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1 南京南京参考观后感 2000 字篇一:南京南京观后感 昨晚看了一部国外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是由历史真实影像资料和当事人访谈构成,许多是当时参与设立难民区的国际人士。今晚于是趁热打铁,去看刚上映不久的南京!南京! , (英文名: city of life and death ,生死之城) ,也是反映南京沦陷后难民区的惊心动魄的。 影片开头是南京失守之初的巷战,接下来是对战俘的屠杀,忍不住让人以为,日军屠杀的不是手无寸铁的战俘,而是负隅抵抗的士兵。之后是在南京的国际人士就难民区与日军的反复交涉,以及日军对难民
2、区的步步紧逼,以奸淫妇女为主,大胆的镜头很多。其中,有一些祥和的场景,如日军士兵的嬉戏,慰安所里的床戏和与日本慰安妇的爱情,接以慰安所里被折腾致死的中国妇女;最后,在黑白的背景下,日军士兵角川放走了两个中国战俘,留下一句“有时候活着比死更艰难”并自杀,影片在两个获生的战俘长长的笑声中结束。用短暂的祥和引出死亡的前兆,用长久的压抑衬托生存的希望,形成鲜明反比,辅以节奏的张弛交替,这是影片在手法上的得道。 但在内容上,我并不觉得南京!南京!有什么过人之处。影片中横贯始终的只有日军的角川一人,或许试图借其心理变迁反映故事的变化,但我们看到的角川却是一个原本善良的人,他的自杀仅仅是因为这颗善良的心无法
3、容纳杀戮,而并没有一个心理的积累和转变过程,他的历程无法承载叙述所有故事情节的需要;何况,用一个日本人来记录这场暴行,本身无法引发观众的共鸣。而除此之外的人物,均只是片中的过客,获生的两个战俘,虽也藏在难民区,但中间并未遭受劫难(因为劫难全是针对女人,几乎) ,他们也无法承载这个生死的转折。影片只是用一连串的跳跃的故事引出一大堆挣扎在死亡边缘的人,而没有用心去描述他们在生死之间的心态及心理变迁;而且,因为要出彩的人太多,客观上也无法一一描述。最后活下来或者死去的人,也没有故事前缀,于是他们的生或死也很随意,无法引发观众的共鸣。一言蔽之,影片应用了生死之城的概念,却游移了概念。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
4、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2 由此,我们不能说南京!南京!是一部史诗。它只是一部商业影片,轰动的场景、堆砌的故事、另类的视角,均只是为商业而商业。与其说“谨以此片纪念南京大屠杀 30 万死难同胞” ,不如说“谨以此片让一亿观众因南京大屠杀 30 万死难同胞而掏腰包”罢。 鸦片战争的炮声声似乎刚刚消失 虎门硝烟的大火似乎还在熊熊燃烧 甲午中日战争的炮火似乎刚刚打响 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灰烬似乎还在闪光 列强的铁蹄似乎还没有走远 美帝国主义的飞机似乎还在鸭绿江上咆哮 无辜死去亿万中国人的血迹似乎还有温度 国破则家亡 丧权辱国的条约我们华夏儿女还要承担起多少 八
5、年的抗战 有多少少妇、长女沦为日本鬼子发泄的兽性的玩物 有多少老幼妇孺背井离乡,死于非命 有多少壮年劳力抓为壮丁,沦为奴隶 有多少志士仁人奔走呼唤,杀身成仁 有多少青年壮士赶赴前线,杀敌殉国 有多少巾帼儿女偏爱武装,血染秀裙 有多少文弱书生投笔从戎,保家卫国 有多少不计其数的中国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阻挡了日本侵略者的铁蹄 有多少华夏儿女挺起脊梁筑起不可逾越的血肉长城 有多少炎黄子孙拿起大刀,拿起长矛,拿起中国人的斗志奋起反抗 这一切不是历史 他们是我们面临的现实 这一切不是过去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3 他们是我们面临的今天 让一切永悬颅
