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doc

上传人:果果 文档编号:1537960 上传时间:2018-07-29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脑血管病治疗指南中国神经内科网http:/目录脑血管病1人脑有哪些主要血管分布?2脑血管病分哪几类3人脑有哪些主要血管分布4脑动脉解剖特点及与脑血管病关系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脑血栓形成7脑栓塞8脑出血9蛛网膜下腔出血10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何特点11出血性脑梗塞12腔隙性脑梗塞13面积脑梗塞14脑动静脉畸形15高血压脑病16老年人为什么容易发生痴呆17脑疝18肌力分级19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20如何判断昏迷病人有无偏瘫21脑血管病失语22失认23失用24硬膜下血肿25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最危险因素26脑动脉硬化也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27患过脑血管病是否还会复发28脑梗塞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2、原则29A 脑血管病有哪些先兆症状29B 中风先兆30脑血管病有哪些主要临床表现31突然头痛要警惕脑血管病发生32脑血管病急性期的病情33脑血管病人急性期瞳孔改变有何意义34脑膜刺激征35对中风的十种误解36老年性痴呆有哪些表现37脑血管病人脑脊液有何特点38脑血管造影对诊断脑血管病有何意义39脑血管病作头颅 CT扫描有何意义40核磁共振诊断急性脑血管病较头颅 CT有哪些优点41诊断脑动脉硬化症的标准42急性脑血管病怎样进行一般处理43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怎样进行内科治疗44脑出血时应用脱水剂的原则是什么45常用的脱水剂有哪几种46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怎样治疗47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时,使用血管扩张

3、剂的原则是什么48出血性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未确诊前如何治疗49怎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0蛛网膜下腔出血怎样治疗51蛛网膜下腔出血腰穿放脑脊液的指征和注意事项52高血压脑病的治疗原则53脑动脉硬化怎样治疗54大面积脑梗塞怎样治疗,预后如何55小儿外伤性脑梗塞怎样治疗56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原因57如何治疗脑出血合并的上消化道出血58脑心综合征59如何治疗心脑综合征60如何治疗中枢性发热61脑血管病为什么会引起癫痫发作62如何治疗脑血管病引发的癫痫63脑血管病人发生呃逆怎么办64瘫痪病人伴有疼痛时怎样治疗65多梗塞性痴呆怎样治疗66高压氧为什么能治疗脑血管病67常用的脑代谢活化药物68常用的扩

4、张血管药物69脑血管病人为什么禁忌血压骤降70哪些中药可以降低血脂71如何预防脑血管病72怎样预防脑血管病复发73脑血管病人怎样预防褥疮发生74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成药75遇到有人突然发生脑血管病怎么办76如何预防老年性痴呆77脑血管病病人怎样进行家庭护理78脑血管病人怎样进行早期康复训练79如何消除和避免脑血管病的诱发因素80健康食谱81其他研究-脑中风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人脑有哪些主要血管分布?人脑的重量为 1400克左右,只占人体体重的 2%,但它每分钟的血流量为 7001000 毫升,占全心输出量的 20%,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 25%,如果脑的血液供应减少,脑的功能就随之下降

5、,甚至发生功能障碍。当血流量减少到临界水平时(约为正常水平的 50%以下),脑细胞仅能维持几分钟,所以,人脑的正常生理功能,必须依靠良好的血液供应来维持。而供应大脑血液的血管有两对,一对是颈内动脉,组成颈内动脉系统;一对是椎动脉,组成椎 基底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 在颈部左右两侧各有一条粗大的动脉,我们用手就可以触到它的搏动,叫做颈总动脉。由颈总动脉分支通往颅内的一条动脉叫做颈内动脉,进入颅内后,分出五大分支,即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眼动脉、后交通动脉及脉络膜前动脉,它们供应眼部及大脑半球前 3/5的血液,包括颞叶、顶叶和基底节区等。椎-基底动脉系统 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左右各一,穿过颈

6、椎两侧五个横突孔,经枕骨大孔上升到颅内后,两条椎动脉在脑桥下缘汇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粗大的基底动脉,即我们通常所称的椎 基底动脉系统。基底动脉至中脑又分成两条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后 2/5 的血液,包括枕叶、颞叶的基底面及丘脑等。椎 基底动脉在小脑和桥脑的分支,供应小脑和桥脑的血液。两条大脑前动脉之间有前交通支连接起来,两侧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有后交通支连接起来,构成脑底动脉环。当此环的某处血液障碍时,可互相调节供应。此外,颈内动脉通过眼动脉,还可以与面、上颌、颞浅等动脉吻合。椎动脉还有许多途径与大脑表面的动脉吻合,侧支循环非常丰富。因此,有时某一动脉发生阻塞时,可由侧支循环代偿,临床上可

