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媒体生态:西方社会中的网络反文化的论文.doc

上传人:kuailexingkong 文档编号:1310281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体生态:西方社会中的网络反文化的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媒体生态:西方社会中的网络反文化的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媒体生态:西方社会中的网络反文化的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媒体生态:西方社会中的网络反文化的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媒体生态:西方社会中的网络反文化的论文媒体生态:西方社会中的络反文化所谓反文化,通常是指一定社会中与主文化相对立的文化群体或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欧洲及北美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在英文中,它有两个对应词:一个是contraculture,首见于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j.milton yinger)1960 年所著的反文化与亚文化一文;另一个是 coun-terculture,首见于美国历史学教授罗斯扎克(theo-dore roszak)1968 年所著的反文化之由来:对专家政治社会及其青年反对派的反思一书。前者从理论上对亚文化加以区分,将那些与所属的较大群体关

2、系紧张甚至发生冲突的特定群体所代表的亚文化称为反文化。后者经过考察,发现当时学生激进运动与,嬉皮士辍学者在抵制支配工业社会的技术官僚统治方面有着共同背景,因此称之为反文化。此后,contraculture 一词罕见使用,countercuhure 一词则不胫而走,其含义也随着具体语境而起变化。20 世纪下半叶问世的计算机络,构成了赛博空间的物理基础。这一空间最初曾被视为现实统治鞭长莫及的乐土。反文化迅速在其间生长和蔓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络反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国际影响的强大势力,同时也产生了复杂的分化,值得正视与研究。 一 络反文化最初是指西方以赛博朋克为代表的文化,在精神上继承了 20 世

3、纪 60 年代青年运动的激进主义,在实践中表现为对官方络的违规使用和民间络的自行建造,可称为激进反文化。其后,在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努力实现信息环境法制化的过程中,络反文化朝不同方向发展,有一部分归属于络主文化(表现为原先的黑客成为企业安全专家等) ,另一部分则坚持甚至强化自己的叛逆性,走上了与络主文化势不两立的发展道路,成为非法反文化。由于络媒体在实践中表现出迥异于传统媒体的非线性、无中心、反权威等特征,获得广大用户的青睐,以之为平台又形成了泛众反文化。 (一)络激进反文化的问世 计算机络的建设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进行的。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指出:五角大楼与伟大的

4、科学界致力建立在可接受的使用规范下供公众使用的普遍电脑络,与此同时出现的则是在美国出现并且逐渐蔓延的电脑反文化(counterculture),而其最偏向自由主义和乌托邦的版本,通常在知识上和 20 世纪 60 年代运动的余震扣连在一起。电脑络建设与电脑反文化蔓延之间并非简单的并行关系,互联的发展与普及在由嬉皮士 所提倡的反独裁主义气质中找到了自己的一种根源。赛博文化在起步阶段与 20 世纪60 年代激进主义、反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清楚地体现在赛博朋客身上。朋客(punk,一译崩客) 原来是指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主要用富有力度的摇滚乐表达对拜金主义社会不满的英国青年。1983

5、 年 11 月,贝斯克(bruce bethke)将源于控制论的前缀 ”cyber”加于表示摇滚乐流派的朋克之前,创造了赛博朋克一词,并在科幻杂志令人惊诧(amazing)上发表了以之为名的短篇小说。1984 年,美国作家吉卜森出版中篇小说神经浪游者(neuromancer) ,书中不仅首次阐述了基于电脑络的交感幻觉的意义,而且塑造了专门盗窃与倒卖络信息的电脑牛仔形象。此后,在科幻作家中渐渐形成了赛博朋克流派,在社会上则形成了有关赛博朋客的刻板印象,主要是主张无条件的信息共享、对实现这一目标的任何障碍发起攻击。黑客、解密高手、飞客等都被认为是赛博朋客。艾尔默一德维特(philip elmer-

6、dedash;用一种迷恋高科技的目光来观察世界,但是却轻视用常规的方法来使用高科技赛博朋克用技术在技术与科学之间、文学艺术与技术产业之间建立起桥梁。最重要的是,他们真正意识到如果不学会控制技术,它就会反过来控制你。 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看,计算机络几乎从一开始就存在明、潜与反明的区别。明的早期代表是 1969 年美国军方领头建造的阿帕(arpanet) ,当时只提供给美国若干一流大学使用。1979年,被排除在阿帕之外的杜克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的三名学生开发了多用户操作系统(unix)的修正版,让电脑可以通过一般电话线彼此连接,以此为基础创办了新闻组络系统(usenet,直译为用户,习称新闻

