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递推关系求常见递推数列的通项 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 王耀 (江苏 215006) 笔者听过一节关于求递推数列通项公式的公开课,整节课内容充实,生成丰实,选用了高考或者竞赛 试题作为例题,展现的解法可谓“百花齐放” ,其中许多解法极富技巧性. 然而,笔者课后一直在思考这节 课上的例题和习题能否避用那些技巧性的方法,即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 事实上,笔者也发现一 部分学生还是缺乏技巧经验,产生思维障碍.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常规转化思维培养,按部就班地去 探求通式通法,才能使高中数学的教与学更具实践性和有效性. 一、递推数列的通项 本文中,笔者主要基于递推数列的递推关系式,分析其通
2、项公式的解法. 首先,所谓“递推数列” :即 由一个数列的连续若干项之间的关系所确定的数列. 解决递推数列的核心问题就是求递推数列的通项公 式,这个问题也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笔者认为,如果将递推关系式中的项数 n用 1 n 替换,即多 进行一次迭代的话,有可能得到数列中的某些项的关系. 其次,从教材出发,以苏教版为例,课本中只涉及到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它们通项 的方法统称为迭代法,其中:在求等差数列通项时称为累加法,在求等比数列通项时称为累积(乘)法. 那 么,对于一般的递推数列而言,要求出其通项,势必意味着要将其转化为新的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从而 可利用累加法或累积法这
3、两种基本方法. 文中针对几种常见的递推数列,求其通项的具体分析方法及其例题赏析如下: 类型 1: 1nn aq af n ,其中 q R且 0 q , 0 fn . 1.1 当 1 q 时, 1nn aaf n ,则由累加法可得 1 1 1 n n i aa fi . 1.2 当 1 q 时, 1nn aaf n ,由递推关系式: 21 1 nn aaf n ,可得 2 1 nn aaf nf n . 由累加法得: 1/2 1 1 2/2 2 1 22 1 21 2 n i n n i af i f in a af if in , 为奇数 , 为偶数 ; 特别地:当 fnk nd (其中 d
4、为常数,下同)时, 1 2 2, 2, n akn n a akn n 为大于1的奇数为偶数 . 1.3 当 1 q , fnd 时, 1nn aq ad ,有递推关系式: 21 nn aq ad ,则 211 nnnn aaq aa , 令 1 nnn baa ,有 1nn bq b , 1 1 n n bb q ,即可转化为 1 12 1 () n nn aaaa q ,即类型 1.1,通过计算得: 1 11 11 1 111 n nn n dq dd aa q aq qqq ,即: 1 1 11 n n dd aaq qq ,则数列 1 n d a q 是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 此法通
5、常被称为“待定系数法” ,即令: 1 + nn aq a ,得 1 d = q ,从而数列 n a+ 为等比数列. 1.4 当 1 q , fnk nd (k 为常数)时, 1nn aq ak nd ,有递推关系式: 21 nn aq ak n kd ,则 211 nnnn aaq aa + k,令 1 nnn baa ,则 1nn bq bk ,从而转化成上面类型 1.3的递推关系式. 1.5 当 fnk nd 时, 1nn aq af n ,假设 nnn bat , 111 nnn bat ,则当 1nn bbg n 时,有 1 1 1 nn n g n aa tt ,此时对比递推关系式
6、1nn aq af n ,不难发现只要取 1 t q 即可构造新的递推数列. 即若等式两边同除以 1 n q 得: 1 11 nn nnn f n aa qqq ,令 1 1 n n n a b q 后可转化为 1 1 nn n f n bb q ,即类型 1.1 的形式, 从而可求出数列 1 1 1 n n n i i fi a aq qq . 例 1 (1) 已知数列 n a 满足: 1 1 a , 1 21 nn aa ,则 n a _ 解: 1 21 21 22 nn nn aa aa , 211 () 2 nnnn aa aa , 令 1 nnn baa ,则 1 2 nn b b
