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节 面肌痉挛面肌痉挛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可逐渐扩散到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抽搐可因疲倦、精神紧张或自主运动而加剧,但不能自行控制,入睡后抽搐即停止。【取穴】 翳风、耳门、听会、巨髎、四白、攒竹、阳白、曲鬓、颊车、新会、下关、颧髎、瞳子髎、地仓、禾髎、曲池、养老、新义、外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风池、完骨、行间、内庭等穴。【治法】 在患侧用抑制法一型手法治疗,可以配合肢体远端的穴位针刺,配合温和灸局部穴位,必要时可采用安全留针法治疗。【例 1】 廖某,男,38 岁,初诊日期:2004 年 11 月 3 日。主诉: 右侧眼睑及面肌不自主抽动 1 年多。现病史:患者于 2003 年夏季始,右
2、眼脸及口角肌肉不自主抽动、跳动,注意力集中时抽动频繁。劳累及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后不自主抽动更频繁发作。查体:神清,表情欠自如,右侧眼脸及口角周围肌肉频繁跳动。舌红,苔薄白。诊断:面肌痉挛。治疗:取穴:四白、迎香、颊车、下关、新会、太阳、颧髎、攒竹、阳白、下巨髎、新义、养老、合谷、外关、足三里、风池、天柱、大杼、风门、太冲,每次取 12 穴,针刺抑制法一型手法,留针 30 分钟。大杼或风门穴用拔火罐或温和灸各 10 分钟。每日 1次。10 次为 1 个疗程,1 个疗程后,右侧眼睑及口角抽动减少。第4 个疗程中,出现口角跳动明显,取迎香(右) ,埋针。具体方法:先用毫针在迎香针刺,当出现针感,且针
3、感向鼻部、口角放散时,取出毫针,然后用图钉型针在迎香穴处埋入,并点按针柄,有胀痛感觉后用医用胶布固定。留置 48 小时。埋针后,口角肌肉跳动消失。【按语】 面肌痉挛,可单独发生于眼睑部或口角周围,那是眼轮匝肌或口轮匝肌异常兴奋所致。不能自行控制。也可以眼睑部和口周部肌肉同时出现不自主地频繁抽动,严重时,可见面形改变,患侧因频繁抽动而眼裂变细,口角向患侧歪斜,患侧面肌张力增高,发紧感,张口说话亦感觉不便,影响个人形象和与人交流。病因尚未十分明确,但与神经系统关系密切。从其发生的部位和不自主抽动的性质上考虑,该病症的出现,且经久不愈,可能与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皮质)对下级神经系统的三叉神经、
4、面神经等颅神经和脊神经的调整、控制作用,发挥欠正常,或作用欠有力等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面部频繁地不自主抽动已在大脑皮质上形成了异常兴奋的病理性兴奋灶,不断地干扰大脑皮质向下级中枢发出的正常调节指令。因此,其面肌不自主抽动频繁发生,经久不止。运用针灸治疗,在其相应的 12 个穴位上给予“抑”强刺激手法,有时用“安全留针法” ,给其在一个穴位上长时间的持续性强刺激,可使大脑皮层上产生良性刺激不断地向皮层周围扩散,最终把引起不自主抽动的病理性兴奋灶压制住,保证了高级中枢神经系统所发出的正常调整作用的指令能顺利地到达下级中枢神经系统,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机体组织、器官和肌肉的不正常活动,于是面肌痉挛即可