7、不出现症状。什么叫脑血管病?脑血管病是指脑部动脉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发生病变,从而引起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的一组疾病。临床上常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和偏瘫为主要表现。脑血管病按其进程,可分为急性脑血管病和慢性脑血管病两种。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慢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性痴呆、脑动脉盗血综合征、帕金森氏病等。我们通常所说的脑血管病,一般指的是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急,常危及人的生命,因此,也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慢性脑血管病病程长,易被人忽视。脑血管病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缺血性脑血管

8、病,临床较多见,约占全部脑血管病人的 70%80%,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等原因,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完全阻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另一类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多由长期高血压、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因素所致。由于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压迫脑组织,血液循环受阻,病人常表现脑压增高、神志不清等症状。这类病人约占脑血管病的 20%30%左右。此外,70 年代以来,由于 CT和核磁共振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又发现一些出血和梗塞并存的脑血管病,即混合性脑卒中,这种病,有人报道占同期各种脑血管病住院人数的 2.67%。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迄今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重要原因,并与

9、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脑血管病分哪几类?脑血管病通常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 TIA,又叫小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其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2) 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3)脑栓塞,可有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

10、:(1)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2)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据国外统计资料,脑血管病以缺血性为多见,脑梗塞占 59.2%85%,脑出血除日本外,一般在 20%以下。我国 1984年农村调查新发完全性卒中 2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占 3.9%,脑出血占 44.6%,脑血栓占 46.4%,脑栓塞占 2.5%,难以分型者占 2.9%。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我国与外国情况不同,脑梗塞虽然发病率较多见,但脑出血所占比例为 44.

11、6%,显然比国外高,其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人脑有哪些主要血管分布?人脑的重量为 1400克左右,只占人体体重的 2%,但它每分钟的血流量为 7001000 毫升,占全心输出量的 20%,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 25%,如果脑的血液供应减少,脑的功能就随之下降,甚至发生功能障碍。当血流量减少到临界水平时(约为正常水平的 50%以下),脑细胞仅能维持几分钟,所以,人脑的正常生理功能,必须依靠良好的血液供应来维持。而供应大脑血液的血管有两对,一对是颈内动脉,组成颈内动脉系统;一对是椎动脉,组成椎 基底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 在颈部左右两侧各有一条粗大的动脉,我们用手就可以触到它的搏动,叫做颈总动脉。由

12、颈总动脉分支通往颅内的一条动脉叫做颈内动脉,进入颅内后,分出五大分支,即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眼动脉、后交通动脉及脉络膜前动脉,它们供应眼部及大脑半球前 3/5的血液,包括颞叶、顶叶和基底节区等。椎-基底动脉系统 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左右各一,穿过颈椎两侧五个横突孔,经枕骨大孔上升到颅内后,两条椎动脉在脑桥下缘汇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粗大的基底动脉,即我们通常所称的椎 基底动脉系统。基底动脉至中脑又分成两条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后 2/5 的血液,包括枕叶、颞叶的基底面及丘脑等。椎 基底动脉在小脑和桥脑的分支,供应小脑和桥脑的血液。两条大脑前动脉之间有前交通支连接起来,两侧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

13、之间,有后交通支连接起来,构成脑底动脉环。当此环的某处血液障碍时,可互相调节供应。此外,颈内动脉通过眼动脉,还可以与面、上颌、颞浅等动脉吻合。椎动脉还有许多途径与大脑表面的动脉吻合,侧支循环非常丰富。因此,有时某一动脉发生阻塞时,可由侧支循环代偿,临床上可不出现症状。脑动脉有哪些解剖特点,它与脑血管病有何关系?大脑的血管比人体其他部位的血管更容易破裂出血和梗塞,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它本身的解剖特点所引起的。(1)脑动脉的管壁结构与人体其他部位的血管不同。它的动脉壁内膜层厚,有较发达的弹力膜,中层和外层壁较薄,没有弹力膜,因此,脑动脉几乎没有搏动,这样可避免因血管搏动影响脑功能。(2)脑动脉不像

14、其他部位的血管那样有静脉同行。脑静脉与颈静脉之间有静脉窦形成,它是颅内所特有的结构,这就构成了脑血管病症状表现比较复杂多样。(3)脑动脉细、长、弯曲度大,缺乏弹性搏动,所以它不易推动和排除随血液而来的栓子,故易发生脑栓塞。脑血管内膜厚、无搏动,又易导致胆固醇、甘油三脂等脂类物质沉积,使血管硬化,管腔狭窄,发生脑血栓形成。另外,因脑动脉壁较薄,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又容易破裂出血。如支配基底节、内囊部位的大脑中动脉的分支豆纹动脉破裂,引起的脑出血约占 55%,故人称“出血动脉” 。什么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 TIA,也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或小中风。它是指在短时间内脑血流量减少引起的

