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秋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梦中客 文档编号:1633972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DOC 页数:102 大小: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秋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2017秋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2017秋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2017秋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2017秋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题一: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交流,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重点: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具准备:课件、米尺。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学生思考)师: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二、学习例 1(掌握统一长度单

2、位)出示例 1 情境图。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觉得他们的方法怎么样?小结:一拃、一步、一庹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我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疑问: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每个人的一拃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小结: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板书课题)三、认识厘米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把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刻度线、刻度 0、刻度 1,刻度 2厘米。2认识 1 厘米。教师指出:这个刻度 0 很

3、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2始。从刻度 0 到刻度 1 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板书:1 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 1 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教师边讲解边示范:从刻度 2 到刻度 3 这一大格的长度是 1 厘米,从刻度 3 到刻度 4 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 1 厘米,从刻度 4 到刻度 5 呢?我们发现了什么?小结: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 1 厘米。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呢?3认识几厘米。从 0 到 3 的长度是几厘米,从 0 到 7 呢?学生自主学习。4教学例 3(量一量)(1)拿出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汇

4、报交流。师示范讲解:把尺子的刻度 0 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 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5量一量数学书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的长。四、巩固练习1完成第 4 页“做一做”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2完成练习一第 1、2 题。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题二:认识米教学目标: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 1 米的表象,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学重点:建立 1 米的表象。教学难点:理解 1 米=100 厘米。教学过程:3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都学会了什么?(厘米)二、互动新授1认识米尺请你用手上

5、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指名上台量)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太麻烦了,用老师这把尺子试试(出示米尺) 。师生合作,很快量出黑板的长。教师指出:这把尺子是“米尺” ,1 米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太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 表示” 。2观察刻度。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 表示从 0 到 10 是 10 厘米,接着是 20,30,40100。1 米里面有几个 10 厘米?(10 个 10 厘米)1 厘米 1 厘米地数,1 米里面有几个 1 厘米?(100 个)板书:1 米=100 厘米3

6、、实践操作:量出 1 米长绳(注意:量时刻度 0 对准绳子的左端)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 2 米,3 米4、估量把手张开比划 1 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三、积累运用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练习一第 3 题。 )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 1 米?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 1 米?2估一估。 (完成练习一第 4 题)3认识卷尺和皮尺(完成练习一第 5 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4课题三:认识线段教学目标:通过操作、观察,

7、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教学具准备: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 、尺子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消防员接到任务时,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为什么呢?为什么从铁管下来比走楼梯快呢?生: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二、互动新授1认识线段。 (教学例 6)(1)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不是)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吗?你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吗?(拉直毛线)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

8、段。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3)认识线段是直的。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4)找线段。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5)量线段。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课本第 5 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2画线段。 (教学例 7)(1)学画线段。5你能画一条 3 厘米的线段吗?试试看。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指名上台演示。教师演示画(从 0 刻度开始)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 2,你还能画出长 3 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

9、引导操作)(2)课本第 6 页“做一做” 。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强调: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三、巩固应用1完成第 5 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一第 6 题。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3完成练习一第 7 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课题四:确定长度单位教学目标: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2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10、描述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 1 厘米长度和 1米的长度吗?比划 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20 厘米,50 厘米6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 8出示旗杆图。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学生猜测)提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 13 厘米还是 13 米?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指名回答,说想法。方法一:排除法。1 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 ,13 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 13 米。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 1 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 13 米高

11、。10 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 13 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 13 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 13 米。2巩固新知。出示一只小鸟图。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 1 厘米还是 1 米呢?(学生交流)指名汇报,说明理由。3完成第 7 页“做一做”三、拓展练习1辨析题(完成练习一第 8 题)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2估一估。 (完成练习一第 9 题)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3谁说得对?(完成练习一第 10 题)4量一量。 (完成练习一第 11 题)乌龟要爬( )厘米才能吃到小鱼。请你提一个数

12、学问题并解答。 (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7第二单元: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两位数加两位数课题一: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教学内容:课本第 12 页例 1 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2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重、难点: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教具准备:主题图、计数器、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主题图。师: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引导: 二(1)

