阳能电池、计算机芯片、光导纤维都用到硅单质B.水晶镜片、石英钟表、玛瑙手镯含有 SiO2C.水泥路桥、门窗玻璃、砖瓦、陶瓷餐具所用材料为硅酸盐D.熔融烧碱时不能使用普通玻璃坩埚、石英坩埚和陶瓷坩埚5.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 2 -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属于包含关系 B.化合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C.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D.氧化还原反应与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6.关于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胶体的聚沉是化学变化B.含有 0.01mol FeCl3的溶液制成的胶体中,胶体粒子的数目约为 6.02×1021个C.胶体的介稳性与胶体带有电荷有关D.NaCl 晶体既可制成溶液又可制成胶体7.在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大量共存的( )A.Ag +、NO 3﹣ 、Na +、Cl ﹣ B.K +、HCO 3﹣ 、Cl ﹣ 、Al 3+C.NO 3﹣ 、Fe 2+、H +、Br ﹣ D.K +、Cl ﹣ 、SO 42﹣ 、NH 4+8.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0.01mol/L NH 4Al(SO4)2溶液与 0.02mol/L Ba(OH) 2溶液等体积混合:NH 4+ +Al 3+ +2SO42- +2Ba 2+ +4OH - =2BaSO 4↓+Al(OH) 3↓+NH 3·H2OB.FeCl 2酸性溶液放在空气中变质:2Fe 2+ +4H + +O 2=2Fe3+ +2H 2OC.用 CH3COOH 溶解 CaCO3:CaCO 3+2H + =Ca2+ +H 2O+CO 2↑D.电解 MgCl2水溶液的离子方程式:2Cl - +2H 2O通 电 H2↑+Cl 2↑+2OH -9.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5NH 4NO3═2HNO 3+4N2+9H2O,在反应中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5:3 B.5:4 C.1:1 D.3:510.已知下列氧化剂均能氧化+4 价的硫元素,为了除去稀硫酸中混有的亚硫酸,应选用的最合理的氧化剂是( )A.KMnO 4 B.Ca(ClO) 2 C.Cl 2 D.H 2O211.某溶液中,若忽略水的电离,只含有下表中所示的四种离子,试推测 X 离子及其个数 b可能为( )离子 Na+ Ba2+ Cl﹣ X- 3 -个数 3a 2a a bA.NO 3﹣ 、4a B.CO 32﹣ 、3a C.OH ﹣ 、6a D.SO 42﹣ 、3a12.把含硫酸铵和硝酸铵的混合液 a L 分成两等份.一份加入含 b mol NaOH 的溶液并加热,恰好把 NH3全部赶出;另一份需消耗 c mol BaCl2才能使 SO42﹣ 完全沉淀,则原溶液中 NO3﹣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g84.1920 B. a4b2 C. acb D. ac4b13.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入下列溶液中,既能产生气体又会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A.稀硫酸 B.氢氧化钾稀溶液 C.硫酸铜溶液 D.氯化镁溶液14.只用一种试剂可区别 Na2SO4、MgCl 2、FeCl 2、Al 2(SO4)3、 (NH 4)2SO4五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A.NaOH B.H 2SO4 C.BaCl 2 D.AgNO 315.在给定的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 )A. SiO2   )aq(ClSiCl4 Si B. FeS2 SO2  OH2H2SO4C. N2 NH3  )aq(ClNH4Cl(aq)D. MgCO3  )aq(HClMgCl2  电Mg16.向一定量的 NaOH 溶液中逐滴加入 AlCl3溶液,生成沉淀 Al(OH) 3的量随 AlCl3加入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离子组在对应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a 点对应的溶液中:Na +、Fe 3+、SO 42﹣ 、HCO 3﹣ B.b 点对应的溶液中:Na +、S 2﹣ 、SO 42﹣ 、Cl ﹣C.c 点对应的溶液中:Ag +、Ca 2+、NO 3﹣ 、F ﹣D.d 点对应的溶液中:K +、NH 4+、I ﹣ 、CO 32﹣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4 -A.SO 2具有还原性,故可作漂白剂B.Na 的金属活动性比 Mg 强,故可用 Na 与 MgCl2溶液反应制 MgC.浓硝酸中的 HNO3见光会分解,故有时在实验室看到的浓硝酸呈黄色D.Fe 在 Cl2中燃烧生成 FeCl3,故在与其他非金属反应的产物中的 Fe 也显+3 价18.已知甲、乙、丙和 X 是四种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转化关系如下图,则甲和 X 不可能是( )A.甲为 C,X 是 O2 B.甲为 SO2,X 是 NaOH 溶液C.甲为 Cl2,X 为 Fe D.甲为 Al,X 为 NaOH 溶液19.下述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编号 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A 将 SO2通入酸性 KMnO4溶液中 证明 SO2具有氧化性B 将 Cl2通入 NaBr 溶液中 比较氯与溴的氧化性强弱C将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收集后用冰水混合物冷却降温研究铜离子的氧化性D分别向 2 支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 H2O2溶液,再向其中 1 支加入少量 MnO2研究催化剂对 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20.下列解释物质用途或现象的反应方程式不准确的是( )A.硫酸型酸雨的形成会涉及反应:2H 2SO3+O2 2H2SO4B.工业上制取粗硅的化学方程式:SiO 2+C Si+CO2↑C.Na 2 S203溶液中加入稀硫酸:S 2O+2H32-═SO 2+S↓+HO 2D.成分为盐酸的洁厕灵与 84 消毒液混合使用易中毒 Cl-+ClO-+2H+═Cl 2↑+H 2O21.FeCl3、CuCl 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仍有固体存在,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加入 KSCN 溶液一定不变红色 B.溶液中一定含 Cu2+- 5 -C.溶液中一定含 Fe2+ D.剩余固体中一定含铜22.