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时期)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第 27 卷第 3 期(2009 年第 3 期)湖北民族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ubei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N0.3,r01.27No.320o9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时期)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马昌海(北京服装学院社科部,北京 100029)摘要:太平天国的性质仍然是一场中国固有的旧式农民战争 .改良和改良主义不是同一个概念,不应该生搬硬套欧洲工人运动中改良主义的概念尺度来评审戊戌年间的维新派.应该辩证地理解历史上革命和改良的关系,而不能将两者简单
2、地对立起来.对近代中国社会半封建化基本发展线索的简单归纳.关键词:社会革命;改良和改良主义;近代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基本发展线索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09)03003704一,由于基本理论概念不清而引发的问题(一)什么是社会革命首先必须对“革命“ 这一理论概念做出科学 ,准确的界定和阐述,才能避免出现理论上的混乱.“革命 “一词,在中国史籍中最早见于易传中的革彖,其日:“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易的中心思想是 “天人合一“,所以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商汤取代夏桀,实际上是由奴隶制取代了原始公社制;周武王灭商纣,实际上是由奴隶制转为封建
3、制(西周封建说).这里虽然讲的是中国历史上以天命为旗号的改朝换代,但在实际上也暗合了一种社会制度变革的涵义.历史唯物主义所讲的革命,更有其特定含义:即先进阶级以暴力方式推翻旧的社会制度,从而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开辟道路.它是对既存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与思想意识形态进行的根本性变革与重构,从而把人类社会推向更高的形态.“任何一个真正的革命都是社会革命,因为它使新阶级占统治地位并让它有可能按照自己的面貌来改造社会.“ 社会革命的内容包括了思想,政治,经济的三个序列.革命的结果,最终是要以新的生产方式逐步取代 1 日的生产方式,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前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
4、并没有过“奴隶革命“,“农民革命“的概念和用语.1.鸦片战争中由清王朝统治者领导和组织的政府军官兵单纯的反侵略战争,由各地的地主,士绅,有功名的知识分子组织和领导的三元里及沿海人民自发的抗英斗争,都不能归结为探索国家的出路,也不是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做准备,这与明朝戚继光,俞大猷及沿海人民抗击倭寇的侵扰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2.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太平天国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一次中国固有的旧式农民战争.如果它未失败,其结果只能是又一次新的改朝换代.它虽然“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进行了猛烈的冲击“,但它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经济基础,实际上实行的仍然是维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照
5、旧交粮纳税 “的政策 ,其政权本身的性质也是严重封建化的上层建筑.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发展的最高峰,其仍然是一幅以小农自然经济为基本构架的蓝图.为了免受天灾人祸的打击,它试图以政权的力量来使小生产凝固化,绝对化,普遍化,以便制止两极分化和地主的土地兼并,消除工商业对小农经济的侵袭.天朝田亩制度不代表新的社会制度,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思想意识.它与中国的近代化毫无关系,因为它对中国近代资本主收稿日期:2009052O作者简介:马昌海(1950 一),男,湖北天门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37义因素的增长不管不顾,绝口不谈近代城市和工商业的发展,这只会对农村社会的发
6、展起消极和破坏作用.这一理论纲领不仅在实践中行不通,而且被实践证明是有害的.洪仁轩的资政新篇,从表面上看弥补了天朝田亩制度的不足,但从本质上看两者是不相容的,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历史发展方向.在当时中国还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历史条件下,资政新篇是一个缺乏经济和阶级基础的空中楼阁,它与旧式农民战争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而更多的只是与个别领导人偶然的个人生活经历相关联,只能称之为无源之水或无土之木,只具备思想史资料的积极意义,其中的许多见识还未达到魏源海国图志的水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不能被绝大多数农民所理解和接受,在实际斗争中的作用和影响更是微乎其微.综上所述,不能把太平天国
7、农民战争说成为“把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斗争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它也不是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做准备.(二)关于改良和改良主义1.改良和改良主义不是同一个概念.改良是指运用渐进的非暴力手段的一种改革.英文中的改良,改革,革新都是同一个词:REFORM,一些其它语种的这几种意思也是同一个词汇.而改良主义作为一种消极甚至反动的政治思潮或政治派别,它具有特定的阶级实质和时代特征.改良主义是 19 世纪中后期,在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和工人运动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它的特点是宣扬阶级调和,用小恩小惠分化,欺骗工人,使工人阶级满足于眼前的利益而忘却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远大目标.改良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作为马
