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品资源出师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解题、背景、作者、表2 .指导阅读、分段3 .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4 . 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 的爱国精神教材分析重点难点:阅读、分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 “六出祁山”等脍炙 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 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 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
2、来学习 这篇杰作。(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1 .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 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2 .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三、检查预习:1 .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2 . 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3 . 一人简介诸葛亮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 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 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1 .学
3、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2 .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3 .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第一部分(1 5 )指明危机,提出建议第二部分(6 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欢迎下载第三部分(8 9 )分清责任,表明决心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1 .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2 .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3 .思考问题:(1 )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
4、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 9 )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4 .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1 )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2 )分析“以连词的用法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5 .指导背诵:(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2)学生试着自己背(3 )抽优生背(4)全班齐背6
5、 .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A .熟练习背诵1 2段,准备默写B.习翻译3 7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分析课文3 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2 .学习6、 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精神3 .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4 .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重点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欢迎下载教学过程:一、检查默写1 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二、分析课文3 5段1 .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
6、第4段后齐读第5段。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3 .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4 .小结第一部分:(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 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 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
7、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 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 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 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1 .创设情境: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 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 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2 .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
8、庶竭:希望竭尽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3 .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4 .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 (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昔日:生平志向感激原因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当今:出师理由解.讲解“寓情于叙”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 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 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
9、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6 .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 己的责任和使命。7 .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五、布置作业A:课后背诵课文3 7段;预习翻译8、9段8 :默写课文3 7段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 .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2 .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3 .背诵,练习巩固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1 .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2 .指导翻译
10、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3 .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宜自谋咨诚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表达感激之情4 .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欢迎下载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 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 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四、布置作业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B、熟练背诵全文