使用单质铜制硝酸铜,耗用原料最经济,而且对环境几乎没有污染的是( )A.Cu+HNO 3(稀) B.Cu CuO Cu(NO 3)2C.Cu+HNO 3(浓) D.Cu CuCl 2 Cu(NO3)223.下列物质中不能用化合反应的方法制得的是( )①SiO 2 ②H 2SiO3 ③Fe(OH) 3 ④Al(OH) 3 ⑤FeCl 2 ⑥CaSiO 3A.①③ B.②④C.②③④⑤ D.②④⑥24.A 是一种常见的单质,B、C 为中学常见的化合物,A、B、C 均含有元素 X。它们有如下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X 元素可能为 Al B.X 元素一定为非金属元素 C.反应①和②互为可逆反应 D.反应①和②不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 25.下列各项反应对应的图像正确的是( )A.25℃时,向亚硫酸溶液中通入氯气 B.向 NaAlO2溶液中通入 HCl 气体C.向少量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 D.向 BaSO4饱和溶液中加入硫酸钠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道小题,共 50分)26.(10 分)Ⅰ.标准状况下有①6.72L CH4;②3.01×10 23个 HCl 分子;③7.2gH 2O,下列对评卷人 得分Cl2 AgNO3空气△HNO3- 6 -这三种物质的关系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填写序号)(1)物质的量 ; (2)体积 ;(3)质量 ; (4)氢原子数 .Ⅱ.按要求写出相应的式子: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室制取氯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16 分)Ⅰ.现有下列状态的物质①干冰 ②NaHCO 3晶体 ③氨水 ④纯醋酸 ⑤FeCl 3溶液 ⑥铜 ⑦熔融的 KOH ⑧蔗糖,其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能导电的是 。Ⅱ.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回答下列问题.①向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 溶液,继续煮沸至 ,停止加热,可制得 Fe(OH)3胶体,制取 Fe(OH)3胶体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②向 Fe(OH)3胶体中加入 Na2SO4饱和溶液,由于 离子(填离子符号)的作用,使胶体形成了沉淀,这个过程叫做 .③区分胶体和溶液常用的方法叫做__________. Ⅲ.①FeCl 3溶液用作蚀刻铜箔制造电路板的工艺,离子方程式为 .②有学生利用 FeCl3溶液制取 FeCl3•6H2O 晶体主要操作包括:滴入过量盐酸, 、 冷却结晶、过滤。过滤操作除了漏斗、烧杯还需要什么玻璃仪器________________.③高铁酸钾(K 2FeO4)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作为水处理剂和高容量电池材料.FeCl 3与 KClO在强碱性条件下反应可制取 K2Fe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8.(14 分)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为了防止碘缺乏,现在市场上流行一种加碘盐,就是在精盐中添加一定量的 KIO3进去.某研究小组为了检 测某加碘盐中是否含有碘,查阅了有关的资料,发现其检测原理是:在溶液中 KIO 3+5KI+3H2SO4═3I 2+3H2O+3K2SO4- 7 -(1)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该反应中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比是 ,0.2mol KIO 3参加反应时转移电子 mol(2)实验结束后分离 I2和 K2SO4溶液所用的试剂是 ,A.CCl 4 B.酒精 C.Na 2SO4溶液 D.食盐水所用的分离方法是 ,所用主要玻璃仪器是 .(3)上面实验中用到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若配制 1mol/L 的稀硫酸溶液 480mL,需用 18mol/L 浓 H2SO4 mL,配制中需要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是(填序号) .A.100mL 量筒 B.托盘天平 C.玻璃棒 D.100mL 容量瓶 E.50mL 量筒 F.胶头滴管 G.烧杯 H.500mL 容量瓶(4)下面操作造成所配稀硫酸溶液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_______A.溶解后溶液没有冷却到室温就转移B.转移 时没有洗涤烧杯、玻璃棒C.向容量瓶加水定容时眼睛俯视液面D.用量筒量取浓硫酸后洗涤量筒并把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E.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加蒸馏水至刻度线.29.(10 分)中学化学中几种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将 D 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得到以 F 为分散质的红褐色胶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红褐色胶体中 F 粒子直径大小的范围:________. (2)A、B、H 的化学式:A__________、B__________、 H________. (3)①H 2 O 2 分子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 ②写出 C 的酸性溶液与双氧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出鉴定 E 中阳离子的实验方法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 C 溶 液中加入与 C 等物质的量的 Na 2 O 2 ,恰好使 C 转化为 F,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化学试卷答案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道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 A 2. C 3. B 4. A 5. B 6. D 7. D 8. A 9. D 10. D 11. C 12. B 13. D 14. A 15. C 16. B 17. C 18. D 19. B 20. B 21. B 22. B 23. B 24. B 25.C第 II 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道小题,共 50 分)26.