7、, 1 2 b , 2 n n b ,即 1 1 2 n nn aa ,由累加法可知: 21 n n a . (2) 已知数列 a n满足: 1 4 a , 1 23 n nn aa + ,求 n a 解: 1 23 n nn aa , 11 1 1 1 2 2 222 33 2 2 n n n nnn n+ n+ n aaa ,令 2 n n n b a ,则 1 13 22 n nn bb , 由累加法得 31 22 n n b ,因此 1 23 nn n a . 评析: 这时, 也有学生提出用待定系数法构造新的递推数列, 即令 1 1 32 3 nn nn aa , 得 1 , 此题可行
8、. 但是,笔者也发现一个问题,此法对于这种递推结构的数列都适用吗?不难看出,如果将本题 稍作修改为 1 33 n nn a a + , 那么 1 1 33 3 nn nn aa , 展开后将会出现矛盾. 因此, 对于 1 n nn a p a r + ( p、 r为非零常数)的递推数列,当pr 时,待定系数法才能适用,即令 1 1 nn nn arp ar . (3) 已知数列 a n满足: 1 1 a , 1 32 nn aan ,求 n a 解: 1 21 32 321 nn nn a a n a + an , 211 (32 ) nnnn aaaa . 令 1 nnn baa ,则 1
9、32 nn bb ,易知 1 31 n n b ,则有 1 1 31 n nn aa ,由累加法得到: 1 31 2 n n an . (4) 2012 全国卷 16 数列 n a 满足: 1 () 121 n nn aan ,则 n a 前 60 项的和为_ 解:由题设知 1 1 21 (1 ) ( 1 1) 2 1 2 n nn n nn aa aa n n ,则当 n为奇数时, 1 21 2 21 1 nn nn n aa aan ,有 2 2 nn aa ; 当 n 为偶数时, 1 21 2 21 1 nn nn n aa aan ,有 2 4 nn aan . 则由前 60 项中分别
10、含有 15 对奇数项和偶数项,得 60 25 81 5 15 2 4 2 6 58 30 4 1830 2 S= . 改编:若本题中,补充一个条件 1 1 a 的话,则当 n为奇数时,由 2 2 nn aa ,可知 1 1 n aa ; 当 n 为偶数时, 2 4 nn aan ,可知 42 42 nn aan ,则 4 8 nn aa , 4 2 28 2 6 4 n n an , 那么 22 n an ;则 60 21 1 8 30 30 1830 2 S 评析:此题作为全国高考题,而且没有给出数列的首项,无法进行归纳猜想. 因此,解题思维的出发 点只能寄托在(1 ) n 上,即对 n 分
11、奇偶数进行讨论,然后再对其转化为数列中奇数项、偶数项的关系,从而 解决问题. 这种解法有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其中的 “石头”就是平时学习中的基本数学思维. 类型 2: 1 nn a a f n ,其中 () 0 fn . 2.1 当 fnd 时, 1 nn aad ,由递推关系式: 21 nn aa d ,可知 2nn aa ,即 n a 是周期为 2 的周期数 列,同时 1 1 n an a d n a ,为 奇 数 , 为偶数 . 2.2 当 fnd 时, 1 nn aafn ,由递推关系式: 21 1 nn aa fn ,可得 2 1 n n fn a af n ,则由累乘法 得到
12、: 1/2 1 1 2/2 2 1 2 21 21 2 n i n n i fi an fi a fi an fi , 为奇数, 为偶数. 例 2 (1) 已知数列 n a 满足: 1 1 a , 1 3 nn aa ,求 n a 解: 1 21 3 3 nn nn aa aa ,则 2 1 n n a a ;又 1 1 a , 2 3 a ,则 1 3 n n a n , , 为奇数 为偶数 . (2) 已知数列 a n满足: 1 1 a , 1 3 n nn aa ,求 n a 解: 1 1 21 3 3 n nn n nn aa aa , 则 2 3 n n a a ; 又 1 1 a
13、, 2 3 a , 求得 2 3 k k a , 1 21 3 k k a , 即: 1 2 2 3 3 n n n n a n , , 为奇数 为偶数 . 类型 3: 1nn aaf n 或者 1 n n a f n a ,其中 1 0 a , () 0 fn . 3.1 当 fnq 时,即 1 n n a q a ,则数列 n a 为等比数列, 1 1 n n aa q . 3.2 当 fnq 时,即 1 n n a f n a ,由累积法得: 1 1 1 n n i aa fi . 例 3 (1) 已知数列 a n满足: 1 2 a , 1 2 nn nan a ,则 n a _ 解:
14、1 2 nn nan a , 1 2 n n a n an , 则: 1 2 11 2 nn nn aa a n aa an 12 1 nn nn 3 1 n n 321 543 2 21 nn , 即 1 4 (1 )2 n a nn , 1 2 a ; 4 (1 ) n a nn . (2) 2012 年江苏卷 20 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两个数列 n a 和 n b 满足: 1 22 nn n nn ab a ab , * n N ( ) 设 1 2 n n n b b a , * n N ,且 n a 是等比数列,求 1 a 和 1 b 的值 解: n a 是等比数列,设 1 1 n n