8、克思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用来顶替社会主义革命的,它毫无进步意义可言,其阶级基础是由资本家收买而形成的少数工人贵族阶层.而产生于 19 世纪末的戊戌维新变法,它的社会环境是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其阶级基础是处于上升期的新兴资产阶级,它的对立面是反动的清王朝.维新变法要求做较大的社会革新,力图用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代替封建专制,提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教育文化事业,其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和维护中国的独立.它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殊死斗争,也是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所以不应该生搬硬套国际工人运动中改良主义的概念,把它硬加在戊戌年问的维新人士的身上.毛泽东指出:“那时
9、的所谓学校,新学,西学,基本上都是资产阶级代表们38所需要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学说基本上,是说那中间还夹杂了许多中国的封建余毒在内).在当时,这种所谓新学的思想,有同中国封建思想做斗争的革命作用,是替旧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的“.毛泽东曾赞许康有为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肯定他领导的戊戌维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前奏,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反抗精神.如果以欧洲工人运动中“改良主义 “的尺度评审维新派,就必然抹杀了先进中国人的光彩,否定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既远离了历史现实,也就远离了客观真理.对维新变法派加以“改良主义 “的人
10、工涂抹,扭曲了其历史面貌,不能正确估计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所以必须走出所谓“改良主义“ 的理论误区.2.改良和革命的关系.每一种生产方式的交替都是所有制的变革.革命导师列宁指出:“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家来说,最大的危险,甚至也是唯一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性,忘记适当地和有效地运用革命的限度和条件.真正的革命家如果开始用大写字母开头写革命 二字,把革命奉为几乎是神圣的东西,丧失理智,不能最冷静最清醒地考虑,权衡和检查一下,究竟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什么场合采取革命行动,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什么场合采取改良主义的行动,那么他们就最容易为此而碰得头破血流.真正的革命家,如果失去清醒的头
11、脑,一心设想什么伟大的,胜利的,世界性的革命,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而且应该用革命方式来解决种种任务,那他就会毁灭,而且一定会遭到毁灭(不是指他们事业表面的失败,而是指内部的破产)“.人类历史上真正具有进步意义的革命并不是很多.运用暴力手段解决社会矛盾,对社会经济的破坏,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有可能远远大于对社会矛盾的改良和调整.革命未必都好,改良未必全糟.关键是要看其付出的代价,成本以及实际社会效果如何.贬斥改良必然失败,说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往往是为了说明和拔高革命的作用.认为不管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革命总是必然地比改良正确和进步,而改良总是软弱,妥协,其历史地位总是比革命低,这就把
12、复杂的历史问题简单化了.历史上的政治运动采用什么方式对社会的进步发展更有效,应从实际的可能与需要出发.所以,对改良和革命就最好不要再划分高低优劣了.从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宏观角度观察,褒革命贬改良的观点带有很大片面性,应该加以纠正.改良是特定历史时空下的一种社会变革手段,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它的现实意义取决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而不是它的一些什么结果.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至辛亥革命爆发前的这段时期内,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及其宣传的改良具有进步作用,因为他们终究把近代资产阶级发展变化的观念首次带进了落后保守的封建帝国之中,这相对于“公羊三世说“, 是个了不起的历史进步 .戊戌维新与辛亥革命这两次政治运动,是中
13、国资产阶级的两大政治派别,即出身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式寻求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结果,这两个运动同时兴起交叉前进.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改良派仍旧活跃并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并起过很大的作用.改良派的君主立宪和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只有政体形式的差异,实现手段和道路的不同,而其国体实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专政.从世界范围来看,不论民主共和国还是君主立宪制,最后都成功地发展了资本主义.我们不能超越历史事实,用共和革命来否定立宪改良.比如不能用法国,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来否定日本,俄国,德国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良.革命与改良不是根本对立的关系,它们都是人类社会变革的形式.社会革命是急风骤雨般的武装斗争,而社会改革则是社