(10 分)Ⅰ[每空 1 分](1)①〈③〈 ② (2)③〈①〈 ② (3)①〈③〈 ② ( 4)②〈③〈①Ⅱ[每空 2 分] (1)2Na 2O2+2H2O =4NaOH+O2↑(2)MnO2+2Cl-+4H+ =△= Mn 2++ Cl2↑+2H 2O(3)3Cu+8H++2NO3-=2NO↑+3Cu 2++4H2O27.(16 分)Ⅰ[每空 1 分] 属于电解质的是②④⑦,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②⑦ 能导电的是 ③⑤⑥⑦ Ⅱ[除化学方程式 2 分,其它每空 1 分]①饱和 FeCl3 ;溶液呈红褐色;FeCl 3+3H2O(沸水)=△=Fe(OH) 3(胶体)+3HCl②SO 42- ;胶体的聚沉 ③丁达尔效应Ⅲ[除离子方程式 2 分,其它每空 1 分]①2Fe 3++ Cu=2Fe2++ Cu2+ ②蒸发浓缩;玻璃棒 ③3Fe 3++3ClO-+10 OH-=2FeO42-+3Cl-+5H2O(或 2Fe(OH)3+3ClO-+4OH-=2FeO42-+3Cl-+5H2O 写出一个即可)失去 5e-28.(14 分) (1)KIO 3+5KI+3H2SO4 =3K2SO4+3I2+3H2O [2 分] ;1:5[2 分] ;1[1 分]- 10 -(2)A [1 分];萃取、分液[1 分];分液漏斗[1 分](3)27.8[1 分] ;CEFGH [2 分] (3)ACD[3 分]29.(10 分)(1)1-100nm [1 分] (2) Fe; FeS;H 2SO4 [每空 1 分](3) ① [1 分]②2Fe 2++H2O2+2H+=2Fe3+2H2O[1 分](4)取少量 E 于试管中,用胶头滴管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试管,若生成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证明铵根离子的存在[2 分](5) 4Fe2++4Na2O2+6H2O= 4Fe(OH)3(胶体) +O 2↑+8Na +[2 分]- 1 -吉林省抚松五中、长白县实验中学、长白山二中、长白山实验中学2018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制(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 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 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 世袭特权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2.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3.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记载,宋太祖曾对大臣说:“今之武臣欲尽令读经书。 ”宋太祖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 )A. 提高将领的文化素质 B. 确保北宋政局的稳定C. 改变社会的价值取向 D. 选拔杰出的军事人才4.宋太宗淳化四年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税) ;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拆揭榜,颁行天下。 ”至道二年又诏, “民间所织缣帛,非出于鬻于市者,勿得收算。 ”宋太宗意在( )评卷人 得分- 2 -A.鼓励商品贸易发展B.规范市场经营秩序C.扶持家庭手工生产D.推行便民惠民政策5. 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 、 “报效”……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庇护。更投资科举,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 。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 )A. 地域性商帮势力强大 B. 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力量C. 功名是经商最终目的 D. 徽商的崛起依赖于官商勾结6.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7.古希腊著名学者伊索克拉底曾这样形象的评价雅典民主:“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的事情,却恰恰是我们投票表决时赞成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这体现了雅典( )A.民主原则的不统一B.民主程序的不完善C.民主决策的非理性D.民主监督的不健全8. 有人写道:“古罗马……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下列最符合“不可磨灭的烙印”的是( )A. 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B. 罗马建成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C. 罗马制定世界第一部成文法典 D. 罗马的法律理念影响后世立法9.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十五条规定:“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家的行政权力属于宰相B.皇帝间接控制联邦议会- 3 -C.国家权力中心为联邦议会D.宰相要对联邦议会负责10.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11. 蔡元培在原配妻子病逝后,登报进行征婚,其中“夫妇意见不合时,可以解约;夫死后,妻可以再嫁”的条件,在社会上引起巨大轰动,争议纷纭。这说明( )A. 西式婚姻成为年轻人的首选 B. 婚姻自由得到社会普遍认可.C. 传统婚姻观念仍然占据主流 D. 报纸成为最主要的传播媒体12. 近代学者胡适曾赞叹说:“民国十五六年间,全国大多数人心倾向国民党,真是六七十年所没有的新气象。 ”材料中的“新气象”反映出( )A. 国民党成为广大人民的政党 B. 中国共产党鼓励人们加入国民党C. 辛亥革命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D. 国民革命激发了民众的政治热情13.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C.接受共产国际指导D.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14.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4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15. 1949 年 4 月,国共双方代表举行了北平谈判,当年一位参加谈判的工作人员回忆说:“当年谈判时的场面真是激动人心,给我的感觉并不像谈判,倒像是国民党受降的仪式。 ”导致此次谈判呈现此状态的主要原因是( )A. 三大决战改变国共军事态势 B. 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反攻C. 