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人隐性知识的形成特征对隐性知识转移和分享的影响第 2o 卷第 5 期2009 年 lO 月中原工学院JOURNALOFZHONGYUANUNIVERSITY0FTECHNOLOGYVo1.20No.50ct.2009文章编号:16716906(2009)O5000406个人隐性知识的形成特征对隐性知识转移和分享的影响方润生,王玲 g-(中原工学院,郑州 450007)摘要:基于个人禀赋,个人活动以及活动的情景 3 个基本维度对个人隐性知识的形成特征进行了分析,从转移关系的构建,转移条件和方式等 6 个方面阐述了隐性知识的不同特征对其转移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隐性知识的不同特征通过选择“自己人
2、“以及在非官方活动进行分享 ,来实现知识的积累和价值创造;研究显示,构建非官方的组织学习机制,鼓励非官方的活动的深入,持续开展,是不断丰富组织的隐性知识库,增强组织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关键词:知识管理;隐性知识;形成特征;知识转移;知识分享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i.issn.16716906.2009.05.002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 是所有知识中占有比例最大的那一部分知识,它在成功的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_1, 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_2.一些组织之所以能够创造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是因为它们能够非常有效地配置其拥有的知识资
3、产 L3.由于隐性知识对组织的知识创造和成功的新产品开发十分重要,因此,它对组织的创新能力具有显着的影响_4.所以,能否有效积累,获取,转移和分享相关隐性知识,成为企业能否有效提升创新能力,增强竞争优势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隐性知识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不仅包括其作用,转移和分享机制的研究,还包括其对创新和竞争优势的相关影响等研究.然而,尽管现有文献已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但对隐性知识在个体间的转移和共享还研究得不够透彻5,特别是对隐性知识所具有的多维内在特征还缺乏充分和整合性的研究,特别是其不同维度的特征对转移和分享的影响还缺乏深入探讨,这不利于人们对隐性知识的深刻认识.基于
4、此,本文将基于对隐性知识多维度形成特征的分析,初步探索不同特征对其转移和分享的主要影响.隐性知识及其特征在具体地分析隐性知识的特征之前,我们有必要明确与其紧密相关的 2 个概念,即知识和信息.知识是概念,规则,程序和信息的系统化整合6,它具有明确的意义和体系,能够在较大范围内被人们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信息是一种资源,而知识是运用信息的能力7.信息是事实性的东西,而知识是智力性的东西 l8.下面我们首先来分析其内涵.1.1 隐性知识的内涵知识主要是由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2 个部分构成gj.显性知识具有正式的和系统化的特征l,人们能够通过书本学习和掌握它7,它存在于教科书,技术文件和资料系统等人们可
5、以获取的各种媒介中.由于显性知识能够被清楚地叙述和交流,因而它容易在个人和组织之间进行转移 L】.隐性知识是个人的直觉性知识 l7,它根植于个人的行为和经验之中,是难以清楚表述且难以传递的知识口.隐性知识是那些不容易分享的,内化在行为者身上的技能(skills)和技术诀窍(knowhow)ll.收稿日期:200909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71111);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20O8GxQ6Dl63);河南省软科学项目(072400421420);河南省教育厅软科学项目(2007630045)作者简介:方润生(1963 一),男,湖北武汉人,教授,博士.第 5 期方润生等:个人
6、隐性知识的形成特征对隐性知识转移和分享的影响知识存在 3 种类型:显性的(explicit),隐性的(tacit) 和隐含的(implicit)知识 n.隐含知识是可能显性化而没有显性化的知识.这 3 种知识之间的差异在于:如果它已经被清楚地叙述,那么它就是显性知识;如果它没有被清楚地叙述,但能够被清楚地叙述,那么它就是隐含知识;如果它没有被清楚地叙述,也不能够被清楚地叙述,那么它就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和隐含知识都存在于人们的大脑之中1.我们认为,隐含知识是可以用现有规则和知识标准进行显性化的那部分知识,它与显性知识之间只存在一层“窗户纸“, 只要人们发现了它们并且认为有必要,它是容易被显性化
7、的.因此,本文主要讨论隐性知识的相关问题.1.2 隐性知识的形成特征隐性知识代表了基于经验而产生的那些知识,它可能出现在个人层面和团队(集体)层面 n.隐性知识是个人的和情景依赖的(contextdependent)193,并且是对状况(situation) 敏感的 l_2.隐性知识的积累主要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切磋和仔细观察的过程,在反复感觉和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许多人,包括技术专家,说不清楚他所知道的和会做的事情,以及他们所作出的判断是如何变成现实的结果的.也就是说,人们往往知道的多于他们能说得出来的.隐性知识产生的一个典型例子是传统的学徒过程:通过手把手的教和学以及工作场所之外的交流,使