13、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二、探索新知1尝试列式要求“一共多少人?”我们要先知道哪些的条件?在小组里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再和全班同学说。提问:你能找到这些已经条件吗?(二 1 班 35 人,带队老师 2 人。)求一共多少人,怎样列式?(板书:35+2= )2领悟算理,巩固拓展(1)交流口算方法。用小棒摆一摆。边说边摆。学生互相说,指名上台演示。(2)用计数器拨。 思考:“2”拨在什么位上?为什么?8(3)竖式计算。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先写 35,在 35 的左下方写“+” ,再写 2,再画“”(等号线) ,最后在等号线下面写出得数。追问:“2”写在什么位上,和哪个数对齐,为什么不和十

14、位上的“3”对齐?学生自己练习写竖式,指名板演展示。同桌互查。三、巩固练习1填空: 45 里面有()个十和()个一,再添加 3 个一,一是()个十和()个一,一是( ) 。2完成第 12 页“做一做”第 1 题。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课本上填写,集体交流。3完成第 12 页“做一做”第 2 题。学生独立看图列式计算,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课题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学内容:课本第 13 页例 2 及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1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2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

15、笔算加法的法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例 2 情境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二 1 班 35 人,二 2 班 32 人)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提问,教师板书:二 1 班和二 2 班一共多少人?9怎样列式?(35+32= )二、探索新知1这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你能计算吗?2交流算法。(1)摆小棒。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口算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把 5 根小棒和 2 根小棒合起来?为什么把 3 捆和 3 捆合起来?(2)竖式计算。让学生试着写一写。教师巡视,指名学生展示

16、演算过程。追问:为什么 3 和 3 对齐,5 和 2 对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写竖式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3练一练。判断对错。54+3=84 62+24=86 45+14=95三、巩固练习。1算一算。 (练习二的第 1 题)让学生看题,直接写出得数。集体交流,说说计算方法,交流得数是否正确。2列竖式计算。 (练习二第 2 题)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学会了什么?列竖式应该注意什么?课题三:进位加教学内容:课本第 14 页例 3 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1利用情境图和动手摆小棒,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2正确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

17、加法。10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体会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 1 的法则。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算一算:65+32= 52+3= 34+20=请学生用竖式计算,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二、合作探究。1出示例 3 情境图。(1)提出问题:二 1 班和二 3 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要求一共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2)列出算式。板书:35+37=(3)怎样计算?可以选择摆小棒、竖式计算或口算,请学生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再说一说。2指名回答,交流算法。(1)请摆小棒的学生回答。提问:5 根和 7 根合起来超过 10 根怎么办?(引导发现:10

18、 根可以捆成 1 捆。 )(2)请列竖式的学生回答。提问:你在列竖式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从哪一位加起?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改正的?结论是什么?师示范列竖式的书写格式。(个位上 5 加 7 得 12,向十位进 1,个位写 2.)(3) 请口算的学生回答。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口算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时教师注意引导:个位相加满十了,要把这个十放在哪位上?(向十位进 1)3比较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时,要注意什么?三、巩固提升。1我能算。 (第 14 页“做一做 )112快速写得数。 (练习二的第 4 题。 )出示竖式,让学生直接写得数,并说说算法。3啄木鸟捉害虫。 (练习二的第

19、5 题。 )判断小树上算式的对错,说说哪些树“生病”了,找出原因,帮小树治病。4趣味算式。 (完成课本第 14 页图框中的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能接着写几道算式吗?四、课堂小结:笔算进位加法时应注意什么?第四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P14 ,练习二:5-10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2能正确迅速的进行笔算。3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重点、难点:正确熟练的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口算卡片,指名看题说得数 二、巩固练习1、出示第 5 题,请学生计算第 6 题: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改错,并说一说错在哪里。 2第