5、治愈了。【例 2】 施某,男,70 岁,初诊日期:2005 年 5 月 8 日。主诉:左眼睑不自主抽动、跳动反复 10 个月。现病史:患者于 2004 年 7 月始,左眼睑跳动,不能自制,频繁发作,且扩展至左口角肌肉也抽动。劳累和情绪激动时,左面肌不自主抽动更加频繁。查体:神清,表情欠自如,左上下眼脸、口周肌肉频繁跳动,左眼裂小于右眼裂。舌淡红,苔薄白。诊断:面肌痉挛。治疗:取穴:四白、太阳、听会、印堂、攒竹、下关、颊车、新会、颧髎、迎香、巨髎、下巨髎、风池、完骨、新设、天柱、大杼、风门、合谷、足三里、太冲。每次取 12 穴,针刺抑制法一型手法,留针 30 分钟。上背部穴位用拔火罐 10 分钟
6、。治疗 8 个疗程,左眼脸及口角肌肉跳动基本控制。【按语】 该患者病程较长,原在眼部肌肉抽动,后扩展到左口周肌肉亦不自主频繁抽动,经服用中西药治疗无效后,医生才介绍来接受针灸治疗的。坚持相对长时间的针灸治疗,同时,配合在太阳、颊车、新会等穴先后作安全留针,才得以控制。【例 3】 黎某,女,42 岁,初诊日期:2006 年 8 月 9 日。主诉:右侧眼睑及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 3 月余。现病史:患者 3 个月前出现右眼睑跳动,渐至右侧面部肌肉不自主跳动,甚则抽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发作频繁。既往史:体虚易感冒。查体:神清,表情欠自如,右眼睑及面肌间歇性不自主跳动、抽动,右眼裂变细小。诊断:面肌痉
7、挛。治疗:取穴:四白、颊车、迎香、颧髎、下关、新会、攒竹、太阳、下巨髎、完骨、风池、合谷、大杼、风门、太冲、足三里。每次取 12 穴,针刺抑制法一型手法,留针 30 分钟。上背部穴位用温和灸或拔火罐,每次 10 分钟。仅治疗 3 个疗程后,右眼脸及面肌跳动基本控制。【按语】 患者年轻,病程短,因此,针灸治疗效果相对要好些、快些。因其体质稍为虚弱些,因此,在控制其面肌不自主抽动的同时,还在其上背部具有全身性保健作用的大杼、风门等穴施以温和灸或拔火罐配合,以便从整体上提高其免疫能力,增强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对全身机能的统一调整作用。【例 4】 李某,女,58 岁,初诊日期:2007 年 2 月 8 日
8、。主诉:左侧眼睑及面肌不自主、频繁地抽动 3 年。现病史:患者于 2004 年始,左眼睑不自主跳动,逐渐加重,扩散至左侧面颊肌肉及口角抽动,导致左眼裂变细,口角向左侧歪斜。既往史:胃窦炎,高血压病史。查体:神清,表情不自如,左眼脸及面肌频繁跳动,不能自行控制,左眼裂变小,口角稍向左歪。左侧鼻唇沟变深。诊断:面肌痉挛。治疗:取穴:四白、颊车、迎香、攒竹、下关、新会、印堂、颧髎、太阳、风池、完骨、天柱、新设、合谷、足三里。每次取12 穴,针刺抑制法一型手法,留针 30 分钟。治疗 2 个疗程而愈。【按语】 患者发病三年,曾经中西药、按摩等多种治疗,效欠佳。因病程较长,除常规的针灸治疗外,还配合多次
9、的“安全留针法” ,才得到较理想的疗效。【例 5】 黄某,女,43 岁,初诊日期:2007 年 6 月 25 日。主诉:左侧眼睑及面肌不自主抽动 2 个多月。现病史:患者于 2007 年 4 月始,因玩电脑过度,出现左眼睑跳动,渐向左面部、口角肌肉扩散,致左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跳动,甚则抽动。精神紧张时发作频繁。既往史:高血压病、颈椎病史、泌尿系统结石病史。查体:神清,表情不自如,左侧上下眼睑及面肌、口角肌肉均有跳动、抽动。诊断:面肌痉挛。治疗:取穴:四白、颊车、下关、迎香、颧髎、攒竹、新会、太阳、风池、完骨、天柱、新设、神庭、合谷、大杼、肩中俞、风门、足三里。每次取 12 穴,针刺抑制法
