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一、初识课文,自然导入: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的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板书课题,理解课题:“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可翻译为“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出示学习目标:美读课文、理解文意、评价手法二、自学指导1、听读,掌握句子节奏。2、自由朗读,读顺课文。3、结合课后注释和有关资料,疏通重点字词意思、文意。4、初步读懂了什么内容?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同桌交流。5、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三、展
2、示交流1、让-名学生朗读课文,加强朗读指导。2、齐读课文,重点指导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其所不能。3、检查学生对文章字词、句子、文意的理解。4、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共同点:出生贫贱、历经磨难、终有成就5、由此,我们得到的人生感悟是: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砺,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6、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句) 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7、请举一个现代人经过逆境磨炼成才的典型事例。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遭受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等音乐作品。8、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上
3、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经得起考验的有志人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的人)9、由他们经受磨难而成就大事业的例子归纳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10、再读: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等到曾益其所不能。11、这一大句阐述的道理是什么?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12、最后一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
4、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3、最后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4、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16、成语居安思危和二章中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17、文章的论据思路是怎样的? (从个人到国家、 从小到大、从点到面)18、生于忧患死
5、于安乐说明了什么道理?(要有忧患意识、逆境成就人才、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19、本文和第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点:都是议论文,都运用了道理论证,都属于治国理想的议论文。不同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属于道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有举例论证,又有道理论证。20、文章正面论述生于忧患反 面论述死于安 乐四、挖掘美点文章有不少美点,美在哪里呢? (排比美、对称美、结构美、论据美、思想美,美在详略得当、美在短而精辟)五、拓展延伸1、温总理在四川发生地震的时候,说过“多难兴邦”,你认为这句话与什么有关? (忧患意识
6、)2、辩论:辩题(1) :是否有忧患意识正方一我方认为不管从个人、集体乃至于国家,都应该有忧患意识。反方一我国地大物博、国富民安、军力强大,不应该有忧患意识。辩题(2):环境与成才(选这一论题辩论)正方一逆境对成才更有利反方一顺境对成才更有利4、分组准备,教师指导结合名人和生活中的例子做论据。5、展开辩论。6、今天我们以“环境与成才”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都说出了各自的理由,认识到了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六、总结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更美好,使未来的日子更幸福? (培养不怕吃苦、 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提示:其实同学们不畏严寒,不怕酷暑,每天坚持来上学,这种恒心与毅力让人佩服,你们在老师眼里就是最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