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表格式第十册教案第(一)单元 第(1)小节(1)课时教学课题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课型 新授课学习目标1、 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什么是原始数据。2、 掌握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积累,并归纳填表和在条形统计图上画出来。3、 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教学重点 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难点 将原始数据归类。教具准备 方格图、刻度尺、角硬币。活动方式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一个小朋友在停车场数各种机动车数量的情境。提问:如果我们想更清楚地看出停车场里各种车的数量,可采用什么方法呢?2、统计表和统计图。出示第 1 页中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2、讲评后提问:统计表分为几栏?条形统计图里每格代表几辆车?感受。思考、讨论、交流。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回答。将数学问题与生活联系起来,激活学生积极的情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习新课1、提示课题。引言,出示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教学例 1:“收集数据”(1)组织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2)引导学生整理数据。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统计表应该怎样制?要分几栏?(3)引导学生完成条形统计图。出示第 2 页中的条形统计图。提问:图中每格代表几?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时又该怎么办呢?(4)小结。分小组讨论。讨论回答。完成统计表。分组讨论并完成条形统计图。说说你这一节课的收
3、获。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课堂作业通过实验完成练习一第 13 题。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正、反两面出现的概率基本接近。板 见第 2 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教书设计学反思第(一)单元 第(1)小节(2)课时教学课题 数据的收集和单式统计表 课型 新授课学习目标1、 初步学会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的方法,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2、 理解对数据进行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教学应用意识。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的方法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教学应用意识教具准备 统计表活动方式活动内容
4、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出示例 2 统计表。引言:这张表上的同学很多,我们要想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情况,怎么办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观看。 引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学习新课1、引导学生看记录单并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记录单,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学生小组合作,整理数据。引导:我们能不能通过整理和分析,更清楚地看出我们班女同学的身高的分布情况呢?巡视并及时点拨。3、总结整理数据的方法:(1)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 (2)分组、制表。 (3)统计各组中的原始数据,填写统计表。4、引导学生分析统计结果。5、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看记录单,小组交流。小组合作并交流,寻
5、找整理数据的最佳方法。按顺序完成统计表。根据统计表,分析统计结果。归纳总结分组整理数据的方法后阅读第 4 页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得到交流、讨论的机会,培养学生团结合作 的精神。通过对比,感受数据整理后的优越性。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让学生体验与感受学习统计知识的意义,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课堂作业巡视,集体订正。 完成练习一第 48 题。板书设计整理数据的方法:(1)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2)分组、制表。(3)统计各组中的原始数据,填写统计表。教学反思第(一)单元 第(1)小节(3)课时教学课题 复式统计表 课型 新授课学习目标1、 经历收集数据、整
6、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2、 认识并设计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3、 体验统计方法,在统计过程中初步学习统计思想。教学重点 认识并设计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教学难点 设计复式统计表教具准备 记录单、空白统计表、计算器等活动方式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出示例 3 的四个单式统计表。从这四个单式统计表中你了解哪些信息?比较起来方便吗?比较各组的人数。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入。学习新课1、提示课题。2、教学例 3。(1)设计表头。提问:要把这四个单式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要反应哪几方面的情况?应怎样划分栏目呢? 引导学生设计表头。(2)编制统计表。(3)分析统计表
7、。提问:看了这张表中你了解哪些信息?3、小结。提问:合编后的统计表有什么好处?引入复式统计表。提问: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看见过复式统计表?分组讨论,回答问题。编制统计表。讨论,交流。抽生说一说。教学过程巩固练习完成书上第 9 页“做一做” 。加深学生对复式统计表编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体会到统计的价值。课堂作业1、练习二。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板书设计见第 8 页复式统计表教学反思第(一)单元 第(2)小节(1)课时教学课题 求平均数应用题 课型 新授课学习目标1、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2、 掌握
