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总汇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二、全册教学要求。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 2、5、3 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5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 ,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6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
2、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7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三、全册教学要点1较复杂平均数的求法。2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互化。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4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5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6约分和通分。7分数大小的比较。8分数的加法与减法。四、教学方法措施1、加强对比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2、加大研究型学习的力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经
3、验和能力。3、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4、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课题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方法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学用具 (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 1 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
4、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探索研究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放:例 1 中的路口在 10 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汇报展示,统一方法。(2)学生实际操作。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 10 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
5、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2、数据的整理。(1)统计表。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2)条形统计图。投影显示教材第 2 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想:图中的每格代表几?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做:让学生翻开书第 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三、实践操作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2课堂作业。做练习一的第 1 题。做练习一的第 3 题。四、课外实践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
6、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分组整理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教学重点 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教学用具 放大例 2 的两张统计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姓名 王兰 刘方 张欣 陈平 周玲 平均身高(厘米)143 140 142 144 151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
7、学高多少厘米?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二、探索研究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谁最高?身高多少?谁最矮?身高多少?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2)小组讨论: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 。130154 厘米。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 (按 5 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 2 的统计表
8、)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看教材第 3 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看教材第 4 页, “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三、课堂实践1调查本班学号 132 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2课堂作业做练习一的第 4、5 题。课后反思: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最好方法。课题三: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复式统计表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学会把几个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复式统
9、计表,认识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并通过教材中有说服力的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分栏的方法和步骤,看懂表头。教学用具 投影仪和放大的例 3 统计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投影出示。下面是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数学组:男生 14 人,女生 8 人。航模组:男生 13 人,女生 4 人。生物组:男生 7 人,女生 12 人。美术组:男生 12 人,女生 12 人。请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美术组性别合计 男生 女生生物组性别合计 男生 女生数学组 性别合计 男生 女生生物组性别合计 男生 女生2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1)每张统计表能反映出什么情况?(2
10、)如果想了解或者比较各个小组的人数情况,用这四张统计表是否方便?有无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显然用这四张表比较不方便,为了便于比较各小组中男女生参加人数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们合编成一个统计表。板书课题:复式统计表二、探索研究1小组合作讨论(1)把这四张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要反映哪几个方面的情况?(要反映两个方面的情况,一个是分组的情况,也就是分几个组;另一个是各组的人数情况,也就是各小组中男、女生参加的人数。 )(2)怎样划分统计表的栏目才能反映出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呢?(用投影一部分一部分地显示)(表头的竖向分栏中写出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学生
11、性别和合计;一般统计表的左上角一格(表头)用斜线分成三个部分:右上部分说明横栏的类别;左下部分说明竖栏的类别;中间部分说明右下方的空格是留着填写数据的。 )2小组合作实践让学生翻开书第 8 页,小组合作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填写第 9 页上的第(1) (4)小题。填好后回答:合编后的统计表有什么好外?三、课堂实践做第 9 页的“做一做”首先让学生口述怎样填写;再让学生独立去填;最后回答:从这张表中你能看到什么?四、课堂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五、课堂作业做练习二的第 1、3 题。课后反思:不要怕学生出错,因为谁都可能出错,你在一件事情上越琢磨得多就越容易出错。2求平均数课题:求平
12、均数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重点 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用具 投影仪(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投影显示第 13 页的复习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2)必须要知道什么?(3)怎样列式解答?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思考: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量的“橡皮泥” ,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把我们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平均数(板书课题)二、探索研究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例 1 。1、观察比较:例 1 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2、思考并回答
13、:(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数?(2)必须要知道什么?(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列成综合算式是(28+33+23)(10+11+9)=2.8(个)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 2.8 个。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例 2。1、观察比较:例 1 与例 2 的条件与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思考并解答:你能联系例 1 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放手让学生尝试做一
14、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学生明白:条件与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后集体订正。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 个)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332.9(个)列成综合算式是:(2.5123113.210)(12 1110)=95332.9(个)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 2.9 个。三、课堂实践做教材第 14 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五、课堂作业 1、练习三的第 2 题。2、练习三的第 1、3、4 题整理和复习教学要求 掌握统计的步骤(数据收集与数据整理)
15、,会认识统计表、会填充统计表。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教学准备 投影片(仪)教学过程一、边练习边复习学生在课本上自己完成,并根据题目体会:1分段对数据整理的方法2怎样从复式统计表中获取信息。3求平均数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1统计的步骤是什么?对应的方法是什么?2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思路是什么?(分什么;按什么分)三、课堂实践练习四的 13 题。四、课外实践练习四的第 4 题。课后反思:学生习惯于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用多样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题一: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要求 通过观察实
16、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长方体的特征。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教材第 20 页图中的各个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投影仪。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开头的小纸盒,并将教材第 169 页的长方体展开图剪下来贴在硬纸板上备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观察后回答: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归类并板书。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指着左边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平面图形)指着右边问:这又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立体图形)2实验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量筒装 600 毫升的水。然后往其中一只里放入一
17、块石头,让学生观察,这只量筒里水面的变化情况?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空间”这一概念。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课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并板书课题。二、探索实践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1)认识长方体的面。 (让学生分组讨论)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长方体有 6 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2)认识长方体的棱