15、脑功能障碍,每次犯病的时间持续不久,通常是数秒钟、数分钟或数小时等,最长不超过 24小时。往往因症状来得快,消失也快,恢复后不留任何后遗症而易被人忽视。实际上,TIA 症状虽轻,但后果严重,如不及时治疗,据统计,约有 25%40%患者,在 5年内将产生严重的脑梗塞,而威胁病人生命。因此,医学家们常常把它看成是脑血管病的先兆或危险信号。发生 TIA的原因颇多,诸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原因。而过度用脑,情绪激动,寒冷,劳累则可促其发生。TIA症状繁多,有轻有重,轻者一年数次,重者一日数次,一月数十次。其症状大体可分为两组。一是由于颈动脉系统缺血产生的半侧手足无力

16、、偏瘫、单眼突然黑朦或失明、失语等;一是椎 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眩晕、恶心、呕吐、耳鸣、暴聋及面部感觉障碍。上述两组症状,在同一病人身上可单独出现,也可先后或同时发生。发生 TIA后,决不可忽视,应积极防治。首先,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地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和其他血管扩张药,还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气功等。但切不可从事过于激烈的活动,同时切忌过度劳累,保持生活规律化,杜绝酗酒,严格戒烟,合理安排饮食,少吃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多吃大豆制品、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还应定期到医院检查血压、血脂、血糖、胆固醇、眼底、心电图及心功能,发现异常时,积极治疗。什么叫脑血栓形成?脑

17、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显著性别差异。它是由于脑血管壁本身的病变引起的。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由于脑动脉硬化,管腔内膜粗糙、管腔变窄,在某些条件下,如血压降低、血流缓慢或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等因素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在管腔内凝集成块,形成血栓,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从而使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而发病。脑血栓形成一般起病较缓慢,从发病到病情发展到高峰,多需数十小时至数天。这种病常在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生。一些病人往往睡前没有任何先兆症状,早晨醒来时发现偏瘫或失语。这可能与休息时血压偏低、血流缓慢有关。但也有一些在白天发病的病人,常有头昏、肢

18、体麻木无力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前躯症状。脑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任何一段脑血管内,但在临床上却以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分支所形成的血栓较常见。患者表现中枢性偏瘫、面瘫及对侧肢体感觉减退。大多数病人神志清楚,头痛、呕吐者较少见,但若大脑前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阻塞形成大面积脑梗塞时,病情较重,常伴有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椎 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则多见眩晕、恶心、呕吐、复视、交叉性运动及感觉障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发呛等症状。脑血栓形成的死亡率较脑出血低得多,而且由于梗塞灶周围可以建立侧支循环,大多数病人在一定时间内,神经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大面积脑梗塞由于脑组织损害较重,

19、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常死于上消化道出血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有些病人则形成植物人或遗留下肢体偏瘫等严重并发症。什么叫脑栓塞?脑血管被血流中所带的栓子阻塞,而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病,叫做脑栓塞。由于栓子阻塞了脑血管造成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这种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 40岁以下的青壮年多见。起病急骤,常于数秒钟至 23 分钟达到高峰。脑栓塞的栓子种类很多,可有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血管而诱发。而心脏病是脑栓塞的最常见原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左心房扩大,心脏血流缓慢、淤滞,易使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当血流不规则或心房纤颤时,这种附壁血栓容易

20、脱落形成栓子,发生脑栓塞。细菌性心内膜炎由于内膜或内膜下病变,细菌常附着在内膜上繁殖,与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等集结成细菌性赘生物,脱落后随血液进入颅内,也可发生脑栓塞。心肌梗塞时,心房和心室内膜可受到损伤,而受伤的内膜易发生附壁血栓,在心房纤颤等因素的作用下,血栓脱落形成栓子,也常造成脑栓塞。另外,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粘液瘤、心脏手术等,也是造成心源性脑栓塞的原因。非心源性的栓子,较常见的是脂肪栓子和空气栓子。当长骨骨折时,或因骨折手术,骨髓中的脂肪球进入血液,容易形成脂肪栓塞;而气体栓子则常见于胸部、颈部开放性外伤及外科手术、人工气胸、气腹以及潜水员、飞行员不适当减压,形成氮气栓塞;另外,

