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产业并购与文化资源配置 潘爱玲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潘爱玲,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首席专家,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一、文化产业并购热的形成(一) 文化产业并购热的背景和成因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 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目前与并购重组相关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长期条块分割形成的文化资源和产业资本错配现象非常突出, 文化资本配置效率有待提升;二是行业融合度比较低, 产业链不完整, 商业模式不成熟;三是大部分文化企业规模较小, 所有制结构单一, 文化企业竞争力弱, 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
2、的文化企业集团。所以, 文化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的意义非常重大。兼并重组有利于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 也是提升文化资本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 要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在跨区域方面, 我国文化企业并购在地域上呈现集聚性, 同时跨区域并购的数量不断增加;在跨行业方面, 产业链整合和新业态融合趋势明显, 跨行业并购快速发展;在跨所有制方面, 体制性障碍仍然比较突出, 跨所有制并购仍然以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为主。近年来, 文化产业之所以会形成并购热,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的引导, 近
3、几年关于文化产业的政策很多;二是传统产业谋求转型, 占据有利生态位的需要;三是目标企业寻求合作或者借机退出的战略布局;四是高管的过度自信和投资者“羊群效应”等非理性因素的干扰。二、文化产业并购的类型和特征(一) 文化产业并购的类型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 文化产业并购主要有以下四类:第一类是拓展产业链、打造文化帝国的文化产业内部并购, 也就是高度相关的内部并购;第二类是以互联网为平台, 打造文化产业生态圈的平台式并购;第三类是传统行业转型, 入驻文化产业的跨界并购;第四类是借壳上市, 摆脱 IPO 困境的曲线并购。(二) 文化产业并购的特征文化产业以内容创新为主的, 区别于传统的制造业, 其并购具
4、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行业集聚, 影视、游戏、互联网成为热门标的;二是区域集聚, 如北上广有资本优势, 浙江、湖南有政策优势, 区域方面集聚效应非常明显;三是文化资产标的呈现普遍的高溢价;四是并购交易频现业绩承诺, 但是结果参差不齐。1. 行业集聚:影视、游戏、互联网成为热门标的影视、游戏和互联网企业是当下并购标的“爆款”。互联网提供平台和技术, 为广告业的繁荣奠定基础, 同时能够形成稳定的潜在顾客群体。影视和游戏的繁荣源自于消费者的拉动和明星的推波助澜。2. 区域集聚:集中体现在北上广北京、浙江的政策优势, 湖南的创新思维都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兼并重组。就山东来讲, 兼并重组其实做得比较少。3.
5、文化资产标的呈现普遍的高溢价特征在文化产业中, 这个情况非常特殊, 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表外资产较多, 现有会计准则的局限使得文化企业大量无形资产难以在报表中体现。二是文化资产的评估技术和评估方法有待改进。三是文化中介发展滞后, 中介机构的执业生态有待进一步完善。很多文化中介还是原来政府状态下的, 不适应目前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需要。四是政策的驱动形成。文化产业是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很多不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企业也进军文化产业, 这种非理性的发展也是造成高溢价的重要原因。4. 并购交易频现业绩承诺, 但结果参差不齐面对文化企业并购过程中出现的超高溢价, 业绩补偿协议成为维护双方利益的事后价值调整
6、机制。三、文化企业并购效率(一) 文化产业的特性与并购效率产权属性、政治关联与文化产业意识形态属性的关联度较高。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 许多国有文化企业完成转企改制时间较短, 文化企业的产权属性和政治关联成为影响企业并购及其并购整合效果的重要因素。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制主要通过文化管理体制和政策来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向政府推动和引导型转变的过程。目前, 虽然经过转企改制, 政府的力量在国有文化企业的经营发展中仍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政治关联的存在可以提供并购资源, 突破行业及区域壁垒, 缓解银行融资困境, 优化融资途径, 获得税收优惠及财政补助。但另一方面, 过多的政府干预