10、一型手法,留针 30 分钟。另取四白、太阳、颊车,轮换埋针 48 小时。面肌抽动减少。两个月后,病情明显好转。【按语】 该患者因工作的关系,长期伏案于电脑旁,加之紧张劳累而染上此病症。在针灸治疗中,采用针刺抑制法一型手法,并多次配合“安全留针法” ,对控制其面肌频繁抽动有效。第三节 学术特点一、重视神经系统在针灸中的调节作用经络系统是我国传统医学基础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治病的理论基础。经络的物质基础,实际上,就是包括神经系统以及血管、淋巴组织等。神经其实不是外国人发现的,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发现了的,大量研究已表明,经络的解剖形态学上,发现许多神经干和神经纤维,且穴位解剖 9
11、9%存在神经。循经感传现象发现体表大部分周围神经分布与经络线吻合。例如,病人截肢后常有肢体依然存在,且发生剧烈疼痛的感觉,即幻肢痛。主要是脊髓痛觉非特异传导通路的抑制性冲动减少,以致大脑皮层形成异常兴奋灶,虽然经络断了,经气不能按常规逐经相传了,当然,肢体截断后,脊神经的周围部分也断了,但大脑皮层上的联系没有断,仍有感传传到不存在的手、脚上的现象出现。说明经络实质是神经反射系统。针灸能治好幻肢痛,也是通过高级中枢神经系统而起作用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广大针灸界同仁和医学科学工作者,所进行的大量临床研究和科学实验研究也证实,针灸的镇痛(针麻)原理,针灸的消炎,针灸的双向性调整作用,针灸能提高免
12、疫力,针灸的保健、康复和抗衰老作用等等方面,都与神经系统和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皮质)以及神经系统所释放的神经介质有密切的关系。二、强调影响针灸治病的三个关键因素1. 刺激的手法。大脑皮层活动,主要是兴奋与抑制这两个过程,针灸对神经所起的直接作用,不外乎为达到兴奋和抑制这两个过程而施用的手法。即:按取穴的多少、刺激的强度、留针时间的长短、频率的快慢、患者感觉的轻重、灸法的种类等诸多因素,分为抑制法和兴奋法两大类。其中:取穴少,刺激量大、持续时间长、频率快、患者的感觉较重、温和灸或熨热灸 1530 分钟的方法,叫做强刺激。它对于身体机能,处于异常兴奋(亢进)状态的,可以起到镇静、缓解、制止和
13、增强正常抑制的作用,因而,又称它为“抑制法” 。相反,把取穴较多,刺激量不大,时间短暂,患者感觉也不太重(或短暂的较重刺激) ,雀啄灸 3050 下的方法,叫做弱刺激。它对于身体机能,处于过度抑制或衰退状态的,可以起到促进身体机能,解除过度抑制,唤起正常兴奋作用,因而又称它为兴奋法。抑制法和兴奋法又各分为两个型。(1) 抑制法一型(简称“抑” ):取穴少,只取 12 个穴位,刺激量大,频率快,病人所出现的针感重,并给予长时间的强刺激。用于各种疼痛(如头痛、牙痛) 、痉挛、哮喘发作、高血压病危象、精神病的狂躁型,以及一切炎症的急性期。 (2) 抑制法二型(简称“抑” ):取穴较少,每次取 24
14、穴,;刺激较重,但较“抑”稍轻。患者的感觉较重,较舒适,给予较长时间的留针。用于一般的疼痛、痉挛、高血压、神经衰弱的兴奋期、舞蹈病、肌张力过强、一般的慢性病,以及老年人和儿童和一些一时诊断不明的疾病。(3) 兴奋法一型(简称“兴” ):取穴较多,一般取 410个穴位,主要取末梢敏感部位的穴位,如十宣、十井穴。刺激量大,时间短促。患者感觉重。用于休克、虚脱、神志昏迷的急救、瘫痪、弛缓性麻痹、感觉减退或丧失、反应迟钝和精神、运动过度抑制等病症。(4) 兴奋法二型(简称“兴” ):取穴较多,一般 46 个,不一定用末梢敏感穴位。刺激量较轻,时间较短促,患者感觉轻。适用于休克、虚脱、瘫痪、弛缓性麻痹、