21、肺静脉栓塞,脑静脉栓塞也是造成非心源性脑栓塞的原因。有的脑栓塞查不到栓子来源,称为来源不明性的脑栓塞。什么叫脑出血?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称为脑出血,又叫脑溢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脑出血的常见原因是高血压。有资料表明 80%以上的脑出血病人有高血压病史。由于长期的高血压,脑内小动脉形成粟粒样大小的瘤体扩张,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就会使微小动脉瘤破裂而发生脑出血。长期的高血压,还可使脑小动脉内膜受损,脂质沉积,透明样变,管壁脆性增强,更易破裂出血。此外,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也是脑出血的常见原因。凡是能使血压骤然升高的因素如情绪激动、剧烈活动、饮酒过

22、度、大便用力等,都是脑出血的诱发因素。脑出血可以发生在脑实质的任何部位,可以单发,也可为多发。但大多数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多为单发。其好发部位为内囊、基底节,其次是外囊、额叶。脑干和小脑较少见。脑出血发病多较突然,病程进展迅速,严重时,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恶化。病人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呕吐和大小便失禁。并可有头痛和血压升高。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大致分为两种:(1)全脑症状,多由脑出血、水肿和颅内压升高所致。表现头痛、呕吐、嗜睡、昏迷等。(2)局灶症状,为血破入脑实质后所致的定位症状,如中枢性偏瘫、面瘫、失语及偏身感觉障碍。由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不同,临床预后也不同。如果出血量较大,出血波及到脑室

23、,形成脑疝,或并发中枢性高烧、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时,后果严重,死亡率较高。所以,遇到上述情况要高度重视,积极进行抢救治疗,以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什么叫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表面和脑底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到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引起。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由于血管瘤好发于脑底动脉交叉处,最易直接受到血流冲击,加上血管先天性发育不良,极易破裂出血。其次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肿瘤、血液病等,一般认为 3

24、0岁以前发病者,多为血管畸形,40 岁以后发病者多为颅内动脉瘤破裂,50 岁以上发病者,则往往因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脑肿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骤,病前常无先兆,部分病人为活动状态下发病。发病后可出现剧烈头痛,多为撕裂样或剧烈胀痛。头痛部位多位于枕部,也可为全头痛。头痛的程度与出血量有关。因为大量的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使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颅内压增高,所以,常伴有频繁呕吐。同时,由于血液刺激脑膜可产生颈部肌肉痉挛,使颈部活动受限,严重时出现颈项强直,神经系统检查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脑膜刺激征。头痛、呕吐和颈项强直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三大主症。部分病人还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

25、、幻觉等精神症状,或伴有抽搐及昏迷等。由于血液刺激了神经根,也常引起神经根刺激症状,如腰背疼痛等。个别患者还可出现小便困难及尿潴留。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影响脑实质,所以,一般不引起肢体瘫痪。但当出血位于额叶、颅底动脉环上时,病人也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失语等定位体征。给病人作腰穿检查时,脑脊液为均匀血性,压力增高,这对确诊很有意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和造成出血的原发病。一般来说,病人经过 23 周的治疗后,头痛停止,脑膜刺激征逐渐减轻或消失,病情便会趋向稳定。但当情绪激动、用力或过早活动时,还可发生再出血。因此,仍需注意预防复发。病人一般要安静休息 46 周,保持

26、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咳嗽和精神刺激等,对可疑由脑动脉瘤和血管畸形引起的患者,可待病情稳定后,作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等检查,一旦确诊,能够手术者,可行手术切除术,以防止再复发。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何特点?(1)老年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常由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引起。起病比较缓慢,一般要几天才能达到高峰,诱因不明显,症状不典型。(2)老年患者由于脑萎缩,颅腔内容量相对较大,颅内压增高不明显,全脑症状相对较轻,呕吐者相对较少。(3)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约有半数病例无明显头痛,这可能与出血量较少,出血速度较慢和老年人因疼痛阈较高,对头痛反应迟钝有关。(4)意识障碍较重,而且年龄越大意识障碍越重,此与老年人弥漫

27、性动脉硬化,脑功能减退,脑供血不足有关。(5)急性期精神症状多较显著,表现欣快、谵妄、幻听、幻视、定向力障碍及性格改变等。常被认为“精神病” 。有的以抽风起病,被误认为“癫痫” 。(6)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刺激征常不明显,而以出血性休克为主,表现颜面苍白、四肢厥冷、口唇紫绀、血压下降、心率增快,腰穿为血性脑脊液。(7)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并不多见,脑脊液中红细胞消失较慢,70%的患者在 3周以上才消失。什么叫出血性脑梗塞?出血性脑梗塞系指脑动脉主干或其分支栓塞,或血栓形成。发生脑梗塞后,出现动脉再开通,血液从病变的血管漏出,或穿破血管进入脑组织而形成。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脑血管发生栓塞后,

