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金融长期发展的传承与变革——第四届中国金融史国际研讨会综述.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42787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金融长期发展的传承与变革——第四届中国金融史国际研讨会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金融长期发展的传承与变革——第四届中国金融史国际研讨会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金融长期发展的传承与变革——第四届中国金融史国际研讨会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金融长期发展的传承与变革——第四届中国金融史国际研讨会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金融长期发展的传承与变革——第四届中国金融史国际研讨会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金融长期发展的传承与变革第四届中国金融史国际研讨会综述 康金莉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作者简介:康金莉 (1974-) , 女, 河北定州人, 经济学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金融史研究。收稿日期:2017-10-22Received: 2017-10-22金融为当代经济之核心。探索建立稳定之货币金融体系, 是为经济健康发展之重要保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使用货币交易历史甚至早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长达几千年的农耕文明, 孕育出以民间金融为主体的中国传统金融体系。近代以来, 在西方商业文明与现代货币金融制度影响与冲击之下, 中国传统货币金融体系开始近代化转型历程。近代中国现

2、代金融体系主要移植于西方资本主义新式金融制度, 但中国传统金融精神亦得以传承, 或者在变革后与现代金融相融合。20 世纪初期以来, 历经百余年探索发展, 最终建立起与中国社会文化相适合之现代货币金融制度。总结中国金融长期发展规律, 探讨中国货币金融文化, 是一项极具有现实意义且永远富有魅力的工作。基于此, 河北师范大学联合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钱币学会、复旦大学等单位, 于 2017 年秋共同举办第四届中国金融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回顾中国璀璨之货币金融文化, 总结中国金融长期发展规律, 思考中国金融之未来走向。本次会议与会中外学者 80 余人, 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所与高校

3、, 以及香港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中外学者。会议论文 60余篇, 内容涉及金融史、货币史与钱币学三大领域, 其中不乏金融史研究之力作。会期 2 天, 与会学者济济一堂, 群情高涨, 围绕金融史各研究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成果丰硕。一、金融变迁与发展(一) 传统金融发展与变迁研究中国传统金融为农业经济时代民间自发发展起来之金融形式, 与简单商品经济相适应。近代以来, 主要形式有典当、钱庄、银号、票号等。在西方现代商业与金融冲击之下, 传统金融经过冲突、融合、改革, 但最终仍趋于消亡。但中国传统金融之发展路径, 独特之经营机制至今仍不失借鉴价值。典当业为中国最早出现之传统金融机构, 此次会议共

4、有 4 篇论文涉及典当业之古今发展, 按时间顺序, 前后承继, 印证典当业之起源、发展与终了。段颖龙论早期中国典当业的发生考证了典当业之起源到逐渐成熟的历史过程, 认为典当概念最早起源于西周泉府, 为官办机构, 为非盈利性质。之后随着官营工商业衰落, 私营工商业兴起, 典当业亦逐渐向营利性机构转变, 至南朝时期寺院质库已经具备近代典当概念的几乎所有基本要素, 至唐代最终发展成为真正意义的当铺。陈阳益泰典失慎:宣统三年浙江宁波典当业一次群体性事件研究依据石叟氏日记残稿史料, 描述了 1911 年浙江宁波典当业因失火引起的一次群体性事件始末, 通过此次事件之处置结果, 透视了在行政力量缺失与法律缺

5、位环境下, 浙江地方典当业如何借助社会力量与同业互助维持金融秩序, 处置突发事件的经济秩序。杨勇“暴利剥削”:近代以来江南典当业盈利水平的变化与比较则分析了 20 世纪初期江南地区典当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理, 利率及利润率逐渐趋低的发展趋势, 并依据史料对“暴利剥削”的传统观点进行了反驳。同时认为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以其独有的灵活经营方式, 在新式商业与金融环境中仍拥有较大生存空间。赵伟从典当到小额质押贷款:1950-1960 年代上海典当业的转变则系统论述 1950 年以后上海典当业接受当局管理与改造, 逐步转变为公私合营性质的小额质押贷款营业所, 其性质也由盈利组织转变为救济组织的历史过程。至此