8、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的解题方法,会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求平均数。3、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方法灵活解答相关问题。教具准备活动方式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出示复习题。提问:求平均数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怎样求平均数?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解答。 引入新课。教学过程学习新课1、将复习题改为例 1。(1)指名读题。(2)启发提问:例 1 的已知条件与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1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 2先知道什么条件?怎样求全班共投中多少个? 3怎样求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求平均 4数?2、教学例 2。(1)指名读题。
9、(2)启发提问:例 2 与刚才学的例 1 有什么异同? 1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 2先知道什么条件?怎样求全班共投中多少个? 3怎样求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求平均 4数?认真读题,根据教师的提示解答例 1。列综合式解答问题。认真读题,根据教师的提示解答例 2。列综合式解答问题。完成“做一做” 。强调例1 与例 2 的异同,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防止死套公式。课堂作业练习三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板书设计见例 1 和例 2 的解题过程教学反思第(一)单元 第()小节()课时教学课题 整理和复习 课型 复习课学习目标1、 通过复习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本单元知识,进一步理解、掌握数据的
10、收集和整理,加强制表、识表、识图的能力。2、 在掌握较复杂求平均数的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复习使学生更快、更灵活解答相关问题。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加强制表、识表、识图的能力。教学难点 更快、更灵活解答相关问题。教具准备活动方式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回顾与梳理1、怎样收集数据,并把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制成统计表?2、怎样把几个有联系的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3、怎样根据一组数据或一张统计表求一些数的平均数?看书回顾梳理知识要点。尝试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尝试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教学过程错例分析出示题目。天气冷了,王晨坚持每天进行爬
11、山运动,他每天从山脚爬到山顶后原路返回,上山路程 1200 米,每分钟走 20 米,下山时每分钟走 30 米,他让小红和小明算一算他上下山的平均速度?小红列出的算式:1200(120020120030)小明列出的算式:(120030)2王晨说他们两人都做错了,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学生认真读题后独立完成。让学生弄懂此类问题的关键之处。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第 17 页的“整理和复习”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 17 页的“整理和复习”题。课堂作业练习四。巩固所复习的知识。板书设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简单的统计求较复杂的平均数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第(1)小节(1)课时教学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12、学习目标1、 通过学生的自主发现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会辨认长方体。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抽象能力。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 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教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活动方式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分类、操作、引出新知。1、出示一些立体实物和图形。你能将它们按一定标准分类吗?师生共同概括:立体图形。2、向学生展示粉笔盒。引入长方体的学习。观察后对这些实物和图形进行分类。观察、触摸,感受长方体。通过具体物体,亲身体验。教学过程学习新课1、实践操作,认识长方体的特征。2、根据学生完成表格的情况,教师作全面归纳总结。板书。分
13、组讨论,感触,完成下表:面 棱长 顶点完成“做一做” 。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多种学习方法,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实践应用1、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96 厘米,长是 8 厘米,高是 7 厘米,宽是多少厘米?2、用一根长 100 厘米的铁丝,做成一个长 9 厘米,宽 6 厘米,高 4 厘米的长方体后,还剩多少厘米?可独立完成,也可讨论完成。 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答相关问题。课堂作业练习五第 13 题。板书设计面 棱长 顶点特征略 特征略 特征略 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第(1)小节(2)课时教学课题 正方体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学习目标1、 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形体特征。2、 在与长方体
14、的观察和比较中理清长方体与正方体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形体特征教学难点 理清长方体与正方体联系与区别教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活动方式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引入新课1、提示课题谈话。2、提出问题:(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引导学生一同完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表。4、启发:根据上面的比较,你能想到正方体与长方体是怎样的关系?5、区别形与体的区别和联系。取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观察、感受。分组探究。反馈与交流。讨论后用图表示出来。举例说一说。以旧引新
