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件+练习)(打包5套)北师大版必修3.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件练习打包5套北师大版必修3.zip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件练习打包5套北师大版必修3.zip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总结升华课件北师大版必修320180719283.ppt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5讲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及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考点探究练习北师大版必修320180719279.doc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5讲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及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北师大版必修320180719280.ppt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6讲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考点探究练习北师大版必修320180719281.doc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6讲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件北师大版必修320180719282.ppt
  • 全部
    •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总结升华课件北师大版必修320180719283.ppt
    •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5讲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及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考点探究练习北师大版必修320180719279.doc--点击预览
    •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5讲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及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北师大版必修320180719280.ppt
    •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6讲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考点探究练习北师大版必修320180719281.doc--点击预览
    •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6讲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件北师大版必修320180719282.ppt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第 25 讲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及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回忆说,在甲午战争前,他跑遍了整个北京城的书铺,却买不到一张世界地图,尽管此时已经离鸦片战争整整半个多世纪了。这一现象主要反映出( )A.中国人对西方挑战的迟钝B.近代知识分子重理轻文C.清朝仍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维新变法思想传播有限解析:由题干材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半个多世纪,中国还是对世界形势知之甚少,对西方的挑战反应迟钝,故 A 项正确;B 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 项表述与材料时间不符,鸦片战争后,五个通商口岸的开设表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已破产;D 项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故 B、C、D 三项均错误。答案:A2.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 19 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对此文明首先做出积极反应的是( )A.地主阶级 B.农民阶级C.工人阶级 D.资产阶级解析: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冲击了国人“天朝上国”的固有观念,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故 A 项正确。答案:A3.19 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 《中西饮食异宜说》 《论中西民情不同》 《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儒家观念,更没有是古非今的意思,故 A 项错误;材料只说到“比较”的范围,并没有提及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故 B 项错误;材料提供的中西比较范围的扩大及领域的增多等信息表明,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的了解不再片面和局限,故 C 项正2确;虽然提到与西方对比范围的扩大,但是并不能证明传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故 D 项错误。答案:C4.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我国欲安内攘外,亟宜练兵将,制船炮,备有形之战以治其标;讲求泰西士、农、工、商之学,裕无形之战以固其本。 ”在这里,郑观应最想表达的观点是( )A.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B.将发展工商业与增强军力相结合C.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应采取妥协政策D.主张发展军事工业以维护封建制度解析:从材料信息“亟宜练兵将,制船炮”和“讲求泰西士、农、工、商之学”可知,郑观应主张将发展工商业与增强军力相结合,故 B 项正确。答案:B5.严复 1879 年留学归来后,常有“局外人”之感,这时的他甚至写下了“当年误习旁行书,举世相视如髦蛮”的诗句。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 “进化论”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对立B.当时中国社会缺乏推动革新的动力C.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的围攻D.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认同上的差异解析:题干中并没有提到“进化论”思想,故 A 项错误;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具备推动革新的动力,故 B 项错误;1879 年,维新变法运动还未开始,故 C 项错误;题干中“严复留学归来后,常有‘局外人’之感”说明当时的中国社会还不认同西方文化,故 D 项正确。答案:D6.康有为曾说:“拟请设立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群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外省由督抚代奏。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量之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 ”此推断其中的“上下议院”是( )A.皇帝的随从顾问 B.国家的权力中心C.朝廷的咨询机构 D.政府的执行机构解析:上下议院“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外省由督抚代奏” ,说明该机构不是皇帝的随从顾问,故 A 项错误;“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 ,君主仍然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故 B 项错误;“有事集群会议” ,可见上下议院是个咨询讨论政务的机构,故 C 项正确;上下议院是朝廷的咨询机构,而非政府的执行机构,故 D 项错误。答案:C37.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出:“好学知耻之士,以讲学明耻为天下倡,崇尚道义,砥砺廉节,播为风气,蒸为习尚……以昌学术,以明廉耻,以正人心,以厚风俗。 ”李大钊的主要目的是( )A.否定传统思想,宣传民主思想B.提倡儒家学说,重建公序良俗C.提倡新的道德,批判复古主义D.继承传统美德,扭转人心风俗解析:由题干材料“崇尚道义,砥砺廉节,播为风气,蒸为习尚……以昌学术,以明廉耻,以正人心,以厚风俗” ,可知体现的是宣传传统美德,转变社会风俗,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均与题干内容不符,故排除;答案:D8. “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 ”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C.