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我国垃圾污染问题(二).doc

上传人:陈十三 文档编号:12967361 上传时间:2022-06-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垃圾污染问题(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垃圾污染问题(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垃圾污染问题(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我国垃圾污染问题 我国白色污染问题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白色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全社会就消灭“白色公害”已达成了共识,我国作为塑料制品生产消费的大国,治理白色污染刻不容缓,为此在简要描述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释的它的危害性及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希望借此能够逐渐恢复生态环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关键字:白色污染;塑料废物;危害;回收与治理;环境保护 塑料制品轻巧、清洁、便宜、美观、给人类的生活起居带来极大方便,其应用范围涉及农业、社会生活多个方面.但同时随之而来的就是它给环境造成的白色污染,当今面对世界资源的日趋减少,治理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了全社会关

2、注的焦点。 1.简介与现状 白色污染(whitepollution)在学术上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难于降解,以致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的现象。其主要来源于一次性的塑料制品,如发泡的塑料餐盒、器具,食品包装的材料,薄的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由于它们通常呈白色故被形象地称为“白色污染”。一般在其使用后,由于缺少回收利用的价值,而被随意丢弃在环境中,例如风景旅游区周围、道路两侧、农田、湖泊,以及城镇的各个角落,不仅破坏了景观造成了视觉污染,而且因其具有在自然中难以降解的特点,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破坏。 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

3、型材料,具有很多优点,如耐用、防水、质轻,容易被塑制成不同形状,制造成本低等,因此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市场中的增长率高于其它包装材料,19901995年塑料包装材料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9%。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1980年产量仅有19.1万吨,产值30亿元;2021年产量达到401万吨,产值达到680亿元,占包装工业产值2500亿元中的27%。2021年我国人均塑料消费量达到46kg,相比五年前增长一倍多,超过同期40kg的世界人均水平,而到2021年,我国各类塑料废弃物已约占了生活垃圾的13%左右,塑料快餐盒每年废弃量达100亿只之多,重量高达8万吨以上 21

4、 。另一方面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021年,全国农业塑料地膜年销售量118.4万吨,覆盖面积3.5亿亩,预计至2021年,塑料农用地膜需求量将增加到130万吨,覆盖面积可达4亿亩左右。 回顾过去几十年,我国在白色污染问题上也做出了许多努力,从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对农地膜的治理,九十年代初开始了铁路沿线发泡塑料餐盒的治理,。这期间各地相关部门下达有关白色污染治理的文件数量达上百个,如上海市政府于2021年发布的“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饭盒管理暂行办法”,2021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对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执法监督工作的通知(特急)”,而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国务院

5、办公厅于2021年12月31日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它的实施使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减少了三分之二,超市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减少了80%90%,农贸市场等流动市场使用量减少了50%左右。 2.危害及原因分析 在对白色污染有了简要了解之后,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它对环境的危害也是相当大的。 2.1首先它造成的最直接的危害就是视觉污染。 散落在城市、农村、旅游区、水体和道路两旁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废弃的塑料包装物和随处可见的超薄塑料袋,对人们的视觉与情绪有着不良刺激,影响市容。 2.2塑料的难降解性使其对环境的危害十分严重。 由于塑料的分子量及分子间的聚合力大,呈网状结构,造成大自然天然

6、的分解力无力分解和断裂塑料的分子结构,在废旧塑料进入环境后,由于其难降解性,就会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它混在土壤中,会堵塞土壤之间的空隙使重力水向下移动缓慢甚至隔绝了重力水的渗透,土壤会因此变得干涸,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其次塑料制品质地轻,容易随风飘落散落各处,与牧草混在一起,漂浮在河流湖泊等表面上,易被牛、羊及各种水生生物误吃,引起消化道疾病,严重甚至会导致死亡。 2.3侵占过多的土地。 塑料制品形成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由于塑料膜质轻、体积大,需要进行大面积的填埋,随着填埋数量的增加,就会降低填埋场地对后续垃圾处理的能力,并且填埋废品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很

