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 年安徽卷理综化学部分7碳酸亚乙酯是锂离子电池低温电解液的重要添加剂,其结构如下图。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 分子式为 C3H2O3B 分子中含 6 个 键C 分子中只有极性键D 8.6g 该物质完全燃烧得到 6.72LCO2答案:A【解析】A 项,观察图形根据碳四键可知分子式正确 ;B 项,根据图示可知分子中含 8 个 键;C 项,观察图形可知分子中含有碳碳键属于非极性键;D 项,没有指明条件,无法进行气体体积计算。8下列有关实验的选项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A 项,容量瓶不能用来做溶解容器 ,错误;B 项,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只有 CO2能反应,干燥后可以得到纯净的 CO,
2、正确;C 项,苯的密度小在上层,而分液时下层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错误;D 项,酸式滴定管的 0 刻度在上方,故读数为:11.80mL,错误。9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Na2CO3、NaHCO3 固体都能发生分解B Fe(OH)3 胶体无色、透明,能发生丁达尔现象C H2、SO2 、CO2 三种气体都可用浓硫酸干燥D SiO2 既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答案:C【解析】A 项,Na 2CO3 固体受热不易分解,错误;B 项, Fe(OH)3 胶体是红褐色,错误;C项,三种气体均不能和浓硫酸反应,正确;D 项,SiO 2 和氢氟酸反应
3、,没有生成盐和水,错误。10下列有关 NaClO 和 NaCl 混合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 该溶液中,H+、NH4+、SO42-、Br- 可以大量共存B 该溶液中,Ag+、K+、NO3-、CH3CHO 可以大量共存C 向该溶液中滴入少量 FeSO4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O-+2H+= Cl-+2Fe3+H2OD 向该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每产生 1molCl2,转移电子约为 6.021023 个答案:D【解析】A 项,次氯酸属于弱酸且 ClO-具有强氧化性,故与 H+、Br -不能共存,错误;B 项,Ag+与 Cl-不能共存, ClO-具有强氧化性与 CH3CHO 也不能大量共
4、存,错误;C 项,该溶液中,应该是碱性条件下,不能出现氢离子,且大量 ClO-中会与铁离子发生水解反应, 错误;D 项,方程式为:NaClO+2HCl=NaCl+H 2O+Cl2,故生成 1molCl2,转移电子约为 6.021023 个,正确。11汽车尾气中,产生 NO 的反应为:N 2(g)+O2(g) 2NO(g),一定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N2(g)和 O2(g)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下图曲线 a 表示该反应在温度 T 下 N2 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b 表示该反应在某一起始条件改变时 N2 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温度 T 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214=ocKB 温
5、度 T 下,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密度减小C 曲线 b 对应的条件改变可能是加入了催化剂D 若曲线 b 对应的条件改变是温度,可判断该反应的H0答案:A【解析】A 项,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和反应平衡时的量的关系,正确;B 项,密度等于气体的总质量除以体积,反应中气体质量不会改变,在恒容容器中容积也不变,故密度不变,错误;C 项,催化剂只加快反应的速率,平衡不会移动,和图像不符合,错误;D 项,从图形可知 b 线先到平衡状态,则 b 线表示的温度高,而平衡时 b 线表示的氮气浓度低,表明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错误。12某同学将光亮的镁条放入盛有 NH4Cl 溶液的试管中,有大
6、量气泡产生。为探究该反应原理,该同学做了以下试验并观察到相关现象,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合理的是:答案:D【解析】A 项,实验室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检验氨气的方法正确;B 项,燃烧火焰成淡蓝色,该气体为 H2,正确; C 项,随反应进行,溶液酸性减弱,最终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镁和氢氧化镁混合液,金属镁被水氧化,正确;D 项,NaHCO 3 溶液呈弱碱性,镁和水反应,被水电离的氢离子氧化,错误。13 25 时,在 10mL 浓度均为 0.1mol/LNaOH 和 NH3H2O 混合溶液中,滴加 0.1mol/L 的盐酸,下列有关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A 未加盐酸时:c (OH )c (Na )=
7、 c(NH3H2O)B 加入 10mL 盐酸时:c (NH4 ) c(H ) c(OH )C 加入盐酸至溶液 pH=7 时:c(Cl ) = c(Na )D 加入 20mL 盐酸时:c(Cl ) c (NH4 ) c(Na )答案:B【解析】A 项,浓度相同但是 NaOH 完全电离,NH 3H2O 部分电离, 故 c(Na ) c(NH 3H2O), 错误;B 项,加入 10mL 盐酸时,溶液中 c(Cl ) = c(Na ),根据电荷守恒c(Na ) +c(NH4 ) c (H ) c(Cl ) + c(OH ),正确;C 项,加入盐酸至溶液 pH=7 时,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氯化铵和氨水,
