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八年级语文下册 10 小石潭记练习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1297328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10 小石潭记练习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0 小石潭记练习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0 小石潭记练习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0 小石潭记练习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10 小石潭记练习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0 小石潭记1 【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篁竹( ) 清冽( )卷石底( ) 为坻( )为嵁( ) 佁然( )幽邃( ) 参差( )俶尔( ) 翕忽( )悄怆( ) 寂寥( )2 【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2)似 与 游 者 相 乐一词多义(1)以 全 石 以 为 底 ( 用 )卷 石 底 以 出 ( 表 修 饰 , 而 )以 其 境 过 清 ( 因 为 ) )(2)清 水 尤 清 冽 ( 清 澈 )以 其 境 过 清 ( 凄 清 ) )(3)为 全 石 以 为 底 ( 作 为 )为 坻 , 为 屿 , 为 嵁 , 为 岩 ( 成 为 )

2、 )(4)可 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 大 约 )不 可 知 其 源 ( 能 够 ) )(5)差 参 差 披 拂 ( 长 短 不 一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 交 错 ) )古今异义(1)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2)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2)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3)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4)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5)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6)近岸(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接近)(7)凄神寒骨(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特殊句式(1)省略句(吾)心乐之。(省略主语)(向)潭西南而望。(省略介词)(2)倒装句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全石为底”)23本文按照_顺序,依次写了如下内容:发现小石潭;_;小石潭源流;_;同游者。小石潭最大的特点是_,作者对小石潭整体的感受是_。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仅高度概括了潭周围的氛围,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B文章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欣赏景物的愉悦心情。C “全石以为底”一句既写出了小石潭极为罕见,又从侧面反映出水的清澈。D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用

4、鱼在水中游动的姿态反衬出潭水的清澈透明。5描写小潭源流时,作者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6文中是怎样运用衬托来表现水之“清”和人之“乐”的?7文章前面写“心乐之” ,后面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阅读课文,回答问题。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心乐之 何陋之有B全石以为底 不足为外人道也C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乃记之而去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10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311本文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课时

5、作业(10 小石潭记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篁竹(hung) 清冽(li)B为坻(ch) 为嵁(kn)C参差(cnc) 佁然(y)D俶尔(sh) 翕忽(x)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心乐之(快乐)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因为)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 B不可久居C凄神寒骨 D潭西南而望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岸势/犬牙差互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C似与/游者/相乐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2)佁然不动

6、,俶尔远逝,往来翕忽。46学完本文后,某班围绕“小石潭景物探览”这一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市旅游公司准备开发小石潭这一景点,请你仿照示例为小石潭的景物设计一个名称,并说说设计的依据是什么。示例:名称:小径通幽依据:“隔篁竹” “伐竹取道” 。(2)每一个景点要有一则导游词,请你为你所设计的景点名写一段导游词。要求:抓住其特点,用富有激情、生动的语言进行介绍。(一)2016鄂州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甲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

7、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乙 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 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木丽之形 ;其旁,出堡坞 ,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益奇而

8、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 ,而列是夷狄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 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注 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垠:边界,尽头。睥睨(pn):即“埤堄” ,城上有孔的矮墙。梁木丽(l):屋的正梁。堡坞(bow):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箭:小竹子。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伎:同“技” ,即技巧,指小

9、5石城山的奇景。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7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 分)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1)其岸势犬牙差互_(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_(3)益奇而坚_(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_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投以小石 先帝不以臣卑鄙B是固劳而无用 潭西南而望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环而攻之而不胜D是二

10、者,余未信之 是日更定矣11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_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_的不平之气。(2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游大林寺唐 白居易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 ,历东西二林 ,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 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

11、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 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选自全唐文 ,有删减)注 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营建的草堂。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的“化城”指化城寺。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聚落:村庄。迨(di):等到。12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 分)( )6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B此地/实匡庐间

12、第一境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1)山桃始华_(2)若别造一世界者_1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 分)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15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2 分)16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 分)7详解1.hun li qun ch kn y su cnc ch x qiochung lio2(1)潭中鱼/可百许头(2)似/与游者/相乐3游览 潭中景物 潭中气氛 幽静 幽邃冷寂,孤凄悲凉4解析 B 文中作者愉悦的心情是暂时的,一经凄凉环境的触发就变得很悲伤。5解析 结合文章第三段的内

13、容进行概括,注意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答案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就溪岸来说,作者形容它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6作者借游鱼、日光、鱼的影子等来衬托水之“清” 。写鱼儿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一点依靠;写日光照到水底,直射无碍;写日光照射下映在水底石上的鱼影,清晰可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面前是一潭清澄透明的水。写人之“乐”时, “似与游者相乐”一句既写游人之乐,也写游鱼之乐,这是互相映衬。将游人的喜悦心情灌注到游鱼身上,因而鱼的活泼之态,也转化为游鱼的“乐” ,并且它们似乎与游人相互交流这种乐趣了

14、。从游人方面来看,这么写令人感到趣味无穷,比正面写自己的“乐”要巧妙得多。7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8解析 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A 项,前一个“之”是代词,后一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B 项,前一个“为”是“作为”的意思,后一个“为”是“对,向”的意思;D 项,前一个“而”表示顺承,后一个“而”表示转折。9青葱的树枝和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10不能删去。因为与“隔篁