20、7 题:出示投影片,说图意并计算出来,填在书上(集体订正)3第 8 题:小白兔采蘑菇,看谁采的多,采得快4第 9 题、10 题:解决实际问题9 题:读题、并计算,独立完成10 题:出示小黑板:直升飞机、汽车、火箭、轮船12要求学生只需估算、判断(渗透估算)请学生说图意,图上有什么?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估算和判断。 132.两位数减两位数第一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教学内容:教科书 P17教学目标:1由实际情境引出计算问题,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2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不退位减的笔算算理,明确相同数位对齐,从哪一位减起,并能够正确计算。3体现计算方法多样化。

21、4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重难点:明确相同数位对齐,从哪一位减起的问题。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008 年 8 月 24 日晚为期 16 天的第 29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成功落下帷幕。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美轮美奂的场面、奥运会场上运动健儿的拼搏精神以及闭幕式精彩绝伦的表演给全世界人民呈现了一次史无前例的世界体育盛会。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获得 51 枚金牌,首次位列夏季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名,现在我们一起看看金牌榜前 5 名。5 个国家各得几枚奖牌?学生观察:中国 51 枚,美国 36 枚,俄罗斯 23 枚,英国 19 枚,德国 16 枚。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 1。看着这些数据

22、,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可能提出问题: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俄罗斯比德国多多少枚金牌?英国比美国少几枚金牌?交流算法,理解算理。(1) “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自由交流反馈。列出算式:36-23=(2)怎样计算呢?14学生口算。方法:30-20=10,6-3=3,10+3=13。列竖式怎样计算呢?先把圆片拿出来摆一摆,再列式。拿出数位板,用圆片表示 36,再去掉 23,观察还剩多少?学生摆圆片。指名到投影仪下摆,边摆边说。其他学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指名到黑板上列竖式计算。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交流计算方法,教师适时进行讲解

23、、补充。教师:列竖式要注意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交流得出:列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2完成教材第 18 页“做一做” 。(1)第一题。出示图,让学生结合图形,说出得数。第 2 题。列竖式计算:48-18= 教师提问:个位上得几?怎样写?(这里的“0”起占位作用,不能不写。 )提问:“25-21=”十位上得几?怎么办?(十位上的 2 减 2 得 0,可以不写。 ) 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练习三的第 1、2 题。列竖式计算,集体订正时,说一说算法。2完成课本练习三的第 3 题。说说图意。 (小勇捡了 21 个,小英捡了 32 个,小英比小勇多捡了多少个贝壳?)提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24、32-21=11(个)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在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15第二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教学内容:教科书 P18-P19教学目标: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2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笔算减法。重、难点:采用多种方式突破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表格)同学们,今天我们还是要研究各国奥运会金牌的问题,上节课同学们针对这张表格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谁还记得我们解决了哪个问题?我们是用

25、什么方法解决的?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导入: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代表性,老师记得有个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1教学例 2。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寻找条件:中国有多少枚?美国有多少枚?怎样列式?(列式 51-36=。 )(2)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两位数减两威慑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吗?根据上节课的计算方法,请同学们拿出本子和小棒,试着摆一摆并列竖式计算。遇到问题可以同桌或小组交流。(3)交流算法。你发现了什么问题?选派代表发言。问题:被减数个位上的 1 不够减减数个位上的 6。你是怎么解决的?让学生摆小棒学具,指

26、名学生回答。教师结合小棒边演示边小结:先拿出 10 根一捆的小棒 5 捆,单根的 1 根,减去 6 根,发现单根的 1 根16不够减,再从 5 捆里拿出 1 捆拆开,这里就有 10 个一了,10 个一和个位上的 1 个一合起来是 11 根,拿走 6 根,剩下 5 根,剩下的 5 捆去掉 1 捆,还剩 4 捆,4 捆拿走 3 捆,还剩下 1 捆,与单根的 5 根合起来就是 15 根,所以 51-36 的差是 15。结合刚才摆小棒的过程,列竖式。交流问题: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 1。 )强调竖式的格式。教师板书:个位上 1 减 6 不够减,向十位借 10,合成 11,11 减

