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中亚“犬神”至中原“狻猊”古代天王造像之“兽首吞臂”溯源与东传演变考 程雅娟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摘 要: 唐宋时期“天王”“镇墓武士”造像中, 手臂与肩部连接处常筒饰威慑恫吓的“兽首”, 现代学者将其称为“兽首含臂”。“兽首吞臂”最初起源于粟特民族古老的“犬神”崇拜, 并在北魏时期随着粟特商人带入中原, 并影响了初唐时期以“毗沙门天王”为代表的天王造像装饰, 还影响了唐宋镇墓武士造像装饰, 其母题呈现多元化。而当时中原正处于唐文明最为鼎盛时期, 强盛的唐文明对外域文明有着极强的文化改造力, 唐代不仅吸收了中亚的“犬神吞臂”母题装饰, 并且将其改造为中原天王造像的“狻猊吞臂”
2、。这一母题演变还体现在了不断从唐文化中汲取文明的日本佛教造像演变中, 其艺术特征或许受到日本本土神道信仰中的“龙蛇”信仰影响, 增加了日本“龙”或“蛇”的艺术面貌特征。关键词: 天王; 兽首吞臂; 犬神; 狻猊; 龙; 作者简介:程雅娟 (1981-) , 女, 湖南株洲人,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所副教授, 研究方向:丝绸之路艺术入日史研究。收稿日期:2017-06-20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隋唐丝绸之路艺术东渡入日史探论 (15BG090) From the inugami in Central Asia to the lions in Cen
3、tral ChinaA survey of the origins of the animal heads catching the arm in the ancient Heavenly King Statues and the propagation eastwardCheng Yajuan Abstract: On the statues of “Heavenly King” and “Tomb Warrior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re is always “animal head” decorated on the connection o
4、f the arm and shoulder, which is named as “animal heads catching the arm” by modern scholars. Originating from Sogdian peoples Inugamiworship, this kind of decoration was brought into the Central Plains by Sogdian merchants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It influenced the decoration of the statues of
5、Heavenly King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with the statues of “Vaisravana” as the representative. The decoration of the statues of tomb warrior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as also be affected, leading the motif presented in a diversified way. At that time, the Central Plains was in the most prosperou
