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东盟一体化进程中的信用管理合作问题探讨.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41668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东盟一体化进程中的信用管理合作问题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东盟一体化进程中的信用管理合作问题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东盟一体化进程中的信用管理合作问题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东盟一体化进程中的信用管理合作问题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东盟一体化进程中的信用管理合作问题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东盟一体化进程中的信用管理合作问题探讨 关一濛 关伟 中国人民大学 摘 要: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和金融合作的不断深化, 双方迫切需要通过信用管理合作进一步推动一体化进程。本文基于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理论、信用管理理论以及对中国-东盟一体化进程的实践分析, 认为推动区域信用管理合作是中国-东盟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本质与基础, 并探讨了开展信用管理合作应关注的问题及建议。关键词: 中国-东盟; 一体化; 信用管理合作; 作者简介:关一濛, 男, 辽宁沈阳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博士研究生。作者简介:关伟, 男,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17-06-05R

2、eceived: 2017-06-05中国-东盟的贸易合作与一体化建设始于 2002 年, 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 中国-东盟自贸区 (CAFTA) 建设正式启动。随后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等相继签署并实施, 2010 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2015 年 11 月, 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关于修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项下部分协议的议定书, 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升级。在中国-东盟一体化的进程中, 信用不仅是方便贸易、交往的重要因素, 更是连接实体经济单元与金融系统的纽带, 是优化跨国、跨区域合作, 扩大金融服务资源, 支持区

3、域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中介。因此, 双边和多边的信用管理合作是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基础与本质。本文基于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理论、信用管理理论, 对中国与东盟日益深化的经济金融合作进行分析, 以中国-东盟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成果和阶段为基础, 探讨开展区域信用管理合作应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一、中国-东盟信用管理合作的理论基础(一) 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一个过程, 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差别待遇的种种举措;作为一种状态, 则表现为国家间各种形式的差别待遇消失的静态性质 (B.Balassa) 。而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 政府对生产要素流动起到消极或积极的作用 (T.Tinberge

4、n) 。因此,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一定国际区域内, 随着各国经济融合程度的加深, 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渐消除各国之间贸易壁垒以及阻碍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的歧视性政策的过程。区域金融一体化研究始于蒙代尔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 (OCA) , 其把要素的自由流动作为形成最优货币区的首要标准。之后, 多位学者分别从生产要素流动性、国际金融一体化标准、经济开放度标准和产品多样化标准等方面对最优货币区理论进行了扩展, 最后对最优货币区的判断标准进行了设定, 并形成了成本和收益的判断体系。因此, 区域金融一体化应涵盖“货币合作”、“货币一体化”、“金融一体化”、“货币政策协调”、“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以及“

5、经济一体化”等概念。从理论上看, 区域内各国为了实现各自国家利益或区域共同利益, 在金融领域通过沟通、磋商、协调、支持和联合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经济一体化为金融一体化提供了基础和动力, 区域金融合作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二) 信用管理与区域信用管理合作从狭义上理解, 信用管理的范围包括以借贷为内涵的信用资金管理和以道德为内涵的资信的管理。根据不同的主体, 信用管理又可分为企业 (商业) 信用管理、银行信用管理 (金融机构信用管理) 、个人信用管理以及政府信用管理;从广义上理解, 信用管理不仅包括对信用资金和资信的管理, 它还涉及信用法律体系

6、、信用管理行业、信用环境等内容, 是一种社会机制, 即社会信用体系。基于以上概念不难看出, 中国-东盟信用管理合作应包括对区域内企业之间、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信用资金的管理和个人与政府的资信评级, 同时也应涉及信用立法、信用交易、信用监管、信用服务、失信惩罚机制、信用文化与教育等管理与服务体系共同作用形成的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经济越发达, 信用活动则越活跃, 同时金融的发展变化也制约着信用的发展。然而, 信用活动也有自己的独立运行轨迹, 信用规模的变化和信用管理的水平同样深刻影响金融体系的发展, 进而对经济产生影响。因此, 中国-东盟信用管理合作会受到该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和制约, 同时,

7、 信用管理合作也是推动中国-东盟一体化进程的动力。二、中国-东盟一体化进程分析(一) 中国-东盟贸易合作与一体化中国与东盟的对话始于 1991 年, 1997 年中国-东盟首次领导人会议上双方发表联合宣言, 确定了面向 21 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02 年, 在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 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明确了自贸区建设目标。2010 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 2002 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仅为 548 亿美元, 2014 年增长至 4804 亿美元, 增长近 9 倍, 双向投资从 2003 年的 33.7 亿美元增长至 2014 年的 122 亿美元