15、。动手操作体验升华抽样展示。1、利用教科书 157 页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正方体。2、量一量每条棱的棱长是多少厘米?3、互相检测,互相欣赏。亲身体验,获取知识。巩固练习1、自主选择合作者,完成第 9题的拼摆。2、自我尝试:第 24 页的第 10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反思质疑略 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教学过程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五第 48 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对一对。板书设计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表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第(2)小节(1)课时教学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课型 新授课学习目标1、 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问题源于生活。2、 掌握长方体表面
16、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3、 养成良好的观察和分析习惯。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活动方式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引入。取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实物,跟同桌互相说一说对它们的认识。引入课题。学习新课1、表面积意义的感知。2、动手剪开长方体盒子,认识长方体盒子的表面展开图的形状,进一步建立表面积的概念。3、表面积的意义。指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 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4、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出示例 1。(2)小结。取出一个长方体纸
17、盒,用手摸一摸,说一说触摸的感觉。感觉展开图的形状。继续观察展开图,想一想:(1)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3)在正方体中呢?讨论思路。试着解答。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巩固练习针对性小结。完成第 26 页的“做一做” 。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反思质疑提出你不懂的问题,共同讨论。教学过程课堂作业1、 练习六第 14 题。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第(2)小节(2)课时教学课题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练习课 课型 练习课学习目标1、 进一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能正确地分析有关应用问题。2、 能正确解答长方体
18、、正方体表面积应用问题,提高分析解题的正确率。3、 养成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培养数感。教学重点 能正确解答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应用问题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分析有关应用问题教具准备 长方体模型活动方式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巡视,评讲。小结解题注意要点。计算下列各长方体 或者正方体的表面积。(1)长 4 分米、宽 3 分米、高5 分米。(2)长 1.2 分米、宽 5 分米、高 5 分米。(3)棱长 6 厘米。(4)棱长的总和是 24 厘米的正方体。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应用分析下面各题的表面积计算,究竟是求哪几个面的和。1、做一个无盖的正方体木箱的用料。2、给一个长方体包装盒全面喷漆。3
19、、给车间的一个长方体排气管加高所用的材料。4、粉刷教室的四壁和天花板。讨论回答。加深对表面积的理解。应用解题布置任务。提问:(1)如果不考虑粘合的边角,做这个盒子至少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皮?(2)如果盒子是不带盖的,怎样计算它的纸皮用料?取出一个长方体纸盒,量出它的长、宽、高。独立完成 。培养独立解题的能力。课堂作业重点讲评 11 题。 完成练习六第 912 题。 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教学过程反思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板书设计无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第(3)小节(1)课时教学课题 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 课型 新授课学习目标1、 理解体积的意义。2、 初步认识体积的单位,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常用体积
20、单位的量的特征,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的单位。教学重点 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常用体积单位的量的特征教学难点 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的单位教具准备 体积演示器活动方式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引入新课谈话导入。学习新课1、实验感知,建立体积的概念演示实验。(1)体积概念的引入。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2)抽生说一说: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2、体积单位的认识。举实例引入体积单位。观察。得出结论:物体大占的空间就大。阅读第 30 页第五行的问题。举例说一说哪些物体的体积大,哪些物体的体积小?讨论后说一说。回忆所学过的长度单位。观察并注意体会。通过实物举例,深化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21、通过实例,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巩固练习1、回答第 30 页“做一做”的问题。2、 、回答第 32 页“做一做”的第 1 题。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国。反思质疑比划一下每个体积单位的大小。 体验。教学过程课堂作业独立完成练习七第 13 题。 巩固知识。板书设计长度、体积、面积单位的比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第(3)小节(2)课时教学课题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课型 新授课学习目标1、 通过手摆长方体实验,理解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推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2、 能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理解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3、 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简单的体