美国已决定放弃国民党政权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16.读下表:20 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对其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1912 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1931 年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 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 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B.阶级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C.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D.都借鉴地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17.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占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 )A.推动了中国外交走向成熟B.促使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的形成C.实现了亚洲国家友好合作D.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缓和 18.1990 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5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19. 1933-1934 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 3.2-9.4 戈比,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 35-60 戈比。这主要反映当时苏联( )A. 抵制欧美国家的倾销 B. 农业为工业做出牺牲C. 确立了计划经 济体制 D. 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20.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上述认识的出现是源于罗斯福新政( )A.有悖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B.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C.导致经济出现“滞胀”局面D.不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稳定21.对二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概括为: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可见,该报告的主旨是( )A.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性B.统一管理社会福利C.要求福利体现平均原则D.完善社会福利制度22.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 “欧洲一体化” “日本崛起” “中国振兴” “苏联解体” 。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23.有学者认为:“‘新冷战’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新冷战’局势最终确立的一个标志。”据此可推知,“新冷战”( )A.对全球格局产生了影响B.是小范围的国家力量对抗- 6 -C.不涉及美俄以外的国家D.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点 24.1976 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 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二.综合材料题。25.(2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 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一一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迫使中国匆匆迈入到近代,这种被动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严重脱节。1902 年,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以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了清末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但在引进西方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遭到传统礼教派的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一一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 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1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并作简要评价。(13 分) 三.阅读下列材料(12 分) )晚清实业家及创办企业统计表姓名原来身份或仍兼有身份官衔或实职创办或参与投资的企业数张謇 官僚翰林院修撰、商部头等顾问官27祝大椿 买办 二品顶戴花翎道 8朱志尧 买办 8沈云沛 官僚 邮传部侍郎(署尚书) 13严信厚 官僚 道员 14宋炜臣 商人 二品顶戴候选道 7李厚佑 商人 郎中、议员 8- 8 -许鼎霖 官僚 二品顶戴候补道 10周廷弼 商人 三品御候补道 8楼景晖 官僚 四品御候选州同 3曾铸 商人 花翎候选道 3朱畴 官僚 道员 7张振勋 华侨 头品顶戴太仆寺卿 11庞元济 官僚 四品京堂 6(注:表列 14 人,共占有企业 136 家,其中 1895 年之前设立 4 家,1895-1900 设立 23家,1900 年以后设立 109 家。 )——摘编自林增平《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该表格蕴含的信息中拟定两个不同的主题,并简要分析该主题产生的原因。四、选做题(请把选做的题号涂在答题卡上)- 9 -(每小题 15 分)27.[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 1956 年改革以后,在近 30 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 年 9 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 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 1985 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7 分)28.