28、其供血区内脑组织弥漫性缺血、缺氧,血管壁尤其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或麻痹,当侧支循环再建或过度灌流时,血流力图通过吻合支进入已麻痹损害的血管,则导致出血。脑梗塞后动脉血管的再通率很高。日本学者入野忠劳氏报道,血管闭塞者有 40%75%可以再开通,多数在发病后的 23 天,少部分在 7天内再开通。个别病例在数月或数年后仍可再开通。国内有人通过病理生理学研究也证实,出血性脑梗塞是动脉再开通的结果。开通越快,出血机会越多;栓塞性脑梗塞发生出血性梗塞者,多于非栓塞性梗塞;大面积梗塞比小梗塞灶多见;早期应用抗凝、溶栓、扩溶、扩血管药物以及早期外科手术等,均可促发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出血性脑梗塞的原发病是

29、脑梗塞,梗塞的动脉血管再通后,又合并出血。临床特点是原有症状和体征加重,并又出现新的症状体征。其症状和体征加重的程度,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继发出血的时间,及是否应用抗凝、溶栓、扩溶及扩血管药物治疗。一般而言,小灶渗出性出血症状加重多不明显。梗塞后 1周内继发出血者往往症状较重。第 2周以后再出血者,症状多无明显加重。早期使用抗凝剂、溶栓剂及扩血管药物治疗后,可使临床症状加重。症状加重的表现是意识障碍,颅内压高,肢瘫程度加重或出现新体征等,严重者预后不良。有时虽无症状恶化,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无效者,也有继发性出血的可能。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与病人早期活动,情绪激动,血压波动及早期应用抗凝剂、

30、扩血管药物等不适当的治疗有关。因此,病人早期应注意控制情绪,积极脱水治疗,防止血压波动,不宜过早地应用血管扩张药,尤其是抗凝药物,以预防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何谓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是以病理诊断而命名的,系指直径在 1520 毫米以下的新鲜或陈旧性脑深部小梗塞的总称。这些小动脉闭塞后,可引起多个大小不同的脑软化灶,最后形成大大小小的腔隙。因梗塞的血管不同,常表现不同的神经系统症状,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头痛、头晕、失眠、健忘、肢体麻木、动作失调、发音困难笨手综合征,严重时可发生痴呆、偏瘫、失语等。这种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疾病。过去单纯依靠神经系统检查以及脑电图、脑血管造影和脑脊液检

31、查,临床无法确诊。近年来,随着 CT和核磁共振的广泛应用,使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率大大提高。腔隙性脑梗塞是怎样发生的呢?目前,大多认为是由于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所致。长期的高血压可引起小动脉硬化和透明性变,从而产生血管闭塞;加之中老年的机体发生变化,如血液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脂增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速度缓慢,脑血流量减少,更易导致小动脉闭塞,而发生腔隙性脑梗塞。那么,如何预防腔隙性脑梗塞呢?首先应积极防治高血压,对 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要定期测量血压,及早发现高血压和合理治疗。同时,定期作血液流变学检查,以观察血液粘度的动态改变,对高脂血症和高粘滞血症要积极治

32、疗。其次,要高度重视脑血管病的前躯症状,有效地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由于此病不通过特殊检查不易发现,所以,中老年人一旦出现原因不明的性格改变或头晕,记忆力减退,动作失调,说话含糊不清等症状,要高度重视,不可忽视。除应注意安静休息外,还应请内科医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什么叫大面积脑梗塞,它与脑出血如何鉴别?大面积脑梗塞是由脑动脉主干阻塞所致,CT 呈现大片状低密度阴影,多为脑叶或跨脑叶分布,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临床上除表现脑梗塞的一般症状外,还伴有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大面积脑梗塞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症状较突出时,与脑出血酷似,给诊断带来困难。头颅 CT扫描是诊断的必要条件,但若无条件作 CT时

33、,以下几点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1)大面积脑梗塞常有脑血栓病史,在发病前数日或数周常有一侧肢体乏力、麻木、头昏等前躯症状。(2)起病于劳动、排便、饮酒、激动时,脑出血可能性大,传统观念认为脑梗塞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3)脑出血病人 70%以上有高血压病史,且绝大多数在病初即有血压明显升高;大面积脑梗塞多无类似现象。(4)脑出血病人起病时,就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大面积脑梗塞颅内压增高出现相对较晚,多呈进行性加重。(5)脑膜刺激征,脑出血多见,而且出现得较早;大面积脑梗塞一般不易查出,或出现较晚。脑动静脉畸形怎样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放射治疗、人工栓塞、供

