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演讲稿《被我忽略的孩子》(二).doc

上传人:陈十三 文档编号:13055359 上传时间:2022-06-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演讲稿《被我忽略的孩子》(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演讲稿《被我忽略的孩子》(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演讲稿《被我忽略的孩子》(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演讲稿被我忽略的孩子 被忽略的论语 某日下午,和煦的阳光透过簌簌的树叶洒落在树叶下,轻品一口香茗,打算与论语译注度过一段悠闲惬意的时光。甫一翻开,“父母在,不远游”这句千古名句便映于眼帘,刚打算轻巧的翻过,后面的四个字让我不禁愣住了游必有方。明明是千年前一起付梓在古籍中的,其中两句于人们口中代代相传,另一句却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被人们省略至今。所以,今天我想探讨两句被人们引用时有意无意忽略的论语。 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在只知道前半句话的日子里,也曾经对这句话感到疑惑,若说父母在世不能远行,那孔子带领三千弟子周游列国,又是把多

2、少老父老母留在了故土,这不正是言行不一吗。但现在看来,孔子所看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也可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游必有方中的“方”字,不一定是指方位的意思。出门在外,孤身游学,风餐露宿,连孔子周游列国

3、都没有确切的目的地,更遑论到一个地方便寄一封家书,告知自己的动向,毕竟那时的交通是不发达的。我认为正如论语雍也篇中“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一样,方应当作方法、方式讲。我们应在出游前让父母知道我们已经有了能够照顾安身立命的方法了,并且有了可以追逐的目标并实现它的方式了。游必有方的忽略,是父母在儿女出行时的意恐迟归,也是游子在作客他乡时的故乡月明。 二、“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看见有人并不计较曾冒犯自己的人反而去帮助他时,总会说:“真是以德报怨呀。”,认为他熟习儒家经典,将德做到了典范的地步。孰不知孔子却并不同意以德报怨。有人对

4、孔子道:“拿恩惠来回答怨恨,怎么样。”孔子道:“拿什么来酬答恩惠呢。拿公平正直来回答怨恨,拿恩惠来筹达恩惠。”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以德报怨,与其说是从论语中摘出的,倒不如说是引于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由此可见,儒道两家对于以何报怨的态度还是不一样的。可为何这句话渐渐被算在了论语里呢。我想,自汉朝以来,儒学成了官方的统治哲学,以德报怨不仅有利于调节社会纠纷,维护帝国的统治,并且符合孔子以德治人的一贯主张。那句“以直报怨”便就此消失在了人们的口语中了 纵观论语的俗语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断章取义的地方。例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等就不一一枚举了。学习论语的必要是认真的阅读它,而不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或道听途说就去评论它。所谓三人成虎、眼见为实,学习万物的道理也大抵如此吧。 第 3 页 共 3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