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朝鲜战争是莫斯科在亚洲点燃的“一把火” ,正是战后美国在日本占领问题上对苏联的- 10 -排斥,促使斯大林必须将苏联的势力范围扩大到整个朝鲜半岛,以此压制日本。——摘编自《朝鲜战争背后:斯大林想借三八线占领日本》材料二朝鲜战争战前的北南分裂局面,通过战争不仅没有解决,还进一步恶化,朝鲜半岛作为世界军事舞台上的一个热点持续至今。朝鲜战争改变了世界的战略格局,抗美援朝战争又改变了新中国的地位。直至今日,朝鲜战争的遗留问题仍然没有解决,那里的局势变 化仍然关乎我国的安全。——摘编自徐焰《朝鲜战争对中国及其他各方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鲜战争的原因。 (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的影响。 (9 分)29.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姚莹(1785-1853) ,安徽桐城人。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殖民者侵占台湾,时任台湾兵备道的姚莹积极备战,组织台湾军民击退敌军五次进犯,这让清政府中的投降派大臣如鲠在喉,交章弹劾。中英谈判时,英国谈判特使璞鼎查诬蔑姚莹枉杀其“遭风难民” ,要求清朝政府将其“去官正法” “以命抵偿” ,否则“干戈复起” 。1843 年,姚莹被捕入狱。后经友人大力营救出狱,但仍被贬谪川、藏。面对政治打击,姚莹不改初衷,在出西藏后写出《康輶纪行》5 卷。书中对西藏的宗教民俗、地理交通等皆有记录,对英法历史,英俄、英印关系亦有所阐述,揭露英、俄两国对西藏的觊觎之心和彼此矛盾。书中对“西洋各国情节及诸教源流,尤深致意焉” ,认为“知彼虚实” , “徐图制夷” ,提出要抵抗西方侵略者,必须要学习他们的自然科学技术。咸丰帝即位后, “复用姚莹,擢为广西按察使,剿粤匪之乱,病逝军中”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姚莹五战五胜却被捕入狱的原因。 (6 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姚莹进行简要评价。 (9 分)- 11 -- 12 -高三期中历史测试试题 命题人 长白县实验中学 徐国兴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 河南淇县)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制(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2.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3.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记载,宋太祖曾对大臣说:“今之武臣欲尽令读经书。 ”宋太祖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 )A. 提高将领的文化素质 B. 确保北宋政局的稳定C. 改变社会的价值取向 D. 选拔杰出的军事人才【答案】B4.宋太宗淳化四年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税) ;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拆揭榜,颁行天下。 ”至道二年又诏, “民间所织缣帛,非出于鬻于市者,勿得收算。 ”宋太宗意在( )A.鼓励商品贸易发展- 13 -B.规范市场经营秩序C.扶持家庭手工生产D.推行便民惠民政策【试题答案】D5. 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 、 “报效”……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庇护。更投资科举,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 。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 )A. 地域性商帮势力强大 B. 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力量C. 功名是经商最终目的 D. 徽商的崛起依赖于官商勾结【答案】B6.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7.古希腊著名学者伊索克拉底曾这样形象的评价雅典民主:“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的事情,却恰恰是我们投票表决时赞成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这体现了雅典( )A.民主原则的不统一B.民主程序的不完善C.民主决策的非理性D.民主监督的不健全【试题答案】C8. 有人写道:“古罗马……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下列最符合“不可磨灭的烙印”的是( )A. 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B. 罗马建成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C. 罗马制定世界第一部成文法典 D. 罗马的法律理念影响后世立法【答案】D- 14 -9.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十五条规定:“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家的行政权力属于宰相B.皇帝间接控制联邦议会C.国家权力中心为联邦议会D.宰相要对联邦议会负责【试题答案】B10.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答案】A11. 蔡元培在原配妻子病逝后,登报进行征婚,其中“夫妇意见不合时,可以解约;夫死后,妻可以再嫁”的条件,在社会上引起巨大轰动,争议纷纭。这说明( )A. 西式婚姻成为年轻人的首选 B. 婚姻自由得到社会普遍认可.C. 传统婚姻观念仍然占据主流 D. 报纸成为最主要的传播媒体【答案】C12. 近代学者胡适曾赞叹说:“民国十五六年间,全国大多数人心倾向国民党,真是六七十年所没有的新气象。 ”材料中的“新气象”反映出( )A. 国民党成为广大人民的政党 B. 中国共产党鼓励人们加入国民党C. 辛亥革命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D. 国民革命激发了民众的政治热情【答案】D13.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 15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C.接受共产国际指导D.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试题答案】B14.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答案】B15. 