8、, 实现近 4 倍的增长。为了加大合作力度, 2014 年 8 月, 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正式宣布启动升级谈判, 并于 2015 年 11 月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关于修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项下部分协议的议定书。议定书不仅肯定了之前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协定的顺利实施, 也在国际政治、经济新形势下为双方的长远合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同时也为推动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升级、实现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新的助力。(二) 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一体化随着中国-东盟经贸往来的日益密切, 双方的金融合作也愈发受到重视。截至目前, 双方已经在以下方面开展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合作。1. 货币合作方

9、面, 2000 年 5 月“10+3”财长会议和亚行年度会议一致通过“清迈倡议” (CMI) , 以协调区域内各国的资源进行地区的合作融资安排。2009 年 12 月“10+3”提出“清迈倡议的多边化” (CMIM) , 并且提出成立“自我管理的外汇储备库” (Self-Managed Reserve Pooling Arrangement, SRPA) 作为 CMIM 的具体形式, 参与国出现外汇困境的时候, 可以参照签订的货币互换协定, 用本币与美元进行兑换。2. 互设金融机构方面, 中国的银行分支机构多集中在较发达的新加坡, 其余分支机构大部分属于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 这说明双方银行

10、业的合作还有很大拓展空间。除了基本的区域结算业务外, 近年来开始涉及银行间的拆借、人民币的信用贷款、人民币信用卡, 甚至包括投行、股票代理、个人理财等更广泛业务。3. 跨境金融监管交流方面, 中国银监会按照巴塞尔委员关于跨境银行监管的规则, 与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 6 个东盟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签署了双边谅解备忘录。中国证监会也从 2003 年开始先后与少数东盟国家的证券 (期货) 监管机构签署备忘录。随着双方金融合作不断深化, 2009 年开始举办的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针对金融领域的多项议题促进了双方务实交流合作。不过, 从整个地区金融体系和融资机制的发展程度上看,

11、 虽然双方金融合作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但中国和东盟各国家间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高低不一问题仍然存在, 双边或多边金融合作的紧密与活跃程度差别较大, 因此, 区域的金融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三) 中国-东盟一体化进程分析在自贸区的作用下, 中国-东盟经贸往来日益紧密, 在“升级版”议定书的推动下, 双方更是不断向“命运共同体”的趋势发展, 在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发展中, 区域的开放和经济增长离不开金融合作的不断推进, 李克强总理也提出了区域金融合作的未来发展路线图, 即打造亚洲货币稳定体系、亚洲信用体系和亚洲投融资合作体系。但是, 目前区域内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 金融体系健全程度和开放程度差

12、别都较大, 导致在开展跨国金融合作时紧密度和活跃度参差不齐, 因此中国和东盟各国的金融合作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基于以上实践分析可以发现, 中国-东盟一体化始于经济一体化, 即各国企业之间日益频繁的贸易活动, 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金融领域的合作。结合前文的理论分析不难看出, 经济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活跃的信用活动, 信用不仅是市场经济的核心, 更是推动完善金融体系的重要基础。而信用管理不仅可以更好地管理信用资金运动, 作为一种社会机制也是促进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因此, 双边和多边的信用管理合作是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基础与本质, 是推动中国-东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三、中国-东盟信用管理合作需要关注的

13、问题及建议从中国-东盟一体化进程看, 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开放程度存在很大差异, 开展信用管理合作有很多难点;从国际信用体系构建的现有格局来看, 美国评级机构仍然垄断国际信用评级业的话语权, 要想打破现有格局构建区域内信用体系会遇到有很大阻力;从全球范围看, 经济增长乏力催生的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反全球化的苗头同样是区域信用管理合作的巨大挑战。因此, 以下几点是中国-东盟一体化进程中开展信用管理合作应注意的主要问题。(一) 构建信用一体化的宏观区域普适协调机制的艰巨性与双边及多边信用管理务实合作的灵活推进目前, 中国-东盟双方仍然采用临时磋商机制, 还没有建立一个正

14、式的一体化监管协调机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人口最多的贸易区, 并且成员国全部是发展中国家, 世界上尚无成功先例可循, 任何方面的合作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而且东盟各国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语言交流、风俗习惯不同, 东盟部分国家在金融一体化方面态度消极, 担心中国经济崛起冲击其本国产业, 担心金融一体化会在他国金融动荡时造成溢出风险, 这些都增加了建立一体化监管协调机制的难度。除此之外, 在东盟共同体成立的背景下, 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东盟一些国家面对着周边国家日益强大, 担心自身利益受到影响, 甚至对区域内的国家造成威胁。因此不可不关注东盟诸国对中国的心存芥蒂, 既要有务

