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节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学习目标 1.理解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矿产等)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2.理解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走向、分布格局及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地形对城市的影响(1)平原世界:绝大部分特大城市位于海拔 200 米以下的濒海、濒湖或沿河平原地区。中国:特大城市大部分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2)山区:多分布于河谷两岸较平坦的区域。(3)高原: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于高原上。2.气候对城市的影响(1)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2)影响区位选择:城市大多分布在具有适度降水、适中温度的中低纬度地带和气候较优越的沿海地区。内部结构和布局:风
2、向和风速对城市用地有很大的影响。3.水对城市的影响(1)意义Error!(2)影响城市选址Error!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影响城市的发展。4.矿产对城市的影响(1)城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2)城市发展:矿产资源开采后期,要考虑城市的转型,否则城市就会走向衰退。思考 热带地区的城市为何多分布在高原上?答案 在热带的平原地区,由于气候过于湿热,不适于人类居住,而高原上则较凉爽,城市较多。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2思考1.京沪高铁主要经过我国东部平原地区,为何还要采取“以桥代路”的方式?答案 尽量少占用耕地,保护东部地区宝贵的耕地资源。2
3、.山区公路的修建一定要沿等高线吗?答案 不一定。可修建隧道,也可以桥代路。探究点一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阅读教材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1)读 教 材 图 4 1 4“中 国 特 大 城 市 分 布 与 地 形 的 关 系 ”, 据 图 分 析 : 为 何 我 国 人 口 100 万以上的特大城市绝大多数位于平原地区?(2)读教材图 415“兰州地形与城市发展” ,据图分析: 兰州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什么? 为何兰州呈东西向的带状分布?(3)读教材图 417“世界特大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据图分析:世界上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哪些气候区?(4)读教材图 418“位于长
4、江入海口附近的上海(浦东新区)” ,分析探讨: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的区位特点对其形成发展有何积极影响?答案 (1)一方面,平原地区有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利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还可减少投资;另一方面,平坦的土地有利于耕种,可满足城市居民对农副产品的需求。3(2)水源。 兰州位于黄河谷地,南北为山地,受地形影响,呈东西向发展。 (3)主要分布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等。(4)交通便利,既可与全河流相通,也可与海洋相连,且水资源丰富。1.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地形 城市分布特点 影响分布的原因 典例平
5、原濒海、濒湖、沿河的平原地区城市密集地形平坦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投资; 土地平坦,利于农耕,为城市居民提供农副产品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成都位于成都平原山区 沿 谷 地 或 低 地 分 布谷地或低地海拔低,地形平坦,利于农耕西安位于渭河谷地,太原位于汾河谷地,兰州位于黄河谷地高原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地势低处湿热,不适于居住,高原上凉爽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上,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位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2.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沿河城市的区位类型区位优势 典例河口处既可与整个流域相通、也可与海洋相连,腹地广阔,利于人流、货物集散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
6、处,广州位于珠江入海口处两条或多条河流的汇合处大 量 人 流 、 物 流 在 此 集 聚 、中 转 , 有 多 个 方 向 的 水 运 优势宜 宾 、 重 庆 、 武 汉 三 城 市 分 别 位 于 岷江 、 嘉 陵 江 、 汉 江 与 长 江 干 流 的 汇 合 处水陆交通的转运点陆路交通穿过河流需建码头,是人流、物流的集聚、转运处南京位于京沪铁路与长江的交会点,兰州位于陇海兰新线、包兰线与黄河的交会点水运的起点或终点货 物 在 此 转 运 , 促 使 城 市 形成江西赣州市位于赣江通航河段的上游起点41.下图中有 A、B、C、D 四座城市。试从地形、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因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方面