1949 年 4 月,国共双方代表举行了北平谈判,当年一位参加谈判的工作人员回忆说:“当年谈判时的场面真是激动人心,给我的感觉并不像谈判,倒像是国民党受降的仪式。 ”导致此次谈判呈现此状态的主要原因是( )A. 三大决战改变国共军事态势 B. 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反攻C. 美国已决定放弃国民党政权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答案】A16.读下表:20 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对其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1912 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1931 年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 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 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 年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B.阶级斗 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C.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 16 -D.都借鉴地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试题答案】A17.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占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 )A.推动了中国外交走向成熟B.促使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的形成C.实现了亚洲国家友好合作D.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缓和 【试题答案】D18.1990 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答案】C19. 1933-1934 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 3.2-9.4 戈比,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 35-60 戈比。这主要反映当时苏联( )A. 抵制欧美国家的倾销 B. 农业为工业做出牺牲C. 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 . 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答案】B20.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上述认识的出现是源于罗斯福新政( )A.有悖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B.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C.导致经济出现“滞胀”局面D.不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稳定【试题答案】A- 17 -21.对二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概括为: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可见,该报告的主旨是( )A.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性B.统一管理社会福利C.要求福利体现平均原则D.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试题答案】D22.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 “欧洲一体化” “日本崛起” “中国振兴” “苏联解体” 。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试题答案】D23.有学者认为:“‘新冷战’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新冷战’局势最终确立的一个标志。”据此可推知,“新冷战”( )A.对全球格局产生了影响B.是小范围的国家力量对抗C.不涉及美俄以外的国家D.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点 【试题答案】B24.1976 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 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18 -【答案】A25.(2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 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一一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材料二 鸦片 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迫使中国匆匆迈入到近代,这种被动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严重脱节。1902 年,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以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了清末司法改革 ,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但在引进西方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遭到传统礼教派的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一一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1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并作简要评价。(13 分) 【试题答案】 (1)差异:①中华法系礼刑结合(侧重公法) ,维护国家、家族利益;古罗马法私法发达,保护个人权利。②中华法“法”自君出,权尊于法,人治;古罗马法权力服从于法律,法治。③中华法系侧重于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古罗马法追求正义。 (6 分)原因:①中国:自然经济;古罗马:商品经济发达。②中国:宗法制度,专制统治;古罗马:城邦政治,帝国时代疆域扩大,社会矛盾复杂。③中国:法家,儒家思想(重视伦理道德) ;- 19 -古罗马:自然法思想,平等、公正、正义。 (6 分)(2)背景:①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化;②西方近代法律思想的传播;③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④试图收回领事裁判权。 (8 分)评价:晚清的司法改革借鉴了近代西方法律原则制度,同时兼顾了儒家礼教传统,有利于法律近代化;但其目的是为了维护集权专制统治,加之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改革困难重重。 (5 分)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 分)晚晴实业家及创办企业统计表姓名原来身份或仍兼有身份官衔或实职创办或参与投资的企业数张謇 官僚翰林院修撰、商部头等顾问官27祝大椿 买办 二品顶戴花翎道 8朱志尧 买办 8沈云沛 官僚 邮传部侍郎(署尚书) 13严信厚 官僚 道员 14宋炜臣 商人 二品顶戴候选道 7李厚佑 商人 郎中、议员 8许鼎霖 官僚 二品顶戴候补道 10周廷弼 商人 三品御候补道 8楼景晖 官僚 四品御候选州同 3曾铸 商人 花翎候选道 3朱畴 官僚 道员 7- 20 -张振勋 华侨 头品顶戴太仆寺卿 11庞元济 官僚 四品京堂 6(注:表列 14 人,共占有企业 136 家,其中 1895 年之前设立 4 家,1895-1900 设立 23家,1900 年以后设立 109 家。 )——摘编自林增平《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该表格蕴含的信息中拟定两个不同的主题,并简要分析该主题产生的原因。【答案】示例一:主题:甲午战后近代企业的快速发展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实业救国思想兴起;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及新政的推动;列强资本输出的影响。示例二:主题:官商的转化与渗透(或绅商阶层的形成)原因:近代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受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刺激诱导;利用封建等级名分庇护其利益;实业救国观念的影响;民族危机加深。示例三:主题:社会价值观的转变(或身份传统观念的松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西方思想观念冲击;科举制衰落;近代教育的兴起。 ;民族工业发展,实业救国思潮。评分标准:第一层次:(9~12 分)主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有观点,有史实,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第二层次:(5~8 分)主题明确,史论结合;但逻辑不够严谨,论证不够充分。第三层次:(0~4 分)只有主题,没有论证;或论证逻辑混乱,史实错误,主题不明。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及其影响;史学理论与研究·历史研究和认识的方法·“一分材料,一分结论” 、 “论从史出”.27.[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 1956 年改革以后,在近 30 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 年 9 月,中- 21 -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 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 1985 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 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7 分)【答案】 ( 1) 逐 步 推 行 , 渐 进 改 革 ; 落 实 按 劳 分 配 原 则 ; 实 行 政 企 分 开 、 分 级 管 理 ; 向 脑 力 劳动 者 适 当 倾 斜 。(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28.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朝鲜战争是莫斯科在亚洲点燃的“一把火” ,正是战后美国在日本占领问题上对苏联的排斥,促使斯大林必须将苏联的势力范围扩大到整个朝鲜半岛,以此压制日本。——摘编自《朝鲜战争背后:斯大林想借三八线占领日本》材料二朝鲜战争战前的北南分裂局面,通过战争不仅没有解决,还进一步恶化,朝鲜半岛作为世界军事舞台上的一个热点持续至今。朝鲜战争改变了世界的战略格局,抗美援朝战争又改变了新中国的地位。直至今日,朝鲜战争的遗留问题仍然没有解决,那里的局势变化仍然关乎我国的安全。——摘编自徐焰《朝鲜战争对中国及其他各方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鲜战争的原因。 (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的影响。 (9 分)【答案】 (1)原因:美国在日本占领问题上排斥苏联;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和扩大;- 22 -苏联在东亚的战略图谋;朝鲜谋求统一的愿望。(2)影响:造成朝鲜半岛长期分裂;改变世界战略格局与新中国地位;遗留问题影响中国安全;导致中美关系恶化;东亚地区冷战对峙加剧。29.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姚莹(1785-1853) ,安徽桐城人。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殖民者侵占台湾,时任台湾兵备道的姚莹积极备战,组织台湾军民击退敌军五次进犯,这让清政府中的投降派大臣如鲠在喉,交章弹劾。中英谈判时,英国谈判特使璞鼎查诬蔑姚莹枉杀其“遭风难民” ,要求清朝政府将其“去官正法” “以命抵偿” ,否则“干戈复起” 。1843 年,姚莹被捕入狱。后经友人大力营救出狱,但仍被贬谪川、藏。面对政治打击,姚莹不改初衷,在出西藏后写出《康輶纪行》5 卷。书中对西藏的宗教民俗、地理交通等皆有记录,对英法历史,英俄、英印关系亦有所阐述,揭露英、俄两国对西藏的觊觎之心和彼此矛盾。书中对“西洋各国情节及诸教源流,尤深致意焉” ,认为“知彼虚实” , “徐图制夷” ,提出要抵抗西方侵略者,必须要学习他们的自然科学技术。咸丰帝即位后, “复用姚莹,擢为广西按察使,剿粤匪之乱,病逝军中”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姚莹五战五胜却被捕入狱的原因。 (6 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姚莹进行简要评价。 (9 分)【答案】 (1)原因:晚清政治腐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投降派和英国特使的诬陷。(2)评价:抵抗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具有忧患意识,心系民族利益;主张学习西方,促进近代思想解放;镇压太平天国,体现其阶级局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