15、实多赢的期望, 又要时时面对“多元化中求统一”的挑战。虽然在建立宏观区域普适性协调机制上存在重重困难, 但是经贸金融以及信用管理合作的一体化, 既根植于双边及多边各领域经贸合作与经济发展的愿望, 又不可否认其政治意愿和自上而下的政治决定经济的推动过程是东盟经济合作及一体化的基本动力。首先, 充分利用现有的可以共同讨论经济金融合作问题的会议机制, 如东盟-中日韩 (10+3) 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 在会议上增加关于推动信用合作的内容, 择机由各国负责信用管理的部门或机构对推动信用管理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讨论。其次, 可以直接与东盟信用管理的相关职能部门建立政策交流和协调的定期联通机制, 发挥经济

16、相对发达国家在信用体系建设的优势, 在信用管理合作过程中给予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更多支持。除此之外, 还要兼顾各国的独立性和充分的话语权, 实现平等, 以保证中国和东盟各国经常性的对话与协商。(二) 以美国为核心且垄断话语权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与中国-东盟信用一体化评价体系创新的迫切性从全球范围来看, 美国依靠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完善的监管制度以及三大评级机构的模型与技术, 成就了其信用评级业的国际地位。其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垄断信用评级不利于构建公平有效的信用体系, 评级受到美国强烈的政治偏向性影响, 在公平性上受到广泛质疑。不过, 即便美国垄断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受到质疑, 基于目前国际评级

17、业的格局, 中国-东盟信用一体化仍无法避免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阻挠”。标准普尔 2015 年发布报告称, 东盟国家间要实现2020 年前金融一体化目标, 将面临现实差距大且未来发展不平衡双重挑战。在东盟金融一体化:银行业合并的漫漫长路的报告中, 标准普尔认为, 被各方寄予厚望的东盟国家金融体系整合进程任重而道远, 目前东盟金融一体化遇到的主要困难可归结为各国现有监管框架的显著差距和金融开放程度不均衡。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信用市场建设与信用管理起步时间、发展水平、立法程度等存在较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辩证地看, 虽然面临诸多挑战, 多样性和差异性也能转化为推动一体化进程的力量源泉, 这正说明了中国-

18、东盟需要信用一体化评价体系创新的迫切性。另一方面,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为强劲、最为活跃、最富成果的一组双边关系, 中国-东盟战略互信与经贸合作日益提升, 相互依存度更为紧密。东盟共同体的建立、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共同面临的国际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环境, 都迫切需要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与创新。因此, 面对国际信用评级业的美式评级垄断格局和“阻挠”, 中国-东盟更应该利用 21 世纪以来两次“危机”后全球对国际评级业公平性的质疑, 加快信用管理合作, 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推动东盟各国的信用管理合作, 二是开展中国与东盟及各国的信用管理合作。(三) 中国-东盟信用管理合作及其一体化进程的愿景与全球经济增

19、长乏力催生出贸易保护主义、民粹情绪等日趋渐长的反全球化苗头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乏力, 移民问题加重, 世界开始走向去中央集权化, 国家再次筑起围墙, 阻止移民进入和抗拒国际贸易, 当然这些围墙不会一朝一夕就筑起来, 但全球已经开始建立起一个新的世界权力架构, 并将对大家的投资造成一定影响。国际性企业就认为边境和政府是做生意的障碍, 虽然他们可以选择到其他限制较少的地方, 但只可以逃避一时, 保护主义看来是个长远趋势。这种趋势尤其表现在欧美主要发达国家, 逆全球化的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将必然导致资本回流欧美, 使亚洲国家的全球化红利日渐衰减, 这对处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与东盟是很大的挑战。

20、在全球化的过程中, 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进一步发展, 金融危机后, 全球开始进行经济治理改革, 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无法再从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美欧并不想放弃对全球经济的控制权, 因此其通过逆全球化手段来维护自身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在这样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 亚洲国家想要继续快速发展阻力重重, 但是面对如此挑战, 亚洲更应该坚持经济一体化愿景、推进一体化进程, 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强劲动力, 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 的谈判, 在经贸合作持续深化的基础上改革国际信用评级体系, 以区域内双边和多边的信用管理合作为突破口, 通过共建信用规范与惩戒

21、机制、共享信用数据, 构建中国-东盟信用一体化评价体系, 服务于区域的经济金融合作发展, 进而推进中国-东盟的一体化进程。参考文献1朱毅峰, 吴晶妹.信用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吴晶妹.现代信用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樊莹著.国际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效应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4程炼.人民币与亚洲金融合作J.金融论坛, 2005 (18) . 5范祚军, 徐啸.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撑J.改革与战略, 2014 (9) . 6吴晶妹, 谢巧燕.国际信用评级业的美式评级:认识与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2) . 7美蒙代尔.向松祚译.蒙代尔经济学文集 (汇率与最优货币区, 第五卷) 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年. 8Bela Balass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London:Allen&Unwin, 1962. 9“The Joint Ministerial Statement of the ASEAN+3 Finance Ministers Meeting”, 6 May 2000 Chiang Mai Thaila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