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D.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解析:材料充分肯定了近代向西方学习,但是据“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的反问,体现出作者对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忽视传统文化的质疑,因此体现出从中国的传统中汲取优秀成分促进社会进步的主张,故 D 项正确。答案:D9.当年钱学森远行欧洲留学前,其父在一张纸条上告诫他:“人,生当有品,如仁,如智,如忠,如孝,如悌!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青然而归,灿灿然而返。 ”下列对这一忠告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B.践行“实业救国”的思想C.印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古训D.体现“全盘西化”的主张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当时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但与题意不符,故 A 项错误;而 B 项与 D 项材料内容均未涉及,故排除。由题干材料中“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青然而归,灿灿然而返”可知,钱学森的父亲告诫他,学有所成后,要回国报效国家,故 C 项正确。答案:C410.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早年守寡,因害怕被婆婆卖掉而跑到鲁四老爷家做帮佣,但还是被婆婆卖给了贺老六。不料贺老六病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被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鲁迅表达的思想主要是( )A.痛斥封建礼教的本质B.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C.彻底否定传统道德D.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祥林嫂遭到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学革命的内容,故 B 项错误;材料主要痛斥封建礼教,不是彻底否定传统道德,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是表达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是鲁迅表达的主要思想,故 D 项错误。答案:A11. “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 Bolshevism 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 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关于这段话的理解,分析正确的是( )A.应出自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B.表达了时人学习苏俄改造中国的迫切愿望C.其作者最早将社会主义理论引入中国D.表明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的主流思想解析:该材料应出自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故 A 项错误;由题干材料“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可知,该文的作者表达了时人学习苏俄改造中国的迫切愿望,故 B 项正确;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故 C 项错误;D 项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答案:B12.1919 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 ,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 ,由此可见( )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解析: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戴季陶只是“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 ,故 A 项错误;以俄为师是当时马克思主义者的一种追求,并非所有的知识分子,故B 项错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成为主流思想,对国民党人也产生了一定的5影响,故 C 项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时间为 1924 年国民党一大,与材料所提及的时间不吻合,故 D 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12 分,第 14 题 28 分,共 40 分)13.阅读下表,从“思想与社会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 4 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12 分)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思想与社会进步托古改制 经世致用 师夷长技 中体西用 变法图存三民主义 实业救国 民主与科学 尊孔复古 马克思主义解析:据材料选出三个关键词,能形成线索,提炼出一个主题,在该线索上补充关键词;结合所学,从 4 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注意认识全面,史论结合。答案:第一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概括主题词。如托古改制、三民主义、民主科学可以概括出思想推动中国社会民主制度的发展。第二步结合具体史实,史论结合进行论述。要将每一关键词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例如三民主义作为革命派的指导思想和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民主政权的建立。第三步补充关键词务必补充与主题切合的自己相对熟悉的主题词。示例:主题:思想推动中国社会民主制度的发展关键词:托古改制、三民主义、民主科学添加的关键词:时务报简要阐释:《时务报》等报刊的宣传,有利于国人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了解。康有为托古改制,将西方民主思想与中国古代思想相结合,宣传西方思想,有利于西方民主制度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旗帜下,进行了通过革命手段进行政治现代化的尝试。新文化运动前期,资产阶级打着民主科学的旗号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4.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 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 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 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6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 ,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世界史·近代史》(上卷)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孙中山全集》第 6 卷材料三 一般来说, “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欧阳哲生《严复评传》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在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8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6 分)(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10 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4 分)解析:第(1)问,第一问抓住材料一中关键信息“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 “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 ,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第二问,西方人文思想的发展推动了海外殖民扩张,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同一时期中国的日益衰落,成为西方国家侵略的对象。第(2)问,由“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体现了对底层民众的关注。第(3)问, “五四”前后的文化倾向在材料三中有明确的介绍,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实例。 “五四”前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变,西方科技为7我所用;“五四”以后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第(4)问,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从对西方的态度变化、学习西方的内容深入、学习西方的目的等方面分析。