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2021年我国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尤其对于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浪费现象严重、对水利灌溉依赖性强的我国来说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华图教研中心的老师认为,水利设施建设问题很可能成为今年公务员考试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与我国目前快速的经济发展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
2、水利设施建设仍成为瓶颈性制约因素,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水利设施投入不足。 第二,节水灌溉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第三,山区水利发展滞后。尤其像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等地区水资源贫乏、又不具备修建骨干水利工程的条件,等等。 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原因主要有。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不佳,水费计收难,管护缺乏,等等。 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措施 第一,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提高防汛抗旱
3、应急能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第二,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 第三,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 第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第五,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第六,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落实
4、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推进依法治水;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必然选择。十七届五中全会四大关键词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形势,指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未来五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2021年国考招考公告和大纲公布时间与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同步,这绝非巧合,此次国考申论主题肯定会反映此次会
5、议所涉及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动向。 关键词一:转型 对于中国而言,2021年非同寻常,在“十一五”收官之际,“十二五”即将开启。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五大坚持,这意味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成为我国政府现阶段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 全会公报中叶没有出现gdp的指标,而是说长期平稳较快的发展。这意味着,在下一步经济发展中要兼顾增长和稳定两个
6、方面,这正是十二五与十一五规划的最大区别。此次政策的制定,考虑的是效果,而不是速度,这是此次全会公报中最大的亮点。这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9月16日在北京举办apec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致开幕词时提到“包容性增长”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和胡锦涛近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一脉相承,意指不能单纯发展经济,而需要全面均衡发展,才 能使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 2021年的国考申论主题是“怒江水电开发”、2021年国考申论的主题是“产业结构转型和粮食安全”、2021年国考申论的主题是“海洋的开发与保护”,三次国考的题材都涉及到了经济方面,可以说经济建设是国考题材选择的最
7、大热门,不排除2021年国考申论仍以经济建设为主题的可能性。 关键词二:民生 民生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收入分配问题、劳动就业问题、社会管理问题 都一一作了解答。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再次被提出,现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大格局正在确立,但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农民工市民化、城乡二元体制都归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近年来,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分配关系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状况,城乡之间、地区之间
8、、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的趋势。此次全会公报中指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 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意味着政府未来将会花大力气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从近10年的国考申论主题来看,仅200 1、2021和2021年考察过三次民生类题材,但均不单单是涉及社会领域的问题,往往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2021年关于居民收入差距、高房价问题、城市交通大拥堵等常见诸报端,并引发了全社会大讨论。2021年国考申论主题极有可能以民生问题为 题材,考察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 关键词三:文化产业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物质财富有了很大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强烈,文化产业在
9、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被看成是金融危机期间的“第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明确了政 府未来要加大力度发展文化,积极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既能进一步带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效益,也能带来调整结构、提振产业、拉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经济效益。虽然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速2
10、0%以上。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通常在8%以上, 而我国大陆只有4%,文化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从2021年开始,国考申论中只出现过一次以文化为题材,即2021年的“网络监管”。虽然考察次数少,但这正说明了未来国考申论考察文化建设题材的可能性很大。考生要多关注文化建设方面的问 题,做好准备。 关键词四:环境 近年来,我国连续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发生自然灾害,背后的深层原因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