6、s period of Tang civilization, and this strong civilization has a powerful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n foreign civilizations. It not only absorbed the motif decoration of “Inugami gulping the arm” in Central Asia, but transformed it into the “lion catching the arm” in the statues of Heavenly King in
7、Central Plains. The evolution of this motif can also be found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JapaneseBuddhist statues, which constantly absorbs civilizations from the culture of Tang Dynasty. The Japanese Buddhist statues may be influenced by the worship of “dragon and snake” in Japans indigenous Shinto fa
8、ith, because there are some “dragon” or “snake” artistic features added in the statues.Keyword: Heavenly King; “animal heads catching the arm”; Inugami; lion; “dragon”; Received: 2017-06-20唐宋时期, “天王”“镇墓武士”造像中, 手臂处常筒饰威慑恫吓的“兽首”, 即手臂从兽口探出而显气势逼人, 现代学者将其称为“兽首含臂”“兽首吞肩”或“兽首吞臂”。其实佛教天王刚传入中原时期并不见“兽首含臂”装饰, 转变出
9、现在初唐, 初唐始“兽首含臂”大量出现在中原佛教天王造像中, 其中以“毗沙门天王”造像最为典型。初唐以后“兽首吞臂”越加繁复, 兽首多怒目圆瞪, 有些头部戴冠, 双角似龙, 尖耳, 鼻翼细长而卷曲呈漩涡状, 与唐代时期其它兽首迥异。可见“兽首吞臂”并非随佛教传入中原的古印度造像装饰艺术, 而是另有其他文明根源。唐宋时期佛教天王造像中已普遍出现“兽首吞臂”装饰, 其中圆目、鼻翼高卷神兽为何种动物?起源于何种文明?传入中原后经历了哪些演变?学界还未见系统论证与清晰推理。本文将在丝路文化东传的背景下对有关壁画与造像进行分析, 试析“兽首吞臂”的产生与演化过程, 与西域文明的关联, 以及对日本佛教天王
10、、武士造像产生的影响, 以期使得这一重要命题得以清晰。一、发源于中亚地区的“犬首吞臂”“象首吞胫”体系1. 起源于中亚文明中的犬神信仰与象神信仰“兽首吞臂”的文明起源与西域琐罗亚斯德教 (中国称为“祆教”) 的“犬神”崇拜有关, 自古西域地区盛行养犬, 新唐书西域传就曾记载:“波斯, 居达遏水西, 距京师万五千里而赢多善犬、娄、大驴。”1据祆教经典阿维斯陀第一部分维提吠达特记载, 犬“从午夜走动到凌晨, 擒杀恶神创造的成百上千的恶生物”2可见, 祆教中将犬视为弑杀恶灵的勇兽。祆教徒丧葬制度也与犬有关, 据记载, 中亚祆教徒死亡后, 尸体大多经犬类撕噬后装入一种叫盛骨瓮的葬具进行埋葬, 通典卷一
11、九三引录公元 7 世纪韦节西蕃记关于康国的葬俗时说:“俗事天神, 崇敬甚重。国城外别有二百余户, 专知丧事, 别筑一院, 其内养狗。每有人死, 即往取尸;置此院内, 令狗食之。肉尽收骸骨, 埋殡无棺椁。”3Afrasiab 壁画与片治肯特壁画中都绘制了中亚犬图像 (图 2、3) , 特别是距离片治肯特 240 公里 HISORAK 村庄遗址还出土过五世纪左右犬遗骨 (图 1) 。从图像与遗骨来看:中亚犬体型纤长, 头颅较尖, 双眼也较细长, 头长与颈长呈正比, 尾似鼠尾状。在祆教艺术中出现过大量犬神形像供教徒顶礼膜拜, 根据图像资料可知:祆教“犬神”按照形态特征可分为普通犬神、带翼犬神和森穆夫