答案:(1)表现: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西学东渐”)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2)核心观点: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理论创新:提出新三民主义。(3)“五四”以前,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五四”以后,用新文化批判旧文化。如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4)特点: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任答两点)1第 26 讲 20 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1912 年孙中山《祭明陵文》曰:“(文)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幡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 ”该文本质体现出革命派( )A.已经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B.昭告成功推翻封建体制C.存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D.承袭朱元璋反异族统治的传统解析:结合史实,三民主义的目标并未完全实现,故 A 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的只是封建君主专制,并没有彻底推翻封建体制,故 B 项错误;题干强调“我高皇帝” 、 “清室”即突出满汉民族矛盾,而非民主与封建的矛盾,故 C 项正确;D 项属于表象反映 C 项,题干要求从“本质”来看,故 D 项错误。答案:C2.孙中山说:“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展其生产力则贫。以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 ”最符合孙中山本意的是( )A.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B.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生产C.倡导排满革命,推翻封建统治D.反对私人资本,防止贫富悬殊解析:依据材料“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 ”可知孙中山在共和告成以后主张发展产业,但又担心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所以要倡导社会公平,故 A 项正确。答案:A3.孙中山在 1913 年 9 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 ;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材料表明( )A.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B.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D.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解析:材料反映出孙中山吸收社会主义思想,并关注民生,从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体现了其思想与时俱进的特点,故 D 项正确。2答案:D4.1924 年,孙中山说:“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 ”这个表明孙中山( )A.十月革命影响下主张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B.十月革命影响下决定节制资本以实现民生C.受十月革命影响,主张改进民生主义D.想仿照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实现耕者有其田解析:材料未涉及“无偿分地” ,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节制资本” ,故 B 项错误;1905 年的旧三民主义中,孙中山只提出“平均地权”而不具体,1924 年新三民主义中,孙中山将之具体为“耕者有其田” ,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故 D 项错误。答案:C5.孙中山在 1924 年 8 月出版的《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这一解释的本质意义在于(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解析:材料只是提供了民权的内涵,只是共和国建立的一方面,以偏概全,故 A 项错误;材料只能体现民享思想,以偏概全,故 B 项错误;民权问题与民族问题联系不大,故C 项错误;孙中山对民权做出具体阐释,明确了人民的权利,从而保证人民权利达到实现,故 D 项正确。答案:D6.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论述道:“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 ”毛泽东在此强调( )A.井冈山斗争艰巨而复杂B.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意义C.红色政权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D.工农武装割据只能存在于边界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井冈山斗争的艰巨和复杂,故 A 项错误;由题干材料中“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边界红旗”是指农村革命根据地,由后一句进而可以看出其意义重大,故 B 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影响,而非可能性,故 C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存在于农村,不限于边界,故 D 项错误。3答案:B7.毛泽东在 1925 年 12 月 1 日写成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写道:“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这说明( )A.毛泽东对于革命的朋友和敌人尚未有清晰认识B.毛泽东反对我党在革命中出现的机会主义倾向C.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得到了所有革命阶级支持D.毛泽东初步阐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解析:1925 年 12 月,此时正是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时期,此时以陈独秀为首的革命党人,放弃革命的领导权,不放手发动工人农民起来斗争,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针对革命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毛泽东撰写此文。答案:B8.1930 年 1 月 5 日,毛泽东在古田赖家坊的“协成店”驻地写了一封题名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的长篇信函,除对那些右倾悲观思想做了分析批评外,更多的是深刻阐发了他的关于中国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该信函( )A.明确指出工人无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B.肯定了农民的历史作用和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C.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D.实际上否定了当时部分“左”倾领导人奉行的“城市中心论”解析:材料中毛泽东阐发的是中国革命的道路,与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无关,故A 项错误;大革命时期,毛泽东肯定了农民的历史作用和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1939 年毛泽东才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 项错误;他强调中国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 ,故 D 项正确。答案:D9.2015 年 1 月 1 日, 《人民日报》题为《为明天共筑长青基业》的元旦社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筑就长青基业的必由之路。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发表的四条元旦社论,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①《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前进》 ②《一切为了实现国家的总路线》 ③《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胜利前进》 ④《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A.②①④③ B.①②④③C.①②③④ D.