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努力扭转我国gdp中劳动报酬下行趋势.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521772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努力扭转我国gdp中劳动报酬下行趋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努力扭转我国gdp中劳动报酬下行趋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努力扭转我国gdp中劳动报酬下行趋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努力扭转我国 GDP 中劳动报酬下行趋势“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作为“ 十二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努力实现两个“同步” 和两个“提高”的重要目标。在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长期对外依赖出口、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亟须改进,亟需提升内需,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对缩小收入差距,扩大消费需求,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国民收入在经过初次分配以后形成劳动者报酬、资本所得和政府对生产环节直接征收的税赋三种形式,它是解决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和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初次分配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初

2、次分配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政府再分配和慈善公益第三次分配。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主要指标是分配率,即劳动报酬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如果劳动者报酬总额在GDP 的比重越高,则说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从 2005 年开始,学者就对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报酬所占份额及其原因进行了研究。综合一些学者的研究,都认为劳动报酬在 GDP 中所占份额呈下降趋势。笔者认为,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的非均衡性。集中表现在市场不完善、市场竞争不充分条件下的非均衡。中国目前尚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渡过程中,非市场因素在资源配置特别是要素收入分配中仍然起决定性作用,决定

3、劳动者报酬合理增长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劳动者所得到的报酬和其贡献相比被大大压低了。据统计资料,19782006 年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 6.4 倍,同期工业部门的平均工资仅增长了 4.9 倍,劳动报酬的增长率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沿海出口加工企业职工,包括农民工的工资被过分压低,仅为当地平均工资 40%,尚不到一半。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垄断性国有企业依靠垄断地位获得利润,造成初次分配中行业差距多大。目前我国行业差距高达 6 倍之多,已经超过巴西,居世界第一。二是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中国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国城市化水平还很低(2009 年为 46.59%,如果剔除在城市生活但无法享

4、受市民待遇的农民工和居住在镇区的人口,实际水平更低) ,农村人口还要继续向城镇流动,包括劳动力。按照劳动力人均耕地来看,中国农业中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大数估计,全国近 7.8 亿劳动力中,城镇固定劳动力大约为 2.8 亿人,农民工 2 亿人,在农村从事农业的 3 亿人,而且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与城镇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还相差太远。在这样的发展阶段,非农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并不取决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而是由农业部门的收入决定,因为只要非农部门的工资高于农业就业的收入就会继续吸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工资的增长速度远低于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5、劳动者尤其是中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长缓慢是造成劳动报酬占 GDP 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三是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特征。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产业结构转型阶段,农业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但结构转变并不利于劳动份额提升,因为农业部门的劳动份额明显高于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从农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不仅不会提高总劳动份额,还将降低总劳动份额。2009 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10.646.842.6,在三次产业中就业结构比为 38.127.834.1。农业产值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的趋势也与劳动报酬份额下降有关,尽管第二、三产业劳动报酬份额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他们的劳动报酬份额远低于第一

6、产业。另外,除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外,大部分产业劳动报酬不同程度的下降,也是导致整个经济劳动报酬下降的重要原因。四是地方政府的 GDP 政绩导向和工资集体协商、谈判机制还未形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每年吸引大量 FDI 流入量,资本的大规模流动强化了劳动力在流动性方面的劣势,使资本拥有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由于中国财政分权和政治集权所激起的地方政府间的“GDP竞赛”,为了招商引资,地方政府不惜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为代价支持企业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出台一些不利于劳动保护,有利于资本收益的政策,以吸引资本进入本地,导致资本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而劳动报酬维持在低水平。此外,我国目前在行业一级、地区一级,甚至

7、国家一级的工资集体协商谈判机制不健全,尚无通过集体协商谈判,形成雇主、工会、雇员三方利益相互制衡机制,这也是造成劳动权益受损和劳动报酬偏低的原因之一。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第一,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低的格局是经济体制转轨过渡中的特殊现象,但归根到底,这是一种不利于劳动者的分配格局,也是造成中国城乡结构、产业比例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等深层次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扭转 GDP 中劳动份额下行的关键,首先还在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政策措施如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扩大竞争,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的各项政策,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等公益服务和社会事业建设。改变“政府热

8、、社会冷”、 “投资热、消费冷”的现象,逐步清理不利于民营资本竞争不利的条款,取消配额等。其次,加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人才流动。积极探索实行工资集体谈判、协商机制和制度的建设。最后,引导政府绩效考核导向。转变唯 GDP 的经济发展方式,抑制地方招商引资,忽视劳动者利益的投资倾向。第二,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下降是经济发展一个阶段性特征。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由于服务业的劳动收入比高于工业,劳动报酬在经历一个下降过程之后会逐渐提高,因此,政府应努力创造条件缩短劳动报酬“低谷徘徊”的时间。为此,要求拓宽服务业的发展空

9、间,降低私人资本进入这一领域的壁垒。私人资本进入服务业有助于增加这一部门的资本存量,带动更多的就业。只要劳动和资本之间的替代弹性小于 1,劳动收入在 GDP 中所占比重就会随着资本产出比的增加而增加。另外服务业还具有一个特点,它的很多产品都是不可贸易。不可贸易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免受国际竞争而获取高收益,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者有机会从中获取更多的收入份额。第三,提高劳动力人力资本和技能水平使其获得更多报酬收入。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1985 年以前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是劳动扩张性的,劳动生产率的上升提升了劳动份额,而 1985 年以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企业放弃劳动扩张型的技术进步,转而选择资本扩张型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却降低了劳动份额。我国劳动份额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研究也表明,我国技术进步经历了从劳动扩张型转变为资本扩张型。1997 年以前,中国的技术进步以劳动扩张型技术进步为主,而 1998 年之后则逐渐以资本扩张型技术进步为主。因此,扭转劳动报酬下行的趋势,需要采用劳动扩张型技术进步,即通过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和技能水平使劳动者从中获得更多回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和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发展也是提高劳动者报酬的重要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