7、容易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及周围环境。此外,随着填埋场地面积逐渐增大,占用了越来越多的有限土地资源,城市无法堆积的生活垃圾开始想郊区转移,侵占了大量农田。 2.4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经济损失很大。 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塑料制品的产量达5781.8万吨,同比增长8.99%,由于制造塑料的原料主要是石油,我国仅生产塑料袋一年消耗石油达500万吨,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而这种浪费不仅体现在生产方面,在处理方面也同样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我国每年因包装废物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40多亿元,未回收利用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损失每年高达100亿元之多2.5对人类生活有极大的不良影响。 白

8、色垃圾普遍具有可燃性,在堆放时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的火灾事故,造成重大损失。而在将其进行焚烧处理时,如果技术不当,还会产生大量氯离子,二恶英等有害气体,可引起皮肤痊疮、头痛失聪、失眠,免疫功能下降,并可能导致心力衰竭,不育症、癌症等严重病症。另一方面白色垃圾还会成为有害生物的巢穴,为鼠类、蚊蝇及细菌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容易产生传染病。 3.解决对策 3.1从自愿的角度,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尽可能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要知道治理“白色污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了,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进行宣传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传播作用,让人们了解

9、污染的严重性,如一次性塑料制品对身体的潜在不良影响以及给后代带来的危害。通过各种志愿活动使人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从根本而不是强制地要求其自觉做到避免使用塑料袋,不随手乱扔垃圾。 3.2从强制的角度,尽快制定有关白色污染的法律,规范个人企业行为。 国家应加快制定相关法律的步伐,建立健全对白色污染的监控管理处罚机制,明确规定各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做到赏罚分明,对不自行回收又不交纳费用的,严厉处罚,扶持使用绿色包装材料的生产企业。例如我国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要求从2021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 3 。使用厚度小于0.025mm的塑料。 3.3依靠科学进步,研究开

10、发新材料新工艺,寻找可行的替代品。 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不仅要从生产和使用的层面着手,还要从根本上解决即解决塑料的难降解的问题。大力研发绿色可降解塑料,要求被废弃后,破坏其网状的化学结构,使高分子分解成较小分子,能被自然环境分解。目前可降解塑料有以下几类: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光/生物降解塑料,水降解塑料,可控光生物降解塑料等4 。 3.4分类回收塑料垃圾,实现再利用。 要做到这点即是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应该制定有关塑料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的规定,这不仅能保护环境还能产生相当大的的经济效益。相关专家指出:每回收利用1吨废旧塑料,可节约自然资源120吨,节约标准煤1.4吨,减少垃圾近10吨

11、5。面临现有资源的日益减少,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严重情况,各国都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对可再生资源和废弃材料的开发利用,在这方面作为比较杰出当属日本,提出了循环经济立国,并制定了相应的资源循环利用法。 4.结束语 总之,白色污染不仅严重危害各类动物和人类的生存,还会破坏生态系统。随着它的不良影响日益凸显,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政府应加快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推行,鼓励采用绿色包装等。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白色污染的治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实现。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应采取积极态度,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少使用一次性餐

12、具和塑料袋,购物随身携带环保塑料袋,分类处理生活垃圾,积少成多积小成大,终有一天白色污染将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1蔡明池.塑料包装材料行业状况分析j.中国包装,2021,1:352杜建雄.刍议中国白色污染及防治对策j.社科纵横(socialsciencesreview),2021,28(12):50-513付宜飞,张钦帅.白色污染的危害与现状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1,31(3):112-1134李芳蓉,刘凤霞.绿色化治理白色污染,加快生态文明建设j.甘肃高师学报,2021,18(5):66-705李芳蓉,童丹.白色污染的危害及其绿色化治理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21,29(3):39-44第 7 页 共 7 页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