27、6 得 5;十位上的 5 被借走了 1 剩 4,减 3 得 1 写在十位上。请同学们想一想: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为什么要从个位减起?个位上 1 减 6 不够减怎么办?学生交流说出自己在列式时遇到的问题,谈谈感受及解决办法。2教学例 3.出示题目。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学习懂得了列竖式计算要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能列竖式计算“50-24=”?反馈交流。教师提问:个位上 0 减 4 不够减,怎么办?想一想:从十位退 1 后,个位是几减几,十位是几减几。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计算过程。学生根据自己列式的过程得出:十位退 1 后,个位要算 10 减 4,十位就剩 40-20,得 2

28、0。对比小结:引导小结:大家已经会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减法了,能根据前面的计算过程总结出计算方法吗?追问: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 1 再减。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第 19 页“做一做” 。写出竖式中的得数,说说个位不够减,怎么办?172完成课本练习三的第 4 题。全班分四大组,每组做一题。各组派代表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进行评价。四:课堂小结。师: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学生自由发言。第三课时:练习三教学内容:教科书 P2021。教学目标:1让

29、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2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笔算减法。重、难点:采用多种方式突破退位减法,熟练掌握笔算减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数学乐园,想去吗?算对下面这些题就能获得乐园的门票。54-27= 66-49= 43-37= 95-63= 二、巩固练习恭喜同学们拿到乐园的门票,我们今天要开着游览车去公园里,坐上车,我们开动了。1清除路障。(1)障碍 1.(完成教材第 21 页的第 6 题)课件出示: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2)障碍 2.(完成教材第 20 页的第 5 题)课件出

30、示一排花朵:说说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提问:94-25 的差的十位是几?为什么?小结:我们判断十位是几,先要看看个位上的数够不够减,如果够减,直接把十位相减:如果不够减,从十位上退 1,这时十位上的数要减181.2计算能手。(1)完成教材第 21 页的第 9 题。定时,让学生先算出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再算出他们的差。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选题让学生说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汇报、汇报。(2)完成教材第 21 页的第 10 题。夺红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3参观乐园,解决问题。过渡:同学们,我们终于到达数学乐园啦,赶紧去参观数学乐园吧!(1)帮小鸡找妈妈

31、。 (完成教材第 21 页的第 8 题)母鸡和小鸡走散了,根据它们身上的得数和算式,帮小鸡们找到自己的妈妈。(2)送信。 (完成教材第 22 页的第 11 题)你是怎么算的?同桌交换检查,找出同桌做错的题目,试想他为什么会算错,如何避免算错。三、拓展提高1完成课本第 22 页的第 12 题。(1)这里的孩子正在进行排球比赛呢。认真看表,说说表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让学生解决表下的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汇报所提的问题。并选择其中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完成教材第 22 页的第 13 题。按规律填一填。(1)24、32、40、_、56、_、_。让学生先找规律,说说它们是怎样排列的,接

32、下来可以怎样填?独立解决第(2)小题。思考题。2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教材第 22 页的第 14 题。19说说方框里应该填几,并说说理由。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好玩吗?在玩中你有什么收获?小结:我们在计算进位加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退位减时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就从十位退一。 )第四课时 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 P23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计算方法。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重难点: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题方法,理解算理。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天气是

33、25 度,今天的天气比昨天的天气降低了两度,你知道今天是几度吗?你是怎么想的?降低了两度?(就是比昨天的少了 2 度,那就是 23度)天气转凉,同学们要不注意保暖呀。小结:降低或增加,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怎样求这样的题目呢?这节课,我们研究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教学例 4。(1)教师出示二年级卫生评比图,提问:请同学们仔细看图,然后互相交流从图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一班得了 12 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 3 面。20三班比一班少 4 面追问:那你知道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吗?引导分析:要求二班多少面,需要哪些条件?(让学生试着说)引导学生读题