12、或犬首鸟。如法国伯希和所获敦煌卷子 P4518 (24) 的图像中 (图 4) , 一女手持蛇蝎, 侧有一犬伸舌。另外一女神奉杯盘, 盘中有犬, 不少学者都认定其为达埃纳 (Daean) 女神, 接引正信教徒进入天国的“良知”女神达埃纳, 其图像特征应该是有犬跟随。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一柄“萨珊”银壶 (图 5) , 为 6-7 世纪萨珊产物, 酒壶上描绘了 6-7 世纪的“森穆夫”, 这令人惊奇的森穆夫伊朗的狗头鸟神话, 这个神的形象不仅绘制在银盘或者银壶之上, 还绘制在注文、封印、织物上, 还绘制在萨珊公主的头饰上。图 1 距离片治肯特 240 公里 HISORAK 遗址出土的犬遗骨
13、下载原图图 4 法国伯希和所获敦煌卷子 P4518 (24) , 达埃纳 (Daean) 女神 下载原图图 5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萨珊”银壶 (BC 6-7 世纪) 下载原图“象”的崇拜在中亚遗存中出现, 通常被认为与对古印度征战有关, 西方学者大都认为:“大象头饰通常被认为是指对印度的征服”。来自昆都士的八枚古希腊银硬币 (图 6) , 其中一枚上雕刻德米特里厄斯一世的半身雕像 (公元前 200年-公元前 182 年) 。国王身着大象头皮。银币背面则是赫拉克勒斯左手拿着棍棒和狮皮, 用右手将花环戴在头上。这与古希腊神话中勇士赫拉克勒斯杀死狮子后将狮首制帽子戴于头上是相同意思。在贝格拉姆城址
14、曾出土了一块象牙工艺残片 (图 7) , 贝格拉姆城址为阿富汗大夏与贵霜时期遗址。考古专家认为, 该工艺残片很有可能为家具的一条腿, 顶端为一只雕刻栩栩如生的象首, 圆目, 突出的额头, 以及满是皱纹的皮肤, 嘴张开吐出桌腿, 露出弯曲有力的象牙, 象鼻完全缠绕住桌腿。专家从其高度与直径推论其应为一张凳子的腿, 下还应该套接了铁制桌腿, 但是已经完全锈蚀了。无论是“犬神”还是“象神”, 都是丝绸之路上中亚民族的古老信仰, 这种宗教信仰被给予了“犬”和“象”两种动物形象神力, 同时还反映到了中亚地区武士造像装饰系统中。图 3 片治肯特壁画中的犬 下载原图图 2 Afrasiab 壁画中的犬图像
15、下载原图图 6 昆都士秘窖中的四德拉克马银币, 喀布尔博物馆 下载原图图 7 象首装饰凳腿, 贝格拉姆城址, 阿富汗大夏与贵霜时期, KABUL 博物馆藏 下载原图2.“犬神吞臂”与“象神吞胫”体系初现(1) 守护神装饰在祆教“犬神”崇拜的宗教背景下, 祆教神衹造像装饰中产生了大量以“犬神”为母题的“兽首含臂”, 由于中亚在千年发展历史中不断经历战乱, 早期的祆教神衹造像非常罕见, 幸而居然在中原地区发现了最早的“犬神”母题的“兽首含臂”实例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内壁的四臂护法神像, 这是一尊被低估的造像, 因为其雕刻于门道两侧并不易引人注意, 其特殊的祆教神衹身份也符合了北魏时期大量粟特
16、商人进入洛阳, 并引入祆教的历史背景。本文将其与北周史君墓石椁门廊两侧的四臂守护神在法相、法具、塑像风格方面比对研究, 发现两者有着惊人相似, 基本可以断定两者为相同的祆教神祇, 其主要职责为镇守墓门、寺门, 以震慑闯入者, 但前者早于后者百年。图 9 北魏龙门石窟 140 窟宾阳中洞洞口南壁下方四臂守护神“犬神吞臂” 下载原图图 8 北魏龙门石窟 140 窟宾阳中洞洞口南壁下方四臂守护神浮雕 下载原图图 1 0 北周史君墓石椁椁墙门两侧四臂守护神浮雕 下载原图图 1 1 北周史君墓石椁椁墙门两侧四臂守护神浮雕 下载原图图 1 2 天王, 盛唐, 莫高窟 45 窟, 西矗内南侧 下载原图图 1