34、应动脉结扎病变切除、激光切除等。过去对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存在争议,从长期观察来看,手术效果较好,故一般多主张手术治疗。(1)保守治疗 适于年龄较大,仅有头痛,癫痫症状者,给予药物治疗。同时并保持生活规律,避免用力劳动、劳累、情绪激动。有高血压者给予降压药物以防止病变破裂出血。若破裂出血如血肿较大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则宜手术清除血肿。(2)供应动脉结扎术 可用于位于大脑前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供应区不宜切除的病变。但需血管造影显示清楚只有 12 条供应动脉者,开颅找到供应动脉。靠近病变用银夹夹闭。术后需复查脑血管造影、观察手术效果。(3)人工栓塞 方法是经颈动脉或股动脉插入细导管(外径 0.51.3m

35、m,内径 0.250.9m m)达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内,经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后,注入栓塞材料使畸形血管团闭塞或使其血栓形成。目前用的栓塞材料有聚合胶、真丝线、真丝微粒等。聚合胶为永久性栓塞材料,进入血管即凝固。人工栓塞部分能使病变影象消失。目前主要用于重要功能区的以及比较小的、深部的动静脉畸形如脑干中央区、基底节区等,较大的动静脉畸形手术切除前作栓塞治疗、有利于手术切除。血栓治疗很难将畸形完全治疗。与手术切除相配合效果较好。(4)病变切除术 手术切除病变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其适应症:有过出血者切除病变可防再出血。因盗血现象邻近脑组织缺血产生进行性软瘫等症状者。病变切除后可增加正常脑组织的血流灌

36、注,可改善神经功能。有癫痫发作用药物难以控制者,病变切除后癫痫可得到控制。有出血形成颅内血肿者,一般宜先行保守治疗,一二周病情稳定好转再行手术。血肿较大病情较重并继续发展者,则需及时清除血肿。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同时切除病变。手术方法是先找到供应动脉,于靠近病变处银夹夹闭切断。切忽远离病变以防阻断供应邻近脑组织的分支,然后分离畸形血管,完全分离后再加闭引流静脉,将病变摘出。对大的高血流病变应分期手术。先行人工栓塞或手术阻断供应动脉,使病变血流减低,改善周围脑血循环。12 周后再作病变切除。(5)其他手术 近年来有些作者采用激光手术、电凝术,冷冻术及射频热凝等手术方法。激光手术可减少术中出血,

37、便于切除病变。什么叫高血压脑病?高血压脑病是指血压急剧升高(一般舒张压在 17 3kPa)所引起的急性脑功能紊乱综合征。常见于急进性高血压或缓进性高血压伴有明显动脉硬化的人。也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慢性肾盂肾炎、嗜铬细胞瘤等病人,临床上以血压突然急剧升高,头痛、呕吐、烦躁、抽搐和意识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头痛为全头痛,以前额或后枕部为主。咳嗽或用力时加重,多有逐渐加重趋势,同时伴恶心、呕吐。意识障碍也较常见,轻者精神萎靡、神志模糊、嗜睡;重者昏迷,并可伴有偏瘫、偏盲、失语和半身感觉障碍。抽搐发作是高血压脑病的常见症状,表现为全身性或局限性抽搐。严重时形成癫痫持续状态。抽搐的出现,

38、是在持续性颅内高压的作用下,脑组织局灶性坏死,脑神经异常发电所引起的。高血压脑病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水肿,或伴有静脉迂曲、变细如银丝样,或有动静脉交叉,视网膜有点状渗出。腰穿脑脊液检查,可见压力增高,蛋白质含量增加,或含有少量的红细胞及白细胞。高血压脑病作 CT检查多无异常表现,或显示脑水肿,这是与脑出血鉴别的依据之一。高血压脑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大多认为是因血压突然急剧升高,脑动脉自身调节紊乱所引起的。在正常情况下,血压升高,脑小动脉舒张,以保证脑内血液供应,使颅内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但当血压急剧升高时,这种调节功能失调,脑小动脉发生持续而强烈的收缩后,继之出现被动和强制性舒张,

39、脑部过度灌注而发生脑水肿,颅内压升高而产生一系列症状。高血压脑病是高血压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若抢救不及时,常因颅内压持续升高,脑组织受损不可逆转,或因脑疝形成而死亡,因此,要严密观察病情,预防高血压脑病的发生。一旦发生,应积极抢救治疗。老年人为什么容易发生痴呆?人的大脑是高级神经活动的中枢,而脑皮质是精神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大脑半球的前半部分是负责学习、记忆、情感、思维等高级神经活动的区域。人脑大约有 140亿个神经细胞,成年后每日约死亡 10万个,衰老时大脑细胞可减少 10%20%,有的甚至达 30%。老年人脑细胞改变的主要原因是脑细胞死亡的增加,形成脑皮质萎缩,重量减轻。老年性痴呆患者较同