34、,使学生明确:题中有两个条件:一班 12 面,二班比一班多 3 面。画一画:把已知条件(一班的 12 面小红旗)先画出来。教师画出示意图:怎样表示二班的红旗呢?(二班比一班多得 3 面,在一班 12 面小红旗的基础上多画 3 面。 )那么二班的小红旗是多少面?(求二班的小红旗就是要把和一班同样多的与得的 3 面合起来。 )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12+3=15(面) 】口答:二班得了 15 面小红旗。追问:我们解答正确吗?把答案代到题目中检验一下是否正确。二班 15 面小红旗,一班 12 面,二班比一班多了多少面?15-12=3.二班确实比一班多了 3 面,所以,我们的解答是正确地。教师小结:

35、我们下次解决问题后,可以自己进行检验,把所求的问题当成已知条件,把题中的某个已知条件当作问题,进行逆解答。2.教学例 5.提出问题。你还想求出哪一个班的红旗数量?出示问题: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 4 面。三班得了多少面?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三班的小红旗数量必须知道哪一班的小红旗数量?(一班的)一班的是多少面?(12 面)解决问题。你能照前面的方法,试着用画图的方法把一班小红旗和三班的画出来吗?学生试着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展示。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12-4=8(面) 】教师质疑:我们的解答是否正确,你能检验吗?让学生试着把所得的结果带到问题中检验,互相交流,指名说方法

36、。教师小结:三班 8 面,一班 12 面,三班确实比一班少 4 面,所以我21们的解答是正确的。口答:三班得了 8 面。3比较小结:比较两道例题,你有什么发现?怎样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的问题?(学生自主交流。 )教师指出: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题中有两个已知条件,一个小数,一个比小数多的一部分,求大数,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题中有两个已知条件,一个大数,一个比大数少的一部分,求小数,用减法计算。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 24 页的“做一做” 。学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及题意,再解答。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 1、2 题。指名学生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出解决问

37、题的关键句,再进行列式计算。第一题:东东下了 86 个蛋,西西下的蛋比东东多 9 个,求西西下了多少个蛋?列式:86+8=95(个)第 2 题:今年有 53 只野鸭,去年比今年少 18 个,求去年有多少只?列式:53-18=35(只) 。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好玩吗?在玩中你有什么收获?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比小数多几的数,求大数,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求小数,用减法计算。此外,解答完,记得要检验。第五课时:练习四教学目标:1通过加深对 100 以内笔算加、减法的理解,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2进一步理解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问题的方

38、法。22教学重点: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列竖式计算。(1)出示教材第 25 页的第 4 题。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抽几道题说说计算方法。出示问题:二(1)班原有 38 位同学,这学期又转来 5 位同学,二(1)班现在有多少位同学?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题思路在小组内说一说。2小结: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二、巩固知识。1完成教材第 25 页的第 3 题。让学生读题。说说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解决第(1)小题。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你能找出解决这

39、个问题的关键句吗?神州六号:我比你多飞了 31 圈。这里的“你”是谁?(神州七号,它飞了 45 圈。 )比神州七号多飞了 31 圈,用什么方法计算?引导学生列式解答:55+31=76(圈)我们的解答正确吗?怎样检验?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2完成教材第 26 页的第 5 题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再分小组讨论、交流从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怎样求多伦多比北京少得多少票?(用减法。 )三、解决问题。1完成教材第 26 页的第 6 题。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怎样做可以知道小玉攒了多少钱?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23说一说。2完成教材第 26 页的第 7 题。观察图,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一

40、听。解决问题。国庆促销,每个球优惠 8 元, “优惠 8 元”是什么意思呢?(比原来的便宜,少 8 元。 )在练习本上解决第(1) (2)小题并检验。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3完成教材第 26 页的第 8 题。外圈哪个数加里圈哪个数,得数是 83。外圈哪个数减里圈哪个数,得数是 62。四:小结概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第一课时:连加、连减教学内容:课本 P27例1、例2教学目标: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3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

41、算三个数的加、减法。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教师出示卡片,口算接龙。20连续加10,开火车说得数。2495连续减5,开火车说得数。 5+7+3 8+9-13 24-10-7 20+30+10 17-3+4 学生独立完成,明确:连加、连减运算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的。5+7+3有简便算法吗?引导学生7和3可以先合成10。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1教学例1。(1)创设情境,列出算式。a、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b、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