11、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 能力”,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都会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之一。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命题人的青睐,这与科学发展观成为党和政府执政根本理念是密切相关的。2021年国考申论以“海洋的开发与保护”为题材、浙江申论以“低碳经济”为题材,这体现了环境保护往往是与发展经济联系在一起。2021年的国考申论可能是复合题材,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结合 起来命题是一大热门。 十七届五中全会是2021国考前最重要的一次会议,考生务必深刻理解会议精神,以期在考生中 灵活运用相关政策。 突发性公共事件 国家公务员考试中
12、政治、民生都是申论考试的重点选题方向。恰值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集体上访、突发性群体事件、西南大旱、玉树地震等关乎公共安全的自然事故频繁发生,警示着高风险时期的来临。党和政府如何处理此类事件关乎着党和政府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对近年来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总结了其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对 策。 一、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 自然灾难无法避免,但社会矛盾可以规避。事实上,回顾近年来社会突发事件,可以将它们的根 本原因归纳为社会利益和利益分配的不对称。具体可分为两大方面: 首当其冲的是伴随着群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老百姓有着更多的利益诉求,但
13、这种诉求存在梗塞。如,百姓遇到问题时无处倾诉、倾诉了也无人解决的现象时有发生,问题越积越深就演变成了接 二连三的上访现象。 其次,少许管理层面的决策不力、作风不实、漠视群众利益现象也确有存在。例如近期频发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大都是人民群众对管理层人员工作、生活作风的检举,韩峰日记事件、天价烟局长等 事件均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的解决措施 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从多方面入手、多策并举化解矛盾、降低风险。首先,化解矛盾最根本的着眼点在于畅通群众利益诉求通道。要创建公平的博弈平台、拓宽民意表达途径,以此为民众提供便利的诉求渠道。比如针对上访现象,其解决方法不
14、是让基层干部天南地北的追着上访者、盯着上访者,而是要让有权处理问题的行政机关出面调解和落实,并建立高效透明 的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 其次,在矛盾发生之前就必须具备高度的预见力,制定各类风险应急和长期预案,并建立长效机制。如各级党政部门可开展多种形式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样就能将遗留问题抹去,将未来风险预计。即使风险“变现”,也能以未雨绸缪的前期工作为基础迅速行动、化险为夷。需要强调的是,对待那些涉及百姓重大经济利益的问题时,应遵循民主协商的原则,决策透明、信息公开,充分尊重各方利益关系。近期持续热涨的房地产市场在我国密集出台的爱民政策面前也正 在逐渐“退烧”,这正是我国党和
15、政府维护百姓利益的表现。 最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行政、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也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方面。对内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法制宣 传工作,以此引导群众在面对矛盾冲突时选择合法合理的正确方式。 应该看到的是,凡事都具有两面性,频发的社会公共事件不仅仅是一种威胁,其实它也是一种激励,因为近年来的这些矛盾甚至冲突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百姓利益诉求渠道的畅通和我国公民民主权力的深入。矛盾并不可怕,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相信我国必将全面走向和谐、迎来辉煌。湿地生态保护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
16、的摇篮”和“物种的基因库”。然而,从正在进行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普查结果看,已完成调查的6个省份中,北京、吉林和广东的湿地面积在进一步减少,黑龙江、江苏和天津湿地效益和功能还在下降。湿地资源数量的减少,效益的下降,不只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而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一些珍贵动物的栖息、生存和繁殖,严重 影响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湿地危机表现】 第一,湿地面积依然在大幅度地减少;第二,天然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的速度很快;第三,湿地 过度利用带来的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 【湿地破坏的原因】 湿地破坏的主要直接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垦、引水、富营养化、污染、过度捕捞、过度利用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
17、,主要间接原因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加快。而这并非问题的全部,更为根本性的原因当是,湿地保护缺乏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在有限的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中,湿地在土地利 用方式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的地位。 【前进中的一缕曙光】 江西是我国湿地资源大省,湿地资源丰富。在湿地生态建设方面,江西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龙头,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绿 色崛起的新路子。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探索和走出 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表示。 总结反思江西湿地生态建设的经验,启示如下: 一、加强政
18、府职能,提高领导认识。要把湿地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把湿地生态的保护、 开发和建设作为一项基本建设来抓,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充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完善健全机构,明确各自责任。湿地工作牵涉农业、水利、林业、环保、国土等多个政府部门,应由各级林业局牵头成立监测体系和具体实施体系,各个部门做好相应工作,联合共同严格执法。 三、开展湿地普查、调研,做好统一规划工作。详尽的普查是高起点规划的基础,应按广义和狭义湿地分别进行普查,有利于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把湿地保护、湿地地产、污水处理和开发建设 有机结合起来。 四、全民动员,普及学习湿地知识。领导应带头学习,消灭“湿地知识盲”。集中一段时间
19、,采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以及办展览、实地参观等方式全面普及湿地保护、开发和建设知识,做到人人都 有保护湿地的自觉意识。 【重要论述】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好 林草植被和河湖、湿地。 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