22、积计算。教学重点 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推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教具准备 小方块 24 个活动方式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提问:1、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2、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3、引入。思考,回答。 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学习新课1、引题: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出示长方体。引: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者是不能切的,那怎样算它的体积呢?2、实验操作。3、引导学生总结公式。4、引导学生推导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5、体积计算公式的运用。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块?它的体积是多少?(1)摆一个长 4 厘米,宽 3
23、厘米,高 1 厘米的长方体。 (小组合作)方块的总数是:4 12(个)3它的体积是:12(立方厘米)1(2)仿照上面的方法,摆摆一个长 4 厘米,宽 3 厘米,高 2 厘米的长方体。方块的总数是:24(个)4它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总结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小组合作推导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自学例 1 和例 2。通过实验让学生能自己推导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巩固练习完成第 34 页的“做一做”12 题。 巩固运用。总结质疑提出你不懂的问题。教学过程课堂作业独立完成练习七题第 47 题。板书设计长方体的体积长 宽 高abhV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第(3)小节(3)课时教学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
24、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 课型 新授课学习目标 1、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都表示为底面积乘以高的道理,能灵活地运用解题。2、 能熟练地解答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解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解答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都表示为底面积乘以高的道理,能灵活地运用解题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教具活动方式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1、基本练习。出示练习题。(1)一个长方体长 10 厘米,宽 8 厘米,高 5 厘米,求它的体积。(2)一个正方体棱长 4 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2、讲评并小结。3、抽生说一说
2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4、导入。完成基本练习。Vaaa V=abh以旧引新。学习新课1、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面积的计算。板书:长方体的底面积: abS底正方体的底面积: 底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统一。板书:VSh 自己摆放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底面。抽生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面积怎样计算。讨论、总结。抽生说一说。阅读第 35 页第三自然段。亲身体验,统一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巩固练习1、完成“做一做”第 12 题。 及时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反思质疑说一说对于本节课知识,你还有什么见解?教学过程课堂作业独立完成练习七题第 813 题。板书设计VSh
26、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第(3)小节(4)课时教学课题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课型 新授课学习目标1、 通过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推导,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并记住体积单位之间的相邻千进率。2、 通过长度、体积、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对比,能够灵活地处理有关单位名称的变换的应用问题。教学重点 能够灵活地处理有关单位名称的变换的应用问题教学难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推导教具准备活动方式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1、抽生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长度单位呢?2、1 千米( )米 1 米( )分米( )厘米1 平方米( )平方分米1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3、引入新课。回答问题并完成填
27、空。 以旧引新。学习新课1、进率的推导。 (结合课本图)(1)1 立方分米的意义。1 立方分米1 分米 1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10 厘米 10 厘米1000 立方厘米(2)1 立方米的意义。1 立方米10 分米 10 分米 10 分米1000 立方分米2、体积单位与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小结:略3、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出示练习题。3.8 立方米( )立方分米3400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小结:略4、教学例 5。观察课本图,与教师一道推导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比较三者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并说一说你的方法。完成第 39 页“做一做” 。尝试自己完成。