17、 3 安岳玄妙观第 62、63 龛武士像盛唐, 盛唐 下载原图图 1 4 玄妙观第 12 号四天尊龛左侧二护法神像, 盛唐 下载原图图 1 5 安岳玄妙观守护武士“兽首吞臂”细节图, 盛唐 下载原图宾阳三洞是北魏的宣武帝建, 该窟门道两侧内壁各刻一浮雕四臂护法神像, 南侧四臂神像被托举于小鬼之上, 手持三叉戟与长剑。头发似棱锥尖刀形上扬, 头戴冠应为粟特人宝冠, 面目为典型胡人面貌, 怒目圆瞪, 髭髯, 身体虽部分漫漶, 但仍清晰可辨其着披帛, 下着围裳。其手臂清晰可见“兽首含臂”:细长的犬首, 尖长朝后, 嘴露呲牙、细长犬目, 鼻翼较方。四臂神像的左腿小腿处可见其有“象首含胫”的装饰, 虽风
18、化严重, 但是仔细观看依旧可辨其弯长的象牙、蒲扇状的象耳、圆瞪的象目。四臂守护神左手持戟, 右手呈降魔印。右侧四臂守护神则左手持剑 (剑柄存留) , 高举的右手法印漫漶。两尊守护神头发皆雕刻若蛇虫般卷起扬起, 额上有额带装饰, 面部为典型胡人面貌:浓眉阔嘴, 嘴角露出尖锐弯曲的獠牙。这种露出獠牙的四臂神在中原乃至佛教神中都未曾见, 应为粟特传入的守护神。四臂皆装饰相同精致的“兽首含臂”:犬首绘制鬃毛, 眼眶绘制为四角形, 眼角上挑, 尖耳竖起, 张开的血盆大嘴清晰可见排排兽齿, 最值得关注的是, 兽首上唇略方呈卷勾状, 这是犬首的特征, 其它兽类如狮子都不曾出现这类强化鼻翼的特征。四臂神腰部围
19、裳, 露出两条腿膝盖以下饰有“兽首含腓”, 此兽为象首, 象目光上扬, 象牙外露, 鼻子下垂。四臂守护神下着裳, 露出的胫部有象首装饰。盛唐莫高窟 45 窟西矗内南侧的天王像, 安岳玄妙观石窟造像 62、63 龛的武士像, 以及玄妙观第 12 号四天尊龛左侧二护法神像 (图 15) , 两龛皆为盛唐时期造像, 其中护法武士皆着“犬首吞臂”与“兽面吞胫”装饰的甲胄。(2) 武士装饰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内壁与北周史君墓石椁门廊两侧的四臂守护神, 为相同的祆教神祇, 其四臂的“犬首”应为祆教艺术中的“犬神”形象。这种“犬首”作为服饰装饰在中原从未见过, 为西域祆教神衹独有。另外的证据来源于在中
20、亚的片治肯特遗址, 在片治肯特的八世纪的 veshparkar 神身上 (出土地点:片治肯特 XXII:1) 也出现了“犬首”母题的“兽首吞臂”装饰4。图 1 6 片治肯特壁画中的 veshparkar 神, 出土地点:片治肯特 XXII:1, 8 世纪出土 下载原图栗特对于外界文化具有较强的易感性, 使得外来文化和社会图案得以在粟特文化中体现并保存, 且总是会被重新释义。佛教传入粟特时带来了其信奉的印度神明, 栗特人采纳五个神像:梵天、因陀罗、摩诃提婆 (湿婆神) 、那罗延天以及多闻天, 并觉得前三位神明与其自身的中生有联系。片治肯特壁画中仿照三头湿婆神的形象塑造本土神明维施帕卡神, 其中正
21、面神首戴粟特民族传统的包头式高冠, 冠上饰珠宝;左边为三只眼的女神头像, 手持三叉戟, 嘴似吐火, 从造像与法器上判断应为湿婆之首;右侧为狰狞的恶魔首。维施帕卡神身着甲胄类服饰, 在依壁画绘制线描稿中清楚可见肩部所戴犬首状“兽首含臂”, 犬为粟特人图像中常见的犬种, 此犬头颅细长, 两耳较尖竖起, 目圆, 值得关注的是犬首上颚至鼻翼卷曲呈涡形, 下颚部向下翻卷。这一特征与中原地区发现的粟特神祇如史君墓四臂守护神“兽首含臂”之犬首造型完全一致。战斗与宴会场景是栗特史诗中重现最多的主题, 片吉肯特壁画中绘制了不少构图中央密集排列、静待作战的战马对峙场面而扣人心弦的战争场景, 同时也有描绘战士单打独
22、斗场景。粟特壁画中描绘了一位身着重装而孤身奋战的战士 (Panjikc-nt VI:55) , 衣着装备以及个人特点的凸显塑造了英雄气概和对决节奏。战士头戴, 身着盔甲, 虽然存在漫漶, 但战士手臂处的“犬首吞臂”装饰依旧清晰可见:尖耳, 圆眼瞪目, 鼻翼上卷, 露出尖尖的犬齿, 犬口中似吐出卷曲状藤蔓纹饰。中亚粟特地区地处特殊的亚欧大陆交接处,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千余年来一直战争不断, 期间民族、宗教不断更迭, 战争的后果导致文物特别是壁画保存非常不好, 因此保存下来的壁画与造像艺术大多并不完整, 特别是 3-5 世纪壁画非常之少, 使得“犬首吞臂”在在中亚出现的最早实证也缺乏, 但幸而在
