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扎两根止血带法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患者。在此基础上,扩大到手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腕关节内关穴处,另一根扎在 25 指的第一节指节处)、足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踝关节的内踝上 6cm 处,另一根扎在足部 15 跖骨小头处)的静脉输液。对明显水肿及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 15cm,捆扎肢体,1min 后,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
2、刺。2 易见回血法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成功率均高。这两种方法,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置降低,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调节器置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3 局部血管扩张法(1)外涂血管扩张剂法: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患者,用棉签蘸 1%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湿热敷局部 3min 左右,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经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证实,此法能使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
3、量,涂擦穿刺局部皮肤 812 次,25min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显露,均未发生不良影响及后果,但婴幼儿、青光眼、心血管患者、高热抽搐、烦躁者慎用。用 2%山莨菪碱,擦拭局部皮肤 4 下,对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看不清,穿刺有困难患者,亦无不良反应产生。(2)热敷法:局部热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选用热敷局部穿刺法与常规穿刺法对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穿刺成功率热敷法高于常规法。4 非握拳穿刺法常规法在行静脉穿刺时,嘱患者握拳,成功后才松拳。而在行手背静脉穿刺时,主张被穿刺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患者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这
4、样可使血管突出于该部位、易于穿刺,另外嘱患者紧握拳,数秒钟再让其半握拳(拳心呈空虚状态),亦可嘱其反复握拳、松拳。采取反复握拳、松拳,能使指间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向心回流,手背静脉充盈明显,减少了穿刺时病人的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推广运用。5 无痛注射穿刺方法经研究表明近尺侧的静脉穿刺时疼痛最轻,而近桡侧的静脉穿刺时疼痛最明显,这可能与神经分布、皮肤松弛及张力大小有关。减轻进针疼痛的方法可以利用针尖刃面的锐度,穿刺时斜面略向左,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以达到减轻疼痛和减少组织损伤的目的。6 逆行穿刺对于长期输液、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的病人,可充分利用四肢末梢血管,采用手足背静脉逆行穿刺法
5、,其优点是回血好,滴数不受限制,不影响血流。可以弥补指掌关节向心穿刺不易固定的缺点,采用此法时必须选用手足背血管,而不应选择手指、足趾向上回血的小静脉,因此处无交通支,逆行穿刺将造成血液淤积,使穿刺失败。7 穿刺后的补救方法对静脉穿刺时扎穿血管后,采用指压扎穿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即扎穿血管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当有回血停止,立即指压扎穿部位,同时松开止血带,用 1 条胶布固定针柄。先以指重压 1s 左右,然后打开输液调节器,手指轻按以液体能缓慢通过为准,观察 1min 左右无外渗可停止按压,胶布固定针头,调整滴数。认为此法特别适用于婴幼儿、老年人和不易寻找血管的患者。对此方法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即
6、扎穿血管后,针头外撤有回血后,不应停止,还应将针头再前行少许,使针头超过扎穿部位,可避免渗漏。在作静脉穿刺时,输液针头应留 1/4 长度的针梗在皮肤外,才能实现穿破血管后加以补救。8 进针角度的选择为达到了容易进针,提高穿刺成功率的目的,据研究表明一般病人穿刺可选择 45角或接近 45角进针;对老年浅小静脉穿刺,可选择 35角进针;对指(趾) 背侧静脉穿刺,选择 1015角进针;对老年血管壁厚、硬、易滚动患者,选择超过 40角进针;对小儿头皮静脉、手背及足背浅静脉、指(趾) 间静脉,选择 1045角进针,肘静脉、大隐、小隐静脉,选择 2030角进针。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可减轻进针引起的
7、疼痛或达到无痛注射,这与注射时皮肤所承受的压力、皮肤血管神经分布及皮肤结构特点有关。9 固定方法固定方法是整个输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力学、美学原理采用一侧滚动法较为规。即先粘贴一侧皮肤,拉紧胶布至对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保证不松动,妥善固定可防止针头刺穿静脉,还可阻止微生物被松动的针尖带进组织。10 拔针方法拔针时应先将手指腹顺静脉走行平压在覆盖穿刺部位的小敷料上,压迫范围以皮肤和血管壁两个穿刺点为中心,而且要大于两个穿刺点,针尖拔出后立即按压穿刺部位 2min5min ,一般不致皮下淤血。在按压穿刺部位的同时拔出针尖则会引起局部疼痛或造成血管壁损伤。拔针时由于持针柄的方法不同,可引起不同的血管的损伤、疼痛反应及血管周围淤血等。目前认为以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上下面拔针法明显优于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前后缘拔针法,二者差异有显著性,上下法在拔针时针柄固定,并施以相同的压力,可保持针尖在管腔内与之平行,明显减轻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