15、感觉减退或丧失、反应迟钝、局部肿胀、末梢神经迟缓,婴幼儿的治疗等。2. 刺激的部位。人体全身有几百个穴位,穴位与穴位之间的作用,有它们的共同性,也有它们各自的特殊性,为此,在运用针灸治病时,除了掌握好刺激的手法外,还必须根据疾病的诊断和具体病情,选择好刺激的部位(穴位) 。什么病,取什么穴?如何配穴?什么情况下,需要以局部或邻近取穴为主,什么情况下,需要配合远隔部位循经取穴,通过神经和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才能产生治疗作用。什么情况下不取局部穴位,只取远隔部位循经取穴,就可以治好疾病了等等,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和特殊意义。我们也可以根据神经反射调节原理,将十四经穴与神经系统结合,治疗不同的疾病,
16、要根据其所在部位,取相应的反射区域中的穴位。3. 刺激的时机。针灸治病,要想收到较好的疗效,除了掌握好刺激的手法和刺激的部位(穴位)外,还要掌握好刺激的时机。子午流注针法,就非常注重择时针灸。因为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同,体质状况不一样,神经机能状态强弱有别,患病的原因不同,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也各不相同,因此,对有些慢性病,需要每天针灸一次,连续针灸 10 天至 15 天,作为一个疗程,休息 37 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对于急性病,每天需要针灸 24 次,特别是剧烈疼痛,需要一天针灸数次,以使疗效相对延续和巩固。对于周期性发作的病,或发作性疼痛,平时不针灸,只有在发作时才针灸,如:痛经、神经性
17、头痛、偏头痛、眩晕等病症,发作时开始针灸,控制其症状发作,治到超过以往发病时期后才停止。有些定期发作的疾病,如疟疾,则需在其发作前 12 小时针灸,才能控制其不发病或症状出现较轻。也有的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的,可以隔几天针灸 1 次。三、取穴少而精针灸治病取穴原则:(1)按疾病轻重缓急,分主次先后;(2)按病因与症状,取穴掌握重点;(3)按患者具体情况灵活取穴。一穴可治数病与一病可取数穴,因此,灵活配穴,可以左右配穴;上下配穴;远近配穴;交叉配穴;对应配穴;深浅配穴等。但是,总体要求,少而精,达到疗效即可。对于身体机能处于异常兴奋状态的病症,如剧烈疼痛、痉挛、哮喘发作等,取穴一定要“少而精”
18、。四、强调针感的重要性针刺治病时,施以一定的针刺手法(如进、退、留、捻、捣)后,患者会产生一定的感觉,这种针下的感应,称为“针感” 。传统医学称为“得气” 。针感有以下十三种:酸、麻、胀、痛、痒、凉、热、抓紧、压重、舒松、触电样、线条牵扯样、线条样徐徐波动(波浪式地慢慢放散) 。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针之要,在于调气” , “气至而有效” ,就足以说明,针刺治病,必须产生一定的针感,才能获得应有的疗效。这是关键,是绝不可少的要求。如果能使“气至病所” ,那么,效果就更加好了,可有立竿见影之效。五、善治神经、精神及运动系统疾病韦立富在近五十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善治神经,精神及运动