6、顶 让一切永刻铭心 让一切警笛长鸣 列强亡我中华之心永远不死 看,中国巨龙腾飞是多么的艰难 印度侵占着藏南的大片国土,把炮口对准我们的心脏 越南小儿屡次入侵我国土,现在又在南海叫嚣主权 菲律宾小国在南海大肆呼叫,南海诸岛进入他们的腰包 美利坚的飞机大摇大摆飞上我们的领空 美利坚的航母肆意开进我们的领海 美日韩屡次军演搅动南海波涛 他们想把我们封锁在南海岛礁 国弱则挨打 贫穷就受欺 我们的版图还不完整 我们的资源正在被人家掠夺 我们的宝岛还漂离在外,总有小丑怂恿出逃 莫怕,团结产生力量,凝聚诞生希望 我们的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与时俱进 我们的国家正逐渐富强 我们的施琅号即将乘风破浪 我们的歼二十已
7、经划破长空 我们的天宫一号即将登场 别把中国看成百年前的模样 莫忘历史 13 亿中国人不会坐视不管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4 华夏子孙不会总是冠冕堂皇 中国巨龙会抖去枷锁,武装巨爪 撕破乌云,叫侵略者不敢嚣张 我们热爱和平,但我们绝对让侵略者命丧杀场 我们呼唤和平,但我们绝不放下手中的猎枪 为了不让屈辱的历史从演,起来吧中国人 为了不让我们姐妹再受欺凌,起来吧中国人 为了不让我们的河山在被践踏,起来吧中国人 为了不让宝岛漂离祖国,起来吧中国人 为了不让南海硝烟弥漫,起来吧中国人 为了不让黄皮肤中国在受歧视,起来吧我们中国人 篇二:南京南
8、京观后感 这部影片上映时我去观看过,刚开始很惊讶为什么整一部影片都是黑白色调的,初以为是想用复古的黑白电影的艺术形式去表现,后来才知道不仅仅是是这样,他希望让观众知道在战争的国家中没有任何色彩。所以这样会让让整部影片显得非常压抑,影片中的绝望压抑的让我不忍心继续看下去。这部电影完全突破了以往种种关于南京惨案的历史著作和文艺作品中的那种对中国人存在的刻意抹杀,对“无能的中国人”的错误描述;为世界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也是在南京灾难中,中国人的民族形象的全新书写。 这部影片的背景是南京大屠杀,通过两个视角去描写。分别是日本士兵和国名党士兵。通过叙述他们的经历,揭示在 1937 年
9、南京疯狂杀戮强奸掠夺的背后,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影片中是血淋淋的黑白色,刚开场时是听到的是寂静中的枪炮声!1937 年的 12 月,南京城破。日本人进城了,中国的大部队开始逃跑,陆剑雄和他零零落落几个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组成一堵人墙,阻止逃兵的去路,他们不肯投降,一直在城里偷袭日军,直到一个个死去。影片里有大量的血淋林的死亡场景,通过黑白画面的的表现方式更让每一种形式的死亡触目惊心,这种悲惨的氛围它已经超出了我们对残酷的认知。生命在战争中是如此的弱小和不堪一击。生命在残酷的战争中没有了活力和色彩,我无法想象那些屠杀者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扭曲,面对着满城的废墟,面对着被蹂躏的成千上万的妇女,面
10、对着遍地的死尸?却仍然继续着兽性的发泄,继续着暴行的肆虐。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5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在刘烨饰演的陆剑雄面临死亡时他用手捂住了站在身旁的那个小孩子(小豆子)的眼睛,不忍心让他看见难么多中国人倒下,以及那么血腥的场面。因为他还是个孩子,最终陆剑雄用自己的身体挡在了小豆子的身上,在经历了这么惨烈的战争中,而这个孩子最终也顽强的幸存了下来,在电影最后的一幕,小豆子露出了笑容,笑得十分灿烂,这也正是那些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和平而牺牲的烈士们的夙愿,因为他是未来的希望。还有日本士兵角川自杀的场景,这是一个饱受争议