7、组)。1983 年,詹宁斯(tom jen-nings)设计了可在个人电脑上张贴布告栏的系统,这就是最有原创性的络之一费多(fidonet)的起源。到 1990 年,它已在美国联接了两千五百台电脑。费多具有便宜、开放与合作的特性,在全世界的贫穷国家特别成功。如果说阿帕所代表的是官方、军方与科学精英的话,新闻组、费多则是电脑反文化的延伸。在其后的发展中,阿帕因采用 tcp/ip 协议等原因于 1983 年转化为互联。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互联的应用随着万维(edia),即对既定的、体制化的政治事务公开表示拒绝或公开发起挑战的那些大众传播形式。正如美国学者费斯克(john fiske)等人所

8、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无不倡导社会的变革,或至少对传统的价值进行批判性的重估。以明、潜和反明的分化为基础,形成了赛博文化的不同类别,即络主文化、络副文化和络反文化,这和现实社会中的文化形态是基本对应的。其中,络副文化是络反文化之外各种络亚文化的总称。 (二)络非法反文化的出现 络主文化与反文化的冲突,因信息基础设施的商业化而升级。1974 年,参与阿帕建设的 bbn 技术公司(位于美国麻省剑桥)开始为公众提供包交换数据服务(telnet) 。1989 年, compuserve 公司问世,开互联服务提供商(isp)之先河。从此,互联商业化节节推进,政府对互联的控制日益强化,赛博文化的内部矛盾

9、随之尖锐化。正如英国东伦敦大学卡尔库特(andreitchell kapor)在创立电子边疆基金会时所力求维护的。该组织由莲花软件公司创办者卡普尔和死之华乐团(greateful dead)的歌曲作者巴劳(john p.barloiddot;贝(hakim bey)援引并赞同吉卜森和英国作家斯特林(bruce sterling)的下述看法:官方的明永远不可能取代潜,或者进行数据剽窃以及不合法数据传送的反明,因为自由的信息流动永远不可能被冻结。就哈斯姆贝本人的理解,混沌理论已经预言了任何普遍控制系统都是不可能建立的。 (三)络泛众反文化的形成 互联本身经历了从新技术、新媒体到新文化之基地的转变,

10、络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络文化与传统媒体文化的关系也为学术界甚至社会公众所关注。如果说络文化是对传统媒体文化的辩证发展、之中必然包含扬弃或否定因素的话,那么,络文化也可以说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文化而言的反文化。从媒体生态的角度看,作为新媒体的互联崭露头角,不可避免地打破了原有的信息秩序,所谓信息革命或新媒体革命正由此而来。互联本身具备有别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的特点,有人因此认为络本质上就是反文化的,因为它让言论、文化变成了一个人人匿名的无穷无尽的广场;也有人对此深不以为然。不过,互联上全民乱讲的现象确实引起了某些政府部门的疑虑,采用实名制以加强管理成为主管者拟议中的一种解

11、决办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种办法事实上正是将现有的络文化当成反文化来整治,代表了传统社会的主文化将络建设纳入自身发展轨道的努力。尽管如此,实名制却遭到了广大民的反对与抵制,至今无法真正实施。这一点正好说明,主文化与反文化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总之,络反文化这种由激进反文化、非法反文化到泛众反文化的历史演变是与络自身的发展相适应的。在成长初期,络只是一种通讯工具,官方看到它对于战时通讯的好处,民间看到它对于自由交流的功效。当激进主义者将自己的活动能量聚集在络时,就形成了络激进反文化。络迅速由通讯工具演变为大众媒体,造就了作为法制范围的赛博空间,络主文化与络反文化的矛盾上升到法制层面,络非法反文化由此产生。作为大众媒体的络渐渐在自己的用户群中形成了与其特性相适应的文化。它注重信息共享、身份平等、匿名多向交互,为数以亿计的络用户所欢迎,对基于信息私有、等级分明、实名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体文化构成了挑战,成为络泛众反文化。将上述三种反文化区分开来,对于加强络文化建设具有如下意义:一是相对全面地看待络反文化的历史,既看到现实社会矛盾向虚拟世界延伸的必然性,又弄清分化了的技术精英所起的不同作用;二是相对明确地界定络反文化的外延,既考虑到络反文化与违法行为之间某些条件下可能发生的联系,又避免将它们混为一谈;三是相对准确地澄清反文化的内涵,既注意到反文化目前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