19、系统疾病,常见病证如面神经炎,中风病、三叉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疑难少见病证如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痉挛性斜颈,脊神经根炎,顽固性荨麻疹,顽固性呃逆,动眼神经麻痹、眼肌麻痹、脊髓空洞症,脊髓侧索硬化症、小儿脑瘫、心因性精神病,癔病、哮喘、胃肠功能紊乱等都取得良好效果。第四节 针灸操作手法一、针法1. 进针法(1) 缓慢捻进法:用于毫针针刺,适用于一般的慢性病、年老、体弱、初诊患者。毫针不论长短、针刺方向不论是直刺、斜刺和横刺,进针时,都可以采用缓慢捻进法。它有一个特点,就是会使患者产生皮肤感觉。这是一种良性刺激,能起到镇静、镇痛作用。按现代神经生理学观点:皮肤上的某一点,在大脑皮层上
20、就有它相应的反应点。操作方法:医者一手的拇、食二指或拇、食、中三指的指面“指实”(手指紧捏针柄)执针,执针时上肢的姿势:平肘,举腕、抬手,接着将针尖“近、轻、稳”地落在穴位皮肤上,注意避开毛孔和痛点。针尖接触穴位皮肤后,将针在原地“指虚” (执针的手稍微放松地)速捻,几秒钟,停留一下。再“指虚”速捻,捻捻留留、留留捻捻,反复数次,给皮肤的末梢神经有一种持续的良性刺激,促使患者产生皮肤感觉,又不致于发生疼痛,这样在大脑皮层上,起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然后,执针的手指“指实”状,稍加压力,速捻,将针尖捻进皮下,立即停止捻针。这就完成了缓慢捻进法的进针。优点:第一,进针时要近、轻、稳,达到取穴准确;
21、第二,掌握“指实”与“指虚” ,避免疼痛不适;第三,可以起镇静作用;第四,提高针刺的效应;第五,医者手执针柄,不直接接触针身,防止交叉感染;第六,利于某些穴位,可以双手同时操作进针;因此,缓慢捻进法是针刺的基本手法,是针灸师的基本功。(2) 快速刺入法:用于短毫针、园利针或三棱针。适用于急症昏迷、小儿惊风、局部麻痹及急救、放血等。操作方法:医者持针的手势,如同执钢笔写字一样,以拇、食二指或拇、食、中三指紧捏针柄,针尖对准穴位皮肤,敏捷而稳重有力地快速刺入,进入皮肤 0.51cm。进针时不捻针,进针后可随即快速起针(拔出) 。它是一种浅刺、速刺的针法。如晕厥、休克,取四肢末端的十宣、十井或人中等
22、穴,快速稳重地刺入一两分深,随即快速抖出起针。需要放血时,在出针后挤压针孔,出数滴血即可。优点:第一,进针快速;第二,减轻疼痛;第三,可以用于放血,出血顺利;第四,特别适用于抢救。(3) 刺入捻进法(或称快速捻进法):主要用于中、短而稍硬的毫针和长毫针。适用于亚急性疾患,一些皮肤极敏感的患者和急需止痛的患者,以及肌肉肥厚部位的深刺。操作方法:医者一手的拇、食二指或拇、食、中三指,如执钢笔状, “指实”紧捏针柄;另一手的拇、食两指可帮助捏紧穴位处的皮肤和肌肉, (也可不捏) ,把针尖迅速刺入真皮,稍停留。然后像缓慢捻进法一样向下捻进。用消毒过的棉花或纱布裹住针体,以拇、食二指“指实”捏紧,露出针