6、中国传统典当业终于寿终正寝。与其他传统金融机构相比, 票号存世仅百余年, 极盛骤衰, 昙花一现, 却留下不朽的儒商精神与丰富的企业文化。秦国攀、孟伟通过对蔚泰厚票号京师-苏州分号往来信稿邮寄方式的整理, 研究晋商票号金融经营机制, 通过考察总号与分号之前的时间, 认为票号汇兑不存在西方金融“顺汇与逆汇”等概念, 仅仅存在总分号之间之“白银货币运动的资金调试和平衡”, 从而得出西方经济学与金融学之概念并非适用于中国传统金融运行之实际的结论, 这一结论对客观研究中国金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并对民信局与票号发展关系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票号书信传递方式的梳理, 认为嘉道时期出现的“民信局”与山西票

7、号发展之前并不具有绝对的“因果关系”, 北方票号的书信往来更多借助镖局传递。而票号早期发展中, 信息传递方式主要依靠书信, 处于书信金融时代。王纪洁浅析票号在京城的设置和业务的开展阐述了清朝末期票号在北京分支机构之设立与业务经营情况, 认为票号通过异地汇兑及存放款业务等业务活动, 对北京之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刘秋根, 陈添翼通过山西票号信稿所载汇兑业务的统计分析, 总结得出山西票号信汇汇兑方式以 100-1000 两之间的普通业务为主, 为深入分析早期山西票号的汇兑方式与运营机制提供有力史料证据。(二) 金融转型与现代金融制度变迁近代以后, 新式金融发展与传统金融近代转型为金融发展主题。此时

8、段金融史研究多从金融变革视角展开。孟伟, 杨波近代中国金融变革的细节和过程通过山西票号申谢汇票从“认票不认人”向“认票又认人”的改革请求, 窥测到中国传统金融机构在新的市场环境与金融环境下, 主动寻求正规制度庇护的诉求。认为此次看似“技术性”的小改革, 并以失败告终, 却释放出中国金融结构发生重大改革的信号。张世慧以上海纯泰钱庄破产纠纷的个案入手, 分析了民初新式司法审判模式在引进过程中, 与本土社会资源的不适应性, 论证了中国传统习惯法与民间组织在处理旧式金融事务中的优势, 从而具有对抗新式法规制度的顽强力量。康金莉邵艳梅北京政府时期北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分析 (1912-1927) 以翔实的

9、统计数据为基础, 对北方政府时期北方地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规模与结构进行量化分析, 总结北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色, 认为北京政府时期北方民族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均以民族私人资本为主, 其中又以官商投资居优势地位, 国家资本沦为官商资本之附庸。刘志英全面抗战时期重庆本土的商业银行及其现代化变革阐述了抗战期间重庆商业银行设立与业务经营状况, 重点分析重庆本土商业银行在国家行局与商业银行带动下, 银行制度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万立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股票发行的探索系统论述了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股票发行的探索, 对股票发行机构, 发行数量, 以及灵活的股权发行办法等内容做了详细阐述, 认为

10、股票发行探索的成功, 对于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给予了有力支持, 为中国共产党金融建设的创新。卓遵宏牟立邦台湾光复后的金融接收与转型 (1945-1949) 探讨 1945-1949 年间国民党政府在台湾的金融举措, 阐明了台湾银行设立, 台币发行失败历程, 以及大量黄金入台后, 新台币依靠充足黄金维持币信, 成功发行, 最终建立稳定的货币金融制度的曲折历程, 彰显了信用在纸币制度下之关键作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合作金融的植入, 使得农村金融开启近代转型历程, 龚关移植与变异:民国时期农村金融制度演进的路径分析缕析了民国时期西方合作金融制度在中国本土植入与变异的过程, 认为本文合

11、作金融制度在中国移植失败的原因, 在于合作金融制度与中国文化经济社会结构存在窘况, 中国政府的过度干预与商业银行逐利经营, 将农民排除在合作制度之外, 损害了合作基本精神, 导致了合作金融的异化。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国开启现代金融制度探索历程, 陈俭系统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金融关系演进历程、特点及统筹发展路径, 将新中国城乡金融关系分为三个阶段:1953-1978 年城乡金融合一时期;1979-2001 年为城乡金融差距扩大及城乡二元金融结构形成时期;2002 年以后城乡二元金融结构强化时期。认为新中国城乡金融关系存在农村金融抑制、农村资金单一输入城市, 国家意志对金融影响偏大等特点。兰日