40、龄正常人脑重量减轻 40%50%,脑细胞的减少,也可达 40%50%。脑萎缩呈弥漫性,以额叶最明显。由此可见,大脑皮质萎缩是老年性痴呆的主要病理基础,而真正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什么叫脑疝?在脑血管病的急性期,由于颅内压的极度增高,脑组织被挤压到压力较小的硬脑膜间隙,或颅骨的生理孔道,引起嵌顿时就叫做脑疝。脑疝形成后,不但严重的影响脑的血液循环,而且,还会压迫脑干,导致呼吸障碍,造成缺氧和二氧化碳贮留,加重脑水肿,使颅内压更高。脑疝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叫天幕裂孔疝,又叫颞叶疝、海马沟回疝。另一种叫枕骨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1)小脑幕裂孔疝 是病灶侧的颞叶沟回部分的脑组织被挤入小脑

41、幕裂孔内形成。因被挤入的脑组织是颞叶海马沟回,所以,也称颞叶(海马)沟回疝。由于天幕上的脑组织被挤压到天幕裂孔以下,使中脑动眼神经、大脑后动脉受压,血液循环受阻。病人常表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甚至昏迷。病灶侧瞳孔先缩小,继而逐渐散大,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对侧中枢性偏瘫。(2)枕骨大孔疝 是由于后颅窝病变或颅腔内高压时,小脑扁桃体被挤入枕骨大孔并嵌顿而产生。因为疝入的脑组织是小脑扁桃体,所以,也叫小脑扁桃体疝。枕骨大孔疝发生后,延脑、颅神经及血管被挤压,延脑随小脑扁桃体下移,呼吸、心跳等生命中枢受损,病人常突然出现呼吸停止,深度昏迷,四肢瘫痪,双侧瞳孔散大等,若抢救不及时,会

42、很快死亡。脑疝是脑血管病的最危险信号。约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死于脑疝。因此,在急性期应密切注意病人的呼吸、脉搏、体温、血压和瞳孔变化,及早发现脑疝,并积极进行脱水治疗,控制颅内高压,减少病死率。肌力是如何分级的?根据肌力的情况,一般均将肌力分为以下六级:0级 完全瘫痪,不能作任何自由运动。级 可见肌肉轻微收缩。级 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级 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级 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级 肌力正常,运动自如。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二者有何区别?中枢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痉挛性瘫痪、硬瘫。是由于大脑皮层运动区锥体细胞及其发生的下行纤维 锥体束受损所产生。由于上运动神经

43、元受损,失去了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调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释放” ,产生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主要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但无肌肉萎缩,呈痉挛性瘫痪。周围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弛缓性瘫痪、软瘫。是因脊髓前角细胞及脑于运动神经核,及其发生的纤维脊髓前根、脊神经、颅神经受损害产生的瘫痪。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应有的冲动兴奋,所以,在临床上表现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由此看来,二者临床表现显然不同。如何判断昏迷病人有无偏瘫?昏迷病人有无偏瘫,是区别脑血管病与其他昏迷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病人意识障碍,

44、无法取得合作,给判断带来困难,而作以下检查,有助于偏瘫的诊断。(1)头面部 病人有面瘫时,可见偏瘫侧鼻唇沟变浅,眼裂增宽,口角下垂。呼气时,偏瘫侧面颊鼓起;吸气时,瘫痪侧面颊下陷,此称为“船帆征” 。患者常有头及眼向一侧偏斜。在中脑以上病变,则是注视病灶侧,头也略偏向病灶侧;中脑以下、桥脑部位的病变时,则是注视偏瘫肢体,头也略偏向偏瘫肢体侧。用手翻开双侧眼睑时,偏瘫侧阻力小或无阻力,口角偏向健侧,如用力压迫眶上切迹,引起疼痛反应,正常侧面肌收缩,使口角歪向健侧更明显。(2)肢体 正常人平卧时,双足与床面呈垂直位。有偏瘫者,偏瘫侧的下肢呈外旋位。将两腿屈曲 90度时,瘫痪肢体很快被动伸直,且往外