11、的场景,其最终的崩溃让很多人难以理解。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印象中,二战时的日本军人尤其是参与过南京大屠杀的日军毫无人性可言。我们能够接触到几乎所有的资料,无疑都在反复印证这样的怀疑。这让很多人在感情上觉得难以接受。角川之死不是对日军的美化,而是对战争灭绝人性的控诉。 今天日本政府对这段历史的态度让人恶心。70 年来,在对那场战争的认知和态度上,德国以史为耻、切割了断,日本遮遮盖盖、祭祀膜拜,由此导致了两个国家不同的周边关系、国际形象和发展走向。战后德国历届政府都采取对本民族历史负责任的态度,不因纳粹集团的覆灭而放弃承担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责后果,以各种形式向战争受害国、受害者表示真诚谢罪。同时,德
12、国教育法规定,历史教科书必须包含足够的有关纳粹时期历史的内容,学校教师必须对有关纳粹专制的历史进行深入讲解,特别是要讲解关于集中营和大屠杀的内容。不过,日本不承担发动侵略战争对世界、亚洲特别是东亚人民造成极其惨重伤害的历史责任,突出表现在否定侵略战争的性质。在对待战争罪行上始终是避重就轻、避实就虚,企图将历史罪行轻描淡写、一笔抹过。日本还通过不断修改历史教科书,来达到篡改历史事实、制造虚假历史记忆的目的。 历史留给我们的是痛苦,也是教训,更是一种激厉,历史也警示着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中国只有强大了,才不会被外国欺躙,只有自己强盛了,人民也才有安全感和自豪感。历史已经翻过了那一页,可是留给
13、我们的屈辱却是永远也翻不过去,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缅怀战争中为反抗入侵,保家卫国而献出青春热血和生命的军民,让我们永远记住和平来之不易,历史不可忘记。 篇三:南京南京观后感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6 两个中国人逃生后的反应是上述幼稚的延续,陆川的意图表现得更加明显。但这个比角川的自杀更加离谱,角川之死的设置至少还符合影片逻辑,而两个中国人的笑和嬉戏连基本的常识都不符合:试问如果有人刚刚从连绵数月的死亡威胁中脱身,而且前途未卜,他能彻底放松吗?南京大屠杀的很多幸存者直到今天仍然有强烈的心理阴影,何况当时刚刚脱身,怎么可能会有如此轻松愉悦的
14、状态?这段被诟病是纯粹活该。结尾单从技术论,拍得尚可,远景中角川同乡孤零零地竖在那,构图很好,也算是影片中难得的静谧。但是,在压抑了两个多小时候,即便你想“希望”一下,忽然来一段风格上反差如此之大的收场,即便是再热爱和谐本性善良的观众,也难以转过弯来啊。之所以点这个结尾,就是想说陆川在谋划剧本时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何在绝望中展现希望。完全的绝望是不可取的,倒不是因为那些关于艺术的目的应该怎样怎样的文艺理论,是这部电影涉及的历史如果以这种方式表现,很难被接受,不仅如此,在艺术创建上,除了一味哭诉,也难有什么发展。而且,这毕竟是商业制作,要面对市场的,和这段敏感历史如此纠结的时候,选择完全绝望,几
15、乎是绝路。其实,这本身就是个难题。观影时,我常有这种感觉:这段不能这么写,这么拍是不对的,但真要想想看应该怎么拍,我发现我也很难给出什么答案。面对这个难题时,陆川给出的答案,以结尾为代表,就不太好。其他各处呢?很多地方,都有类似问题:比如那段“中国不会亡” ,比如唐先生有些做作地说“我太太怀孕了” 。陆川太想表达那种希望了,结果陷入了俗套中。其实角川之死还是可以找到原型的罪与罚中的斯维德利盖洛夫,但就是这么久远的角色也远比角川要丰满复杂得多。这就像一个困局一样,陆川太想表达希望,甚至牺牲了角色和一些合理性,但最后却谁都没法讨好。其实,在零星的角落表现一下就够了,小豆子对刘烨笑了两次,既有着战友