18、。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 。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长方体有 12 条棱,相对的 4 条棱的长度相等。(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 个)(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 个面)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
19、成这样。(投影出示)(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 (投影显示)长方体是由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围成的 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 ,相对的棱的长度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1)它的 12 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想一想:(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投影显示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三、课堂实
20、践1量一量教科书的长、宽、高。2练习五的第 2 题。3练习五的第 3 题。五、课堂小结由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口诀:长方体立体形,8 顶 6 面十二棱;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6 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六、课外延伸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课题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要求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教材第 22 页的正方体实物和一个长方体纸盒、
21、投影仪。学生准备:上节课做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请大家拿出昨天做好的长方体,边观察边填写下表:(投影显示)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长方体2、填好表后请回答:(投影显示)(1)什么叫做棱?(2)什么叫做顶点?(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这个长方体的什么?以上是长方体的特征及有关知识, (拿出一个正方体)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二、探索实践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小组合作学习。(1)观察并回答:它们的形状都是什么体?(正方体)正方体还有一个名称你知道吗?(立方体)(2)小组讨论。请同学
22、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和讨论一下正方体有什么特征。然后选一个代表说出你们观察讨论的结果,最后将学生的发言归纳在下表中。 (投影出示)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正方体(3)用填空的形式小结。正方体是由 个 的正方形围成的 图形。正方体也有 条棱,它们的长度 。正方体也有 个顶点。(4)做第 22 页的“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展开图的硬纸片,动手将它折、贴成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并标出它的棱长。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首先将复习与新课的两张表合在一起如下图:(投影显示)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长方体 6 12 86 个面都是长方形(
23、特殊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正方体 6 12 8 都是正方形 都相等 都相等(1)请你观察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完上表。(2)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结论: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用图表示。 (投影显示)长方体正方体三、课堂实践1练习五的第 5 题。2练习五的第 6 题。3练习五的第 7 题。先让学生口述出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的的长和宽,再让学生观察后归纳出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和宽。四、课堂小结让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1)正方体的特征。(2
2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五、课堂作业1练习五的第 8 题。2练习五的第 9*、10*题。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课题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表面积的意义。教学难点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投影仪。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2、看图回答。(1)指出这个长方
25、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3)填空:上、下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这个长方体 左、右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3、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4老师现在做了一个“长 6,宽 5,高 4”的长方体架,要在它的六个面上贴上薄塑料片,你说应该准备多少平方厘米的塑料片呢?二、实践探索1个别学习- 表面积的概念(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 、 “下” 、 “左” 、 “右” 、 “前” 、 “后”标在 6 个面上。(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 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26、学生试着说一说。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塑料片的面积(1)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使学生明确: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3)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 )652642542=60+48+40=148(平方厘米)解法(二):(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 2)(656454)2=742=148(平方厘米)(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三、课堂实践做第 26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列式算出后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
27、算方法了吗?结论:=长宽2+ 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 长高+宽高)2五、课堂练习做练习六的第 1、2 题,学生口答,学生讲评。七、课后实践做练习六的第 3、4 题在作业本上。课题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以及长方体和正文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教学要求 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和例 3 的实物模型、投影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看图并回答。 (投影显示)(1) 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8、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2看看各自准备的正方体回答问题。(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2)正方体 6 个面的面积怎样?(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板书课题)二、实践探索1小组合作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336 或者 3 2 6=96 =96=54(平方厘米) =54(平方厘米)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3 2 表示 2 个 3 相乘。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在实际生
29、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投影显示例 3,拿出实物模型。(1) 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售米的木箱是什么体?“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三、课堂实践做第 27 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的,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五、课堂实践做练习六的第 5、6、7 题。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课题一: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要求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
30、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头各一块,沙一堆;投影仪和 1 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 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学生准备:12 个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教学重点 体积的含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知识。二、探索研究1实验观察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观察(2)
31、: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为什么?图片观察:投影出示课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体积)加深理解:(1)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你能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小?(3)做第 30 页的“做一做” 。2教学体积单位。(1)介绍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2)1 立方米、1 立方分数、1 立方厘米
32、的体积各有多大。1 立方厘米:让学生拿出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 1 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 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出示 1 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 1 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 1 立方米?(3 )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显示第 36 页的第 2 题,让学生口答。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投影显示第 31 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让学生说。三、课堂实践1、做练习七的第 1 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 12
33、 个小正方体先摆后说。2、做练习七的第 3 题,学生独立做后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课题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大块橡皮泥;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 24 块;投影仪。 学生准备: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12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填空:1、 叫做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
34、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二、实践探索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出示:一块长 4 厘米、宽 3 厘米、高 2 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 1 厘米的小正方体。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 12 个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 32 页的第(1)题摆好。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4 3 1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体积:431=12(立方厘米)(3)它含有多少个 1 立方厘米?(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 2 层,再看:(1)摆成了一个什么?(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3)它含有多少个 1 立方厘米?(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V = abh=abh应用:出示例 1,让学生独立解答。2小组学习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思考并回答: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