28、明确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运用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课堂作业作业:练习八第 15 题。 入时巩固所学知识。板书设计见体积、面积、长度单位进率对比图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第(3)小节(5)课时教学课题 容积和容积单位 课型 新授课学习目标1、 理解容积的意义,掌握容积的计量单位,认识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 掌握计算容积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 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解题正确率。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容积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长方体盒子,量杯和量筒活动方式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复习
29、导入1、抽生回答。(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它常用的计量单位是什么?2、单位之间的换算。12.5 立方米( )立方分米2400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0.38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3.04 立方米( )立方分米3、一个长方体长 1.2 分米,宽 0.8 分米、高 2.5 分米,求它的体积。4、一个正方体棱长 0.6 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思考回答。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引入容积知识。学习新课1、容积的概念。(1)以粉笔盒为例,提示容积的意义。拿出粉笔盒提问:什么叫做长方体的体积?这个粉笔盒有什么作用?(2)理解与辨析: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2、容积计量。(1)引入“升与毫升” 。(
30、2)升与毫升的进率与换算。3 升( )毫升 5000 毫升( )升(3)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1 升1 立方分米 1 毫升1 立方厘米4500 毫升( )升(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3、容积的计算。例 6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并回答。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能容纳其它物体。分组讨论、交流。理解并练习。尝试解答。通过实物的比较,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和联系。教学过程巩固练习1、 完成第 40 页“做一做” 。2、 完成练习八第 610 题。板书设计1 升1000 毫升1 升1 立方分米 1 毫升1 立方厘米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第(3)小节(6)课时教学课题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容积单位练习
31、课 课型 练习课学习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之间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2、 熟练地解答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容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 熟练地解答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容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活动方式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提问:1、常用的体积单位是什么?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常用的容积单位是什么?进率怎样?2、完成下列各题的换算,并说明简要的思路。6.7 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4300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2 升( )毫升 3540 毫升
32、( )升3、小结。略思考回答。完成练习。进一步掌握基础知识。应用练习1、概念的辨析。(1)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是完全相同的。 ( )(2)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 )(3)一个量杯能装 10 毫升,我们就说这个量杯的容积是 10 毫升。 ( )(4)一个量杯最多能装 10 毫升,我们就说这个量杯的容积是 10 毫升。 ( )(5)一个纸盒的体积是 60 立方厘米,它的容积也是 60 立方厘米。 ( )2、实际应用。例: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得长、宽、高各是 60、30、40 厘米,缸内水面离缸边 5 厘米,缸内只有水多少毫升?理清概念后作出判断
33、。读题,审题后完成。弄清概念,学会实际应用。教学过程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八第 1115 题。2、选作:练习八第 1618 题。区别对待。板书设计无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第(3)小节(7)课时教学课题 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 课型 新授课学习目标 通过比较与练习,使学生深化对体积和表面积的概念的理解,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与解答实际应用问题,养成分析习惯。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与解答实际应用问题教学难点 深化对体积和表面积的概念的理解教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纸盒活动方式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1、作业错例分析。制一个棱长 3.2 分米的正方体铁皮油
34、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如果每升汽油重 0.73 千克,这个油箱最多能装汽油多少千克?(铁皮厚度不计)解法一 解法二铁皮需要量 铁皮需要量62.32.3.装的汽油量 装的汽油量0.73 ( ) 0.73 (.).2、谈话导入。分组议一议,说一说哪一种列式正确,为什么?哪一种列式是错误的,错在哪里?通过错例分析,让学生明白体积和表面积的区别。学习新课1、体积和表面积的概念的比较。2、两种计量单位的比较。3、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比较。1、拿出长方体盒子。2、回答第 44 页上面提出的问题。3、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下面问题中哪些是涉及表面积的问题?(1)制作 20 个长方体包装盒的用料。(