15、aa q 0 q ,则由 1 2 n n n b b a 可知: 1 1 1 2 n n n b b aq , 2 1 1 2 n n n b b aq , 2 11 2 b ba ,由累乘法可得 1 1 2 2 1 2 n n n bb aq . 下面将 n b 代入关系式 1 22 nn n nn ab a ab 中,化简得: 2 1 21 221 1 11 1 11 1 3 1 2 1 2 2 1 212 n n nn nn nn n nn n b aq b b aq q aq , 当 0,1 q 时,上面 式左边的值趋近于 0,右边的值趋近于正无穷大,所以矛盾; 当 1, q 时,上面
16、 式左边的值趋近于正无穷大,右边的值趋近于 1,所以矛盾; 综上,有且仅有 1 q , 1 n aa ( 其中 1 a 为常数). 则有: 1 1 22 1 1 1 2 n n n n ab a ab b b a ,化简得: 22 2 1111 1 121 0 2 nn abba , 当 1 a =1 时, 1 0 n b (舍); 当 1 a 1 时, 24 11 1 2 1 22 2 1 n aa b a ; 由于 1 a 为常数,则可知 1 n bc ( c为常数),那么 n b 也是公比为 1 的等比数列,即: 1 2 1 a ,所以有 11 2 ab . 评析:本例题所展示的解法主要
17、来源于对递推数列结构的深刻理解与应用,很自然地得到数列 n b 的 递推关系式,从而可求该数列的通项,最后都转化为 1 a 、 1 b 、 q的表达式;再结合数列的本质,即数列是 一类特殊的函数,类似指数函数,于是只要对底数 q进行分类讨论即可. 作为高考的压轴题,对比参考答 案的解法,本解法优点在于解题思维的起点更低,思路严谨,容易上手,只是计算量较大,需要扎实的计 算基本功. 类型 4: 1 + + n n n pa q ar a ,其中pqr ,为常数 . 4.1 当 0 p , 0 q 时, 1 + n n n pa a ar , 两边取倒数则可转化为: 1 1 11 nn r ap
18、ap , 令 1 n n b a , 即 1 1 nn r bb pp , 因此,当pr 时, 1 1 n n bb p ,则 1 1 1 n ap a pna ; 当pr 时,由类型 1.4 得 1 1 11 1 n n r b arpp pr ,从而可得 n a 的通项公式. 本质上, 若数列 n a 满足 11 0 nn n n a a pa qa , 则等式两边同除以 1 nn aa 即可转化为: 1 1 nn qp aa 的形式,从而化为类型 1 的问题. 4.2 当 0 q 时, 0 pr 时,则 1 nn aaq ,即类型 2.1, 1 1 n an a q n a ,为 奇 数
19、 ,为 偶 数 . 4.3 当 0 pq 时,由 1 + + n n n pa q ar a ,若令 nn ba ,使得 1 1 1 n n n pb b br 即可转化为类型 4.1,化简后得到: 11 1 1 1 n n n papr a ar ,即有: 1 1 11 rr pp prq ,从而 2 0 pr q . 其中: 当 2 40 pr q ,即 0 q 时,方程 存在实根 ,从而可得数列 n b 和 n a 的通项公式. 当 2 40 pr q ,即 0 q 时,方程 存在虚数根 ,此处不再深入. 事实上,上述问题即为求满足递推关系式 11 0 nn n n aa p a r a
20、q 0 r 的数列 n a 的通项公式问题,则可以采用待定系数法将该问题转化为 11 11 0 nnnn a a pa qa ,展开后即可得到 待定的系数,即转化为类型 4.1 的问题. 例 4(1)已知数列 a n满足: 1 1 a , 1 2 31n n n a a a ,求 n a 解: 1 31 13 1 22 2 n nnn a aaa ,令 1 n n b a ,则 1 13 22 nn bb ,从而有 2 1 3 2 n n b 2 n , 2 2 2 32 1 n n n a . (2)已知数列a n 满足: 1 1 a , 11 232 0 nn n n aa a a ,求
21、n a 解:令 11 nnnn aaq ar a ,即有: 2 1 2 3 2 1 r q qr ,解得 1 ; 即 11 () () 21 1 1 1 nnnn a a a a ,令 1 nn ba ,则 11 2 nn n n bb b b , 1 11 2 nn bb , 即数列 1 1 n a 是首项为 1 2 ,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解得 143 2 n n b ,从而 54 43 n n a n . 类型5: 1 2 + nnn pa aq a r (其中 p,q 为常数) . 5.1 当 0 r 时,含有三项的数列递推关系式,首要问题是能否转化为两项递推的形式,易知在等式两边同