23、片治肯特遗存壁画中找到了 8 世纪左右“犬首吞臂”的图像。而中亚粟特祆教地区“兽首吞臂”与传入中原之后的最大不同在于:中亚为“犬首吞臂”, 且为曾中亚地区盛行的犬种头部, 双耳尖且竖起, 圆眼, 上颚至鼻翼上卷曲, 露出尖的犬齿。这种犬在距离片治肯特 240 公里 HISORAK 遗址出土的犬遗骨头部十分接近, 与 Afrasiab 与片治肯特壁画中绘制的犬头部也十分相似。图 1 7 Figure 45.粟特壁画中描绘了一位身着重装而孤身奋战的战士, 来自Panjikc-nt VI:55, 线稿来自 Belcnitski, Marshak:Arts Asiatiqucs, 第 XXIII 章,
24、 1971 年出版, 图 11 下载原图图 1 8 隋代安阳灵泉寺石窟大住圣窟二神王迦毗罗神王 下载原图(3) 神王装饰关于神王一词, 最早出现在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佛说长者音悦经中:“是时四大天王、释梵天王、诸龙鬼王、阿须伦王、一切神王, 各与眷属, 侧塞虚空, 看此长者, 福德无量。”5神王造像则是从北魏晚期开始, 在石窟中和单身佛造像台座上出现了成组的神王像。中原神王概念中涵盖了不少的包括道教在内的传统文化因素。针对中原神王形象的创造, 学者金申在关于神王的讨论一文中总结:“神王是中国人依据佛经创造出来的一组形象, 当时的人们继承了先秦汉魏以来庙堂、画像石、帛画上描绘的神怪图形, 依据佛经
25、并有意无意地采入了印度和键陀罗的某些神怪原型而形成了一套神王图样。”6本文认为, 此结论大体准确, 但从迦毗罗神王案例还可以加以补充和完善:印度和键陀罗艺术为代表佛教造像艺术传入中国之前, 某些神怪原型吸纳并杂糅了中亚宗教艺术之后才传入中原, 并影响和形成了中原神王图样。图 1 9 中亚民族头像 下载原图图 2 0 象首吞胫 下载原图图 2 1 犬首吞臂 下载原图隋代安阳灵泉寺石窟大住圣窟二神王, 分别为迦毗罗神王、那罗延神王, 其中迦毗罗神王体态壮硕, 上身似为甲胄, 下身围裳, 刻画生动, 迦毗罗神王头戴鸟冠, 其手臂处饰“犬首含臂”以及膝部下方所饰“象首含腓”, 与宾阳中洞门道两侧四臂守
26、护神浮雕与北周史君墓石椁椁墙门两侧四臂守护神造型几乎相同。将三者身份比较, 三者皆雕刻于门两侧作为守护神, 可能是前者从西域传入后影响了中原守护神衹的造像装饰, “犬首含臂”逐渐成为门守护神祇的标准法相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迦毗罗神王肩臂部的“犬首吞臂”犬与中亚已有些变化, 上颚至鼻翼部不再如中亚般翻起卷翘, 而是颇为拙朴敦实, 本文认为其是依据中原犬嘴部较短的特点而作。从中亚至中原, 从守护神、武士至神王, 盔甲上“犬神”或“象神”从其本源上来说都是战争中“庇护”愿望的体现。将带有神话或宗教色彩的兽面或人面贴于盔甲之上, 在残酷冷兵器战争中获得神助的方式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 在那不勒斯国家考
27、古博物馆珍藏一幅庞贝古城的“亚历山大”马赛克画, 亚历山大铠甲胸口就绘了 Gorgon 头像作为护佑, 可见古希腊在公元前已经开始使用兽面或神面装饰甲胄以期战争胜利。而中亚遗存中“象”图像通常被认为与“对印度的征服”有关, 是一种“将猎物作为胜利品佩戴于身来鼓舞士气”的体现, 这种习俗在希腊神話中已出现, 赫拉克利斯在与狮子搏斗后剥下它的皮, 披在自己的身上, 将狮子头作为其头盔, 既是炫耀也是对敌威慑, 正是这种习惯逐渐使得象征对印度征服的“象神”在中亚盔甲装饰中出现。图 2 2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佛座壁画毗沙门天王图 下载原图图 2 3 观音曼陀罗图像须弥座下绘坐狮, 中唐, 榆 25 下载