35、2)油漆大立柱,瓷砖贴面问题。(3)水池能装多少水的问题。(4)一块正方体铝锭的重量。解答例 7。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比较表面积和体积。巩固练习注重对单位名称的记写和对所求问题属于表面积还是体积进行强调。1、 完成 P44 的“做一做” 。2、 完成练习九第 12 题的填表。巩固所学知识。教学过程课堂作业独立作业:练习九第 16 题。板书设计见错例分析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第(3)小节(8)课时教学课题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与表面积的比较练习课 课型 练习课学习目标 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与表面积的比较练习,进一步深化对二者概念的理解,提高分析解题的能力,培养数感。教学重点 进一步深化对体积与
36、表面积的理解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解题的能力教具准备活动方式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1、口头列式。(1)已知 a=3 厘米 (2)已知 a=2 厘米,b=3 厘米,h=1 厘米(3)S25 平方分米,h=0.8 分米2、下列问题求的是什么?(1)教室占地面积 (2)水池装水多少(3)粉刷房间的四壁和天花板用涂料多少口答。联系生活实际回答。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应用问题1、对比练习。(1)一种无盖的长方体铁皮箱子,长 4 分米,宽 3 分米,高 5 分米,做这样一个铁箱至少用铁皮多少?(2)一个长方体铁皮油箱,长 8 分米,宽6 分米、高 50 厘米,如果每升汽油重 0.8 千克,这个
37、油箱最多能装汽油多少千克?巡视并及时点拨。2、综合练习。在一间长方形的会计室里,铺设了 150 块长、宽都是 60 厘米,厚 2 厘米的长方体钢砖,这间会计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铺设地面一共要用多少立方米的钢砖?先分析两个题的区别,选择相应的公式解答。考虑求的是哪几个面。独立完成。先读题,弄清求的是什么,再解答。 (注意单位统一)通过对比练习,进一步深化对体积与表面积的理解独立作业1、 完成练习九第 811 题。2、 选作:1213 及思考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板书设计体积和表面积的公式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第()小节()课时教学课题 概念与计算 课型 复习课学习目标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更清
38、楚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体特征,进一步理清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能正确地应用解题,并熟练地进行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学重点 熟练地进行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学难点 理清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教具准备活动方式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1、长方体和正方体形体特征的整理。出示政企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实物。根据学生的回答,列表板书:略。1、认真观察,口述各自的特征。2、辨析。(1)长方体的三条棱就是它的长、宽、高。(2)有六个面是正方形的物体,一定是正方体。(3)如果一个长方体有三个面是正方形,那么它一定是正方体
39、。(4)一个长方体棱长总和是12 分米,宽是 0.8 分米,高是 1分米,那么它的长就是 10.2 分米。通过辨析,深化长方体、正方体概念,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认识。教学过程知识整理2、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比较。从“意义、计算方法、常用计量单位”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列表板书:略。辨析。(1)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问题,只要把它的六个面的面积加起来。(2)求长方体水箱的体积,可用 Vsh.(3)容积与体积的意义不同,但计算方法相同。搞清三者之间在概念和计算上的模糊点。3、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计量单位的意义、进率及其换算的方法比较。列表板书:略。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 完成第 47 页第 13 题,
40、练习十第 1 题。课堂作业独立作业:练习十第 25 题。对复习知识及时巩固。板书设计见整理的三个表格。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第()小节()课时教学课题 综合练习 课型 练习课学习目标 通过综合应用复习练习,进一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容积)的概念,熟练地掌握计算的方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养成良好的分析解题习惯。教学重点 熟练地掌握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方法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容积)的概念教具准备活动方式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1、面积、体积、容积的换算。题略。2、小结 :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及解题时要注意的问题。独立解
41、题。 回顾本章所学知识。教学过程应用求积问题1、独立解答 47 第页的第 4 题。2、出示应用题。(1)一根长方体的钢筋,黄封面是周长为20 厘米的正方形,钢筋全长 3 米,求它的重量?(每立方分米钢重 7.8 千克)(2)用一个棱长 3 分米正方体铁块和一个长 2.5 分米,宽、高都是 7 厘米的长方体铁块可熔成一个底面积 35 平方厘米,高多少厘米的长方体铁块?1、独立解答 47 第页的第 4 题。2、全体讨论:(1)本题计算的是什么形体的什么方面的问题?(2)先求什么?你根据题中的哪句话作出的判断?选用合适的方法,独立解题。通过各种类型题目的练习,让学生能熟练地解答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
