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学微生物学-细菌学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大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主讲人:张伟,厌氧性细菌概述,厌氧性细菌:是生长和代谢不需要O2,利用发酵获取能量的一群细菌。厌氧性芽胞梭菌(外源性感染致病菌)无芽胞厌氧菌(内源性感染条件致病菌)厌氧芽胞梭菌:G+,形成芽胞的大杆菌,比菌体宽,膨大成梭状,故得名主要分布于土壤、人和动物肠道;多为腐生菌,少数致病均有周鞭毛,无荚膜(产气荚膜梭菌除外)无芽胞厌氧菌的分布:人体正常菌群,占有绝对优势(是其他菌101000倍)肠道中,99.9%,皮肤、口腔、泌尿生殖道等80%-90%,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G+
2、细杆状,周毛菌,芽胞正圆形,比菌体粗,位于菌体顶端,呈鼓槌状培养特性:专性厌氧,血平板呈扩散生长,伴溶血抵抗力:强,芽胞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一、破伤风梭菌(C. tetani),(二)致病性传染途径及伤口条件:破伤风为创口感染能否发生感染的条件伤口的厌氧微环境:伤口窄而深,混有泥土及异物;坏死组织多,局部缺血(如大面积创伤或烧伤);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混合感染致病物质:破伤风痉挛毒素(外毒素)是主要致病物质为神经毒素,毒性强(1ug),仅次于肉毒毒素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及脑干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致病机制:与抑制性突触前膜的神经节苷脂结合,阻断抑制性神经介质的释放,导致神经持续兴奋,骨骼
3、肌强烈痉挛,肌张力,所致疾病破伤风:tetanus(一半死亡病例为新生儿,why?):潜伏期:714天,长短取决于伤口与CNS距离临床表现:牙关紧闭、吞咽困难、苦笑面容、角弓反张,严重者因呼吸肌痉挛窒息死亡免疫性:属外毒素免疫,抗毒素发挥中和作用因毒性强,故极少量即可致病,但不足以引起免疫,病后一般不会获得牢固免疫力,(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微生物学检查:镜检和分离培养阳性率低,诊断依靠典型症状+病史防治原则非特异防治措施:正确处理伤口,防止形成厌氧微环境特异防治措施:人工主动免疫类毒素(百白破三联疫苗);人工被动免疫抗毒素(TIG或TAT)紧急预防治疗:TAT(早期、足量,10万-20
4、万单位,需先做皮试) +抗生素 + 镇静解痉药物,(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G+粗大杆菌,无鞭毛,有荚膜,芽胞椭圆形,位于次极端 ,宽度小于菌体培养特性:不严格厌氧,42,繁殖快(1代8min),血平板双层溶血环(内环溶血、外环溶血);代谢活跃,产酸产气,牛奶培养基中“汹涌发酵”(Stormy fermentation),二、产气荚膜梭菌C. perfringens,(二)致病性致病物质:能产生十余种外毒素,有的即为胞外酶毒素(卵磷脂酶):最重要的毒素,增加血管通透性,伴溶血、组织坏死等,在气性坏疽形成中起主要作用所致疾病:气性坏疽(gas gangrene /clostridial myo
5、necrosis )(产气荚膜梭菌为主),致病条件与破伤风梭菌相似临床症状:潜伏期短848h,局部组织坏死,产生大量气体造成气肿,局部水肿(捻发感) ,剧烈疼痛并伴有恶臭,最后大块肌肉坏死,毒血症、休克、死亡(40%100%)食物中毒:大量(108109)污染食物,较轻,1-2天自愈,(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极有价值的快速诊断方法(G+大杆菌、白细胞甚少且形态不典型、伴有其他杂菌)防治原则及时清创、扩创,切除坏死组织,必要时截肢大剂量青霉素治疗气性坏疽多价抗毒素和高压氧舱法,(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G+粗短杆菌,有鞭毛,芽胞椭圆形,粗于菌体,位于次极端,网
6、球拍状培养特性:严格厌氧,普通平板生长R型菌落,三、肉毒梭菌C. botulinum,(二)致病性致病物质:肉毒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外毒素,是目前已知毒素中毒力最强者,对人的致死剂量是0.1g;不耐热,100 1min破坏肉毒毒素作用机制(嗜神经毒素):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运动神经末梢功能失调肌肉松弛性麻痹(软瘫),(二)致病性所致疾病:食物中毒(单纯性毒素中毒):食入污染的食品(如罐头、香肠、腊肠、发酵豆制品等);胃肠道症状很少见,主要为神经末梢麻痹(眼肌麻痹、喉肌麻痹、膈肌麻痹、2070%死亡)婴儿肉毒病:尤其是6月以内,食入污染的食品(如蜂蜜)
7、,症状与食物中毒类似,死亡率不高(12%)创伤感染中毒:伤口被污染,(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G+粗大杆菌,椭圆形芽胞位于次极端培养特性:严格厌氧(对氧极敏感),分离培养困难而故名,须用环丝氨酸-甘露醇等特殊培养基,四、艰难梭菌C. difficile,(二)致病性致病物质:肠毒素和细胞毒素所致疾病:正常菌群之一,抗生素滥用,菌群失调症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假膜性结肠炎等以内源性感染为主,医院内亦可引起外源性感染万古霉素或甲硝唑;复发率20%30%。,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一)生物学性状 G- 类杆菌属(脆弱类杆菌)、梭杆菌属、普雷沃菌杆菌: G+ 丙酸杆菌、双岐杆菌、真杆菌 G- 韦荣菌属球
8、菌: G+ 消化链球菌属,(二)致病性致病条件:寄居部位改变、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菌群失调时,伴有局部厌氧微环境感染特征:内源性感染,多呈慢性过程无特定病型,大多为化脓性感染,也可形成败血症脓液粘稠,乳白色、粉红色或棕黑色等,有恶臭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无效直接涂片可见细菌,但普通培养不生长,(二)致病性所致疾病:败血症:多为脆弱类杆菌,原发灶50%来自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脓肿,G-厌氧杆菌最常见口腔与牙齿感染:齿槽脓肿、奋森咽峡炎、牙周病(30%),主要由核梭杆菌、普雷沃菌引起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仅次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腹部和会阴感染:脆弱类杆菌占60%以
9、上女性生殖道感染:消化链球菌、普雷沃菌属等最常见其他: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等,(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最可靠的标本是切取或活检的组织标本分离培养和鉴定:是证实无芽胞厌氧感染的关键步骤防治原则注意清洗伤口,预防局部厌氧微环境正确选用抗生素:95%对氯霉素、甲硝唑等敏感;万古霉素用于G+厌氧菌感染多有耐药性,对分离株进行抗生素敏感测定很有必要,问 题,目前,你所学习的具有芽胞的细菌有哪些?在芽胞的形态和位置上,它们有何不同?破伤风梭菌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条件是什么?破伤风的典型临床症状是什么?是由何种毒性物质所致?机理是什么?破伤风的防治原则是什么(包括一般预防措施、特异预防措施和治疗)?你认为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破伤风预后,免疫力是否持久?,问 题,汹涌发酵是何种细菌特有的培养特点?传播途径是?捻发感为何种疾病的典型临床症状?致病细菌是什么?它还可以引起何种疾病?肉毒梭菌可引起何种疾病?致病物质是什么?作用机理为?典型的临床症状是什么?肉毒梭菌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常见传染源为?假膜性肠炎是由何种细菌引起的?其发病条件是?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点是什么?,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