45、倒。把上下肢放于不自然位置时,未瘫痪的肢体将逐渐移到自然位置。同时,还常有举手、拉被、摸胸、下肢伸屈等动作。而偏瘫侧肢体则无此反应。抬起双侧肢体,然后松手让其自然下落,可见瘫痪侧肢体下落较健侧快。如用同等力量刺激双下肢的对称部位,可见健侧肢体伸缩、回避,而瘫痪侧肢体无此反应。偏瘫侧肌张力也较健侧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昏迷程度较深时,偏瘫侧病理反射为阳性。什么叫失语,脑血管病失语有哪几种?失语是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主要表现是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丧失,是由于大脑皮层(优势半球)的语言中枢损伤所引起的。语言中枢有两个:一个叫语言运动中枢,位于主侧半球的额下回后部。这个中枢支配着人的说话,如果这

46、个中枢损伤,会使患者丧失说话能力,不会说话。但能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常用手势或点头来回答问题。根据病变的范围,可表现为完全性不能说话,称完全性失语。或只能讲单字、单词,说话不流利,称为不完全性失语。这种情况叫做运动性失语。另一个叫语言感觉中枢,位于主侧半球颞上回后部。此中枢可以使人能够领悟别人说话的意思。如果这个中枢受损,则引起患者听不懂别人说话的内容,不理解问话。但这种人语言运动中枢完好,仍会说话,而且有时说起话来快而流利,但所答非所问,这种情况叫感觉性失语。在临床上常会遇到有些脑血管病人,虽然都是同侧偏瘫,但有的失语,有的却不失语,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主要是语言中枢部位不同。医学上有个规律,

47、习惯用右手写字、拿东西的人叫右利手,其语言中枢在左侧大脑半球,常常把其左侧大脑半球称为主侧半球(优势半球),如果其左侧半球受损,就会发生右侧偏瘫和失语。相反,如果习惯用左手,叫做左利手,语言中枢在右侧大脑半球,我们称其右侧大脑半球为主侧半球。若其右侧半球受损,左侧肢体会发生偏瘫和失语。当“右利手”的人,发生左侧偏瘫时,不会失语;而“左利手”发生右侧偏瘫时,也不会发生失语。在脑血管病中,最常用的是运动性失语,其次是感觉性失语。如果两者并存者叫做混合性失语。这种病人自己不会说话,也不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它是病变损及优势半球的额叶、颞叶所致。除上述情况,还有一种失语,叫做“命名性失语” 。其特点:病

48、人理解物品的性质和用途,就是叫不出名字。如指着牙刷问病人“这是什么东西”?他会答“刷牙用的” 。拿着茶缸问病人“这叫什么名字”?他说“喝水用的” 。病人心里明白,就是叫不出名字,所以,叫命名性失语。命名性失语的中枢,在优势半球颞叶后部和顶叶上部,当这个部位受损时,就会发生上述情况的失语。什么是失认,可分几种?失认是对人或物认识能力的缺失,它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及身体部位的认识能力,是脑卒中的症状之一。(1)视觉失认病人尽管视力,推理能力正常,但不能通过视觉辨认或辨认不清他熟悉的事物。视觉空间失认症 指对地理空间的辨认丧失,病人不能辨别方向,在一个熟悉的地方迷路。病人主要涉及右侧顶颞交界处皮质。面

49、孔失认症 病人对自己熟悉的面孔不能辨认,甚至连自己的亲人和密友也认不出。但可以从说话的声音中辨出。在镜子里不能辨认自己。本症最常见于右侧中央沟后部病变。颜色失认症,虽无色盲,但病人不能认出过去熟悉的颜色。表现不认识颜色或颜色命名障碍。此症多见于左侧颞枕区病变。(2)听觉失认表现为病人不能辨认熟悉的声音如摇动钥匙的声音,水倒进容器的声音,熟悉的歌曲,音乐等。病变部位为双侧 Heschl区破坏或此区与内侧膝状体之间的联系中断。(3)触觉失认(失实体觉)病人眼闭后不能依靠触觉辨认熟悉的物品如钢笔、牙膏、筷子等,病变部位在顶叶。(4)身体体位的失认(即印象障碍)见于右顶颞枕交界区广泛病变。包括疾病感缺失:有严重瘫痪病人、拒绝承认偏瘫的存在。偏侧躯体失认:病人对他瘫痪的半身不认为是自己的。动觉性幻觉:病人感到肢体的体积、长度、重量发生改变或移位或体会到瘫痪侧有两个上肢或两个下肢。 失用有几种,有何表现?失用,即运用不能,病人肢体无瘫痪,感觉障碍及共济失调,但不能准确完成有目的的动作。包括:(1)观念运动性失用 病变在左顶叶下部。临床表现为病人不能执行一种他了解性质的有目的动作,尤其面部和上肢动作如前臂的屈伸、握拳,指的屈伸,手势等。(2)观念性失用症 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医学研究方法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