42、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c、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8+34+22。(2)探究计算方法。a、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回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b、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容易得出28 62+34 +22 62 84质疑:第二个竖式中的62是怎么来的?教师介绍简便写法。28 28+34 3462 +22 +22 8484教师指出:观察三个数,个位上的数有8、4、2,这里哪两个数可以先凑成10,如果个位上的两个数可以凑成10的,我们计算时可以连着写,先算凑成10的部分,再加第三个数。(3)讨论方法一、二、三有什么

43、不同?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教师总结:方法一在计算连加试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要注意计算第二步时,是要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上第三个数;25方法二把算式连起来写不仅可以少写一个62,比较简便,同时可以避免计算过程中抄错数,使计算正确、迅速;方法三,适用于三个数的个位可以凑成10的,可以把三个数连起来写,计算时一定要细心。(4)尝试练习。(选自己喜欢的两题计算)54+20+16 = 46+25+17= 7+59+20=评讲时问:仔细观察上面的习题,你发现了什么?能用连加的简便方法表示吗?2教学例2。(1)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思考解

44、题方法,列出算式。(3)在练习本上试算。教师说明:84-40=44能口算,可以不写竖式。学生汇报交流,板演解答过程。教师相机评价。教师指出: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了多少个。怎么列式呢?(4)尝试练习。90-58-30= 75-28-19= 72-(6+44)=学生列竖式计算,说说计算方法,第三小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计算连减时一般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把算出的得数减去第三个数,也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对比性练习。用竖式计算。54+26+15= 90-58-30=列竖式计算,可以列两个竖式,也可以用简便写法。2完成练习五第1题。把同一条线上的3个数加起来,得数填在横

45、线上。3完成练习五第2题。列竖式计算,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4完成练习五第3题。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交流时说说计算方法,注意检查有没有用简便算法,交流结果。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没有学到好的计算方法?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为什么用这种方法?第二课时:连加、连减教学内容:课本 P27例1、例226教学目标: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3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

46、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教师出示卡片,口算接龙。20连续加10,开火车说得数。95连续减5,开火车说得数。 2口答。5+7+3 8+9-13 24-10-7 20+30+10 17-3+4 学生独立完成,明确:连加、连减运算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的。5+7+3有简便算法吗?引导学生7和3可以先合成10。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1教学例1。(1)创设情境,列出算式。a、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b、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c、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学

47、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8+34+22。(2)探究计算方法。a、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回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b、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容易得出28 6227+34 +22 62 84质疑:第二个竖式中的62是怎么来的?教师介绍简便写法。28 28+34 3462 +22 +22 8484教师指出:观察三个数,个位上的数有8、4、2,这里哪两个数可以先凑成10,如果个位上的两个数可以凑成10的,我们计算时可以连着写,先算凑成10的部分,再加第三个数。(3)讨论方法一、二、三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教师总结:方法一在计算连加试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

48、第三个数,要注意计算第二步时,是要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上第三个数;方法二把算式连起来写不仅可以少写一个62,比较简便,同时可以避免计算过程中抄错数,使计算正确、迅速;方法三,适用于三个数的个位可以凑成10的,可以把三个数连起来写,计算时一定要细心。(4)尝试练习。(选自己喜欢的两题计算)54+20+16 = 46+25+17= 7+59+20=评讲时问:仔细观察上面的习题,你发现了什么?能用连加的简便方法表示吗?2教学例2。(1)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思考解题方法,列出算式。(3)在练习本上试算。教师说明:84-40=44能口算,可以不写竖式。学生汇报交流,板演解答过程。教师相机评价。教师指出: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了多少个。怎么列式呢?(4)尝试练习。90-58-30= 75-28-19= 72-(6+44)=学生列竖式计算,说说计算方法,第三小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计算连减时一般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把算出的得数减去第三个数,也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对比性练习。用竖式计算。54+26+15= 90-58-30=28列竖式计算,可以列两个竖式,也可以用简便写法。2完成练习五第1题。把同一条线上的3个数加起来,得数填在横线上。3完成练习五第2题。列竖式计算,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