22、 除以 n a ,即有: 2 11 nn nn aa pq aa ,令 1 n n n a b a ,则 1 1 n n pq b b ,即符合类型 4.3 的形式,下略. 或者, 也可以采用如下形式的待定系数法: 111 2 + nnn n aap aa , 此时 11 1 2 + n nn pap aa , 因此 1 1 pp qp , 则数列 1 + nn aa 为等比数列,从而有 1 + nn aaf n ,符合类型 1 的形式,下略. 5.2 当 0 r 时, 类比 5.1 中第二种转化策略, 可设 11 1 211 + nnn n aaqp aaq , 因此 1 1 11 1 pp
23、 qp rqp , 则有 1 + nn aag n ,符合类型 1 的形式,下略. 例 5 (1) 数列 n a 中, 1 1 a , 2 2 a , 21 21 0 33 nnn aaa ,求数列 n a 的通项公式. 解:令 1 nn n ba a ,则当 211 nnnn aaq aa 时,有 1nn bq b ,因此有 2 3 1 3 q q , 解得 1 1 3 q 或 1 3 1 q , 则 1 12 1 n nn aaaa q ,即 1 12 1 n nn aaaa q ,根据类型 1.5 有 1 1 12 2 n nn nn aa q , 由累加法得到: 11 22 nn n
24、q a+q qq ,将 和 q分别代入得到: 1 11 73 43 n n a . (2) 斐波那契(Fibonacci)数列 设数列 n a 中, 12 1 aa , 12 nnn aaa 3 n ,求 n a . 解:令 112 nn nn aaq aa ,则 12 nnn aqaq a ,由此可知 1 1 q q ,此方程组的解为 51 2 51 2 q 或 15 2 15 2 q ; 则由上可知 21 121 nn nn aaaa qq ,根据类型 1.5 有 1 1 1 1 n nn nn aa q ,再由累加法得到: 11 n n n a qq qq 1 1 n q q ,于是,将
25、两组解 和 q分别代入到上式中都有: 515 15 52 2 nn n a . 评析:本例题中,给出了斐波那契数列的初等解法,运用数学转化思维,可以一般地求出斐波那契数 列的通项公式,同时该解法尽量避免适用一些非常规的解题技巧,只要按照既定的合理方法,执行严格的 数学推导过程,将会实现合理的结果. 因此,淡化解题技巧,强化解题思维,从而能逐渐淡化学生对数学 的畏惧心理,强化自主独立探究数学的自信心. 二、总结与反思 本文中,基于一节公开课的教学案以及课堂的具体反馈信息,给笔者以触动并带来相关的思考,从而 总结出本文的一些结果,主要体现在数学转化思维方面,即如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 在具体的
26、前期 思考和操作过程中,笔者曾经尝试去“一题多解” ,然后去寻找多解中的交集,最终化为“多题一解” ,即 将递推关系式进行下一次迭代后,找出其某些项之间的具体关系;如果无法得到某种联系,那么将考虑将 递推关系式转化为常见的更加一般的递推形式. 笔者在进行教学中数学思维引导预设时,主要立足于常规思维,即推崇数学思维的“自然化” ,这也 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师生之间数学思维交流的障碍最低化,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根”和 “源” ,从而对于理解数学学科的本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合本文,不难发现,如果教师能够善于训练 学生的转化思维“常规化” ,那么,学生将会自然而然地发现解题中用到的那
27、些所谓“技巧” ,只不过是常规转化思维下的“副产品”而已,更何况有些技巧性的方法还隐含着潜在的“漏洞”. 正因为如此,文中 还给出几种不同形式的待定系数法产生的根源,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那样去构造,从而自己学会去总结如何 构造. 因此,惟有教师“胸有成竹” ,学生方能追根溯源.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将新课程理念贯穿于教学设计中,那样教师的教 法才更接“地气” ,通过教师创设的合理情境,学生方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也就 能进行主动地探究并发现问题本质. 为此,教者要注重对数学概念等基础知识的分析以及对解题思维的研 究,勤思考,多总结,更重要的是要尝试多换位思考并进行合理总结,即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层次去思考如 何分析问题,归纳问题;也正是这种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的实施,教学才会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