15、竹”中“隔”相对应;为了亲眼看看清脆悦耳的水声产生的原因,不惜伐竹开辟出道路,传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作身在贬官后为了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探山玩水。11本文多处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如写发现小石潭时,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写游鱼时,先描写鱼的活泼,然后说“似与游者相乐” ;写坐在潭上的感受,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这样写,景物就染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本文写小石潭的自然景色,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作者的遭遇相同。小石潭的清幽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强烈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

16、蓄地表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作业】1解析 D “俶”应读“ch” 。2解析 A “乐”是“以为乐”的意思。3解析 B A 项,名词作状语,向西;C 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D 项,名词作状语,向西南。84解析 C 正确的停顿是:似/与游者/相乐。5(1)(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2)(游鱼)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6(1)(示例)名称:听水轩 依据:“闻水声,如鸣珮环” 。(2)示例:听水轩大家一听到这个景点的名称,肯定会有眼前一亮之感吧。时值盛夏,大家一路走来,想必非常辛苦,那我们就一起坐在这竹树环合的轩子里,品味这

17、独具神韵的美景,聆听这来自小石潭幽咽的水声吧!7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朗读节奏的能力。通读这句话,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语句,因此首先可在表示“果”的关键词“故”字前划分一处;在此基础上再品读这句话,可发现前半句表示原因的句子中明显分为两个语意单位,即“其气之灵” “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因而在此再划一处即可。答案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8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实词的准确理解能力。作答时,要注意根据语境来准确理解,不可望文生义。(1)句中“犬牙”是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狗的牙齿那样” ;(2)句中“清”表示小石潭环境的凄清,可译为“凄清” ;

18、(3)句中“益”可解释为“更加” ;(4)句中“或”一般可理解为“有的” “有的人” ,在这里是人物的语言再现,因此应解释为“有的人” 。答案 (1)像狗的牙齿那样。(2)凄清。(3)更加。(4)有的人。9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省略的部分需要补充出来,倒装的语句要调整语序。(1)句翻译时,注意“可”的意思是“大约” ,其余按字面意思依次直译即可;(2)句翻译时注意“径北”意为“往北走” , “逾”意为“越过” ,把握好这两个词,即可准确翻译。答案 (1)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从西山路口一直

19、往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10解析 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能力。A 项, “投以小石”中的“以”是“用”的意思, “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B 项, “是固劳而无用”中的“而”表转折, “潭西南而望”中的“而”表修饰;C 项,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中的“之”是助词“的” , “环而攻之而不胜”中的“之”是代词“它” ;D 项,两个“是”都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11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整体感情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在小石潭记中,把握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色的句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由景入情,即可领悟当时作者内心的凄苦孤寂之情。在

20、小石城山记里,把握作者所描写的小石城山的景色如此奇秀却在荒远之地,即可明白作者借景抒情,喻指自己受到埋没,无人欣赏。把握这些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答即可。答案 凄苦孤寂 有才能却无法施展参考译文乙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没有得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是矮墙和屋梁的形状;它的旁边,凸出一块好像堡垒(的石头),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的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可以盘绕着石山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21、。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美丽的树木和竹子,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经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9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本来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到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两种

22、说法,我都不信。12解析 B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的意思是“这地方实在是庐山中第一(美好)境地” ,这是比较简单的陈述句,主谓结构,在主谓之间停顿即可。13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这样的题目,如果积累深厚,自然答题顺畅。如果未曾积累,也可以采用联想的方法帮助思考,即把含有这个词的课文句子搜索出来,回想、参考它的意思,实现知识的迁移;如果多义,还要根据句子选择和确定符合此时语境的意思。 “华”指花(如“春华秋实”),这里用作动词,是“开花”的意思;“造” ,如“造饮辄醉” ,是“到、往”的意思。答案 (1)开花。(2)到(往)。14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23、这个句子考查的关键是“环” “苍”“短”三个词,它们的意思分别是“周围” “苍色” “矮小” ,只要能理解它们的意思,翻译句子时,做到语句通顺,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答案 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15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筛选、表达能力。答题时,根据问题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择其要点作答。原句是“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成,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游踪交代得很清楚,把它直译出来就可以了。答案 白居易一行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了东林、西林二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上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炉峰,住在大林寺。16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筛选、

24、表达的能力。解答时,要紧扣题目要求找到相关句子。造成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的现象,既有地理原因,更有人的原因,即“大林穷远” “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找到了这两个句子,摘录下来作答即可。答案 大林穷远;名利之诱人也如此!参考译文我和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共十七人,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东林寺和西林寺,到达化城寺,在山顶憩息片刻,登上香炉峰,(夜晚)留宿在大林寺。大林寺地处偏远,很少有人来。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寺中只有用木板搭盖的房屋和木质的器具,里面的僧人都是海东人。(因为)山势很高,离地面很远,节气比山下来得晚。这时候正是初夏,这里却好像是正月、二月的天气,山里的桃花才刚刚开放,山涧中的草还短;人情风俗、物产节气,和平地村落不同。刚来时(只觉)恍惚,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因此随口吟出一首绝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接着浏览四周墙壁,看见郎中萧存、郎中魏宏简、补阙李渤三人的姓名和诗句。因而和集虚他们感叹说:这儿实在是庐山中的第一(美好)境地。由驿路到山门,还没有半天的路程,自从萧、魏、李到此游览,到现在已经经过二十年了,寂寞冷清没有后来人。唉!名利如此诱惑人!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作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