7、回答下列问题。(1)从地形因素考虑,_城市的区位具有一定优势,因为它们位于_地区。(2)从气候因素考虑,_城市的区位较为有利,因为它们位于_ _。(3)从河流因素考虑,_城市沿河而建,其中_城市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_城市位于河口,_城市所在河流通航条件最差。(4)综上所述,_城市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答案 (1)B、D 平原(2)B、C、D 水热条件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3)A、C、D C D A(4)D解析 从图上可以分析出,细曲线代表等高线,B、D 位于 200 米等高线以下,是平原地区;A、C 在 200 米等高线以上,是山区。从地形因素考虑,平原最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从北极圈和北回归线的位置
8、可以看出,B、C、D 处于中低纬度地带,其中 D 距海最近。从气候因素考虑,城市多分布在水热条件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尤其是沿海地区的气候比内陆地区更为有利。从河流因素考虑,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了城市的区位。A、C、D 都沿河分布,但区位不同。A 所在河流位于北极圈以北,封冻期长,通航条件最差,C 位于两条河流的汇合处,D 位于河口处。综上所述,D 城市在地形、气候和河流等自然条件上都具有优势,因而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探究点二 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5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探讨下列问题。材料一 平原和山区的公路走向图。材料二 日本地图和俄罗斯地图。(1)平原和山区交通线路的走向有何区别?为什
9、么?(2)山区的公路主要分布在哪里?山区修建公路时为什么要避开陡坡?(3)日本海运发达的条件是什么?俄罗斯海岸线长,为什么不以海运为主?答案 (1)平原地区线路呈直线延伸,山区线路呈“之”字型弯曲。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公路受地形影响小,呈直线延伸可少占耕地,保护农田。山区线路呈“之”字型弯曲,基本上沿等高线修建,可降低坡度。(2)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防止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3)日本:温带岛国,海岸线长,多优良港湾,通航条件好;工业发达,工业原料贫乏,国内市场狭小,发展海运十分重要。俄罗斯:纬度高,气候寒冷,海域结冰期长,无法正常通航;国土面积大,海岸线与人口稠密区相距较远。自然条件对
10、交通线路选择的区位影响分析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平原平原区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少,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地形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6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开凿隧道时尽量从背斜部位穿越气候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2.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最大限制坡度公路 7%9%铁路
11、3%材料二 交通线示意图。(1)与平原比较,山岳相对高度比较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_的选择、交通运输_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2)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以_为主,原因是_ _。(3)若该地选择了山岳地区主要的交通线,那么从交通线示意图看,在 a、b 两处弯曲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a 处_,理由_。b 处_,理由_。(4)该交通线绕道经过甲、乙两地,原因是_。答案 (1)方式 线路 (2)公路 建设成本低、难度小7(3)不 合 理 地 形 平 坦 , 通 向 大 城 市 应 选 最 短 线 路 合 理 陡 坡 上 成 “之 ”字 形 弯 曲 , 迂 回 前 进(4)增加交通运输量,方便甲、
12、乙两地客货集散1.下列城市中,与山东省东营市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北京、华盛顿、堪培拉 B.大庆、克拉玛依、玉门C.武汉、重庆、上海 D.攀枝花、包头、鞍山答案 B解析 东营市是在石油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 项符合题意。A 项受政治因素影响,C项受河流影响,D 项受铁矿影响。2.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主要是因为( )气候比较湿润 地势低平 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资源比较丰富A. B. C. D.答案 A解析 我国东部地区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河流众多、水源充足,成为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理想区域。(2018广西南宁第三中学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地公路线分布示意图
13、” ,该地地势北高南低,地势起伏较大。读图完成 34 题。3.图中公路呈“之”字形的主要目的是( )A.避开河流 B.减少成本 C.降低坡度 D.保护植被4.图中四地,城市最可能分布在( )A.地 B.地C.地 D.地答案 3.C 4.A解析 第 3 题,据材料可知,该地地势北高南低,地势起伏较大,故山区修建公路应呈“之”字形,降低坡度,减小工程的难度,C 项正确。第 4 题,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有利于形成城市, A 项正确。8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造价、路程、环境等方面,评价四个铁路建设规划方案的优缺点。(2)根据以上的分析,写出你选择的铁路建设规划方案是_。(3)简