8、故 c(Cl ) c(Na ),错误;D 项,加入 20mL 盐酸时,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铵,铵根离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故根据电荷守恒, c(Cl ) c(NH 4 ) c(Na ),错误。25 ( 14 分)C、 N、O、Al、 Si、Cu 是常见的六种元素。(1 ) Si 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周期第_族。(2 ) N 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 ;Cu 的基态原子最外层有_个电子。(3 )用“” 或“ , , (4)2H + + NO3-e-=NO2 + H2O,正,随着反应进行铝表面钝化形成氧化膜阻碍反应进行 ,铜做负极反应,电流方向相反。【解析】 (1)硅元素为 14 号元素,故位于元素
9、周期表第三周期A 族。 (2)N 为 7 号元素,故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1s22s22p3,铜基态原子核外价电子排布式为 3d102s1,故基态原子最外层有 1 个电子。 (3)铝和硅位于同周期,铝在硅的前面,故原子半径大于硅;N和 O 同周期,同周期电负性前小后大;金刚石和晶体硅均为原子晶体,原子晶体熔沸点与原子半径呈反比,而碳原子半径小于硅,故金刚石熔点高;CH 4 和 SiH4 都是分子晶体,均没有氢键,所以直接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可以判断 SiH4 沸点较高。 (4)反应过程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说明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则此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2H+ + NO3-e-=NO2+ H
10、2O;溶液中的 H+向正极即铜极移动 ;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随着反应进行铝表面被氧化生成了氧化膜,阻碍其与浓硝酸反应,故铜参与反应变为负极,电流方向改变。【试题难度】中档题。26 (15 分)四苯基乙烯(TFE)及其衍生物具有诱导发光特性,在光电材料等领域应用前景广泛。以下是 TFE 的两条合成路线(部分试剂及反应条件省略):(1 ) A 的名称是_;试剂 Y 为_ 。(2 ) BC 的反应类型为_;B 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D 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3 ) EF 的化学方程式是_。(4 ) W 是 D 的同分异构体,具有下列结构特征:属于萘( )的一元取代物;存在羟甲基(-CH 2OH)
11、。写出 W 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_。(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a B 的酸性比苯酚强 bD 不能发生还原反应cE 含有 3 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dTPE 既属于芳香烃也属于烯烃答案:(1)甲苯 酸性高锰酸钾(2)取代反应 羧基 羰基(3) +NaOH +NaBr(4) , (5)ad【解析】 (1)根据 A 的分子式和 B 的结构简式可知 A 为甲苯;试剂 Y 可以将甲苯氧化故为酸性高锰酸钾。 (2)根据 B、C 的结构简式变化可知反应为取代反应;观察 B 中的官能团为羧基、D 中的官能团为羰基。 (3)根据衍变关系可知 EF 的反应为卤代烃的水解反应,故在碱性写出方程式即可。 (4)根据
12、W 是 D 的同分异构体, D 的分子式为 C13H10O,缺少18 个氢原子,不饱和度为 9,根据属于萘( )的一元取代物可知还余 3 个碳原子一个氧原子和两个不饱和度,又由于存在羟甲基(-CH 2OH) ,还差两个碳原子和两个不饱和度,只能组成 CC 结构,故一个侧链只能为-CCCH 2OH,然后按照对称性连接在萘环即可。 (5)a 项 B 分子中含有羧基,故酸性比苯酚强,正确;b 项 D 中含有苯环和羰基,能够和氢气发生还原反应,错误;c 项,观察 E 分子中含有 4 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错误;d 项观察 TPE 的结构,完全由碳氢组成,且含有苯环,故既属于芳香烃也属于烯烃,正确。27(
13、 14 分)硼氢化钠(NaBH 4)在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某研究小组采用偏硼酸钠NaBO2 为主要原料制备 NaBH4,其流程如下:NaBO2( s)SiO2(s)Na(s)H2(g)NaBH4(s)Na2SiO3(s)Na2SiO3(s)溶液异丙酸(l)NaBH4(s)循环使用 CCCH 2OH已知:NaBH 4 常温下能与水反应,可溶于异丙酸(沸点:13 ) 。(1 )在第不反应加料之前,需要将反应器加热至 100以上并通入氩气,该操作的目的是_,原料中的金属钠通常保存在_中,实验室取用少量金属钠需要用到的实验用品有_,_,玻璃片和小刀等。(2 )请配平第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
14、BO 2+SiO 2+Na+H 2-NaBH 4+Na 2SiO3(3 )第步分离采用的方法是 _;第不分离(NaBH 4)并回收溶剂,采用的方法是_。(4)NaBH 4( s)与水(l)反应生成 NaBO2(s)和氢气(g) ,在 25,101KPa 下,已知每消耗 3.8 克 NaBH4(s)放热 21.6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_。答案:(1)除去装置中的空气和水蒸气 煤油 镊子、滤纸(2)系数为:1、2、4、2=1、2;(3)加入异丙酸后过滤;蒸馏(4)NaBH 4( s)+H 2O(l) = NaBO2(s )+H 2(g) H=-216.0KJ/mol; 【解析】 (1)加料