16、间的默契,又带着些无奈和坦然(特别是第二次) ,这个细节虽然笑,但是够分量的,遗憾的是陆川让他笑了四次? 二、是冲突还是纪录?分裂的南京。前面有文提到过, 南京!南京!的剧本是失败的,因为其过于散乱的情节,几乎都无法形成构架,最终成了一堆历史的“景片” 。这话对了一半。根据陆川的访谈,看南京!南京!的创作过程,陆川自己提到过,他原来写好一个剧本,后来拍的时候,根据拍摄情绪不断修改,删了、加了很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7 多戏,到最后已经面目全非。以这种方式做电影,除非你是掌控力极强的导演或制片人(赛尔兹尼克这种) ,或者本身就期待影片以
17、散文化或者碎片化方式出现(王家卫的电影,以及斯通的天生杀人狂 ) ,否则陷入杂乱的状态是很难避免的。作为导演的陆川,掌控力显然还不够。剧本跟着情绪走,情绪跟着拍摄走,到最后,剧本的整一性就会丧失。但根据陆川提到的原来那个商业味更重的剧本来看,在影片中仍然能看见一些影子,但戏剧冲突往往只是出现在单个场景里,而且还时常戏剧性相对不足或者失当,等到整个来看时,就显得乱了。所以看这部电影时,常常会觉得穿越,时而明显感觉到戏味,时而又觉得戏味不足像战场纪录片没有谁能够有这么好的适应性能够随时在两种风格中转换自如的,作为导演的陆川自己也不能,所 以在需要纪录性的时候,他却总不合时宜地大特写(前 1/3)
18、。这种分裂还表现在他对角色塑造的问题上。陆川自己谈过这部电影和拉贝日记的区别,后者按照其标榜和宣传片来看,基本是传统情节剧,陆川刻意要让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划清界限,按照他的说法,应该是更倾向于全景式纪录的。如果是拉贝日记给拉贝很多仰角和大特写,我不会奇怪,因为本身就是要塑造英雄,塑造一个 star,给他聚焦是应该的。但南京!南京!既然是要追求一种更朴实和平视的角度,那么即便为票房考虑使用一些明星演员,最好也让他们在镜头前“消失” (参考黑鹰降落 ) 。但很遗憾,即使是拍得还不错的战斗段落,陆川也没少给刘烨大特写他的脸被抹了再多的灰,观众也不会认同者是名普通的国军军人,而会因为明星的突出而瞬
19、间出戏。而后给刘烨设计的那段带头赴死,就更有问题 了如果你要让刘烨成为英雄,那么这个桥段设计得不够英雄;如果你要让刘烨是牺牲者之一,又干嘛非让他突出一下?至于唐先生的角色设置,可以看成一条保持尚可的戏剧冲突线,但他最后的死仍然让人感到莫名。或许为了追求一种对前面所犯罪过的救赎感和政治正确,唐先生必须去死,但至少得有个明确的理由,难道陆川是想用唐先生的死来证明日军暴 行的完全无理性?与其说这段看起来是日军的无理性,不如说是陆川编剧时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8 无厘头。说到这里,又想起陆川在访谈中曾提到的日军屠杀实际上并非个人暴行的叠加,
20、而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实际上是军队指令的。顺便回应一句前两天讨论看待南京大屠杀和屠犹问题,那天一时忽视掉了,证明这种组织化的屠杀并不只是动机理性与否问题,如果是个人暴行,那只是军人自身的事情,说不好听,就像党卫军对美军俘虏的屠杀放大一些,如果是来自上层的组织,这就上升到了国家犯罪,性质完全不一样,不仅是屠犹,还有纳粹同样臭名昭著的枪毙政委、饿死乌克兰等政策。那段陆川在访谈中说得很好,但在电影中,很遗憾,他试图表现,但也在这冲突和纪录的游移中草草了事。能看到的,只有似有组织的机枪扫射和占领军头目关于征集慰安妇的提及。不错,从拍摄上而言,屠杀场景,陆川在四、五个场景间平剪,然后再来一个大摇臂,把屠杀