8、得包括世界观,思维模式和相互信任等得到创造和形成2.知识的创造和分享被嵌人在当时的情境中(context),这个情景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状态(situation),条件(condition) 和社会环境(socialcircumstances). 所谓情景,是指一个包含细节活动和复杂的因果关系的空间.从以往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隐性知识的形成特征主要体现在 3 个不同的维度:人,人的活动以及人与其活动的联系物一一情景.以下从这 3 个维度进行分析.(1)基于个人禀赋的特征.人是产生某种价值或经验的主体,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经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禀赋,即已拥有的知识与其世界观,思维模式和行
9、为方式等的交互.每个人的经验及其体现形式不同,导致不同的人创造的隐性知识存在较大差异.同出一个师门的师兄弟之间,武功和手艺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较大的差异;其中,个人禀赋通常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反映个人行为及其过程和结果的隐性知识,必然在一定程度上留下了与个人禀赋特征相关的特征.(2)基于个人活动的特征.人的活动是其思维模式的一种具体体现,不论是官方活动还是非官方活动,也不论行为者处于何种地位,只要他具有一定的选择空间,通常他都具有以其个人意志为主导的特征.也就是说,行为者要按照他的理解和方式来做事情.因此,这种选择的过程和结果所产生的隐性知识,必然烙下了行为者个人的“标准“ 和“语
10、言“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 ,隐性知识之所以难以按照公认的标准进行“编码“, 原因就在于这些知识里面含有个人的“标准“ 和“语言“,而这些都是“非标准化“ 的东西 .如何将其“转化“成现行的标准进行编码,局外人往往难以把握.(3)基于活动的情景特征.由于个人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为了区别根据组织系统化程序产生的因果关系明确的行为(本文称其为“标准行为“),我们将个人基于情景产生的行为称为“非标准行为“. 非标准的行为往往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个人非标准化的行为与情景的交互,使情景既是个人行为的诱因,也是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一种反映物.非标准化的这种行为特征
11、,还导致反映这种行为的隐性知识具有较为明显的因果关系的模糊性;这使得隐性知识的获取,转移和分享 ,必须与一定的情景相匹配才能产生独特的效果.也就是说,个人行为的非标准特征,使得活动当时的情景及其相关的状态等那些较为明显和易于识别的因素,成为隐性知识获取,转移和分享的重要参照物.隐性知识的这 3 个不同维度的内在特征,不同地影响了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分享活动.2 个人隐性知识的特征对其转移的影响任何知识的转移都会涉及到几个最基本的要素:传出者,接受者以及转移的条件和方式.隐性知识所具有的 3 个基本维度的特征,从传出者和接受者的关系以及传递的条件和方式等几个方面,显着地影响了隐性知识的转移.2.1
12、对建立转移关系的影响隐性知识内嵌在社会关系之中,主要通过直接的联系和仔细的观察而实现转移;并且,成功的知识交换发生在合作双方之间.由于隐性知识只能基于充分交流和观察的方式,而不是直接的方式进行转移_2,这使得它只能在近距离的合作者之间转移.因而,隐性知识拥有者的个性特征,必然会对隐性知识的接受者产生选择性.隐性知识的转移高度相关于对合中原工学院 2009 年第 20 卷作者的信赖;关心,信任和许诺对获得高品质隐性知识至关重要口.这表明,隐性知识能否实现成功转移,首先取决于转移双方是否具有相互认同的价值标准,共同关注的话题,共同理解的“语言“, 以及个性化的交流规则,这些构成了稳定而持续的转移关
13、系的基础.与此同时,由于隐性知识的主要内容是个人的经验和技能;因此,双方无障碍地使用共同理解的“语言“进行交流,还必须有相似的经历和独特的体验为基础.这些选择性要求大大增加了隐性知识转移的难度和复杂性.如何通过构建合适的转移机制,以提升转移双方的信任与合作关系,降低对接受者转移选择的难度,成为促进隐性知识有效转移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2.2 对转移的条件的影响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隐性知识转移活动的发生需要具备几个基本的条件:合作双方的信任,共同理解的“ 语言 “以及转移双方相似的经验和体验.隐性知识的不同特征或单独地或共同地对合作双方的信任,转移的条件和方式这些基本条件发生重要影响,并使其
14、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1)合作双方的信任.信任是一个依赖交流历史并与状况(situation) 相关的过程,信任水平越高,越容易拉近双方的距离并有更好的机会转移隐性知识;相互信任(mutualtrust)和亲近(proximity)是影响隐性知识利用水平的重要因素.信任水平上的差异可能导致不同资源交换和整合的水平_2.从本质上讲,转移双方的这种信任关系反映了双方,特别是传出方对潜在回报的预期水平.信任是一种能够减轻人们担忧其交流伙伴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预期.当合作者之间形成了充分的信任时,他们之间就不会再考虑是否能及时地获取短期的回报,相互的交流就变得连续而公平引.从这个角度来看,隐性知识拥有
15、者的价值需求,以及对合作者价值回报的预期水平,决定了隐性知识交流的深度和连续性程度.(2)共同理解的“语言“.任何知识的转移都需要双方具有类似的知识基础.从前面对隐性知识形成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到,隐性知识是一种非标准化的知识,内嵌在某种社会关系里,存在于其拥有者的头脑中.非标准化的知识比标准化的知识更难转移2.未标准化的知识需要进行编码后,才能借助标准知识的平台实现大范围的,间接的转移.知识的可编码程度随着学科和相关研究的成熟而增加.因此,不能够或不完全能够用现有的标准进行编码的隐性知识,要实现有效转移,必须至少在传递双方之间建立相互理解的某种“对象化“的标准和规则.在构建这种“对象化“ 的标准