12、旭概括总结新中国金融变迁历程, 以改革开放为界, 将新中国金融发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以“管资金”为职能的单一金融体制, 存在于计划经济时期。第二阶段为“管资金”向“调市场”金融职能的逐渐转化, 最终建立新型多层次的现代金融体系。认为新中国金融发展呈现较强阶段性, 行政化色彩浓厚特征, 但同时亦肯定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一致。(三) 近代金融专题研究近代金融业之专题研究亦为此次会议研究之主要方向之一。何家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营金融业限薪问题研究详细介绍了国民政府时期国营金融业优厚的薪资水平与结构, 通过国民政府对国营金融业薪资问题的袒护, 国营金融业限薪失败的回顾与分析, 透视近

13、代金融业对国民政府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黑广菊谈荔孙与大陆银行回顾大陆银行总经理谈荔孙经营大陆银行的艰难历程, 肯定其“振兴实业, 服务经济”以及稳健经营作风对大陆银行平稳经营的关键作用。申艳广白银风潮与天津银行业依据天津市档案馆档案资料, 深入分析了白银风潮对天津银行业的巨大影响, 多重视角考察白银风潮期间政府、银行及社会力量最大力度抵制风险, 力促金融稳定的努力以及各方力量之博弈。王征论民国时期山东农村高利贷的成因与社会影响深入分析了民国时期山东农村高利贷的成因与社会影响, 认为经济凋敝、赋税沉重与战争匪患、自然灾害以及农村陋习等因素相互交织, 加剧农民贫困与农村破产, 是为高利贷盛

14、行的主要原因, 而高利贷又以其超高利率以及苛刻的借贷条件, 加剧了土地兼并, 对农民形成超经济人身控制, 但同时肯定了高利贷对农民生活生产困境暂时缓解的正面作用。陈旭由山东周村丝绸商号信件看民国地方经济金融从山东周村丝绸商号往来信件入手, 总结民国时期周村商业金融经营特色, 透视其竞争与扶持并重的帮派企业文化, 以及连锁经营、独立核算的商业动作模式, 对了解山东区域经济金融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保险为金融重要领域, 但相比银行与金融市场, 保险业研究相对薄弱, 本会收录保险史论文仅一篇, 为赵兰亮所著仁济和保险公司沿革考, 该文对仁济和保险公司自洋务时期设立至民国末期之组织沿革与业务转变做整体的

15、研究, 还原其顺势调整经营策略, 适应金融形势变化的企业变迁历史。抗日战争对中国金融造成恶劣影响, 本次会议多篇论文研究抗战背景下中国金融发展, 日伪对中国的金融掠夺与侵略。宋佩玉清理与统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日资银行功能的转向详细论述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 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把持上海金融市场, 脱离贸易金融领域, 为日本侵华筹办军需, 转变为殖民地银行的历史史实,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对中国的金融侵略。温长松浅析1938-1945 年抗战对乌江流域金融业的影响系统阐述抗战期间乌江流域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情况, 但同时阐明因受自然条件限制, 乌江流域金融业仍落后于大后方其他地区的历史史实。徐德莉抗战

16、时期伪造货币与货币伦理异化从内因与外因两个角度剖析了抗战时期日人伪造货币的动机及原因。认为掠夺财富, 以战养战为日伪当局伪造货币之外因, 但法币制度本身固有之先天缺陷, 如与英镑、美元捆绑, “无限制外汇买卖”机制, 便利了日人大量吸取法币套购外汇, 而法币制度不兑现本位制度与统一的纸币发行权在内在逻辑上的互相排斥, 使之失去“挤兑”约束力, 内在的制度缺陷是导致货币运动呈现怪相的制度原因。文章并对抗战期间日伪伪造货币的具体情况以及造成的货币伦理异化做了详细阐述。通过对此段历史的观察与思考, 透视稳健的货币金融体系对于防止伪币出现的重要性。左海军沦陷时期日伪政府金融统制与传统金融业转型论述沦陷