42、表面积的计算。切分与拼合问题1、出示题目。 1、一根 3 米长的方钢,把它横截成 2 段时,表面积增加了 80 平方厘米,求方钢原来的体积。2、把 2 个表面积是 24 平方厘米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表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厘米?独立作业11 题为选作题。 完成练习十题第 611 题。板书设计无教学反思第(三)单元 第(1)小节(1)课时教学课题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课型 新授课学习目标1、 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2、 在理解整除的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约数和倍数的概念。明白约数和倍数表达的是两数间的一种关系,不能离开对方而独立存在的道理。教学重点 在理解整除的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约数和倍数的概念教学
43、难点 约数和倍数表达的是两数间的一种关系教具准备活动方式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计算下列各式。15 3 23 7 15 6 1.5 0.324 2 6 5 83 9 12 0.82、引导学生对以上 8 个除法算式做一个分类。3、提示课题内容。计算下列 8 个算式。思考后分类。复习整除、除尽。学习新课1、整除的概念的建立。2、约数和倍数。3、形成性练习。回到复习题第 2 个问: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描述自己对“整除”的理解。举例。辨析:(1)数 a 除以数 b,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数a 能被数 b 整除。(2)1.2 0.43,所
44、以 1.2 能被 0.4 整除。(3)12 能整除 6。(4)6 能整除 12。阅读第 50 页倒数 17 行的全部内容。理解:在什么前提下才能说约数和倍数?50 第页上“做一做” 。理解整除的概念,明白约数和倍数表达的是两数间的一种关系,不能离开对方而独立存在的道理。巩固练习下列数组中,谁是谁的约数,谁是谁的倍数。39 和 13 85 和 17 23 和 1巩固所学知识。课堂作业独立作业:练习十一第 14 题板书设计除尽、整除、约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第(三)单元 第(1)小节(2)课时教学课题 求一个数的约数与倍数 课型 新授课学习目标1、 在理解倍数与约数概念的基础上,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与倍数
45、的方法。2、 理解一个数的约数的有限性和一个数的倍数的无限性,正确地分析解答有关的问题。3、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的约数与倍数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的约数的有限性和一个数的倍数的无限性教具准备 彩条教具活动方式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举例说一说什么是整除。2、什么是倍数和约数?3、说一说下列各组中两个数的关系。18 和 9 20 和 10 5 和 15 12 和 14、导入新课。通过实例说明。举例说一说。(即整除与否,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进一步理解整除、约数和倍数。学习新课1、怎样求一个数的约数。教学例 2:12 的约数有哪几个?找出最大和
46、最小的约数。2、尝试练习。3、约数的有限性探究。观察上面三个数的约数,你发现了什么?4、怎样求一个数的倍数。教学例 3:2 的倍数有哪些?找出最大和最小的倍数。5、倍数的无限性探究。6、小结:略。小组合作探讨。第 51 页末的“做一做” 。同桌探讨。小组合作探讨。通过探讨,让学生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与倍数的方法,理解一个数的约数的有限性和一个数的倍数的无限性。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第 12 题。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全课总结略。 提出你不懂的问题。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十一第 56 题,选作第 7 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板书设计见例 2,例 3教学反思第(三)单元 第(2)小节(1)课时教学课题 能被
47、2 和 5 整除的数 课型 新授课学习目标1、 掌握能被 2、5 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应用特征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 2、5 整除。2、 使学生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3、 培养学生发现、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 掌握能被 2、5 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概括特征教具准备 游戏卡片活动方式教学过程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1、出示下列一组数。18 2 15 36 272、你还能举出一些能被 2 整除的数吗?3、把数稍加改动,引导学生进行判断。(1)在 18 的前面加上数字 1,118 能被 2整除吗?(2)在 18 的后面加上数字
48、 1,181 能被 2整除吗?思考:这一组数中,谁能被谁整除?举例。判断。鼓励学生举例。学习新课1、研究能被 2 整除的数的特征。(1)回忆止节所学知识。(2)帮助列成书上好样的表。(3)引导学生观察讨论。(4)概括特征。(5)验证知识。(6)介绍奇数、偶数。(7)奇数、偶数判断游戏。84 33 0 119 535 782 31702、研究能被 5 整除的数的特征。(1)总结刚才的学法。(2)自学能被 5 整除的数的特征。(3)总结能被 5 整除的数的特征。回忆 2 的倍数的求法,并按顺序说出 2 的倍数。观察讨论右边圈子的数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对复习 1 中的数进行分类。奇数、偶数分开站位。
49、自学。总结。使学生认识到掌握这个特征以后判断起来更准确迅速。强化学生对奇偶数的理解。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 。实践应用数字接龙游戏。不允许说出能被 2 整除的 100 以内的数。200 以内的不允许说出能被 5 整除的数。游戏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 14 题。巩固所学知识。板书设计见第 54 页的两幅图教学反思第(三)单元 第(2)小节(2)课时教学课题 能被 3 整除的数 课型 新授课学习目标 1、 使学生掌握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准确熟练地判断出一个数是否能被 3 整除。2、 培养学生发现并能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发现规律,总结特征教具准备活动方式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 学生 设计意图引入新课游戏根据学生所给的数,快速判断能否被 3 整除。任意举数,尤其是比较大的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学习新课研究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1、出示第 55 页的图。2、提问引导,让学生变换角度思考。(1)在这些数的个位你发现规律了吗?(2)如果把每个数的各位上的数加起来,你会有怎样的发现?3、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