21、残忍程度的震撼提升了一个档次。但是从对问题的追溯来看,陆川对屠杀的表现,仍然停留在我前面提到过的两部影片水平上,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这点仍然是一点进步都没有。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三、堵门、祭典两处神来之笔 1、开场的堵挹江门很好。比之日军很难给观众心理代入感的攻城,挹江门场景很能镇得住人,作为定场戏非常好。从静到动,转换得非常快,冲击力极强, 同时也给毫无心理预期的观众一个突袭所有拍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没有一部有这种气魄。更重要的是这个段落是过去谈及时常常语焉不详的,第一次被如此直接地表现出来,非常好,只是有一点真实发生的,比电影上呈现的这段,要残酷很多。 2、整部影片,祭典部分可能是争议最大
22、的。不仅因为它可以看做是对日军气焰的一种宣传,而且还在结构上突兀了一下,很多人看不 明白。但我觉得,这是影片拍得最好的一个场景,因为这是他最放得开手脚的一个场景,没有考虑太多的票房与现实顾虑,也没有像之前绝望之余仍然想处处留点面包屑做 希望(实际扔下去的是馒头) ,他拍得很纯粹,很干净,镜头剪切得非常流畅,做足了功夫。他为什么要插进这一段呢?我的理解是。首先,他要刺激观众。陆川拍摄此片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告诉人们我们当年那个对手有多么强大,尽管最后我们赢了,但仍不可掉以轻心。如果说本国首都被人烧杀抢掠仍然不够耻辱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23、。9 话,陆川选择了这种招魂般的庆典。这已经不是肉体上的冲突了,而是在精神上的压迫。日本人为什么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肆虐?这是陆川想回答的问题。而这段就是他想给出的答案: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没什么比这种看起来回归蛮荒状态的祭奠更能表现这种可怕的意志。但是,在这意志可怕之余,它也会反噬。这个是我想到的,是我根据影像推演的,那就是祭典段落将近结束处角川带有绝望和茫然的吼声。这种意志力其实是非人的,它在摧毁对手的同时,也会让己方的个体消失,出现的只有这一个怪物。丧失个性的民族,必将在盲目中走向毁灭。然而,陆川选择这种方式,是很冒险的,特别是我感觉他参考了意志的胜利的拍摄法,对那些写着部队番号的招魂幡和强
24、壮鼓手的大仰角,极其规整的构图,配上紧张的鼓点,使这段影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倒不担心他因为这个被骂汉奸那些言论虽然无知,但也没什么害处我担心的是这段影像与意志的胜利相仿的蛊惑力,意志薄弱者可能会吃不消,就像传说中当年北影教授不愿意在课堂上完整播放意志的胜利一样。不过世上只有一个三岛由纪夫,而且还死了,但愿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四、 南京!南京!与历史这个问题是逃不开的。前面在谈角川的角色问题时,我已经谈过了,那基本就是我的观点:看得出来,影片确实是建立在相对严格的考证基础上的,没有太明显和太过分的史实错误,但陆川的问题不在于不忠实历史,而是在艺术真实可允许 范围内的故作幼稚。当整部影片都是在以
25、接近史实或者号称接近史实的名义下进行时,如果非要捣鼓出类似于角川这种日军战争前期出现几率微乎其微的角色,对戏剧化情节帮助不大(因为太俗套了) ,而且还会伤害影片的因“史”之名。关于拉贝的问题,别看陆川在访谈中言辞似乎挑衅味道很足,从影片来看,其实并没有对拉贝进行怎样的丑化,影片中的拉贝,已经做到了他在那种环境下可以做到的一切,只是影片没有将他作为叙事中心罢了。关于市中心的孙中山像,确实 1942 年新街口才竖立起孙中山像,如果严格按照史实,这 里就穿越了。但这就是艺术创造的自由了,我看过一张照片,是几个日军士兵羞辱一尊孙中山铜像(可能是中山陵的,具体记不清楚了) ,这说明类似事情是存在的,稍微
