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诚信道德论文一、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大学的教育应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习) 。由中学教育到大学是人生承前启后的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他们开始独立生活,独立处事,而他们对于信用认识不清,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还没有独立科学的判断决策能力,很容易被误导,同时大学生涉世不深,还没有通过生活的经历、阅历来体验道德素养对一个人的生存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对道德失范所带来的后果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有些学生看似“不拘小节”,却反映了诚信意识淡薄:到图书馆借书,拖了一两个月不还;做实验,把实际数据“调整”成自己所需理想状态的数据。写论文,上网下载几段,拼凑而成;考试作弊,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
2、丈,作弊与反作弊,激战正酣,永无休止。而一些求职者也从一开始就抱着不正当的心态出发,为达到目的更是不择手段,三假(假学历、假证件、假人)现象不断,此种现象严重搅乱职场风气,造成人与人之间极端不信任,给双方带来莫大的损害。调查显示仅今年上半年,某市第二中级法院已接连受理 6 起大学毕业生劳动争议案,其中大部分是因为大学生提前解除合同引起的,而且涉讼人员主要是外地留城大学毕业生,原本签约的目的就是急于寻找工作,先解决户口问题。一旦有了更好的归宿,就义无反顾地与老东家分手。1999 年推行的国家助学贷款,旨在帮助贫困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此项活动却遭遇了“信用”瓶颈。据教育部门统计,1999 年至
3、 2001 年全省 57 所高等学校开展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4.5 万名贫困大学生获得了 2.76 亿助学贷款。然而据统计,有将近 20%的学生在获得贷款后没有考虑还款的事情。而且每季度都有学生拖欠贷款利息,大学生信用贷款的风险前兆大大牵制了银行的积极性。国家助学贷款是以对大学生的充分信任为前提,是一种依靠人们的信用为“担保 “而发放的贷款,将成为大学生跨入社会的第一份信用记录。遵循“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的习惯原则。而现在国家助学贷款推行难,关键就在于大学生的信用状况不能让银行放心。如果大学生的信用问题得不到解决,状况得不到改善势必影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健康持续贯彻执行,诚实守信,这是市场经
4、济社会对公民的最基本要求。二、大学生的失信原因诚实守信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但到今天,这一向被奉为经典的传统道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令人遗憾的是,在高等学府亦有不诚信的现象,并且有不断滋生蔓延的趋势。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呢?社会大环境直接引诱和影响了大学生的不诚信。人是社会的人,大学生亦是社会中的群体,同样受社会各种思潮和现象的影响。俗语:入鲍鱼之室,久闻而不知其臭。社会的腥臭之味、不文明之事,久而久之自然会影响某些人,从而被有些大学生所接受。在经济生活中,虚假广告让人眼花缭乱,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还有企业之间的三角债、经营者之间的拖欠赖帐、经营者
5、与国家之间的偷税漏税,走私骗汇。在法制领域,没有信用评估体系、没有失信惩罚机制,没有立法规范实施,立法、司法、执法没有很好统一。在政治领域诚信的缺失既表现在领导的决策及实施过程,也体现在党政机关及公务员思想和作风上。在工作中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欺骗和弄虚作假,诸如“政绩工程”、 “升迁工程”、 “数字出官”屡见不鲜。社会不诚信现象如此泛滥,即使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难免不受其影响,也许遵循诚信法则行事的人并不能得到太多的实惠,相反那些处处行事与诚信相悖的人常常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古语是不是也在有些无可奈何地告诉我们,对待那些不讲诚信的人,一时还真难找到有效
6、的办法;甚至还有人列举李宗吾厚黑学中的例子来加以佐证。一时之间,在现代社会之中坚守诚信未必符合当前的时代精神之类的论调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的上风。诚信虽然在观念上得到尊重,但是在现实中却没有明显的约束力。家庭和学校教育中一贯忽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强调的是智育,即获得高的分数,进入好的学校。而忽视学生的德育,认为此类东西对于我们培养的人才来讲可以缓行。殊不知,人才,得是先做人,后成才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不能起到子女的榜样。有的家长教孩子要勤奋学习,不要贪玩,自己却夜夜扑在麻将桌上玩;有的家长教孩子要文明,不要吵架、斗殴,而他们夫妻之间却打骂不断;有