7、又会影响企业的并购决策, 造成并购绩效低下。研究表明, 国有文化企业的政治背景具有更强的地域多元化和部门多元化特征, 在并购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政府补贴。在上市公司中, 国有文化企业的地域和部门多元化的政治背景, 使得文化企业的并购效率提升。也就是说, 跨部门越广泛、跨区域越多, 并购效率越高。并购绩效与政治关联深度、政治关联地域广度、政治关联部门广度、政府补贴及政府控股比例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民营文化企业并购绩效与政治关联的相关性比国有文化企业更强。(二) 文化企业“三跨”并购的效果在经济效益方面, 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 选择总资产利润率、每股收益、销售增长率、资产周转率、流动比例、经营
8、活动现金流与流动资产的比例等指标, 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现金流质量等五个维度衡量文化企业并购带来的经济效益。在社会效益方面, 采用“社会贡献额”衡量社会效益, 包括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和福利、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税金、向社会进行的捐赠等, 因为经济效益中已经包含了净利润, 因此进行剔除, 不包含对股东的回报。从实证结果来看, 与区域内并购相比, 跨区域并购降低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竞争力;与行业内并购相比, 跨行业并购也降低了文化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竞争力;与非跨所有制并购相比, 跨所有制并购虽然能够提升竞争力但是结果并不显著。总体来看, 文化企业“三跨”并
9、购未能显著提升文化企业的竞争力, 没有达到政策期望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效果。四、文化企业并购的障碍文化企业并购目前面临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过度追求政策红利, 忽视并购风险, 盲目拼盘式并购。比如, 万好万家以平均 5.21 倍的溢价率跨界转型, 突然涉足“广告+影视+动漫”领域, 由于标的企业未来盈利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遭到证监会的否决。第二, 条块分割与区域壁垒降低了跨区域并购效率。历史相对较长的报业、出版、印刷企业的产品市场壁垒已然形成, 地方政府对于其他区域的报业、出版企业入驻干预较多, 区域之间的界线天然地形成了出版、报业企业跨区域并购的壁垒。第三, 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缺
10、乏实质性融合, 跨所有制并购难度大。现有国有文化企业高管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未能提供充足的动力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融合后的保障机制和退出机制不完善, 民营企业通过跨所有制并购取得国有企业部分所有权后, 能否获得同等的经营权也是民营资本重点关注的问题。第四, 高溢价带来较高的商誉减值风险。文化企业并购标的资产的高溢价必然带来高商誉, 也给企业的未来带来了较大的商誉减值风险。一直活跃在并购市场中的蓝色光标 2015 年净利润同比下降 90.49%, 其关键在于收购的标的企业未完成承诺的净利润, 导致了企业在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后净利润大大下降。五、研究启示与建议解决文化企业并购热潮背后
11、的隐患, 提升文化资源配置效率, 需要结合文化产业自身的特点、发展历程和我国的制度环境, 从政府层面、中介层面和企业层面共同努力, 在一些关键点上进行突破。1.政府维度:从政策推动转向体制和法律保障一是理顺管理体制, 多部门协调, 改变“政出多门”的现状;二是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逐步打破区域性壁垒, 促进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并购;三是解放思想, 打破民营资本进入壁垒, 推动文化企业跨所有制并购;四是完善相关法规, 加强并购信息披露监管。2.中介维度:大力发展文化中介, 完善中介服务职能首先, 大力发展文化中介。其次, 逐步改进文化企业会计准则, 完善文化资产评估体系。最后, 完善中介机构服务职能, 在并购中发挥积极作用, 防止盲目的拼盘式并购。3.企业维度:并购企业要增强自身的整合能力, 提升并购绩效一是评估企业自身实力和并购风险, 防止盲目并购;二是合理利用中介, 发挥信息中介的风险过滤功能;三是重视人才培养,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提高并购整合能力, 真正把文化企业打造成具有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完善的企业。研究发现, 后续研究的重点是文化企业财务报告如何重构、文化资产的价值如何评估以及如何完善信息披露等,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 将会制约文化企业资源的配置和发展。(本文根据作者在“第二届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与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