15、之前,需要将反应器加热至 100以上并通入氩气目的是排净装置内的空气和水蒸气,防止和反应物反应干扰实验,实验室通常将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实验室取用少量金属钠需要用到镊子、小刀、玻璃片和滤纸。 (2) )根据 NaBH4 常温下能与水反应,可溶于异丙酸(沸点:13) ,可知第步加入异丙酸得到硅酸钠固体,其分离采用的方法过滤;第步利用异丙酸沸点较低,分离(NaBH 4)并回收溶剂的方法为蒸馏。 (3)根据还原剂钠化合价升高 1,而还原剂 NaBH4(其中 B 的化合价为 3 价、H 的化合价为1 价)中H 化合价下降 4,可以直接配平 。 (4)根据 3.8 克 NaBH4(s)即 0.1mol
16、与水(l)反应生成NaBO2( s)和氢气(g)放热 21.6KJ。按照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可以轻松写出。28.( 14 分)某研究小组将纯净的 SO2 气体通入 0.1molL-1 的 Ba(NO 3) 2 溶液中,得到了BaSO4 沉淀,为探究上述溶液中何种微粒能养护通入的 SO2,该小组突出了如下假设:假设一:溶液中的 NO3-假设二:溶液中溶解的 O2(1 ) 验证假设该小组涉及实验验证了假设一,请在下表空白处填写相关实验现象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实验 1:在盛有不含 O2 的 25ml0.1mol/LBaCl2 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 SO2 气体实验 2:在盛有不含 O2
17、的 25ml0.1mol/LBa(NO 3) 2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 SO2 气体假设一成立(2 )为深入研究该反应,该小组还测得上述两个实验中溶液的 pH 随通入 SO2 体积的变化曲线入下图实验 1 中溶液 pH 变小的原因是_;V 1 时,实验 2 中溶液 pH 小于实验 1 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2 ) 验证假设二: (3 ) 验证假设二请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二,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若假设二成立,请预测: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欧诺个足量的 O2 和 KNO3,氧化相同的H2SO3 溶液(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充分
18、反映后两溶液的 pH 前者_( 填大于或小于)后者,理由是_答案:(1)无明显现象 有白色沉淀生成(2)SO 2 溶于水后生成 H2SO3 3SO2 +2H2O +2NO3-= 3SO42-+4H+2NO(3)实 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实验 1:在盛有不含 O2 的 25ml0.1mol/LBaCl2 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 SO2 气体无明显现象实验 2:在盛有含 O2 的 2 5ml0.1mol/LBaCl2 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 SO2 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假设二成立(3)小于,根据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SO2+ O2+2H2O = 2SO42-+4H+可知,生成氢离子的量前者
19、大,故前者 pH 小于后者。【解析】 (1)根据假设一是溶液中的 NO3-将纯净的 SO2 气体氧化,得到了 BaSO4 沉淀,故只要在没有 NO3-和不 含 O2 的 BaCl2 溶液中,通入纯净的 SO2 气 体不产生沉淀,且向不含O2 的 Ba(NO 3) 2 溶液中,通入纯净的 SO2 气体产生白色沉淀,即可证明假设一成立。(2)实验 1 向盛有不 含 O2 的 25ml0.1mol/LBaCl2 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 SO2 气体,则 SO2 溶于水后生成 H2SO3,亚硫酸显酸性,故 pH 值减小;而实验 2 向盛有不含 O2的 25ml0.1mol/LBa(NO 3) 2
20、 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 SO2 气体,由于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会发生反应 3SO2 +2H2O +2NO3-= 3SO42-+4H+2NO,生成的硫酸为强酸故实验 2 中溶液 pH 小于实验 1。(3)要想证明假设二是溶液中溶解的 O2 将纯净的 SO2 气体氧化,得到了 BaSO4 沉淀,可以模仿问题(2)设计在盛有不含 O2 的 25ml0.1mol/LBaCl2 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SO2 气体,无明显现象证明和钡离子无关;然后设计在盛有含 O2 的 2 5ml0.1mol/LBaCl2 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 SO2 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是氧气的氧化作用即可。(4)在相同条件下,分别通入足量的 O2 和 KNO3,氧化相同的 H2SO3 溶液(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根据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SO2+ O2+2H2O = 2SO42-+4H+可知,生成氢离子的量前者大,故前者 pH 小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