17、时期日伪政府对天津银钱业过于严厉的管控措施, 以及在此环境下天津银号之发展状况, 对天津银号设立家数、资本及利润状况做量化分析, 认为在日伪统制之下, 天津银号未有任何发展, 沦为日伪以战养战的工具。张天政进占租界后天津银行公会对日伪金融控制与掠夺的应对论述了日军进占天津租界之后, 天津银行公会在日伪当局高压政策之下被迫成为日伪操控天津金融之统制工具, 丧失维持地方金融秩序功能但同时寻找机构对日伪不合作以示抗争的的历史史实。另有马琳以哥伦比亚大学珍本与手稿馆藏陈光甫档案为基础, 探讨抗战期间, 桐油贷款使团赴美之前的筹备情况, 以及以孔祥熙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和陈光甫之间意见相左的历史史实, 是为

18、关于国民政府抗战期间筹借外债仅见之作。二、货币史研究货币史为金融史, 尤其为古代金融史重要内容。本次会议共收到货币史论文 9篇, 关于探讨白银货币与银钱货币制度论文 4 篇, 接近半数, 时段从南宋至明清, 前后衔接, 反映了白银货币化历程。另有关于货币铸造、货币流通量以及近代纸币等方面研究。白银货币化为中国货币史领域长期热点话题。王文成从救蜀楮密奏看南宋白银货币化通过对南宋四川宣抚使救蜀楮密奏中“蜀楮”发行量与料次、物价变通等内容的梳理考察, 探讨南宋末年白银货币化程度, 认为南宋末年, 白银货币化已初步实现。而且四川钱引三料并行总量已达到 12-16 亿贯, 如此大的货币流通, 铁钱已丧失

19、充当纸币之锚的能力, 银两取而代之, 成为纸币价值基准。邱永志:战争、市场与国家:正统景泰之际通货体制及流通的变迁考察了明代正统景泰年间通货体制及流通由微入显的变迁历程, 分析了货币变迁中市场结构、政府权力以及战争等因素之相互纠葛对货币流通体制的影响, 分析了货币制度变迁中政府与市场经济的复杂关系, 同时肯定了战争因素对货币体制变迁的间接影响。黄维明代贵金融的消费与流动以天水冰山录籍册的金银为例则从明重臣严嵩的籍没册天水冰山录入手, 通过对没籍册中金银物件的数量与价值之考察, 探讨了明代白银在社会中的分配消费及流动特点, 认为明代白银主要以器皿、装饰等形态在皇家及官僚贵族阶层收藏或流转, 难以

20、用于社会中的货币经济流通。货币流通量研究主要有李红梅对 1700-1820 年间中日货币流通数量做了比较, 认为清代货币流通总体规模超过日本江户时代, 但人均货币拥有量日本却远超清朝。从与经济发展关系角度, 认为日本德川幕府的三货体制较清政府的银钱体制更加完善, 此为造成中日经济成长差距主要因素之一。刘志鹏, 钟钦武对抗战时期北海币发行量与物价水平做量化研究, 通过回归模型分析, 得知北海币发行量与山东根据地物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认为北海币的过量发行为根据地物价上涨的主因。另有多篇货币史专题研究。许可对清朝雍正年间铸造数量、各铸局铸钱利润以及铸钱流通情况做了量化研究, 认为币材缺乏、铸造成

21、本高昂为雍正朝币制管理成效甚微之主要原因。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货币现象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 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无法彻底根治的经济规律。董昕对 20 世纪初期东北官贴与私帖发行种类、数量以及滥发引发的金融恐慌等情况做了系统阐述, 从中反映近代东北地区货币体系之混乱。李培德考察了香港壹元铸的短暂历史, 认为香港造币厂虽然历时很短, 但其造币经验却对日本近代货币铸产生深远影响。苏利德屡陈漠北喀尔喀蒙古自 19 世纪八十年代至 1924 年独立期间货币流通情况, 阐述其从实物货币到俄国卢布, 大清银元, 中国银行钞票流通的沿革, 以及各种货币势力相互消长, 乃至多种货币、实物交易混杂并存的货币变迁历程。19

22、24年外蒙古独立以后, 蒙古政府开始整顿币制, 至 1928 年以图格里克统一蒙古国境内货币。三、钱币学研究中国悠久的铸币历史与纸币发行制度成就了久经不衰的钱币学研究, 内容丰富, 独具魅力, 钱币学研究成为本届金融史学术会议的一大亮点。钱币学与考古学联系密切, 以考古发掘文物为基础的研究有:王科宇从近年考古发现所出青铜削刀谈尖首刀币的起源和族属以军都山墓地出土文物为佐证, 推断尖首刀币起源于狄刀, 以狄刀形状发展深化而成。程兴强川陕苏维埃铸币特征述考考证川陕苏维埃铸币设计风格及其由繁到简、从粗到细的演变历程, 并详细阐述了川陕边区铸对川陕苏维埃政府铸币风格, 制造工艺对成品特征的重要影响。为