14、要评价该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答案 (1)方案线路最短,但穿越西侧的山地,建设过程中需要开凿隧道,或者在陡坡上铺设铁路,技术要求与造价都很高,且对坡地的植被破坏大,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方案线路较短,绕开了城市,避免造成城市的交通拥堵;在山地地段与等高线平行,沿线坡度小、工程量小,技术要求不高。方案是四个方案中线路最长的,且穿过河流,需要架桥,造价最高。方案线路经过的居民点多,交通量较大,但北段铁路穿过城市中部,极易引起城市内部的交通拥堵。(2)方案(3)位于平原,地势平坦,有利于城市建设;河流提供充足的水源,河运便利;土壤肥沃,有河流水灌溉,发达的农业为城市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解析 本
15、题以某地交通规划图为材料,考查影响交通线路布局的因素和影响聚落(城市)发展的条件。需要在阅读图例,分析各线路所经过地区的特征基础上,运用交通选线原则和城市区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分析,正确答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1)交通线路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2)从造价看:平原地区造价低,铁路经过山地需开凿隧道或在陡坡上铺设铁路。技术要求和造价高,铁路穿越其他交通干线或经过河流需架桥,造价高。(3)从路程看:尽可能选择线路短的,线路长造价高,运营成本高。(4)从环境看:铁路穿越山地
16、,对坡地植被破坏大,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穿越城区易引起市区交通拥堵。(5)影响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平原有利于城市建设,平原土壤肥沃、农业发达,河流可提供水运和水源。9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不但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在上述两大因素影响下,有的聚落在发展,有的聚落在衰落。据此判断 12 题。1.图中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A.a B.b C.c D.d2.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宗教中心 自然资源丰富 地形开阔平坦 河流交汇处A. B. C. D.答案 1.A 2.C解析 第 1 题,a 处地形平坦开阔,位于河流交汇处,区位条件最优越。第
17、 2 题,据图可知,影响 a 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地形与河流。读下图,完成 34 题。3.图中城市的分布特点是( )A.沿山脊分布 B.沿海分布C.沿国境线分布 D.沿河谷分布4.影响图示地区城市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矿产资源丰富 B.地形平坦C.地势较低 D.降水较多答案 3.D 4.C解析 由图中经纬网和山脉、河流等信息可以判断该区域为青藏高原,城市多沿河谷分布,因为河谷地区地势较低,热量较丰富。读“兰州市略图” ,完成 56 题。105.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城市布局特点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 B.政治经济的
18、发展C.交通运输的需要 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6.从河流对城址选择的关系看兰州属于( )A.两条大河交汇处 B.陆上交通线过河点位置C.河流水运的起点 D.内河航线的终点答案 5.D 6.B解析 第 5 题,兰州市位于黄河谷地,受地形的限制和河流的影响,城市沿河谷延伸而呈东西 向 带 状 分 布 。 第 6 题 , 由 图 可 知 , 兰 州 位 于 铁 路 和 黄 河 的 交 汇 处 , 为 陆 上 交 通 线 过 河 点 位 置。万达高速公路是连接重庆万州到四川达州的一条高速公路,全长 139 公里。读“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的景观图” ,回答 78 题。7.该路穿越山区时不呈“之”字形,
19、而是逢山开隧,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其原因主要是( )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减少所经聚落,减少拆迁量 缩短公路里程 减轻生态破坏A. B.C. D.8.影响万达高速公路施工的最大障碍是( )A.资金 B.地形C.技术 D.移民答案 7.A 8.B11解析 第 7 题,宁愿“逢山开隧,遇沟建桥”增加成本,也不选择“之”字形道路,很明显是为了缩短公路里程,节省运营时间。第 8 题,万达高速公路施工需要建设众多的桥隧以保证路面平坦,可见影响公路施工的主要障碍是地形崎岖。9.下图是“我国某区域的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村规模大于乙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若沿
20、 BAC 作剖面图,理论上 B、C 两侧哪边的河漫滩更宽些?试解释其原因。(3)下表示意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构成情况,这种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土地利用类型 耕地 林地 草地 其他所占比重(%) 60 18 16 6答案 (1)甲村所在地谷底宽广,土地面积较大。(2)靠近 C 侧的更宽广。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水在河流的右岸主要表现为侵蚀作用、左岸主要表现为堆积作用。(3)图示区域以低山丘陵为主,且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区,降水丰富且集中;以种植业为主会加剧该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而淤积河道,使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大。解析 第(1)题,影响村落发展的因素主要从地形、河流、交通等方面分析。第(2)题,河漫滩是受泥沙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泥沙沉积的位置主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第(3)题,种植业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