26、转移下时地,并且给国都的沦亡带上些象征性意味,没什么不好。素以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10 考证为长的李敖,写作北京法源寺时,不也为了艺术的考虑,把住法华寺的袁世凯穿越到了法源寺?同样理由,可以解释城中那场不曾有过的祭典。这些都不算大问题。我觉得大问题不是史实上的,是对历史的把握。我们为什么要回顾这段历史?是要去了解其成因,关注其过程,并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涵比如动机。南京!南京!既然已经基本放弃了整一的情节,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做得更清楚。我们为什么会被屠杀?仅仅因为敌人的强大?强大了,打败我们了,我们就理应被屠杀?因为敌人兽性,所
27、以我们被屠杀?那么既然创造了角川这么个有良知的角色,以及将日军日常生活表现得这么“正常” ,那么这些“正常”人类,为什么会做出非人类的事情?如果说电影表现哲学议题有难度,那么为什么当教堂中发现了甚至多过日军巡逻队的中国士兵时,所有人都选择了举枪?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人却大部分乖乖被杀?陆川在访谈中说得很激动,说要拍抵抗之城,但从影片来看,零星的抵抗归抵抗,屠城归屠城,二者是割裂的。其实挹江门一场如果后面接好了,完全可以解释上面这些,但散乱化的表现,让这些问题很难留下满意的答案。偷懒的人可能只是想着“日军是屠夫、国军太懦弱、百姓太麻木”就收场了。勤快的可能还会留个解释文,但如果要靠解释才能说清楚事
28、情,还要电影干吗? 五、关于陆川女朋友看完南京!南京! ,留下一句话:陆川是值得尊敬的。怎么说呢,我很不喜欢陆川的为人,对他的导演水准也持保留意见,但我赞同她的话:陆川是值得尊敬的。当初看到过报道,说冯小刚是中国电影圈里最会哭穷的导演,他的投资都是哭诉拉来的。如果只是开玩笑的话,我觉得陆川上这个榜也挺合适的。他很能说,也很会说,而且很爱来事。每次接受采访,他都不忘记哭诉下血泪史,包括当初写黑洞剧本被剥削之类的。听得多了,也就习惯了。此番南京!南京!的运作,他虽然没有傻到像高群书那样玩道德绑架,但仍然四处放噱头,比如挑衅拉贝日记 ,而事实上,这电影除了题材,几乎也没跟拉贝冲什么。后来他又豪言票房
29、过一亿四,他就跟韩三平裸奔。这放在他自己也倾情对待的电影上,多少是让人有些反感的。我虽然可以理解他的行为这不是小成本,8000 万的投资,是要用票房说话的但对他的行为,多少有些不屑,觉得这个人太无所不用其极。但陆川值得尊敬的地方在于,他不是只在炒作上如此,在对待电影上,他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11 也是如此。拍可可西里时 的玩命,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南京!南京! 。他也没有因为票房的顾虑而彻底放弃在影片中的一些尝试,在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中国影坛,他的每一步虽然迈得锣鼓喧天,但也确实有这个资格。他的问题在于,一个好导演,或者说一个合格的导演,不应该是每次都靠题材和拍摄内容才能赢得喝彩的。可可西里如是, 南京!南京!亦如是。拼命固然可贵,但水平不上 去,总有一天会被遗忘的。 六、尾声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我还算是评论得比较客气吧。纠结得狠了,心里非常乱,一股脑就涌出来了。其实,心里纠结的,还是那段历史,无论这电影有多少缺点,不能不承认,影像带来的直接冲击,比印在纸上的统计数据要强烈得多。从这个角度讲, 南京!南京!已经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