7、的家长教孩子要诚实、不要弄虚作假,而他们自己却常常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弄虚作假的丑事如此的家教之下的孩子能讲诚信吗?从深层次上来说这是家长教育理念的缺失,对做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漠视,对现实不良现象的趋从代替了对价值理念的引导。再看学校教育,把追求高的升学率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而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即使是在德育教育上,也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负责,而无视学生对自己负责;注重受教育者对社会的绝对服从,而无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培养,道德认识、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不能很好的协调起来。对受教育者只是一味的讲大道理,而忽视学生的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又如何让学生形成诚信的品格呢
8、?教育作假更是最大的不诚信!比如最近,有些民办高校为了招揽生源,就使了不少野招、狠招,原本不具备办学条件的,硬要大肆招生;明明是普通教师授课,却说是“聘请经验丰富的教授执教”,有的专业因为实际招生太少开不了课,就干脆劝学生转到别的专业去,结果不少学生入学后大呼上当,纷纷要求退学退款。这开学刚一个来月,到消协告状的就已经破了纪录。责任意识的淡薄、反思能力的缺失是大学生不诚信的内因。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貌一新与黑暗面、小事与大事之间的关系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同时由于他们缺乏理性思辩和分析选择能力,也容易使他们将观察了解的一些社会消极
9、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误导他们失去诚信观念,甚至出现与公民道德规范相背离的行为规范,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的要求高而多,而对自己的要求低而少,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教育:体贴入心向学子灌输诚信之德,是古往今来的德育主题之一。先前,在忠、孝、仁、义、礼、智、信中,诚信交叉渗透到各方面:诚信于君为忠,诚信于父为孝,诚信于友为义,诚信于民为仁,诚信于尊为礼,诚信于交为智千百年来,这一切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都是突出了再突出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到
10、底有多少人相信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和事业之基?荆轲最守诚信,成了争霸的牺牲品;岳飞最守诚信,成了冤鬼;于谦最守诚信,获罪而死愈是诚信,人生之途愈是不妙,皆为世人所知。可是,人们在接受关于诚信的道德教育时,没有人说自己不恪守诚信,只是怎样做,在“见机行事”中就“灵活”了。面对历史和社会,人们对诚信的选择有多大的保留啊,道德教育远离历史社会只是让人们选择,是多么苍白而无力啊!你再看 50 至 70 年代,胡风最守诚信,做冤囚 20 多处;彭德怀最守诚信,迭身于庐山;张志新最守诚信,断喉无以言其信如今在商海和宦海讲诚信,多是走“傻栽”之路,说“ 老实人不吃亏 ”,信之者有几?远离这一切,空谈选择诚信,
11、这样的道德教育岂不虚浮可怜!这样说,并不是不要诚信,而是认为诚信是中国社会的稀缺资源,犹如万古沙漠,早该绿化了。问题是,在一个有着几千年下信上不信、民信官不信、卑信尊不信、贱信贵不信历史传统的社会里,道学家式的空洞的诚信说教即使是没有愚民之嫌,也必然流于形式,让人感到不是受教育而是当成一种社会人生的应付,这样的教育,最容易造就应付社会的双重人格。不然的话,按照说教中的道德面对社会,往往碰得头破血流,不少刚走出校园的学生都有这种体会。如果我们只是这样简单地进行道德教育,无异于不给孩子照明工具而让孩子去走险象环生的夜路,忍心吗?德教者自己说的那一套是不是都在照着做?有没有双重人格?如果有可愧之处的
12、话,那为什么还要空洞地说教他人?真诚的诚信教育,就不应该把起点放在要不要诚信上,而应该让学生思考:怎样建立诚信,使社会多些诚信。这是个实践性思考,思考空间就大得多了:诚信为什么稀缺?奉守诚信为什么碰壁?我们这个社会应如何办?于是,尽管学生视野有限,但历史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层面都将在其不知不觉中涉及了。这个思考,就是在追求诚信,坚持诚信,而且是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设计诚信社会,培养的是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培养的是道德的自觉。 管理:法不容情虽然非诚信行为不为道德所赞成,但如何制止这种行为,杜绝其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显然不能光靠舆论指导。试想:在诚信已被道德家们提倡了数千年后的今天,仍然存在不诚信的