16、和规则的过程中,隐性知识的拥有者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模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个性化“语言 “,往往是这种“对象化“的标准和规则存在的基础.(3)相似的经验和体验.个人的非标准化行为产生的经验和技能,是其观念和思维模式等的具体体现.换句话说,从隐性知识拥有者的经验和体验中,可以更直接地理解和感悟其个性化的“语言“ 和行为规则.但是 ,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具有和隐性知识拥有者相似的经验和体验.这如同拿 2 种不同水果的甜味来描述另外一种甜味一样,没有吃过那 2 种水果的人,是无法理解另外那种甜味为何物的.在这里,相似的经验和体验成为理解某种隐性知识的参照物;或者说,隐性知识的知识基础就是某些经验和体验.因
17、为,在因果关系模糊的情况下,或许相关经验和体验就是认识和理解隐性知识最好的前提性知识.如同刚才的比喻一样,对某个吃过各种水果的人来说,别人拿任何水果比喻甜味他都能够马上给那种甜味迅速定位,并获得准确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阅历丰富的人可能会更容易学习和传递隐性知识.2.3 对转移的方式的影响由于隐性知识主要基于非标准化的语言,在信任的合作者之间实现转移,并且获取和转移行为还必须与一定的情景相匹配,同时还要借助于观察才能产生独特的效果.因此,隐性知识的转移方式具有以面对面交流为主,以相关情景为参照物,通过非官方的价值网络进行转移的特征.(1)基于面对面交流进行转移.正如前面所分析的,转移隐性知识
18、的最好方式是面对面地交流,观察和切磋.在这个过程中,传出方不仅通过丰富的语言信息进行表述,而且还有相配合的身体语言体现出细节性的强调和补充.更为重要的是,接收方还能够在当时的情景中反馈自己的独特理解并得到确认,能够及时地消除对相关细节的疑惑.这些优势使得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能够使接收者形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知识片段,从而实现有效的知识转移.(2)基于特定的情景进行转移.正如前面已阐述的,隐性知识是那些不能用现行的标准化规则和语言轻易说清楚的知识.难以理解或因果关系模糊的知识比模糊性较少的知识更难转移 l_3.它的这种低清晰度的特征,使得通过常规的方式转移它成为一种挑战.同时,还由于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在
19、不同的条件状态下,会采用各种便利的形式灵活运用自己的隐性知识;所以 .只有基于特定的情景,通过仔细地观察和交流才能学第 5 期方润生等:个人隐性知识的形成特征对隐性知识转移和分享的影响习和理解相关隐性知识.也就是说,必须以相关情景所包含的信息作为前提知识,才能促进对因果关系的充分理解,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3)基于价值网络关系进行传递.由于隐性知识内嵌在社会关系之中,存在于其拥有者的头脑里,官方很难准确掌握某个人到底拥有哪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也就难以明确指令其将某种隐性知识标准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所以,隐性知识的转移通常是一个非官方的活动;活动的主动权掌握在拥有者的手里.不同隐性知识的拥有
20、者构成了一个明显的非官方价值网络,每个隐性知识的拥有者都可以基于这个价值网络,并以其占据的价值节点为中心,实现隐性知识的积累和交换.拥有知识的人主导知识的转移活动,可以更为有效地选择符合其信任要求的转移对象,并确定符合双方利益的价值交换原则.既然个人隐性知识的转移具有显着的非标准化特征,从维护组织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看,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或许并非一定要全部,大范围实现显性化的转移,通过促进非官方的价值创造和交换活动深入,持续地进行,不断丰富组织的隐性知识知识库,可能更有利于增强组织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3 个人隐性知识的特征对其分享的影响知识分享是组织学习的主要内容,知识的分享和学习行为能够使企业产
21、生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绩效.许多学者认为,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的知识分享,能够使个人的能力倍增,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成功.我们认为,隐性知识的转移更多地依赖知识传递者的动机和行为;而其分享则主要强调的是知识的接受者的行为.由于隐性知识的创造者之间的差异较大,导致不同类别的隐性知识转移的条件和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隐性知识的分享涉及到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方式的选择问题.3.1 选择与“自己人 “分享前面的分析表明,隐性知识只能够短距离传递,因而其分享的范围就相对较小.由于知识的分享能够使组织成员在遇到其他成员遇到的类似情况时,使用别人的有效方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_3;因此,隐性知识的分享既是因信任而产生的行为,同时也强化了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导致以后连续的相互分享行为.“自己人“ 意味着个性特征相近或互补以及值得信任,它不仅是知识传递者的意愿,同时也是知识接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