28、原图图 2 4 毗沙门天与乾闼婆 (断片) , 8 世纪唐时代 下载原图图 2 5 群师图, 中唐莫高窟 231, 东壁南侧 下载原图二、发展于中原地区的“狻猊吞臂”体系1.“狻猊”信仰的起源狻猊之称较早见于穆天子传:“名兽使足, 走千里;狻猊、野马, 走五百里。”7美国汉学家谢弗指出, 狻猊一词源自印度, 公元前传入中国。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动物形象可分为写实类以及不同类动物混合而成想象的动物。从图像上来看, 以狻猊为原型而进一步夸张变形的瑞兽就有麒麟、天禄、辟邪、桃拔、符拔、扶拔等等。狻猊在印度佛教中还是护法神兽, 如文殊菩萨摩诃萨座驾就是口首仙的青狮, 地藏菩萨的坐骑是形似狮子的怪兽“谛听”
29、, 密教中孔雀明王的坐骑也是狻猊, 无论狻猊还是以此为基础变化的神兽都是吉瑞祥兽。而“犬”在中原仅是作为家禽, 地位并不高, 千年来也未进入宗教崇拜体系中。因此中原天王造像在吸纳了“犬首吞臂”艺术形式之后, 即摒弃了“犬”的母题, 采纳了中原吉兽“狻猊”这一中原佛教的瑞兽母题, 并逐渐成为中原天王造像的重要特征。图 2 6 伯孜克里克石窟第三十二窟主室北侧壁壁画 下载原图图 2 7 石雕天王塑像, 唐代, 725 年, 石头雕刻。1 9 8 3 年陕西省西安市发掘, 陕西文化与遗产保护中心 下载原图图 2 9 太元帅明王图, 室町时代, 16 世纪, 醍醐寺藏 下载原图图 2 8 毗沙门天,
30、晚唐, 莫高窟 12 窟, 前室西壁北侧 下载原图2.“狻猊吞臂”的形态演变中原天王所饰“狻猊吞臂”就有写实类与混合各种动物特征的神兽。源自中亚粟特祆教的“犬首吞臂”传入中原后, 混合狻猊母题产生了两类不同类型的“兽首吞臂”。第一类为“狻猊”形象完全替代了中亚传入的“犬首”, 并逐渐成为中原天王造像为代表的“狻猊吞臂”。唐代时期狻猊造像首部圆浑, 头部围绕鬃毛一圈, 双耳短小, 眉毛呈八字, 双目圆瞪, 嘴巴宽大较方, 牙齿齐整。多作文殊所骑座骑, 如中唐榆林窟 25 窟观音曼陀罗图像须弥座下所绘坐狮, 造型与绘画表现手法基本相同 (图 23) 。“兽首吞臂”随佛教造像艺术传入中原之后, 中原
31、所奉吉兽“狻猊”替代了中亚传入的“犬首”, 并逐渐成为中原天王造像为代表的“狻猊吞臂”。以毗沙门天王造像为例, 毗沙门天王又名多闻天、普闻天, 8其前身是印度神话中由邪魔转化为印度教及北方财宝守护神的古韦拉。传入佛教后成为了守护须弥山四方之北方的天王, 毗沙门天王造像属于中国人调和不同宗教的造像, 发展过程中逐渐容纳了中亚文化、印度文化、中原文化而逐渐形成。毗沙门信仰始于于阗, 国内现存较早毗沙门天王造像见于西魏时期开凿的莫高窟 285 窟, 该窟西壁正龛两侧各绘二天王, 两天王头戴波斯式宝冠, 身披金甲, 下着战裙, 肩披大巾, 早期毗沙门天为西域民族服饰的写实造型, 并无“兽首吞臂”。而变化发生在唐代以后, 初唐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明间佛座背面毗沙门天王壁画 (图 22) , 天王驾于两小鬼之上, 显得孔武有力, 身着明光甲胄, 甲胄器宇轩昂, “兽首含臂”“兽面腰饰”兼备, 其中“兽首吞臂”之兽首尖耳, 圆目, 浓眉, 黑色鼻翼, 方嘴龇牙, 与中唐榆林窟 25 西壁门北的文殊变中文殊坐骑相比非常接近, 连眉目、鼻翼的绘画技法都接近, 应为文殊之坐骑狻猊。行道天王图中的毗沙门天王身着铠甲、腰间裹毛皮、手中持矛, 跟随头戴狮子冠、手持獴和火焰宝珠的乾闼婆, 立于天盖之下。通过相关的敦煌木版画, 可以推测出它脚踏恶魔、左手擎象征毗沙门天王的宝塔, 身旁有吉祥天、夜叉等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