13、行为。本身已说明舆论倡导力量的软弱性。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所说:在今天中国诚信传统沦丧,失信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的情况下,全社会应当行动起来重建信用体系。这是厉先生理性思考的结果,体系和法制规范,与宣传教育结合,成效应该更加明显。一个失信惩罚机制,对人们的约束,绝对不仅仅是道德方面,也绝对不是文化层面的东西,它应该有一个实质性的打击和惩罚。比如针对助学贷款到期不还,恶意拖欠的现象,研究和建立我国个人信用资信登记系统。同时将建立学生个人信用档案,逐步实现系统内联网,并与教育部门的全国学籍网连接,收集学生的助学贷款违约信息,以学校为单位定期对外公布违约学生的名单,加强对借款学生的监督与制约。待
14、准备工作完成后,将组织各商业银行收集助学贷款违约学生名单,会同教育部在全国性刊物或媒体上公布。在经济发达法制健全的社会,个人信用在银行的地位甚至比其他抵押物更加重要,就如同一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比如,在美国,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会保障号码。国家专门设置连网电脑记录这些资料,每个人的收入、纳税情况,特别是与银行的交往记录都可以在这里查到。银行就是根据这些个人信息来决定是否提供贷款及贷款额度的多少。可以说,每个人的“信用”是其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第二张身份证” 。因此,大多数人为了使自己的信用更值钱,都会十分珍惜和维护自己的信用,以免被列入银行的黑名单,影响今后的生活。在校园中积极拓展诚信监察渠道,如
15、建立公示制度、申请和听证制度以及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和建立举报奖励制等。使应当做什么、不应当作什么与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规范、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人们良好“诚信“ 观念和学术道德的形成;另外采取各种措施,治理考试作弊现象。加强考前教育,强化“诚信“意识。严格考场纪律。与此同时,选择一些有条件的班级,实施无人监考。在学校积极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得益,不讲诚信不得益”的校园氛围。榜样,真实可信礼记大学谓:诚于中,而形于外。诚信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平平常常的身边小事。 “争做诚信青年,成就道德公民”是时代的要求。 “选择诚信、崇尚诚信、坚守诚信
16、 ”的思想,应该在校园中受到推崇。在学校的学生工作中,以学生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实践诚信。广大干部、教师在“诚信 “教育中,要做表率和楷模,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加强道德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言必信、行必果” ,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学生,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有信用者荣,无信用者耻”、 “有信用走遍天下,无信用寸步难行”、 “存信誉就是存钱” 的社会道德观。环境:由微入著现在国家鼓励人们信贷消费,随着我国“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的建立,信贷消费必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大学生更新消
17、费观念,比如,贷款上学,就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但前提是必须遵守信用,在发达国家每个人都有一个终生的社会安全号,每个人都有一份由资信公司做出的信用报告,任何有需要的机构和个人都可以付费查询这份报告。而一旦有不良信用记录,就会造成当事人贷款、做生意,甚至租房、找工作上的极大困难。大学生在今后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要时时与信用打交道,如,住房贷款、消费品贷款、创业贷款、各种信用卡透支消费等。如不守信用将寸步难行。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健康地“消费 “自己的信用,积极投身于加强国民信用观念的活动中,身体力行,事事讲信用,时时守信用,推动社会树立诚信观念,推进社会建立信用体系,做一代有为青年,在中国社会信用化的进程中尽我们光荣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诚信教育必须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一课。应该让学生明白,信用既是市场经济准则,又是个人道德水平的一个标志。大学生作为今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个体,必须树立信用意识,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一个没有信用的人,是不受人欢迎、也不会有大的发展的。大学生在获得专业毕业证的同时,更应得道德通行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