④①②③4解析:《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前进》属于“文革”运动时期;《一切为了实现国家的总路线》属于 1954 年“大跃进”运动时期;《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胜利前进》是 1997 年中共“十五大”之后;《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发表于 1979 年改革开放初期;依据时间排序,故 A 项符合题意。答案:A10. “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邓小平“南方谈话”( )A.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B.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D.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解析:南方谈话是在 1992 年,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在 1985年,故 A 项错误;1979 年,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1997 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1992 年的南方谈话,邓小平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故 D 项正确。答案:D1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 1957 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 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 21 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主要源于( )A.适应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B.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C.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D.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解析:从“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变化,说明中共对社会主义道路认识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故 D 项正确。答案:D12.延安 13 年与改革开放 30 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 。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分别是( )A.确定“和平” “民主”方针、确立“依法治国”方略B.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5D.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解析:A、B、C 项表述都过于片面,故 A、B、C 项错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时代的宏观概括,较为全面,故 D 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16 分,第 14 题 24 分,共 40 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 ”“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材料二 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材料三 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傅高义《邓小平时代》(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6 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6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 ,从材料一“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 ,可知原因是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第二小问“成果” ,从问题要求的是思想成果,可知是孙中山的理论思想,即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第(2)问第一小问“成果” ,结合“农村包围城市”的历史意义表述即可;第二小问“理解” ,“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意为“农村包围城市”对当今社会有重要影响,从“农村包围城市”形成的根源、主要内容、理论特点,阐述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内涵,从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可知内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可知内涵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小问“目标” ,材料一、二体现出推翻封建制度,进行民主救国斗争,材料三体现出振兴民族经济,故三者共同目6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答案:(1)原因: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成果: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2)成果: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理解:从国情出发;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任答两点)(3)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14.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了民生问题。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三位伟人,都曾高度重视和关注民生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孙中山《耕者要有其田》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并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毛泽东选集》第 4 卷材料三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问题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现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邓小平年谱》(1975—1997)(1)阅读材料一,回答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有何新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8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同志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6 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的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6 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4分)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举措” ,材料一提及向俄国学习,联系新三民主义相关内容,可知土地方面提出“耕者有其田” ;第二小问原因,联系相关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失败,十月革命、共产国际及中共的帮助等构成孙中山转变的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同志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理清材料中相应关键词,予以概括回答,即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人们生活;第二小问有何重要意义,梳理材料逻辑及关键词可知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第(3)问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三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可知其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4)问从联系所学知识相关时代背景、任务及三大思想内容予以比较,围绕三者追求予以回答。答案:(1)举措:提出耕者有其田。原因:苏俄土地政策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孙中山反封建的革命精神。(答出两点即可)(2)重点:改善人民的生活;关键:发展生产力。意义:巩固新生的政权。(3)特点:敢于创新;及时总结、不断深化。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追求:追求公平正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