14、会发展在步骤上的和平推进.历史和现实告诉人们:一场深层次的改革运动所引起的社会变革,往往会比一场表层的暴力行动更有深度和力度.革命和改良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两者有时交叉轮替,相辅相成.在历史进程中,革命是短暂的,改革是长久的,不能用突变来否定渐变,两者的作用要视当时的历史条件而定,改革有时是更深层次的变革.事实上,在 l9 世纪末,中国变革社会的主要任务在于进行社会启蒙而不是立即革命,革命的主观条件还远远没有成熟.孙中山在海外集合的少数华侨,对中国国内政治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并不太大,中国人民当时还没有,也不可能有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愿望,一般的中国人也不理解,不接受民主革命的思想概念.当时中国
15、进步思想界的主流是变法维新,站在历史舞台前列的仍然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即使在辛亥革命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中,真正参加革命的民族资本家也是微乎其微.比如武汉地区的六,七千户商人中只有二人参加了革命活动,4O 多家民族工商业资本家中无一人参加武昌起义的革命活动.这证明了辛亥革命的不成熟性,说明思想启蒙工作还做得很不够,还未达到进行革命所需要的应有的水平,而改良派在思想启蒙工作方面却比革命派做的更早,更多,更深.在革命派与清王朝的对立中,改良派既反对封建专制,又与革命派有分歧和矛盾,但其主要锋芒还是指向清王朝的.当形成革命的主观条件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历史上的政治改良运动是有进步作用的,如戊戌维新运动的启
16、蒙作用,就为辛亥革命做了准备.改良是采用缓慢的渐进手段进行社会改革,但并非绝对排除暴力手段,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策划兵围颐和园捕杀西太后,而后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事,就都超出了改良的范畴.对戊戌变法的失败需要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如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各种阶级力量的估量,维新派的政治成熟度,思维能力,经验和才干.还应看到当时变法的社会基础薄弱,与农民的联系太少,与农民阶级的切身利益相距太远,未得到社会上大多数人普遍的响应和支持,还有对维新派在险恶的客观环境中采用策略的分析等等.不能说改良之所以失败,就因为它是改良,正如不能说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因为它是革命一样.从逻辑上看这
17、成了说不通的同义反复,更不该把失败仅仅归结于方式和手段本身.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改良和革命都是必然要失败的,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所以这两者就很难有什么高低优劣之分了.在教学中应该增加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之后,资产阶级立宪派组织和领导的“国会请愿“ 运动的内容.当时资产阶级立宪派一方面企图以立宪代替革命,另方面则希望参与政权,保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提高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国会请愿“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性,对于揭穿清政府“预备立宪“ 的虚伪性,启迪群众的爱国精神和民主思想 ,都起了积极作用.立宪运动的失败,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真实面目,促进了各阶层群众的觉醒.“皇族内阁“ 成立之后
18、,许多立宪党人预感到革命风暴即将到来的形势,开始改变政治态度而倾向于革命.史载:1910 年冬第三次“国会请愿“ 失败之后,请愿代表被勒令遣散出京之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的代表曾在国民公报报馆秘密会议.“将以各省独立要求宪政.汤化龙,蒲殿俊等同为请愿代表参与密议之人“.“秘议同人各返本省,向咨议局报告清廷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并即以各咨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应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四川保路运动发展为武装起义并为武昌起义的39发动创造了有利时机,这表明改良和革命之间在当时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既然是以改良派为主组织和
19、领导的保路运动,就不要含糊其词地说成是“人民“ 发起的.在辛亥革命以前,起到为革命做准备作用的是戊戌变法的启蒙,是改良派领导的拒俄,抵制美货,日货,收回路矿利权等爱国运动,以及而后的“国会请愿“ 运动及保路运动.在这之前的其它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均不应看作是在为革命做准备,而只能作为革命产生的背景来介绍,在阐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形成过程中,说明在这些矛盾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发生了革命.在后来的护国运动中,也是进步党人联合西南地方军阀起了某种主导作用.二,近代历史半封建化的基本发展线索的问题半殖民地化和半封建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国家地位的下降,后者是指社会形态的上
20、升.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化和半封建化这两种历史进程在时空上并非始终是同步的.国家半殖民化和社会半封建化的过程也伴随着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富强,挽救国家危亡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这两个进程也是密切相关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并不完全等同于社会同时同步地演变成半封建社会.对近代中国半封建化(半资本主义化)的历史发展线索可否做如下表述:1.两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洋务运动中出现了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甲午战败的刺激,使一些人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民间掀起“设厂自救 “活动,以抵制洋商洋厂,洋务派已经无法垄断近代工业,清政府已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开矿,在法律上不便对民间设厂限制过严,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有所放松.近代企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