23、尖约 0.5cm,对准穴位稳准地迅速地刺入皮下,稍停留,再捻动针柄向下深入。如在胸、腹和背部等处的穴位进针,可随着患者的呼吸,呼气时进针,吸气时,留针不动或在原来的位置作轻度捻针,不加压力。优点:第一,快速进针与缓慢捻转相结合,患者易于接受;第二,避免弯针、折针;第三,易于掌握进针的深度。第四,可根据病人的情况和穴位所在的部位灵活而定,尤其适用于长毫针。2. 进针后的手法:进针后的基本手法,有五种:进、退、捻、留、捣,总称为“行针” 。(1) 进:就是捻着针柄或执住针柄,将针往下深入(插) ,用来探索针刺是否达到这个部位(穴位)的神经。如探到神经, “得气”,患者出现应有的感觉(酸、麻、胀或触
24、电样感觉) 。可分“天、地、人”三层次寻找感觉。(2) 退:就是捻着针柄或执住针柄将针提起。退针大体有四种作用:第一,寻找感觉;第二,减弱(轻)感觉;第三,用于加强刺激,增强感觉;第四,施行间歇性的刺激,可把针稍退再进,反复间断进行。(3) 捻:就是执针的手指头,相互搓动针柄向左右转动。捻针掌握得好,对于促使患者产生适当感觉,非常重要。采用指虚还是指实,捻转的频率快慢和角度大小,都要很好掌握,可用同等角度向左右捻转。轻刺激,捻转的角度约半个圆周(180) ,重刺激则捻一周(360) 。进针时捻,退针时也捻,在捻进捻退中,一般到一定深度,患者会出现较好的针感,可以把针停留在这个深度上捻动。捻得快
25、,角度大,连续捻动次数多,刺激强烈,针感较重;相反针感较轻。而且,指实捻针感觉重,指虚捻针感觉轻。(4) 留:就是把刺入穴位内的针,不进不退也不捻转,暂时停留在体内,叫做留针。留针大体有三种形式:留而不捻;留留捻捻;留而固定(埋针) 。四种作用:第一,用于需要较长时间的持续性刺激,以加强和巩固进针后已得的疗效。第二,解除针刺中患者出现的强烈感觉,避免引起紧张情绪及恐惧感。第三,解除局部“实状” 。进针后,患者出现“实状” ,称为“滞针” ,即可留针,等待肌肉松弛后,再行针。第四,改变局部“虚状” 。进针后,好象针刺在棉花上一样称为“虚状” ,患者也没有什么特殊的针感为“气不至” 。 “气不至”
26、就要留针“候气” 。(5) 捣:就是将针上下左右前后进行捣动、提插。可分为:直捣、斜捣和混合捣三种。直捣,是在捻针的同时,把针一起(退)一落(进)地上下捣动。斜捣,是用进、退、捻的方法,向左右前后进行捣动探索,用以“摧气” 。混合捣,是直捣和斜捣同时应用,并加快速度,扩大刺激范围。用来探索和增强针感。3. 起针法:(1) 轻捻提出法:用于长毫针,刺入穴位深部以后的起针法。它不用押手,只需要执针的手指,轻微地捻动针柄,边捻边提,捻捻提提,提提留留,慢慢地分段把针起出。即在起针的过程中,分深部,浅部和皮肤三层退出人体。每退出一段,要留针轻捻几下,往往可再出现缓慢捻进法进针时的针感。(2) 平稳拔出
27、法:用于较长毫针刺入深部以后的起针法。可以用押手,就是用一手的食、中两指夹着针体,压在穴位处的皮肤上,另一执针的手轻巧敏捷地,将针体垂直拔出。也可以不用押手,要毅然、果断、轻巧、敏捷地将针拔出。一般用于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针刺治疗到一定时间,患者觉得全身很轻松,针刺局部没有不舒服的感觉,起针时可以不必把针捻动,就可平稳垂直拔出,以防止不恰当地捻针起针,而引起局部沉重。另一种是针治某些疾病,为了提高疗效,起针前,要用直捣或斜捣,有意识地给患者的局部,造成沉重感觉,然后适时地将针平稳拔出,让他保持一种持续性的沉重感觉。(3) 迅速抖出法:适用于短针,速刺、浅刺的起针法。起针时,操作的动作要轻巧敏捷,在针刺入 0.40.6cm 后,随即迅速地进行直捣或混合捣,趁着捣动时,把针拔出,给神经以一种强烈的刺激。这种方法进针快,起针也快,刺入浅,针孔出血的现象也很少。如需针孔出一点血,在起针的同时,用另一手的拇、食两指紧紧地挤捏一下针刺部位,就可挤出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