23、了解与鉴别川陕苏维埃铸币的必读之作。刘翔海上丝绸之路之历史遗存宋代市舶银铤考通过对三枚宋代银铤的考证, 介绍宋代广南路市舶司与两浙路市舶司机构设置, 并对市舶司银铤流转机制做了详细说明。孟祥伟河南地区西汉铸钱业及相关问题通过对河南铸钱遗址及出土钱币的梳理, 分析河南地在西汉时期铸钱业发达的影响因素, 认为河南特殊的地理位置, 战争频发以及发达的城市经济, 以及邻近地区河东郡丰富等各种有利因素, 促成了河南地区铸钱业的兴盛。杨君战国秦汉金饼货币的考古类型学研究对战国至秦、汉时期金饼货币的考古挖掘情况, 出土数量, 各个时期金饼货币之形制、种类与特点做了详细介绍, 对鉴别战国秦汉时期金饼货币具有非

24、常高的考古学价值。另有基于博物馆馆藏与文献记载的货币考证与相关研究的多篇研究性论文。刘舜强略论孙可望铸钱系统论述明末农民义军孙可望主政云南期间铸造银币的历史, 对其所铸大顺通宝、兴朝通宝、永历通宝之背景, 铸钱形制、数量做了详细考评, 并对孙可望铸钱在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予以肯定性评价。李小萍清代闽海关银锭考略对清康熙年间闽海关银锭的存世情况, 认为因为福建地区商业贸易的繁荣, 银两制度早于乾隆年间即无法满足国内外商业贸易需要, 而让位于整齐划一的外国银元, 加之闽海关关税银多作为战争赔款直接流向国外, 造成福建银锭存世极少。周祥详细介绍中国实业银行纸币样式、大小及历年发行状况。对了解

25、该行纸币发行有重要参考意义。朱安祥两晋未铸钱币原因再探兼及司马氏的货币政策系统考察两晋时期未铸钱币的原因, 对传统观点进行了反驳, 认为两晋未铸钱币是当政者有意的货币政策, 原因在于两晋时期市场上仍然大量流通汉时五铢钱, 能够满足市场交易需要。实行不铸钱货币政策有助于保持货币币值, 保障门阀士族经济利益。崔玉谦北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诸皇帝年号财库考论对北宋后期元丰库、元祐库、崇宁库、大观东库、大观西库及宣和库六个年号库之设置时间、过程, 各库关系做了系统的考证与梳理, 该文并以史料为基础对各库之不同性质进行探讨。张安昊考察咸丰年间“宝泉分局”的设置与钱币铸造情况。郑悦缕析西夏钱币研究历程,

26、并客观指出既有研究之错误之处。以此为基础, 对西夏钱币的种类与版别以及不同年代之货币特点做了详细说明并辅之以图片介绍, 直观具体, 对于了解西夏钱币有重要参考价值。四、经济金融理论与思想研究除以上主流学科以外, 本次会议另收到经济金融思想研究的论文。易棉阳赵德馨屡陈了自 19 世纪 40 年代以后 100 多年间中外经济学界关于经济史与经济学关系的主要观点:德国历史党派认为经济史与经济学是同等关系;英国历史经济学家认为二者为并列关系, 美国新经济史学家则认为经济史从属于经济学, 本文主流经济学认为经济史与经济学为仆主关系, 中国经济史学界对经济史评价最高, 认为经济史与经济学为源与流的关系。孔繁晔中国纸币制度指导思想演进的研究论述自宋代以来各类纸币制度指导思想的主要流派, 主要包括理论金属派、实用金属派物资准备论的主要观点、内容, 并做简要评述, 对当前人民币制度建设有较强借鉴价值。张徐乐系统阐述马寅初关于钱庄改革的主张, 肯定其以新式银行业为金融现代化之主导力量, 力主钱庄进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造的思想主张, 并对马寅初之钱庄改革思想之前瞻性予以高度评价。祁敬宇认为伴随中国金融改革深入, 以及中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金融史研究应当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 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视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